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瓷的发展历程
这种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只是花纹粗犷而已。先民们将豆、高柄杯等一类圈足器的陶器坯体镂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如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镂空,盛行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和弧边菱形等几何形,有的还将几种相间组成环带状的镂空装饰。大汶口文化的豆或高柄杯上的镂空,则流行圆形、方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形式。三国东吴、西晋时期,有一种用青釉制作的镂空罐,敛口,圆腹,腹上有数排圆形镂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双耳,有的口沿处附一弯柄,极似挎篮,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们把美带进了日常生活。 由此处可见,玲珑瓷来源于祖先对美的发现和追求。今天,在观赏这件玲珑瓷的佳作时,更感叹劳动者的伟大和聪明。所谓玲珑瓷,是指经过“镂花”或“镂雕”的盘子,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是先把坯体上的花纹进行透雕后,然后通体施薄釉,同时洞眼也得以墁平,由此称为玲珑。烧制后,在光照下欣赏,其花纹呈米粒状拼辍而成,所以,又称米花或米通,但是,约定俗称的名称还是:“玲珑眼”或“芝麻漏”。
玲珑制品在隋唐时,江西丰城罗湖一带的洪州窑就有生产,到了元代,景德镇窑也生产这类产品,如青花釉里红镂雕花盖罐;至于明代,永乐年间制作的官窑瓷器玲珑瓷十分精致,如花熏一类瓷器;到了清乾隆后期,这类产品更是广受欢迎,那时官窑和民窑均有制造,如同本文介绍的这只玲珑瓷青花盘。就是现在,玲珑瓷也有不少佳作,只是它的孔眼由手工镂刻改为机械戳制,釉色则从单色发展到红、黄、绿、蓝等多色,成为喜闻乐见的彩色玲珑瓷。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玲珑瓷得到恢复,而且发展很快。玲珑瓷工艺精湛,装饰设计时统一考虑玲珑眼与青花纹饰及加彩的协调问题。雕玲珑眼时讲究刀法。配制的玲珑眼釉烧成后呈碧绿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干湿,干燥后进行青花纹样描绘,并施透明釉,然后入窑烧成为青花玲珑瓷。青花玲珑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靓雅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衬托,相映生辉,耐酸、耐碱侵蚀,无铅毒。若进行釉上彩绘,成为清雅中见鲜润的青花玲珑加彩瓷。随着玲珑瓷成型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玲珑釉由一种碧绿色发展到多种颜色,玲珑眼由米粒状改变为各种形状组成的美丽图案。与玲珑相结合装饰的青花,由单纯的边脚图案发展到山水、花鸟、人物等。
玲珑瓷来自于江西景德镇,是我国瓷器艺术中的盛品,也是传说中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玲珑瓷在制作的时候,要用镂雕工艺对胚体进行修饰,使胚体出现很多半透明的亮孔,却又不是完全镂空,整体玲珑剔透,非常清晰、灵巧。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玲珑瓷的故事吧!
一、玲珑瓷是什么
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二、玲珑瓷和薄胎瓷的区别
1、玲珑瓷和薄胎瓷制品的厚度都比较薄,只不过玲珑瓷外在的坯体上往往会有许多半透明的玲珑眼,从而让玲珑瓷制品整体上看起来更加的剔透和灵巧。
2、薄胎瓷制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纯乎见釉,不见其胎骨”,从而可以看出它的薄和它的轻。薄胎瓷又被人成为蛋壳瓷。
三、玲珑瓷值多少钱
清代的玲珑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自2005年以来,已有12件元明清瓷器的拍卖成交价突破了亿元,在“亿元俱乐部”中是仅次于书画的藏品门类。而市场价与10年前相比,普遍上涨了10倍至100倍,可见元明清瓷器价格涨势如虹,牛气冲天。不过需要注意,现在市场上90%的元明清瓷器都是赝品,真正的上品、名品太少,在买入时,一定要倍加小心。另外,近年来民国瓷器升值较快,投资者也可重点关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玲珑瓷的信息,总的来说,玲珑瓷的观赏价值极高,但是如果要收藏的话,清代的玲珑瓷具有更高的价值,而现代玲珑瓷主要以观赏为主,生活中用到的盘、碗等,都可以见到玲珑瓷的身影,为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大家,瓷器收藏投入成本较高,在买入时一定要小心甄别。
玲珑瓷是古代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玲珑,明彻的意思。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 。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萤手。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唐代洪州窑巳生产玲珑瓷;明永乐时,景德镇窑巳有玲珑产品。隆庆、万历其间,玲珑瓷风行一时。清乾隆时期,御窑厂也曾仿烧。主要器物有玲珑炉、玲珑盖碗、玲珑笔架和玲珑香奁等。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玲珑瓷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 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
简介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青花玲珑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碧绿透明的玲珑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衬托,其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里有花,结合得天衣无缝,展示着我国古代制瓷业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
编辑本段工艺特点
玲珑瓷又称“米花”,日本人称为“米通”,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它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幽静雅致、精巧细腻、朴素大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备至。
编辑本段产品缺陷
玲珑瓷器的产生源于产品缺陷。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到明中期成化年间,景德镇不仅能够成批生产玲珑瓷器,还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结合组成图案,烧造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现代景德镇青花玲珑瓷主要集中在餐具,茶具等日用瓷上面,在创意陶瓷方面,也将玲珑瓷做到了青花瓷首饰上,结合现代美的青花玲珑瓷器,是景德镇创意陶瓷的特色。
玲珑瓷又称“米花”,日本人称为“米通”,西方人把它叫做“嵌玻璃的瓷器”。它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幽静雅致、精巧细腻、朴素大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备至。
玲珑眼的样子一般是米粒状,后来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把玲珑瓷装饰得更加漂亮。古时对于瓷器的外观是比较讲究的,玲珑眼就是其中的一种特殊讲究。有时候瓷器中必须要有玲珑眼,要不就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如果留心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在很多的瓷器中都有玲珑眼,样子也是比较的多,有月牙状、圆珠状、菱角状等等造型,衬托出了玲珑瓷的美,这都是玲珑眼的设计功劳,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玲珑瓷是古代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玲珑瓷早在隋唐时期已开始,当年 江西洪州窑就有生产,明永乐时,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玲球瓷更是十分精细。玲珑瓷是在坯器上将图案作镂空处 理,然后通体施薄釉,并将镂空处也用薄釉墁平,烧成后即为玲珑瓷。
永乐时,景 德镇御厂在镂空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青花 玲球瓷。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 粒状,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 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使玲珑瓷
在与青花装饰相结合下,显得分外精巧细 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