用绘画装饰瓷器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用绘画装饰瓷器,开始于唐代的长沙窑,宋元时期的磁州窑、吉州窑又有进一步发展。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及虫鱼等。从元代起用山水装饰陶瓷极为盛行。明清两代盛行彩瓷,大量采用国画的画法,以粉彩和珐琅彩的山水画最为精美,并出现仿西洋画法。题材包括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仙山楼阁及外国人物等。
宋元时期的磁州窑继承了唐、五代长沙窑瓷绘艺术风格,在白釉地上用黑彩绘出飞禽走兽、人物故事和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等婴戏场面,并在瓷枕上题写当时流行的诗、词、曲。
乾隆时期瓷器特征:乾隆时期: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最早的陶瓷贴画工艺在日本,于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
我国晚清民国应该是光绪---民国时期,瓷器贴画才发展。
2.再就是提问,贴画工艺是否包含年画制作,年画制作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彩绘陶主要作明器用,虽最早见于春秋,实际流传于战国、秦汉时期,彩绘陶的兴起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新制度的建立,社会处于上升阶段,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尤其上层统治阶层,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前寻求长生不死之方,死后依然要保持生前的一切。所以,这时的明器大都仿造生活中的日用器型,彩绘陶除仿自日用陶瓷器外,也有仿造当时的铜器、漆器造型。战国时彩绘陶的造型有鼎、敦、豆、壶、簋、篮、碗、盘、杯、、盒、罐等,汉代有壶、盒、盆、盘、杯、奁、炉等,其中以壶最多。
陶瓷美术大师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为“华滋”,安徽省南陵县人。以陶渊明《陶瓷美术大师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为“华滋”,安徽省南陵县人。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为何许人,》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为何许人,景德镇景德镇““珠山八友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