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有几个产地啊?
汝窑是五大名窑之首,也是青瓷之魁。如今汝窑国内的四大产地:
1,河南汝州。是全国汝瓷大产区,以天青釉,卵青釉,豆绿釉为主。各种花瓶摆件为主。文化依托张公巷窑遗址。
2,河南宝丰清凉寺。釉色相比之下最为接近北宋汝窑,现代工艺品仿古件,可以假乱真。工匠精神的作坊生产大量存在。仿古器为主。文化依托《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览馆》《中国宝丰汝窑博物馆》。
3,福建德化。工艺精美,创新造型丰富,机械程度高,产量大,产品性价比高。
4,江西景德镇,品类丰富,全国汝窑集散中心,品牌较多,多为生活用瓷,茶具为主。
汝窑的历史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属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
2. 汝瓷产生之前南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
汝瓷产生之前,青瓷已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南北各地青瓷窑口积累有不少工艺技术经验,为汝瓷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1 汝瓷产生之前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
浙江绍兴古称越州,是青瓷的原产地,称越窑。该地盛产“高硅低铝”质瓷石,可以在1150℃-1250℃范围内烧成瓷器。越窑于东汉末年率先烧出青瓷后,并在之后数百年间长期引领青瓷发展,是南方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口。越窑青瓷的釉面光泽感强,但釉层薄且透明,釉中铁的还原率不高(在40%-45%之间),釉色黄绿。中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兴起,青瓷茶具需求量大增,促进了越窑青瓷工艺的发展,唐中期至五代是越窑青瓷的鼎盛期,工艺技术发展快水平高,烧制出了专供官方使用的高品质青瓷“秘色瓷”。秘色瓷釉中铁的还原率高达55%,釉色青绿。秘色瓷釉的高还原率得益于密封匣钵工艺营造的强还原气氛,这是越窑工艺上的重要创新,汝瓷对此多有借鉴。越窑青瓷“釉”薄且透明,适合刻划印塑与釉相结合的综合性装饰手法。越窑的工艺技术和装饰手法影响了南北方许多青瓷窑口。
2.2 汝瓷产生之前北方青瓷窑业的发展概况
北方青瓷烧成年代晚于南方,这与北方“高铝低硅”质制瓷原料有关,这种原料需要较高的烧成温度(超过1300℃),烧成难度大。汝瓷产生前,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口是耀州窑。耀州窑地处陕西耀县,宋代称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受越窑影响很大,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北宋是耀州窑制瓷技术进步最快、青瓷品质最高的时期,烧成温度高达1300℃以上,能烧出光泽度透明度好的橄榄绿釉刻印花青瓷,整体风格与越窑刻花青瓷类似[1],橄榄绿釉的铁还原率在60%左右。耀州窑青瓷因品质精良被北宋朝廷选为贡瓷,影响广泛,是北方许多窑场竞相模仿的对象。河南中西部地区窑场深受耀州窑影响,也烧制刻印花青瓷,被划归耀州窑系青瓷,有邓窑(内乡窑)、禹州窑、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等[2],其中临汝窑是汝窑的母体。
3. 汝瓷的产生与创新
河南是北宋重要的产瓷区,汝瓷出自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属汝州(原临汝县),故称汝窑。汝瓷的产生是继承融合南北青瓷工艺技术进一步创新的结果。
3.1汝瓷的产生受越窑和耀州窑的影响
越窑与耀州窑对汝瓷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越窑曾长期引领青瓷的发展,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顶级青瓷,汝瓷传承了秘色瓷的釉色和烧成工艺。北宋徐竞在《奉使高丽图经》中说“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文中“古秘色”就是越窑秘色青瓷,说明汝瓷和秘色瓷釉色十分接近。晚唐五代越窑使用了密封匣钵工艺,以增强匣钵内的还原气氛提高铁还原率,烧制出了釉色青绿的秘色瓷。密封匣钵装烧工艺被汝窑所采用,可见二者在工艺技术上有传承关系。
由于制瓷原料和地理位置接近,北宋时期,河南地区出现了诸多模仿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窑口,临汝窑就在其中。这些窑口之间产品竞争激烈,工艺技术交流频繁,发展迅速。北宋中期之前,官方用瓷多为越窑青瓷与定窑白瓷,北宋中期后,越窑逐渐衰落,定窑因采用覆烧工艺,器口多涩边不堪用,官方需要找到新的替代品,地处汴京附近的河南青瓷窑口进入官方视野,汝瓷在此背景下产生。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根据这段文献资料可知,汝窑脱胎于临汝窑,是在临汝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产品(汝瓷)出色,被官府选为贡窑,而临汝窑属于耀州窑青瓷体系。
3.2 汝瓷在釉色与工艺技术上的发展与创新
因成为官方贡瓷,汝窑在越窑、耀州窑的基础上对青瓷釉色进行了创新,创烧出“天青釉”。天青釉的铁还原率高达72%,呈蓝色乳浊状,釉面光泽柔和,质感如玉,具有含蓄高雅的宋代审美气质。为了烧制出天青釉汝瓷,汝窑工匠对青瓷工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制了二次烧成与厚釉技术,二是改进了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三是对烧成温度和气氛的有效控制。二次烧成与厚釉技术就是先将成型泥坯低温(800℃左右)素烧,增强坯体机械强度,方便多次施釉增加釉层厚度,烧成后釉色匀净,玉质感强,釉面缺陷少。温度和气氛是烧成技术的关键,为了控制好窑炉温度,汝窑新创制了一种窑室面积较小的椭圆形小窑,并采用密封匣钵装烧工艺提高铁的还原率[3]。天青釉的乳浊感与烧成温度密切相关,烧成温度要控制在1150-1200℃之间,否则釉就变透明。为了精准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汝窑工匠采用了火照和插饼技术,帮助观察烧成效果,确定升温、保温和止火时机。这些工艺技术上的创新与改进是成功烧制天青釉汝瓷的重要保障。天青釉的出现让青瓷材质本身的审美性凸显,不用借助“刻划画印塑“等其它装饰手法,出现了单纯以釉装饰的素面汝瓷,颠覆了以往透明釉青瓷的综合装饰手法。素面汝瓷的釉色纯净,质感如玉,与器物造型相得益彰,被认为是最具有辨识度的汝瓷。图1是北宋天青釉素面汝瓷作品。
图1北宋汝瓷三足弦纹炉
4. 汝瓷的影响
汝瓷的出现反映出在青瓷发展过程中,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青瓷品质日益精良,青瓷材质的审美性凸显,汝瓷对青瓷审美的重新定位及其工艺技术路径,直接促成了北宋官窑青瓷和钧瓷的成功烧制,并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青瓷有着重要影响。
4.1汝瓷对北宋官窑青瓷和钧瓷的影响
汝瓷出现后,史书记载北宋官府曾于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自置窑场烧制青瓷,称北宋官窑,但至今没有找到窑址,只能从传世官窑作品来推断它的釉色特点和工艺技术特征。北宋官窑青瓷釉色有三大特点:一是乳浊不透明,质感如玉的粉青釉;二是口沿釉薄露出胎色,底足不施釉露出胎色,称紫口铁足;三是深浅不一的冰裂纹开片釉,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金丝铁线与玉质般的粉青釉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端庄刚劲的艺术审美特色,丰富了官窑青釉的质地,如图2的北宋官窑弦纹瓶。陈万里先生曾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青瓷和北宋官窑青瓷作比较,发现二者的釉色非常相似,工艺技术上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推断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离不开汝窑工匠熟练的制瓷技艺[4]。
图2北宋官窑弦纹瓶图
钧瓷是北宋末年在河南禹州烧制成的一种高品质青瓷产品,钧釉的主要呈色剂仍是铁,铁还原率与汝瓷类似(70%以上),同时含有少量铜(铜还原后呈红色),钧釉特点是大面积青蓝乳光釉面上分布着一块或几块紫红色斑,被称作“窑变”,钧瓷以“窑变釉”著称,是以“釉”为审美主体的又一种青瓷样本。钧瓷的出现受汝瓷影响很大,禹州和宝丰地理位置接近,汝瓷出现后,禹州一些窑场对汝瓷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模仿,采用本地原料烧出了钧瓷。1975年,河南省博物馆对禹州钧台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钧台窑是一个综合性窑场,窑区内既烧制汝瓷,也烧制钧瓷,钧瓷工艺采用了汝窑首创的先素烧后釉烧的二次烧成法与厚釉技术[5]。2001-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河南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了禹州神垕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现刘家门钧窑的工艺技术手法与汝窑一脉相承。
4.2 汝瓷对南宋官窑和龙泉窑青瓷的影响
汝瓷对南宋官窑青瓷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末年,汴京官窑随北宋政权的覆灭而终结,政权南迁后在杭州另立新窑,称南宋官窑。叶寘在《坦斋笔衡》中对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的传承关系有如下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另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可知,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在制瓷技术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史料记载的这两座南宋官窑遗址现均已被发现。学者们对宋代官窑青瓷样本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实验性复制,以验证文献记载。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河南开封工艺美术实验厂合作,采用河南当地制瓷原料对北宋官窑进行复制。复制依据是按照北宋官窑在技艺上受汝官窑影响,而后该技艺又传到南宋官窑的这一承袭关系,以汝官窑青釉瓷和南宋官窑青釉瓷的研究分析结果作为参照,结果是复制出的粉青釉瓷胎釉显微结构与传世北宋官窑青瓷十分相似[6]。
汝瓷通过南宋官窑间接影响了南宋龙泉窑青瓷。龙泉窑是浙江地区继越窑之后最著名的青瓷窑口,中心窑址在浙江龙泉,故名龙泉窑。早期龙泉窑青瓷作品类似越窑,南宋中期后,龙泉窑青瓷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明显不是自身传统工艺演化的必然结果,而是直接受另外一种文化影响所至,这一影响来自南宋官窑[7]。南宋官窑制瓷技术对龙泉窑的影响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南宋龙泉窑调整了釉料配方,采用二次烧成与厚釉技术,烧出了粉青釉、梅子青釉青瓷,两种青釉的铁还原率在75%以上,玉质感极强,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了巅峰。
明清时期,青花瓷、釉上彩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兴起,青瓷衰落,但汝瓷仍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御窑厂曾沿用汝瓷的釉色特点和工艺技术路径仿制了不少汝瓷器,是明清青瓷的代表性作品。
5. 结语:
汝瓷在青瓷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汝瓷出现之前,青瓷釉色青黄,釉层薄且透明,多采用综合性装饰。汝瓷的出现是对南北方青瓷工艺技术传承和创新的结果,汝瓷创烧的天青釉质感如玉,青瓷材质本身的审美性凸显。汝瓷对青瓷审美的重新定位及其工艺技术路径,影响了北宋官窑、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一系列以“釉”为审美主体的青瓷。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钧、官、哥、定”是我国五大名瓷,汝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因产于汝州(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而得名,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汝瓷是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也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后代存世的汝瓷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2003年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进行调查时发现, 地方小煤窑巷道穿过窑址中部, 致使窑址局部塌陷, 地表有多条裂缝, 最宽达0140 米。后报请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夏对该窑址塌陷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开挖10米@ 10米探方4 个, 分别编号为T3、T5、T6 和T7, 面积达400 平方米。发现窑炉1座, 水井1眼, 灰坑4个, 并获得了一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和一批精美青瓷、钧瓷和各类窑具等, 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产品特征、烧造工艺以及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东沟瓷窑址出土的遗物以瓷器类为主,占90%以上。窑具不足10% 。此外, 还出土有少量的模具和钱币等。青瓷和钧瓷是东沟窑的主要产品, 白瓷、白地黑花瓷极少。器形主要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等。在这些器物中, 青瓷、钧瓷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别, 早期以青釉瓷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 钧釉瓷逐渐增多, 到了元代后期青瓷、钧瓷各占二分之一。由于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极少, 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的窑具, 将这类器物视为同一时期窑工的生活用瓷, 因个别能复原的白瓷器形与同一时期的青瓷、钧瓷差别不大, 故一并介绍。依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类型、釉色的发展变化, 可将东沟瓷窑址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
文化层堆积厚薄不均, 主要分布在T5 第3、4层和T6第8、9层, 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这一时期以烧制青釉瓷为主, 青釉红 斑窑变、钧釉瓷开始出现,同出的还有较多的窑具、模具等。瓷器出土丰富, 品种繁多。常见器形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瓶、注壶、器盖、枕、擂钵、荡箍以及俑等。碗 数量最多。皆满釉垫烧。盘 出土数量较多, 仅次于碗类器。皆满釉, 有垫烧也有支烧。洗 出土数量较少, 仅见于早期地层 内。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的青瓷洗中皆有玫瑰红斑窑变现象。盏 数量不多, 器型较小且基本一致。敞口, 鼓腹, 小圈足, 满釉垫烧。盏托 出土数量较多。碟 数量不多。敞口, 弧腹, 平底略内凹, 满釉三支钉支烧。盆 数量较少, 尤其是青釉和钧釉瓷更少。盒 出土数量不多,罐 出土数量虽然不多, 其形制却比较复杂。 本次发掘出土的窑具, 主要出现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 有匣钵、支具、试烧片等。匣钵出土数量较多, 粗胎, 内含较多粗砂粒。外壁皆饰凹弦纹, 个别的匣钵外壁涂抹有耐火泥。试烧片形状近梯形, 中部一个大圆孔, 正背面施半釉, 无釉一端经过修整, 做石铲状, 表明这类试烧片有配套的附件。此类试烧片与汝窑后期的试烧插片工艺完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东沟窑尚未发现和宝丰清凉寺汝窑相同的试烧插饼 。模具数量极少, 仅见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有八棱瓶和香炉足部的外模两种。 本次发掘出土钱币较少, 重要的发现是在T6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 钱币, 为大峪东沟窑的创烧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第二期』出土遗物较多, 以瓷器类为主, 另见有极少量窑具。与第一期相比, 该期钧瓷数量有所增加, 青瓷减少, 并且器物种类明显少于前一阶段。瓷器在这一阶段的地层及遗迹内, 出土遗物以瓷器类为主, 占95% 以上。器形以生活实用器为主, 有碗、盘、盏、盏托、碟和器 盖等。碗 出土虽然较多, 由于残片太碎, 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 数量较少, 皆半釉。圈足外撇,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 数量较少,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上下面呈饼状, 束腰, 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 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 背面无釉。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 瓷器类占98% 以上, 几乎不见有窑具, 能复原的器物极少。胎质粗糙, 厚重, 含杂质多。釉色黯淡无光泽, 釉面多气泡棕眼, 无开片纹。器物种类少, 形制单一, 主要为碗类器。瓷器碗皆敛口, 弧腹, 鸡心底, 圈足外撇。器表以施半釉为主,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线轴形支烧。线轴形支烧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形制与第二期同类器完全一致。
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 结合第9层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钱币, 初步将这次的发掘结果划分为三个阶段: 金代, 金末元初, 元代。我们对东沟窑址的器物特征、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以期为研究河南地区北宋、金、元不同时期, 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钧瓷的断代提供新的资料。
『第一阶段』
以T6第8、9和T5第3、4层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地层中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 素烧器约占总出土遗物的30%,并且所有器物几乎都可以复原。其中以青釉瓷为主, 占70% , 钧釉瓷占30% 。器形有碗、盘、洗、罐、盏托、盆、枕、器盖、碟、盏、炉、注壶等。此阶段无论是青釉瓷还是钧釉瓷, 皆满釉, 釉色匀净。以垫烧为主, 支烧者以三支钉为主, 有仿汝窑的芝麻钉, 也有张公巷窑的小米粒状支钉。青釉瓷以素面为主, 有纹饰的极少。釉色青中泛绿, 与北宋晚期豆青釉有着明显的差异。钧釉瓷有接近天青的、月白的、天蓝的, 也有红斑艳丽的。在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0 纪年钱币, 有力证明了东沟窑的创烧年代不早于南宋建炎年间( 1127 ~ 1130年) , 进而表明天蓝釉钧瓷在东沟窑的烧造时间不早于金代初年。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阶段的器物群与神垕刘家门第一期前段的器形、釉色以及烧造工艺都非常接近。如东沟窑出土的第一期器物造型、釉色和烧造工艺完全一致 。鉴于东沟窑与刘家门窑隔山相望, 相距不远, 两窑的年代相同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 笔者认为刘家门窑第一阶段前期的年代定在北宋晚期,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阶段』
以T6第6、7层为代表。出土遗物较多, 青釉瓷相对减少, 占60%,钧釉瓷有所增加, 占40% 。器物种类也明显相对减少, 尤其是满釉支烧的精品器物极少。
『第三阶段』
元代地层, 堆积较厚, 以T6的第4、5层为代表。这一时期地层中出土遗物虽然不少, 但多为碎片, 能复原的器物和素烧器极少, 钧釉瓷较之前段又有所增加, 青釉瓷相对减少, 约各占50% 。从整体上看此阶段无论青釉瓷还是钧釉瓷, 器物的造型均不是那么讲究, 胎质粗糙, 釉色浑浊, 釉面棕眼繁多, 以半釉的为主, 皆垫烧。器形也极为单一, 以碗类器为主, 占80%以上。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的器物品类造型单调, 工艺和釉色与前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所有产品趋于大众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
关于汝瓷与钧瓷的关系, 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 。秦大树先生依据刘家门东区窑址发现的最新材料, 从不同角度与各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在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 1101~1127年), 因此得出了钧窑的烧造时间与汝窑大体相同的观点 。我们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第二组窑炉作坊的最下层清理出土1枚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 1111~ 1118年) 钱币, 表明汝窑的停烧时间不会早于1118年 , 由此可以推断汝窑的停烧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大峪东沟窑烧造钧瓷的年代不早于金代, 证明了陈万里先生提出的"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基本正确。值得一提的是, 大峪东沟窑址出土的碗、盘、盏等主要日常生活类器皿与汝窑器物差别较大, 同时, 又与北宋晚期民用瓷的器物群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 笔者认为金人占领中原之后, 宋室南迁, 社会经济相继得到发展, 各地竞相仿烧汝瓷, 各具特色。从近年来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 钧窑不仅仅仿汝窑的釉色、器形和烧造工艺, 同时也有所创新, 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鲜明的色彩而被后人所铭记。
汝窑瓷器特点
汝窑瓷器主要有三大特点,胎色方面表现为胎质细腻,对着光看有微微的红色。釉色方面表现为釉面开片较细密,多表现为斜裂开片,颜色大多为天青、粉青、天蓝色。另外,用放大镜观察汝窑瓷器,可发现釉下有一些稀疏的气泡。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汝窑无大器”,瓷器一般都较小。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宋代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官
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
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河南临汝县,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