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代白釉瓷器

重要的耳机
耍酷的绿茶
2023-03-29 07:47:06

元代白釉瓷器

最佳答案
魔幻的小虾米
执着的鸵鸟
2025-09-11 07:22:25

元代白釉瓷器主要有:

A、霍窑

胎土细腻,釉色洁白,制作极为规整。采用四至五个(多数)乳钉支烧,因此器物内外留下支钉痕,或乳钉粘附在器物上。此外,霍器质脆,用手能把瓷片折断(含铝、温度不足缘故),故难以久传,出土及传世完整器寥寥无几。

器型有仿定折腰盘、洗、盏托、高足杯、盖罐之类。霍窑白瓷崇尚素面,也有少量印花装饰。

B、枢符瓷

枢符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印有”枢府”,”太禧”等字款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制作工艺上都比较精湛.

枢府在制作上的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采用铺沙渣(高岭土和谷壳灰的混合物)的垫饼仰烧方法. 在底足无釉处,呈现铁质红褐色小斑点,且在边沿粘有沙渣.

C、磁州窑

胎土粗糙,装化妆土,制作规整。采用五个乳钉支烧,因此器物内留下支钉痕,器物无釉。盏托、碗盘、盖罐之类多见。

我空间里有元代白釉瓷片标本,你可以参考一下

最新回答
善良的服饰
犹豫的黄豆
2025-09-11 07:22:25

请输入你的答案...元代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使景德镇成为我国陶瓷的生产中心。其中青花瓷器的烧造,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此前我国以青瓷为主流生产的特点,从此青花瓷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主流! 至正型与延型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钴料主要有进口料、国产料、混合料三种。进口的钴料主要是“苏麻离青”,此种钴料属于高铁低锰型,青花发色蓝艳并带有铁锈斑。而国产料属于高锰低铁型,发色较为浅淡,且无铁锈斑。在学术界上一般将元青花分为两种类型,至正型元青花和延型元青花。前者是以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象耳瓶为断代的标准器物。学术界普遍认为此类型元青花主要生于元代中晚期(约1341-1368年)。而后者主要是以江西九江延祜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为标准器。生产的时代大致在元代早期(约1319-1340年)。这两种类型的元青花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采用进口钴料,呈色艳丽且带有铁锈斑,伴随有晕散现象,纹饰多密集,层次繁多,造型多高大。后者采用国产料,纹饰较为简单草率。从目前的出土和国外发现的元青花来看,至正型元青花多为出口外销以及一些陈设器和庙宇供器。因此,许多官方的书籍中认为国内还未发现有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碗、盘之类的特殊器实用物。但是随着近年来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间出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元代青花瓷器和标本,促进了民间对元青花更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元青花有关的资料与实物的研究发现,在国内至正型元青花还是有碗、盘之类的实用器的。标本一为元青花河塘鸳鸯纹碗的残件,此残件出土于扬州运河。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发色蓝艳,呈晕散状,有铁锈斑,手摸上去,铁锈斑处有下凹的感觉。碗内心绘河塘鸳鸯纹,口沿处有一圈缠枝菊纹边饰,碗外腹绘缠枝莲纹,下腹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碗底内心有乳突,呈螺旋状。此器画工颇为精细,线条硬朗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标本二和标本一的特征基本一致,前者口径为15cm,后者口径为16cm。只是在纹饰上,后者碗外底少了一层莲瓣纹的装饰,仔细观察两件残器,清晰可见使用磨损过的痕迹,尤其在器内和口沿初,更是明显。标本三为元青花龙纹盘的残件,同样出土自扬州运河,口径19cm,盘内心绘龙纹,龙头略小,细颈曲长脖,五爪龙,三根肘毛分开,与许多至正型大件元青花龙纹画法一致。首都博物馆也有与之类似的残件。盘壁绘有缠枝莲纹,外侧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莲瓣内绘有八宝纹,器底无釉。此残件传世痕迹也较为明显。标本四为青花龙纹高足杯,此类器型在元青花当中很常见,这件高足杯外绘龙纹,内心为模印龙纹,头、颈、身等纹饰的画法也很有时代特征。此器身龙纹的龙鳞绘制采用横竖直线交错的席状纹,此种纹饰在元代以后不见。高足杯的上下身,采用的是接胎的办法,高足杯的内顶端无釉,有小凸,这也是元代高足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观察发现,此残器的传世痕迹依然明显。以上几件元代至正型元青花均在国内发现,并且有确切的出处。除此之外,笔者还曾在其他一些藏家手中见到过类似的藏品。通过对以上标本的比对发现,“国内无典型至正型实用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笔者认为元代景德镇曾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元代青花瓷在元代产量并不大,国内并未普及使用,只有少数人能用。而类此上述至正型的元青花瓷据笔者推测,大部分应当是为统治阶层,王公贵族,富豪之家烧制的。当时作为外销的至正型元青花从性质上属于商品,但面对国内,许多权势阶层,富贵之人是完全可以消费的。再者,景德镇也曾专门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通过对比,这些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销的元青花是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笔者也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些国内的元青花同样采用进口的钴料,不同于元代外销东南亚的使用国产料的元青花。这与外销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样使用进口青料,而且在纹饰上也许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土耳其博物馆有一件河塘鸳鸯碗与残件标本一和标本二几乎一致。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销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类器物又有区别,外销欧洲的元青花尺寸较大,盘子一般在40cm以上,碗一般在30cm左右,而国内的同类器物,盘口径一般在20cm以内,碗一般在15-17cm之间。这也证明了这些残件是景德镇专门针对国内少部分王公贵族,富豪之家所生产的至正型青花瓷器。至正型元青花中的薄胎器至正型的元青花总体特点就是胎体厚重,器形高大,纹饰丰富,密集多层次。至正型元青花同样有薄胎器,同样有纹饰简练的装饰。如标本五,此为一件玉壶春瓶的残件,高26cm,通体胎体极为轻薄,大部分厚度仅为2mm左右,胎质比较细腻,但仍然可见空隙和杂质,与明代的胎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器身分三段接胎而成,接胎痕清晰可见。其在纹饰装饰技法上较为简捷,仅有三层装饰,径部和底部绘有窗格纹,中间腹部有缠枝牡丹一周,缠枝牡丹的画法在同类元青花中很常见。此器所用青料为标准的进口的苏料,晕散与铁锈斑都较为明显。这样的元青花在笔者所看过的博物馆馆藏和一些资料中从未见过,十分稀有。至正形元青花和枢府瓷器的关系多年前笔者偶然得到一件元青花罐上面盖子的标本(标本六),此标本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青花盖子上竟粘有一块卵白釉的龙爪,两者紧密的粘贴,深入胎骨,应当为烧窑过程中造成的。此标本透露出一个信息:“元青花瓷和卵白釉瓷曾在同一窑中烧造过”。之前大部分学术观点认为:“带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属于浮梁瓷局所生产的官窑器”,而此块标本的出现,卵白釉瓷器与元青花瓷器同窑烧造,能否说明至正型元青花也有官窑的性质呢?笔者觉得这还需要以后更多的考证。

老迟到的小猫咪
活力的茉莉
2025-09-11 07:22:25
只要是元代宋代金的,都是天价。。。几万块钱可以卖一只赝品的。。元代宋代的都是天价,没有三五百万是拿不下来的,如果是梅瓶长颈瓶或者罐子的话价格会更高。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不是我编出来的,但是钧窑的东西流传下来的灰常的少。。。。谨慎收藏。我的经验你的盘子是赝品的,元代的钧窑施釉不到底的,而且底部都是砖红色的保护釉,而且底部有乳状的凸起博物馆的我见过很多次。。关键的一点元代钧窑棕眼密集,气泡在10倍放大镜下非常的大。而且碗口施釉是土黄色,底部不施釉;关键一点施釉不到底,距离碗的外圈起码有2厘米高度没有施釉。这个是我多年的收藏经验,而且也是各大博物馆的实物。。如果你的按照我说的去看看,真品还是赝品就明白了。钧窑的价格灰常的客观。不要盲目收藏,现在的仿品是让你防不胜防,谨慎收藏。钧窑的东西属于宋元时期的官窑。。灰常难得。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都是陪葬或者出土的多一些。。。如果是传家的那是不可能的。

完美的镜子
微笑的朋友
2025-09-11 07:22:25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编辑本段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编辑本段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编辑本段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凶狠的项链
傲娇的往事
2025-09-11 07:22:25
瓷片为龙泉窑系瓷片,第二张图片是元代早期,其工艺特点较明显,碗的圈足内外倒角,足心中于有一乳丁纹(俗称鸡心纹)碗外壁(墙)用竹片修胎,用手模有棱角感,釉色青中带灰,鱼子纹开片。第二张图片看似是元末的,近似于梅子青,“盘”中间玉壁状火石红无釉处是叠烧工艺所致,盘中心的脐状釉和葵唇口有元末遗风,口缘微微外张。看瓷器开片用20--30倍放大镜较好,开片四周微微上翘,片于片之间看似断,并没断,是在釉和胎之间微妙表现的,这要多观察,慢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