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怎么烧制
陶瓷的烧成方式分为三种
(1)一次烧成:指胚体经过干燥后,在生胚表面施底釉,然后施面釉,印花,经辊道一次烧成
(2)二次烧成:一次烧成后经过施釉和印花,然后二次烧成
(3)晶核烧成: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的原料放进池窑里烧,在1500度烧至融化,成为流淌的液体,然后通过流液洞,滴入冷水中,在冷水中,液体冷却成极碎的小块晶体,然后通过粉碎机将这些晶体碎成粉末,通过筛网过滤的晶体粉末,过大和过细的粉料都会回到池窑重烧,合适的粉料通过超平布料机均匀地布在经过一次烧成的有图案花纹的瓷砖上喷水加压,使其吸附在胚体上,再送进窑炉进行二次烧成
瓷砖生产主要工艺:
1、原料球磨制浆:
球磨是将各种原料按照一定配比,通过研磨把不同粒状的原料变成泥浆的过程。它要求球磨加工好的泥浆达到规定的细度、水分和流动性等工艺参数;主要设备为各种吨位的球磨机、浆池等。
2、喷雾塔制粉:
制粉是把高压雾化的泥浆通过热风炉提供的热风在喷雾塔内进行热交换,使泥浆变成粉料的过程。主要控制工艺参数是粉料水分、颗粒级配、容重等。主要设备是喷雾塔。制粉工艺非常重要,通常以“目”的大小来区分粉料质量高低。
3、料仓陈腐与储料:
将备制好的粉料存入料仓中,内部一些有机物腐蚀使其具有一定粘性、水分均匀等,最终使该批粉料各项物理性能基本一致以满足成型、干燥与烧成的要求。主要设备为若干料仓。其中以福建产区生产外墙砖厂家储料罐为最多,有的达几十个。
4、压制成型:
成型主要是把粉料通过大吨位压机压制成一定规格的坯体。它决定产品的规格、厚度等,控制要点是成型压力、厚度及厚度差异,要预防分层、角裂、大小头、大小腰以及裂砖缺陷出现;主要设备为压机,各种型号布料设备等。
目前压制成型不仅仅专指加压成型作用,而且具有产品表面装饰(目前不涉及仿古砖)等重要功能。目前陶瓷大板生产最大国产压机吨位已达16800吨
5、干燥:
成型后的坯体进入干燥窑后将粉料带来的多余水分蒸发到规定的范围的过程叫做干燥,其作用是提高半成品强度,达到釉线运行和印花工序的强度要求。由于水分蒸发时易出现开裂,所以控制水分蒸发速度和运行速度是相当关键的。主要设备为干燥窑。
6、印花工艺(抛光砖采用布料工艺):
无机色料经工艺处理(按配方调配溶解)后通过花网印在干燥后的砖坯表面,达到表面装饰效果的过程叫印花。该环节重点控制印花前坯体温度和印花后的喷水量,否则极易出现阴阳色、蒙花、缺花、色差等缺陷;主要设备有花机、釉柜及其辅助装置等,有些仿古砖还会用到辊筒印花。
7、烧成:
经过表面初步装饰完毕的砖坯不具备使用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强度等物理指标,它通过窑炉高温(1200℃左右)煅烧完成,抛光砖生产常用辊道窑,以发生炉煤气、重油或柴油为燃料,它是产品定性过程。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变形、过烧溶洞、色差、落脏、二次变形等缺陷。主要设备为烧成窑。
8、抛光:
抛光,顾名思义就是把窑炉煅烧出来的半成品表面进行打磨处理,使其表面具备一定的光泽度的过程,产品在该工序中定型。它需要控制切削量,切削量的多少要根据产品而定,渗花砖通常在0.6毫米左右,抛光后产品的光泽度要求在95度以上。
生产中的缺陷以对角线、弯边、光泽不均或不起光、崩角、崩边为主。常规抛光外,近年出现了柔抛工艺。
扩展资料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 煤炭、天然气、电能。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电阻式隧道窑炉或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陶瓷
清幽新时代
2021-11-26 22:55
关注
陶瓷餐具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吃饭、喝茶、饮水,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些瓷器,很可能存在重金属溶出、导致铅中毒的风险。
陶瓷餐具中的重金属源自于哪里呢?
高岭土
一般陶瓷餐具的本体材料是高岭土,它可能会自带重金属。
助溶剂
陶瓷需要烧制上釉之后才能使用,但像高岭土这样的材料熔融温度高达1500℃以上,加入助溶剂就可以在较低温度下熔融成釉。而铅是一种理想的助溶剂,长期被作为陶瓷釉料的助溶剂。
颜料
彩色的餐具所用到的颜料,含有重金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铅附着力好,更常被用于颜料中。
也就是说陶瓷餐具的制作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含有重金属的材料,尤其是铅。但给我们健康带来危害的不是它含有的铅,而是那些有可能溶出、被我们吃掉的铅。陶瓷烧制上釉,是作为一层保护膜,防止颜料、瓷土中的重金属物质析出。既然有这层釉面保护,为什么陶瓷餐具还有铅析出的风险?这就不得不提到陶瓷餐具的三种工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
1、釉下彩
釉下彩就是先作画、上色,再高温上釉。这层釉面很好的把颜料包住,摸起来平滑、温润、没有凹凸感。只要釉面完好,铅析出的风险就很低,不会出现重金属超标,作为我们日用的餐具是很安全的。但由于上釉的温度过高,能够适应的颜料并不多,所以釉下彩的瓷器花色并不丰富。
2、釉中彩
釉中彩就是先高温上釉,再作画、上色,然后再高温上一层釉,也是有一层釉面把颜料隔绝起来,防止析出到食物中。经过二次高温烧制的陶瓷更经久耐用、耐磨损,可以作为安全的餐具使用。同样受颜料的限制,烧制后的花色变化较大,不好掌控。
3、釉上彩
釉上彩是先高温上釉,再作画上色,然后低温烧制,也就是在颜料的外层,没有釉面的保护。
低温烧制,可以适应的色料选择非常广,花色丰富,烧成后的颜色变化不大,手摸上去有凹凸感。
没有了釉面的保护,陶瓷上面的色彩花纹容易磨损、色料容易脱落,更禁不住腐蚀。如果放了醋、酒、果汁、水果等酸性食物,色料中的铅很容易析出,进入食物中,长期使用很可能导致铅中毒。所以釉上彩的瓷器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的餐具使用,釉下彩和釉中彩因为有釉面的保护,要比釉上彩安全很多。
除了看工艺,还要在正规渠道、选择正规的品牌,别在地摊、小超市、或者网上随手挑几个,只管花色不看质量。
摸起来手感不光滑、釉面光泽度不好的就要谨慎选购了。
质量不过关的陶瓷餐具,制作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会选用含铅量高、性能不稳定的廉价材料,加上工艺的不达标,很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铅大量溶出,导致铅中毒。
另外,不要长期用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时间越长,温度越高,铅析出的越多。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当人体摄入铅超标时,会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从胎儿到6岁,是婴幼儿大脑对铅暴露最敏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代谢旺盛,吸收强、排泄弱,铅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长期使用存在铅析出风险的陶瓷餐具,对于儿童来说比成年人更容易铅中毒,并且还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血铅超标的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差,认知能力减退,阅读能力下降。即使经过排铅降低了血铅水平,大脑受到的损伤也没办法逆转。
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刊发的研究显示,儿童血铅每升高100微克/升,智商下降6.67分。
除此之外,铅还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抑制钙铁锌的吸收,导致孩子骨骼、牙齿生长发育迟缓。
国际铅中毒诊断标准,血铅水平等于或超过100微克/升,无论有无症状,均可诊断为“铅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并没有已知的安全血铅浓度,即使再低的血铅水平,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注意力和学习成绩。
最理想的血铅值是越接近0越好。
生活中像陶瓷餐具这种每天都会接触,但存在铅暴露却不为人知的物品不在少数。
五颜六色的玩具、蜡笔、水彩笔、绘本等,都是孩子每天会用到的,如果被喷上劣质的颜料,含铅量就可能大大超标,存在导致铅中毒的风险。
另外,膨化食品、松花蛋、汽车尾气、家装涂料等等,也是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铅暴露途径。
面对无孔不入的“铅暴露”,需要攻守兼备。减少儿童接触铅暴露的物品、环境,同时主动出击,降低儿童肠道对铅的吸收。在孩子安全健康成长的路上,洗净铅华,未来可期。
地面装饰对家装整体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就通过下面内容,一起来看看陶瓷地砖地面施工方法,陶瓷地砖地面铺贴步骤的相关介绍吧!
陶瓷地砖地面施工方法:
1.陶瓷地砖地面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家庭装修的水泥,它通常用于水泥和325可以是一月份出厂保证水泥的质量之内。
2.水泥砂比选为1:3。砂:采用漏洞壁,电感和各种密封砂。使用粗砂进行瓷砖包装。哦,我遇到了一个关于使用沙子的笑话。假设空军学院教师装饰,墙贴让你拉老师在泥沙女人,她拍案而起:“我们不建猪圈的沙子。”哦,沙子不是很好,只能用于墙砖。
3:在包装地砖之前,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根据购买的瓷砖的尺寸和地板尺寸提前排序。
4:练习一个半砖和半砖两个独立的家具或室内,陶瓷地砖地面如水平和垂直线,以把对眼睛不显眼的地方不能超过保留的未来。
陶瓷地砖地面铺贴步骤:1.陶瓷地砖地面可以很好地查看计划,还可以确保附加动作的房间瓷砖,最初拉出两个垂直和水平基线。
如果该距离以启动6:膏和砖测量确定的两个点之间2.0μm的量是否参考标准1.6米1.2米点沿着垂直基准线标准,证明结。
2.陶瓷地砖地面一个原则是与地砖看到九步处理,然后横向平铺,垂直线,金属丝或高达注册规则作为基线效果根据的砖路面标准难以基线被拉动不准确的。
3.水泥和水以水泥和水的速度到地面,然后1: 3砂浆3
第二步是干燥和适度的:迫击炮,标准展开到'组手握,落地花',迫击炮。
4.将地砖放在砂浆上,用橡皮锤敲打固体,并压平第一块参考砖。
5.点击结并拾起瓷砖以查看砂浆是否有浆液或污迹。喷砂浆并粉碎它。
6.将瓷砖第二次展开到砖的水平以供参考。第二次拿起瓷砖。确保砂浆已满。确保没有间隙。如果瓷砖是完整且平坦的,则在瓷砖上涂一层均匀的水泥浆。
7.第三次放置砖块,用力敲击并用标准砖块保持水平。
8.使用水平标尺确保瓷砖水平并用橡皮锤敲击直到水平。
9.使用刮刀,使用刮刀绘制在砖保持砖块和0.2砖之间的恒定间隙拉砖,以防止损坏的中间的线,由于热膨胀和收缩以及等等。这两块砖是否平整。严格遵循这九个步骤,将成功完成地砖件。
陶瓷在生活中还是较为常见的,不少人对于陶瓷是如何制成的很是好奇。那么,陶瓷是怎样炼出来的呢?
陶瓷是怎样炼出来的?
一、选材
制作一个好的瓷器,选材是第一步,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将陶土中的杂质都去掉,才能保证陶器的质量。同时,淘好的陶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摞成柱状或者砖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
二、制坯
“制坯”,顾名思义,就是将陶泥原材料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法捏塑成型,这是一个陶器工艺品最初的原型,也是决定其实用性能的过程。
1、拉坯成型法:将摞好的陶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及拉坯工具,将陶泥拉成陶坯。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
2、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
3、泥条盘制法: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是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
4、徒手捏制法:顾名思义,就是陶器制作匠人们根据需要徒手捏成陶器的造型,这种技法不仅可以直接的表达作者的构想,更能体现作者的工艺水平。
5、模具注浆法:用干燥的石膏模具,将制备好的坯浆注入模具中,制成所需要的坯件,这是制坯过程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技法。
三、彩绘
用各种人造着色无机化合物、天然着色矿物或金属着色材料,在陶瓷制品上画出花纹装饰的过程即称作彩绘,彩绘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
1、釉下彩:直接在成型的泥坯上进行彩绘,然后上釉入窑烧制,釉下彩陶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等。
2、釉上彩:在已经烧好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二次入窑低温烧制。釉上彩陶主要包括斗彩、釉上五彩、粉彩、墨彩、珐琅彩等。
四、施釉
釉是附着在陶体表面的玻璃质层,使陶器表面光滑,不透水,易清洁,并提高陶瓷的装饰性。画好的陶坯,表面粗糙,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
1、荡釉:将釉浆注入坯内,并轻轻晃动,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然后迅速倒掉过剩的釉浆。
2、蘸釉:将瓷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瓷坯。
3、涂釉:涂釉又称刷釉,方法是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均匀的涂在釉体表面,多用于长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
五、烧窑
陶瓷器烧制基本都在窑炉内进行,其中陶器的烧成温度为600—1100度,瓷器的烧成温度为1250度—1450度。同时,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与否,烧出的瓷器色调也不同,其中空气供给充分的称为氧化焰,不充分的称为还原焰。
新修订的《陶瓷砖》(GB/T 4100-2015)国家标准2015年5月15日发布,将于2015年12月1日起实行。该标准首次对干压陶瓷砖厚度作出限定,提高了对挤压陶瓷砖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墙砖背纹的要求等内容。
新标准规定,表面积大于6400 平方厘米的,厚度不能超过13.5毫米;表面积小于3600 平方厘米的厚度干压陶瓷砖厚度要小于10毫米;表面积在3600至6400 平方厘米之间的,厚度要小于11毫米。
新标准还提升了对挤压式陶瓷砖的技术要求,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将低吸水率挤压式陶瓷砖分成吸水率小于0.5%和介于0.5%至3%之间两类型,淘汰了吸水率介于3%至10%的挤压陶瓷砖
二次烧成是指陶瓷坯体在施釉前后各进行一次高温处理的烧成方法。未上釉的生坯烧成称素烧,素烧后的坯称素坯。低温素烧(600-900℃)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施釉减少破损,并具有良好的吸附釉层的能力,此外部分氧化分解反应,减少了釉烧时的物质交换数量。一般精陶制品进行二次烧成时多是素烧温度比釉烧温度高,这种情况下以素烧为主,素烧的最终温度即是该种陶瓷的烧成温度,釉烧作用是将熔融温度较低的釉料熔化,均匀分布于坯体表面,形成紧密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