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的优等品和一级品有什么差别?
优等品与一级品都属于合格产品,可正常使用,功能不会受影响。差别主要体现在外观质量如表面斑点、针孔等,优等品是没有瑕疵或者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的瑕疵产品,而一级品是在国家优等品范围标准之外,但是瑕疵不太明显而且也是合格品。一般消费者很难分辨好坏。还有颜色的差别,优等品同一个色号的砖的颜色都会是一样的没有偏差,但是一级品的砖是没有分多少色号,而且颜色偏差会多很多。
目前陶瓷产品的划分标准为:优等,一等,二等,二级副,合格品等。
不过这里面的标准经常变得。因为各个陶瓷器件的烧成难度不一样。容易烧的产品,优等,一等,分得很清楚。难烧得产品(容易有瑕疵)分得就不那么清楚了。
优等品在陶瓷表面最好不允许有斑点或瑕疵、
一等品在陶瓷表面不超过三个直径很小的斑点,或毛孔,针眼等。
国家标准中规定:
1、吸水率
细瓷类产品不大于0.5%,普瓷类产品不大于1.0%,炻器类产品不大于3.0%。
2、热稳定性
①成套或系列产品
餐具以中型盘、碗类产品为代表,茶、咖啡具以杯、盅类产品为代表,从18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
②非成套或系列产品
小、中型产品,18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大、特型产品,160℃至20℃热交换一
次不裂。
3、外观质量标准
瓷器的外观质量,主要是产品表面的光泽度、白度、色差,以及规格尺寸、配套、花面等和允许的常见缺陷范围。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对可能用于微波炉、烤箱、洗碗机的产品,应选购标明“微波炉适用、烤箱适用、洗碗机适用”字样的产品。
2、对使用量大的产品,如餐饮业,宜选用边缘较厚带圆弧状加强边的产品,此类产品在使用中不易损坏。
3、建议不要使用已有裂纹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强度较低、盛装食物时可能出现破碎,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并且由于裂缝的存在,在使用过程中会藏污纳垢而不易清洁,可能造成细菌繁殖,影响人体健康。
4、对标明用于装饰的产品,不能用于盛装食物,此类产品的铅、镉溶出量不受标准限量的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用陶瓷
目前,我国陶瓷砖检测最新的标准为GB/T 4100-2015《陶瓷砖》。GB/T 4100对不同吸水率的挤压陶瓷砖、干压陶瓷砖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可能会有人问:GB/T开头的可是国家推荐标准啊,推荐标准不是不需要强制执行?为什么还有要强制认证的产品?那是因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底修订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中,明确提出了瓷质砖属于强制性认证产品。众所周知,强制性认证产品属于必须执行相关标准的产品,只有通过政府审核,取得相关认证证书方能上市销售。
陶瓷检验标准
瓷质砖属于陶瓷砖的一种,是用于建筑物装修用的吸水率不超过 0.5%的干压陶瓷砖。它的产品质量可以依据GB/T 4100-2015附录G中规定的检测项目来检测。而此次规定的强制执行标准却是针对瓷质砖中的放射性物质检测的要求,具体依据标准为GB 6566-2010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一、瓷质砖放射水平强制认证分类
A类:产销及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B类:不可用于住宅、老年公寓、托儿所、医院和学校、办公楼、宾馆等I类民用建筑的内饰面,但可用于Ⅱ类民用建筑(如商场、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和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理发店等)、工业建筑的内饰面和其他一切建筑物的外饰面。
二、瓷质砖质量检测项目
表面质量、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耐磨性能、线性热膨胀系数、抗热震性能、有釉砖抗釉裂性能、抗冻性能、地面摩擦系数、湿膨胀、小色差、抗冲击性能、抛光砖光泽度、耐污染性能、抗化学腐蚀性能、铅和镉的溶出量
三、瓷质砖放射性水平检测要求
参考GB 6566-2010 的要求,陶瓷砖主要是检测材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比活度。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以上便是瓷质砖强制认证检测的相关要求。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企业在生产资质砖前,一定要了解相关的标准要求,调整好生产方案。毕竟瓷质砖强制认证涉及到技术改造、成本投入、生产周期、销售周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瓷质砖检测报告也必须客观、准确、以真实的数据为支撑,方能够通过政府审核审批。
陶瓷是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之器物.它是陶器和瓷器之统称.陶器制品有白云陶、红土陶、半瓷(也叫石瓷,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一般质地疏松粗糙且存在很多气孔,所以有一定的吸水性而瓷器则是比陶器细致而坚硬,有一定的透光性。
陶瓷验货标准
包装要求:
(1)纸箱及包装物干净整洁,安全性好,包装强度符合海陆空运要求
(2)外箱唛头、小箱唛头内容清晰准确,符合包装要求
(3)产品内盒标签及产品实物标签干净清晰,内容准确
(4)唛头、标签与实物相符,数量准确,不可混装
(5)LOGO清晰可见,并形态规范
1、骨瓷、高白瓷+铀下烧花
可视质检标准:
(1)瓷质细腻、釉面滋润、半透明度好
(2)产品放在平面上应平稳,有盖产品的盖要与口吻合
(3)壶类在倾斜70°时盖子不许脱落,当壶盖向一方向移动时,其边缘与壶口的距离不得超过3mm壶嘴的口部不得低于壶口3mm
(4)成套产品的釉色、画面色泽应基本一致、同一产品的规格尺寸应相称
(5)每件产品不得超过四种缺陷,且不得密集
(6)产品表面不存在釉面开裂的问题,工艺为釉面开裂效果的不包含在内
测试质检标准:
(1)产品素胎中磷酸三钙的含量不低于30%
(2)吸水率不超过3%
(3)热稳定性:140℃投入20℃水中热交换一次不裂
(4)任何单一制品与食物接触面的铅和镉的溶出量应符合GB12651的规定
(5)口径误差:口径大于或等于60mm者,允许误差为+1.5%~-1.0%,口径小于60mm者允许误差为正负2.0%
(6)重量误差:Ⅰ型产品为+3%,Ⅱ型产品为+5%
供应商需在制造过程中控制的:
(1)包装
(2)缺陷的密集度
2、 半瓷、半白瓷
主要供应商有:帝炜、威诚
可视质检标准:
(1)产品底部要平稳及保持干净
(3)产品表面不可以有颜色污染,同一面不可以有三个以上明显黑点
(4)产品釉面要平滑及光亮,同一个面上的小针眼不可超过三个以上
(5)产品表面不存在釉面开裂的问题,工艺为釉面开裂效果的不包含在内
(6)产品有上下盖配套的,尽量要保持颜色一致及密合度
(7)产品的底标要清晰及产品上不可以有其它客人的底标及标示在上面
(8)配件不可以有脱胶/沾胶不牢固现象.有功能性要注意松紧度.如胶圈
供应商需在制造过程中控制的:
(1)支撑点的大小
(2)脱漆、掉漆
(3)欠料、破损、开裂
3、 石瓷、强化瓷
可视质检标准:
(1)底部平、胚体及釉面无色差溶洞
(3)手把正、塞子/盖子吻合空心体圆度
(4)无黑点、暗点色脏、落渣/窑渣 (不刺手)
(5)釉面无气泡、无开裂、无缺釉
供应商需在制造过程中控制的:
(1)裂缝/磕碰/利边、底脚刺手粘渣
4、粗陶+釉
可视质检标准:
(1)陶器表面无裂缝、无划痕、无缺损。釉面饱满,无脱釉,无胚色外漏
(2)陶器器型无明显的变形,尺寸与形态与留样一致
(3)采用手工制作,陶在烧制过程中有诸多不可控因素(如:与天气、烧制位置、温度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产品会呈现细微差别,如:器型、泥色、釉色等,属手工陶艺品的正常现象(也是手工产品的特色所在)
(5)选用的泥料、釉料等原材料,以及所采用的加工工艺,均符合健康环保标准,对人体无害,并符合国家有关陶瓷餐具的安全指标
供应商需在制造过程中控制的:
(1)欠料、破损、开裂
(2)陶器器型无明显的变形
釉彩如含有超标的重金属元素,如铅和镉,过量的铅和镉在会随食物进入身体并在体内积累,会危害人体的健康,特别是影响儿童的智商发育。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各国制定严格的法例限制陶瓷餐具的铅和镉的释出量。因此,产品的铅和镉的释出量指标成为国外买家选择产品的重要标准。
铅和镉的释出量
•美国食品药口管理局条例•英国标准•澳洲食品和药品标准•美国加州餐具安全要求•欧盟指令 。
●陶瓷物理及机械性能测试
●陶瓷化学测试
陶瓷餐具因其细腻光滑和色彩明丽,成为不少家庭的首选餐具。但陶瓷餐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色彩鲜艳,通常会在彩釉中加入铅、汞、镭、镉等重金属盐,这些物质在陶瓷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迁移至食品,被人体吸收,从而对人体产生毒害。欧盟委员会在1984年发布的第84/500/EEC号指令《关于接触食品的陶瓷制品的理事会指令》和2005年发布的第2005/31/EC号补充指令《关于接触食品的陶瓷制品的性能标准与合格声明的委员会指令》对此作出了严格规定。
适用范围:
指令中对陶瓷制品的定义为:陶瓷制品是指通常含有很高的黏土和硅酸盐成分的五级材料混合物制造而成的制品。陶瓷制品中也可能被添加了少量的有机物质。这些陶瓷制品首先经过塑形,然后经火烧炼永久定型。这些陶瓷制品可以被抛光、上釉彩或进行其他的装饰。
楼上说的对,宋代汝窑瓷器是稀世之珍。
青花瓷中,目前拍卖价最高的是元青花 -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拍卖,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瓷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最高拍卖纪录。
然而青瓷有价,汝窑无价。汝窑时期极短,存世瓷器甚少,曾有“宁得汝窑一片瓷,不要黄金三千两”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