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底款写成化年制的瓷器是哪个时期 底款写成化年制的瓷器是什么时期

专注的小蘑菇
积极的身影
2023-03-29 08:34:15

底款写成化年制的瓷器是哪个时期 底款写成化年制的瓷器是什么时期

最佳答案
整齐的方盒
听话的雪碧
2025-09-11 01:30:42

1、底款写成化年制的瓷器是明朝成华年间的瓷器。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常见款识。题写方法有青花书写、阴文、阳文刻款三种。以青花书写为多见。款字以楷书为常,外加双圈、双方框边饰。明代寄托年号款。

2、此时期的瓷器以青花、五彩瓷器、斗彩为著名。但是不是落款为成华年制的瓷器就一定是成化年间的瓷器,后代仿制成化年间的瓷器络绎不绝,假的太多了,所以你在看到成华年制的瓷器首先想到是仿制的,因为成化年间的真品几乎见不到了。

最新回答
高兴的发夹
怕黑的故事
2025-09-11 01:30:42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明代瓷器中确实有许多书的是大明年造款。一般来说,属大明永乐年之款的瓷器最少,其次是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弘治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大明天启年制、大明崇祯年制瓷器。在明代中期成化时期,有大明成化年造和大明年造两种民窑款式。因此,其历史价值是很高的,一般来说其市场价值是官窑瓷器价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如今已成为了拍卖会上的佼佼者,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机灵的发卡
自然的镜子
2025-09-11 01:30:42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型款,纹饰繁多而精美。彩?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

清代是中国制瓷世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名窑瓷器的款识在提携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如果以款识的内容作为评判依据,收藏界也有一个排序原则,依次排列分别为本朝款、寄托款、人名款、字款、画款、简单花押款。

如果对不同的款识从内容上予以区分,比较常见的就有帝王年号款、官字款、花押款、堂名款、铭文款、吉语款、用途款以及寄托款(也有人称之为伪托款)以及人名款。

明清官窑瓷器中最主流的款识就是帝王年号款,它于明永乐年间出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就出土过标有“永乐元年”的楷书款陶瓷残件。

明代的帝王年号款多为青花料书写,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官窑瓷器的款识书写也多用青花,而珐琅彩瓷等品种则采用料彩,乾隆之后的粉彩瓷器的款识则多用红彩。

与帝王年号款相映成趣的则是人名款,这种款识标注着陶瓷工匠、瓷器作坊主、器皿监造者或收藏着的姓氏,而且书写与刻划的位置也无固定模式,或刻于陶瓷的外底(多见于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晚期),或书于器皿的外壁。

清代瓷器款识中的堂名、斋名大多数都使用楷书。

制作此品之人有四种: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做大官者,一为制瓷界雅匠良工。

清帝中,康熙、乾隆好讲理学,所以两帝时代御制瓷器堂名,也就多爱用理学语。亲贵诸王所制瓷品,康熙时有拙存斋、绍闻堂等。乾隆时有彩华堂、彩绣堂,所制瓷品也都是内府御用之物。

至于名士且做大官的人所制瓷,则有乾隆时的雅雨堂制、玉杯书屋、听松庐等。

当时名工雅匠则有宝啬斋,有陈国治、王炳荣等。

道光时有恒堂瓷款为最多。款识为: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赏,实为清瓷款识中之奇品。道光时的听雨堂、惜阴堂.,这些瓷品的主制人是谁,则不可知也。

清瓷款识中,称堂、斋的,为帝王、亲贵、达官、名匠所制瓷;

而在瓷款中称书房、山房,称珍藏、珍玩,称雅制、雅玩的,仅仅达官亲贵拥有。

说到这类瓷器的价值,以慎德堂、绍闻堂、?O竹主人所烧制最为有名;

其次则.东园文石山房、瑶华道人、十砚斋、红荔山房所制亦堪称珍玩;

南京出土重要古代瓷片,其中就有“红荔山房”

慎德斋所制瓶类瓷品,至近代则已极罕见,因而价格昂贵。

清慈禧太后制瓷名大雅斋,多以豆青色作底,黑线双勾花;也有五彩者,则多绘牡丹、萱花、绣球之类。豆青色底的横题大雅斋3个字,旁有天地一家春印章;底有永庆长春4个字,亦有大雅斋款字在底。

到民国时期堂名款曾盛极一时,陶瓷的人名款相对以前变化极大,不仅书写人名,还添加了籍贯、别号等信息,长篇提款屡见不鲜。《景德镇陶瓷史稿》称“民国十七年景德镇彩瓷业有一千四百五十二户”,红店主为将自家的产品与别人区分开来,多会在瓷器上标注绘制者或店主的姓名。

粗暴的铃铛
高兴的柠檬
2025-09-11 01:30:42
有的,,明代的双鱼纹构图简洁, 线条秀丽,呈现刚柔相济风格。出土的明代早期龙泉窑双鱼纹集中于洪武、 永乐时期的盘、盏、钵、三足炉等器类上, 主要采用的工艺技法包括阴文戳印和刻划等。明初统治者崇尚简朴素雅,偏好龙泉青瓷,《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中有记载 :“朕思微时兵荒饥馑,日食黎藿,今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未尝一日忘怀,故宫室器用一从朴素,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光绪《平湖县志》卷三《祭器》又云 :“宣德时始置文庙祭器,俱用处州青瓷”,处州青瓷即龙泉窑青瓷。此时龙泉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瓷器上的双鱼纹呈现出线条简约的特征,并且形象传神 :鱼嘴较长,前突微张,背弓鳍摆,鱼尾夸张上甩,呈现出优美的弧线。此时的双鱼纹背景简单,常以简略的几笔水波纹为衬托,少数双鱼或四鱼与莲花形成组合纹饰。明代中期,有明确地层出土的双鱼纹龙泉窑器物主要集中于正 (1436~1449)、成化年间(1465~1487)。这一时期的双鱼纹多为阴文戳印,少数为阳文模印而成,饰于盘、碟等器类内底,器物腹壁通常有双面刻花或双面印花装饰。双鱼纹除了独立装饰外,还与莲花、荷叶构成组合,成为当时的经典纹饰,另有部分双鱼纹与“卍”字纹等组合出现。万历末年谢肇淛于《五杂俎》中记载:“今龙泉窑世不复重,惟饶州景德镇所造遍天下”。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日益衰落,双鱼纹随之渐渐消失。《说文解字》卷十一《鱼部》云:“鱼,水虫也。”自古以来,鱼一直是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象征。龙泉窑双鱼纹最常见首尾逐戏的游鱼形态,轴对称装饰于器物内底,少数为骈游、叠合等样式。双鱼主要指两尾鱼,还有少量龙泉窑器物上可见四尾鱼或六尾鱼游走在器物内底边缘或腹壁之上。双鱼图案展现的偶数观念,反映了古人追求阴阳和谐、繁衍不息的美好愿望。同时,形态不同、品种相异的双鱼纹以及变化多端的组合图案亦表达出人们追求吉庆、富足的吉祥愿景。

龙泉窑双鱼纹中最多见的是鲤鱼纹,元朝尤甚。鲤鱼曾为宋、金时期金银器和铜镜上面的常用题材,元承宋金旧制,装饰同样延续宋金遗风,且“ 鲤 鱼 ” 还和“利余”谐音,寓意得利有余。金鱼也是龙泉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纹饰,“鱼”取“玉”的谐音,表示金玉满堂。此外,龙泉窑青瓷上出现的鲢鱼象征连年有余,鳜鱼意味富贵有余,鲫鱼借喻吉庆有余,鲶鱼在龙泉窑双鱼纹中相对较少,谐音“年余”,意味着年年有余等。可以看出,常见的双鱼纹皆出自浙江地区主要的淡水鱼种。此外,“鱼龙”纹饰也一直是龙泉窑双鱼纹中的重要品类,表达了民间百姓鲤鱼跳龙门、阶层飞升的诉求。

龙泉窑双鱼纹不单纯是对自然界鱼本体的描绘,有时还与其他纹饰构成组合题材,其中以双鱼纹与水波纹、双鱼纹与莲荷纹相组合的形态最为常见。与水波纹组合象征鱼水交融、夫妻美满 ;与莲花、荷叶组合构成“鲤鱼闹莲”图案,既寓意廉洁、和谐,也取其谐音,表达连年有余的美好期待。此外,元代出现的双鱼纹与八思巴文等组合的独有风貌,则与草原游牧文化同平原渔耕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风格变换的双鱼纹在龙泉窑瓷器上大放异彩,既美化了龙泉窑产品,亦展现出人们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是求吉纳福,原始社会的鱼纹具有图腾化的神秘特征 ;汉至唐代鱼被比作祥瑞圣物 ;自宋至明,早期的龙泉窑双鱼纹主要模仿具备上层使用属性的金银器上面的装饰纹样。

绝大多数双鱼纹装饰于生活日用器皿上,题材自由随意,少部分饰于陈设器或寺庙祭器中,其主要使用者是民间百姓。鱼纹根植民间,遍布中国传统工艺品各个门类,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抹青韵映双鱼,龙泉窑双鱼纹完美地承载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表明鱼文化由上层神圣慢慢转向大众世俗的实质性变化。

知性的火车
着急的花卷
2025-09-11 01:30:42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主要有年号、干支、吉语、堂名和花押款等,尤以吉语款为多。洪武至景泰期间的款识仅见器内壁及壁底书福、寿字者,为行、草、隶三种书体。成化、弘治时始见有底足书年号及福、太平者。正德时期的款识不多,仅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大明正德年造、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几种。嘉靖时期款识形式渐多,除年号、干支款外,还首次使用了长命富贵、万福攸同、永保长春、福寿康宁、天下太平、上品佳器、长春佳器、东昌造器等吉语款和学名款,而大明年造款为数最多。隆庆一朝为时较短,唯见大明隆庆年制、大明隆庆年造、万福攸同、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玉堂佳器几种款识。万历皇帝执政时间长达48年,瓷器制造量最大,款识使用最多,除年号、干支款和嘉靖、隆庆时流行的吉语、堂名款外,又出现了宣德年造、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制和成化、正德、嘉靖等年号寄托款,以及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等吉语款。天启时期,宣德、成化、嘉靖等朝的年号寄托款使用较多,尤其是成化款更是“满天飞”。此外除沿袭使用嘉靖、隆庆、万历时的吉语、堂名款外,又增有富贵长春、天启佳器、天禄佳器等款识。崇祯时期,除继续沿用前朝的款识外,并出现了洪武年制、永乐年制寄托款,特别是书于器内壁底的白玉斋、雨香斋、情古斋等堂名款尤多。嘉靖至崇祯各朝均使用花押款,其数量也比较多。

冷静的玉米
闪闪的哑铃
2025-09-11 01:30:42

瓷器底款是瓷器很大的一个亮点,

大部分人上手看瓷器的时候

几乎都会下意识地翻转过来看看底部有没有款识,

就像挑西瓜的时候看看花纹、敲敲听响儿。

而仔细研究会发现,瓷器的底款并不单一,

大抵可以分为刻划款、书写款和印制款。

今天王掌柜就跟大家分享一些瓷器底部的款识。

一、刻划款

汉朝的建盏可谓是茶器之王了,

不过它的款识似乎粗陋了那么一点,

不过却很有辨识度,

常见的为”供御“二字,字风质朴自然。

看到瓷器上的官字款,以为指的是“官窑”,但其实不是,实际上它指的是定烧单位。

在唐宋时期,与'官'字有关的机构共有两个,一个是“太官令”;一个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则要负责的是供应宫廷用瓷,以及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考古资料中表明,除了定窑窑址和窖藏以外,唐、五代、北宋和辽的一些皇室重臣墓中的一些丧葬器物,就是由“甄官署”定烧。

”官“字底款(赝品)

二、书写款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

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

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正德官窑年号款多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

尤其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则显得比较灰暗。

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则十分艳丽。

三、印制款

洪宪是袁世凯的年号,时间非常短,

而真正的洪宪瓷器底款篆书“居仁堂制”,其中分为红料款和蓝料款,

以粉彩和珐琅彩居多,存世较为稀少

洪宪瓷器是民国时期烧制的日常用瓷,粉彩居多。

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前都有烧制,瓷细胎美,目前完整成对的器物价格不底 。

瓷器的底款就像标签,标明了生产日期,

对爱瓷新手来说这是一个捷径,

可以多加锻炼,学习各个时代的瓷器底款的特点,有助于辨别瓷器的真伪。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整齐的鲜花
失眠的蜜蜂
2025-09-11 01:30:42

古代瓷器以下几种形式的底款:

1、纪年款

该款表示瓷器出产的年代。有序数纪年款,如“咸平二年”、“崇祯五年监制”、“大清乾隆四十四年孟春月榖旦”等;有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年”、“道光戊戌年制”等;也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特殊纪年款如“大明年造”、“大清年造”等。

2、堂名款

系以所产窑之堂名署的款,官窑民窑皆用。款名有雅俗之分。雅者如“雅雨堂制”、“挂月山庄”等;俗者如“项记”、“张家窑”、“宋家”等。

3、姓氏款

署著名瓷工的姓氏,如“张南山”即乾隆年间的制瓷名匠。还有如“莫十二”、“查小山制”等款。也有只署一个姓的一字款,如“张”、“许”、“郑”等。

4、一字款

除姓氏款里有一字款外,常见的还有只署一个字的款,如“舍”、“太”、“国”、“利”、“龙”等。有的是堂名款的简称,有的是吉祥语简称。尤以元代龙泉窑一字款为多。

5、吉语款

系指瓷器上所题的吉祥用语,如“福如东海”、“状元及第”、“洪福齐天”等,明清瓷品多见。

6、数字款

该款为宋代钧窑特有的款识,从一到十共10种于器物底部。陶瓷界认为这些数字系宫廷定烧陈设瓷的编号,表示器物的尺寸。编号越小,器物越大。

7、图案款

瓷器上刻、印、绘制的纹样或记号,亦称记号款。如太极、八卦、灵芝、八宝、双鱼、海螺等。多为民窑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

笨笨的招牌
辛勤的毛豆
2025-09-11 01:30:42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发现署年款的瓷器。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隆庆:所见官窑年款都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两行楷款,“隆庆年造”四字两行款少见。款外常围以双圈或方框。隆庆款识有青花和红彩两种,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

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清代

顺治:顺治官款少见,有“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楷款,款外有双圈。署“顺治年制”四字的,一般无圈框,均为青花款识。民密器署干支纪年款多见,如“顺治丁〓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堂名款、吉语款减少,见有“继善堂”、“百花斋”、“西畴书院”“玉堂佳器”等等。

康熙: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写于珐琅器上。官窑器中也有写干支纪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宫内御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识种类繁多。按书体分有:楷书、篆书、行书,官款绝大部分是楷书,少有篆书款。按颜色分有:青花、釉里红、金彩、红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黄、蓝等料款。按款外线框分有:双圈、单圈、元圈、双边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两行、三行款,四字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民窑一般无年款,但其它种类款很盛行。

雍正: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时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阁制”楷书款,为雍正未登极之前烧制的,朗吟阁是当时雍正的读书处。堂名款还有“养和堂”、“希范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则见有“江鸣〓制”、“冯宅”、“松年”等;吉语款少见;图案款有一定数量,如灵芝、鼎、花押等等。

乾隆: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多数不加圈框。以青花款为多,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王子。

嘉庆:官款以篆书为主,少有楷书,大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民窑款识篆、楷均有,六字或四字,但字体草率。出现图章式的篆书款。

道光:官款与嘉庆时体式大致相同,大多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红彩写款。

咸丰:咸丰朝又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大多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篆书款减少。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民窑器中十分盛行图章式篆书款,并影响后世。

同治:官款以楷书为主,大多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楷款。以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写。民窑器大多用红彩图章式篆书款。

光绪:官窑款识楷、篆并用,以楷款为多,署“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字两行款,多数不饰圈框。有青花、金彩、红彩及刻款等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民窑款识较草率。

宣统:官窑款误解有青花、红彩与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多,一般无圈框。民窑款识与前朝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