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动听的镜子
粗犷的小蘑菇
2023-03-29 07:59:57

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最佳答案
温婉的西牛
老迟到的萝莉
2025-09-11 04:32:53

在河南博物院的第六展厅里,有一件光彩夺目的瓷器,它就是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该瓶1963年出土于河南荥阳一座明代墓中,根据其胎、釉、青花特点以及制作工艺,有关专家认为是元代作品。该瓶高39.4厘米,口径9.3厘米。敞口细颈,腹部下垂,圈足。从颈部至腹部绘青花云龙纹,青花色泽浓艳,并有黑色斑点。瓶为两节接合而成,有明显的接痕,这也是元代瓷器的显著特点。玉壶春瓶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是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元代以后南北各窑均有烧制,其造型挺拔秀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陶瓷艺人都用其作为一种装饰题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其艺术魅力。该瓶所绘龙纹形象凶猛,以较长的龙身缠绕瓶体,在飞舞中显示其威武雄浑的气势,加上云纹的衬托,更有穿云布雨的撼天威力,是元代青花瓷器不多见的艺术佳作。

青花瓷是用氧化钴为原料,在未经烧制的素胎上进行绘画,然后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为装饰纹饰是绘在釉子下面,所以也称之为釉下彩。它的特点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很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白地蓝彩,明净优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再则青花纹饰在釉下面,永不褪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青花的起源,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进展,证明它起源于唐代。1975年和1983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就出土有两批青花瓷片标本,其上绘制的釉下蓝彩清楚可见。从器型上看为唐代枕片。关于它的产地,根据对胎、釉测试的结果,证明为河南巩县窑所烧。又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确证明河南巩县窑烧制唐青花这样一个不辩的事实。

青花瓷器发展至元代已经烧制成功,尤以江西景德镇窑最具代表性。元代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有进口的与国产的两种。进口料含铁量高,含锰成份少,所以发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深入胎骨,用手触摸有下凹感觉。而国产青花料发色较淡,没有黑斑。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是景德镇窑采用进口钴料烧制的杰出产品。 造型: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瓷器,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的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如玉壶春瓶、梅瓶等,明显地继承了宋代的样式。敞口,颈部细长,腹部下垂,圈足微撇。随着发掘考古资料的增多,改写了过去认为元代青花的造型为形体较大、胎体厚重的偏面认识。在元代青花中不仅有大盘、大碗、大瓶、大罐之类的器物,同时也有像此件玉壶春瓶一样形体精美的较小器物。这件玉壶春瓶是典型的元代晚期的作品。玉壶春瓶的口部撇度较大,呈喇叭形口,颈部比起元代早期明显加粗,腹部下垂也渐渐向肥大发展,整体器形从古朴向稳重过渡,是元代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

纹饰:元青花的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文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写意画法较多,题材丰富,取材广泛,有的还借鉴当时丝织品的图案。元青花纹饰的特点是:大型器物的构图严谨、繁密,层次比较多,一件器物有的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给人以富丽典雅、和谐完美之感。但也有较小的器物装饰以疏朗为特点的,自然活泼。龙纹在元青花瓷器中较为多见,是元青花瓷器的主要装饰之一。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呼风唤雨,因此,它以不同的动态表现在瓷器上,有海水龙、云龙等。自唐代始龙纹与皇权有了密切关系,龙纹成了皇权的象征。历代的龙纹各不尽相同,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征。这件青花玉壶春瓶上所绘的云龙纹,代表了元代晚期云龙纹的基本特征。它仍以龙为主题纹饰,云为辅助纹饰。这时期的龙头一般较小,上下唇较长,身子细长,背部出脊,双角向后,似鹿角状。三爪、四爪居多,也有五爪。该瓶上的龙就是五爪,分张有力。该瓶所绘龙身的鳞为网格纹状,也是元代龙纹主要特征之一。所绘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是指它的云角很长,似飘带。这也是元代云纹作为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青花:根据出土和传世的大量实物证明,元代青花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使用进口钴料(来自伊斯兰地区),含锰的成分少,含铁的成分多,因此,呈色浓艳,釉面有黑色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凹入胎骨的感觉。二是使用国产钴料,含铁成分少,呈色浅淡,釉面没有黑色结晶斑点,纹饰也比较简单。三是进口钴料与国产钴料结合并用。发色浓艳与浅淡相结合。这件玉壶春瓶的青花采用的是进口钴料,发色浓艳,尤其是它的如意头云纹,不仅色彩结晶斑点突出,而且晕散特点也十分明显。它代表了使用进口钴料元代青花的特征。

胎釉:元青花的胎质纯白洁净,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胎骨坚致,份量较重。另外胎内氧化铝成分稍高,机械强度较大。所以我们所见元青花瓷器大件器物相对较多,但是元青花和明清青花相比,胎土淘洗不如明清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和铁质斑点。同时由于胎内含铁量较高,凡是露胎处,均见火石红斑。这件玉壶春瓶的足端露胎处火石红斑点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另外,它的釉是白中泛青,晶莹透亮, 这也是元青花釉的一个显著特征。

工艺:元青花中的瓶、罐、壶等,其胎体都是分段制作拼接而成的,接痕一般都很明显,接口修整不细致,用手摸有明显凹凸不平之感。这件玉壶春瓶的腹部就有明显的接痕,不仅能摸得着,我们还能看得见。这也是当时制瓷工匠留给后人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传世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传世品有300余件,国内有百余件,主要是江西高安与河北保定两批窖藏元青花瓷器最为著名。河南省目前所知收藏元青花瓷器甚少,也只有河南博物院仅此一件。所以,元青花瓷器在传世瓷器中弥足珍贵。

最新回答
殷勤的金针菇
帅气的小蝴蝶
2025-09-11 04:32:53

元代的青花瓷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扩展资料: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青花瓷

快乐的电源
壮观的朋友
2025-09-11 04:32:53

有草原风格的元代陶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元代陶器也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元朝设立了枢府专门管理烧造陶瓷器物,枢府烧出的陶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陶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

元代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陶器风格,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的特点。

山西蒲州发现的元代陶制龙,体形硕大,长198厘米,宽50厘米,高70厘米,通体有施釉痕迹,但颜色已经剥落,除龙头以外部位均有龙鳞,龙背顶部有波浪形的鳍,龙头较长,龙嘴大张,青齿獠牙,下颚有须,龙目圆睁,脑后有鬃,但双脚已经明显缺失。龙腿强壮,身下有云雾缠绕。

这件陶制的龙,实际属于古代的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器。

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下来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这件陶制龙的胎质明显为陶,因此判断为山西所造珐华器。珐华器因产地和时代不同在胎质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

蒲州一带出的,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其釉纯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质,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唯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垂釉之处亦不发黑,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与绿水一般,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

在装饰技法上,这件陶制龙采用了压模、捏塑、刻画、贴花等传统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看显得大气质朴,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从此件陶龙残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该器型龙为元代龙的特征,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气势凶猛,推测应有一对,分布于大殿屋顶的两侧,应为十分罕见的元代宫廷建筑装饰配件,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元代陶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

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

白釉绘黑花陶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

元代杂剧盛行,产生了大量的陶塑作品。河南焦作元代墓发现的杂剧陶俑,呈各种说唱舞蹈形态。其中一件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毡靴,腰系皮带,头略右倾,一手向上,一手向下,腰肢扭动,神情专注地作踏步舞蹈。

另一陶俑服饰简单,头戴便帽,左手执乐器,右手两指叉于口中,作呼哨状,似口技表现。俑像成功地表达了秉性乐观豪放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雕塑手法简洁,形象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情趣,是元代陶塑的代表作。

元陶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的一件黑陶大碗,口径17.5厘米,高6厘米,大气而拙朴。

赵集区会龙乡阎庙村发现的元代陶香炉,工艺精细,造型古朴。炉两边有对称的神态活现的小狗作炉耳,下有3只鼎形虎腿,炉体着绿瓷釉已大部脱落,仅凹陷处尚存。炉高1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1厘米,系元代祭祀用品。

元朝统治者依靠铁骑夺取天下,但元代马的雕塑作品却很少,所以陶器中的陶马就显得弥足珍贵。有一件元陶马,高20.6厘米,长25厘米,灰陶质,马头饰笼套,双耳竖立,颈刻画长鬃,尾粗长,四足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另外,河南省焦作市元代古墓发现了完整彩绘陶“车马出行仪仗队”,共有陶俑、陶马、陶车81件,均为彩绘陶,以粉、红、绿为主,色泽鲜艳,组合为一套完整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同时还有陶仓、陶几等陶明器。

陕西省户县元代贺氏墓的陶俑,有男侍俑、女侍俑、仪卫俑、骑马俑、牵马俑、胡人骑驼击鼓俑、牵驼俑等,总数近60件。侍俑通高30至33厘米,骑马俑通高约45厘米。

贺氏墓女侍俑头绾双辫髻,上身着窄袖左衽短袄,下系长裙,作捧盒侍奉状;男侍俑头发分披,身穿窄袖右衽长袍,作笼袖搭巾侍立状;仪卫俑戴幞头,身着盘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足蹬短靴,左臂曲举,作吆喝姿态。

塑工最佳的是一组骑马俑,有的头绾发辫,有的戴宽沿毡笠,或佩腰刀,或背箭箙,足踏马镫,左手提缰扶鞍,右手甩开,作扬鞭催马状,刻画了蒙古族谙熟骑术、崇尚射猎的生活习俗。

贺氏墓还发现有牵马俑,俑高34厘米,马高37厘米。灰陶、模制。牵马俑头戴圆形帽,束辫垂至肩头,身穿长袍,腰间束带,右手曲至胸前,左手向一侧伸出,似在牵马起程。陶马背负行囊,行囊以绳索捆实。两件雕塑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贺氏墓的这批元代陶俑,以艺术手法写实、造型比例匀称而著称。元代陶俑的制作一般都较粗率,这是因为,一方面纸制明器的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则是深受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蒙古族素以深埋不坟为传统,所以一般不用俑来随葬,只有部分汉族和少数契丹族官僚仍以陶俑随葬。

元代陶俑主要发现于陕西和四川,陕西以西安曲江池西村段继荣夫妇墓、长安县韦曲村贺氏墓、宝鸡元墓等发现的元俑为代表。

陕西元俑都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风格写实,种类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

在陶俑的组合上,五代、宋时颇为盛行的四神俑元代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

炙热的季节
调皮的导师
2025-09-11 04:32:53

元朝服饰的特点: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皇帝所赐官服共有13套色种,每次参加国宴或大型国事活动,大家要穿一种颜色赐服除13种颜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带(金带),上饰金银丝甚奇,价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总之,元朝之赐服,做工精巧,用料讲究(锦袍),装饰昂贵。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并非每年赐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扩展资料

元朝服饰的种类:

1、腰线袍

腰线袍是一种常见的元代蒙古袍,带有很强的草原风格。腰线袍其特点是交领窄袖,上衣和下裳缝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细密的褶子,而腰部则有很多细密的横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线袍。腰线袍这种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于狩猎等活动。

2、海青衣

此外,蒙古人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服装,元朝人们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后,这种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点就是袖子在袖根处开了两个口。草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气温高的时候就可以把手从口子里伸出来,把袖子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服饰

快乐的书本
光亮的钻石
2025-09-11 04:32:53

元朝皇帝所赐官服共有13套色种,每次参加国宴或大型国事活动,大家要穿一种颜色。赐服除13种颜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带(金带),上饰金银丝甚奇,价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总之,元朝之赐服,做工精巧,用料讲究(锦袍),装饰昂贵。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并非每年赐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非言每年更新,盖其衣有服至10年内外者也。”

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舆服志一) 。

在宫廷之内,由于各个侍者、卫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种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饰也有所不同。例如,挈壶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学士帽,服紫罗窄袖衫,涂金束带,乌靴。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国语曰答剌赤。冠唐帽,服同司香。护尉四十人,以质子在宿卫者摄之。质子,国语曰睹鲁花。冠交角幞头,紫梅花罗窄袖衫,涂金束带,白锦汗胯,带弓矢,佩刀,执骨朵,分立东西宇下。警跸三人,以控鹤卫士为之。冠交角幞头,服紫罗窄袖衫,涂金束带,乌靴,捧立于露阶。每乘舆出入,则鸣其鞭以警众。凡朝会,则以近侍重臣摄之。服白帽,白衲袄,行縢,履袜,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则侍立。每案四人,前二人冠缕金额交角幞头,绯锦宝相花窄袖袄,涂金束带,行縢,鞋袜;后二人冠服同前,惟袄色青。圉人十人,国语曰阿塔赤。冠唐巾,紫罗窄袖衫,青锦缘白锦汗胯,铜束带,乌靴。知班,冠展角幞头,服紫罗窄袖衫,涂金束带,乌靴 。黄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他们的冠服又不一样,分别为冠展角幞头,服绯絁生色宝相花袍,勒帛,乌靴;冠武弁,服同前执盖者;次三列,执黄麾幡十人,武弁,青絁生色宝相花袍,青勒帛,乌靴。执绛引幡十人,武弁,绯絁生色宝相花袍,绯勒帛,乌靴。执信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黄。执传教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白。执告止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紫。次四列以下,执葆盖四十人,武弁,服绯絁生色宝相花袍,勒帛,乌靴。执仪锽斧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黄。执小戟蛟龙掌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青。左列亦如之。皆以北为上。押仗四人,行视仗内而检校之,冠服同警跸者 。旗仗执护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门旗第二,每旗执者一人,护者四人,皆五色绯巾,五色絁生色宝相花袍,勒帛,云头靴,执人佩剑,护人加弓矢;后屏五人,执槊,朱兜鍪,朱甲,云头靴 。

元朝官服也有级别。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楼上,服视六品,候时,北面而鸡唱;一人立楼下,服视八品,候时,捧牙牌趋丹墀跪报。承奉班都知、舍人,借四品服。据《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五品官着紫袍,六至七品官着绯袍,八至九品官着绿袍。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男服服饰:

冕服:

天子衮冕服。

皇太子衮冕服。

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

元朝 留辫束发

缥缈的唇膏
奋斗的黑夜
2025-09-11 04:32:53

在不少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发现剧中演员时不时就从宽大的袖子中拿出银子、书卷之类的,仿佛一个万能口袋。可问题是,那么多东西在袖子里,为什么不会掉出来?古人的衣服袖子真的可以装一切吗?

古人衣服都是大袖子?

由于电视剧里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广义上的汉族,所以我们把“古代人们的衣服”范围限制在“汉服”中。

其实,我国古人的服装没有什么口袋,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时候塞进腰带或挂一个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还有时背包裹出行。把东西放进袖子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如上朝这样重要的场合,而这样做的条件是衣服有大袖子。

古代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说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贵族才会穿这种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至于如何把袖子绑起来,就要说到襻膊 [pàn bó],又称臂绳。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用襻膊来绑住袖子方便作业,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道“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

可以这么说,拖地大袖子并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常见的袖型,不光普通百姓一辈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会,它出现的频率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除了拖地袖子,中国人还有什么选项呢?从历代服装的连袖廓形上看,袖子的变化多集中在袖底线的曲直、袖身的长短和袖口的宽窄上。根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为宽袖、垂胡袖/琵琶袖、长袖/大袖、窄袖/小袖几种。

作为“汉服中的汉服”,深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南到北流行开来。早期的深衣帛画、木俑和实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见的袖型并非宽袖大袖,而是复兴汉服圈中相对小众的“垂胡袖”。

所谓“垂胡”,和胡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说文解字》中解“胡”为“牛颔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紧,腋部较窄,与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状类似。 这种袖形不只属于“制芰荷以为衣”的楚地,它在汉代继续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汉族服装中常见的元素。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种袖型,学界还没有定论。虽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别,但总体看来,它们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状,没多少变化。

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其他几种袖型,宽袖的特点是短袖筒、宽袖口,一般用于上层社会礼服;大袖/长袖的袖身极长,袖底线为弧线,两手下垂时袖子可以着地;窄袖/小袖则以方便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上层社会尚且没有袖口一宽到底,平民百姓们,就更不可能穿又废布料又累赘碍事的宽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别大,显然是错的。

袖子主要有哪些用途?

毛巾、手帕作用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是古代生活中的习俗行为。例如:宋词大家辛弃疾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感慨;魏晋“竹林七贤”之阮籍有“举袂当朝阳”的描述。

战国时,以“张袂成阴”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用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用“举袂成幕”状形容人们以衣袖挡阳之态。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习惯用语,一般省略了主语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馋”成语,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泪而湿。

情感表达作用以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观”,表不参与、不关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动。再如,以“挽袖”表跃跃欲试,引申为“摩拳擦掌”,此行动的贬义则为“捋袖揎拳”;以“联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

指代、比喻作用古人还以衣袖的不同色状,作喻指之用,如古诗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钟”之“彩袖”,成语“红袖添香”之“红袖”,均是指代女性。

更妙的是以“断袖之癖”特指同性恋。此典出自《汉书·佞幸传·董贤》,讲哀帝刘欣与男宠董贤同寝,刘醒起,为不惊动董,遂将被董身所压的衣袖割断。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态,形容太平无事,无为而治。古籍《尚书·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记述。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歌舞作用衣袖长,便于歌舞,是事实。例如《楚辞·招魂》中状郑舞之容曰:“祍若交竽”。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衽自有襟义,而亦有袖义。”“竽长四尺有余之乐器,长袖善舞,回转相交,有若两竽,若释为襟则何由交乎!”。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长袖舞时,如两竽交往。

礼仪规范作用中国服饰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服饰的美饰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礼仪规范。所谓“礼仪之邦”与“衣冠之国”,正显示了服饰与礼仪的密切关系。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的记述。

“敛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原是男女均行之礼,元代以后只称女子礼拜为“敛衽”。

古人的宽大袍袖,在礼仪中,有利于显示庄严、稳重之态,还有礼节行使时规范的要求,这也是在特定场合(如朝拜、成婚、寿庆等)要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的一个原因。

袖子里能放东西吗?

既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能穿宽袍大袖,那古装剧里的人从袖子里掏东西出来也是假的吗?也不尽然,这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描述。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除去显然不可能装得下任何东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内藏物的,还剩宽袖、大袖和垂胡袖。 宽袖和大袖,想放得下东西,必须要装一个暗袋。一般咱们看到的古人穿的宽袍大袖,是在袖子里面缝有跟袖口开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可以放一些银两、书信等东西,比较方便。还由此出现一些名词,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里藏的小件奇珍宝物,“两袖清风”说的是袖子里没有装钱,所以很清贫。

个别衣服也能装大物件,如“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夺兵权杀晋鄙时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而且这些口袋多在手肘后,而非袖口处,这样是为了避免抬起手臂时东西掉出来。东晋葛洪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的“肘后”就是说这书能放在肘后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清朝入关后,便改掉了这种设计。

不过,人们穿大袖衣服时,里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内藏物了。

下半段封口

还有一种袖子,表面看起来袖口宽大,实际上开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缝合的。这种设计在和服中也有出现,如果硬要塞东西进去,容量确实是够的,只不过想原路拿出来,免不了抓耳挠腮一番。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型,可以容纳香袋、手帕、几枚小钱之类的小物件。 不过,出于美观和方便的双重考虑,袖子里能放的东西极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于掏出一锭银子?除非你想买下整座客栈,古代生活哪里有机会花那么多钱。

飘逸的冰棍
忧郁的月光
2025-09-11 04:32:53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国,灭西夏、金之后,其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 。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