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寿字梵文有收藏价值吗
雍正寿字梵文有收藏价值。
1、文化价值:雍正寿字梵文是雍正帝的御书,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的文化价值。
2、艺术价值:雍正寿字梵文的书法艺术非常精湛,具有高的艺术价值,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构图精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3、历史价值:雍正寿字梵文是清朝雍正帝的御书,具有高的历史价值,见证了清朝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胎釉
雍正官窑青花的胎骨晶莹洁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饭状。胎壁薄而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民窑高档瓷与官窑瓷胎基本接近,很难发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
典型的官窑青花釉呈青白色,纯净润泽。釉薄而精纯,釉中密含气泡,且大小气泡混杂套叠,有的釉表见细橘皮纹。有些民窑青花为粉白釉,胎釉结合处无火石红。部分民窑青花的圈足上涂抹一层黄色护胎釉,与纯净润泽的青白釉交映成辉。
青料
雍正青花呈色有纯蓝、灰蓝和青紫三种。灰蓝色是典型的民窑粗器,青紫色的多属民窑仿明作品,标准的雍正官窑青花呈色极为纯正,洁净无瑕,有深浅不同色阶,略见晕散。
青料发色有三种。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与康熙时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蓝中带紫,多采用上等浙料绘制官窑青花;仿宣德青花发色青中有黑褐色疵点,略有晕散,官窑仿宣德青花瓷发色幽静而匀润,雍正早期有康熙时期的指捺纹特征,中后期比康熙时期发色更加淡雅,蓝中带有藏青色点;深沉的淡蓝色泽,色沉釉底,发色稳定雅丽,具有典型的雍正特点。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
造型
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器型圆柔纤丽,修长俊秀,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雍正官窑中期开始基本不再制作康熙时期的观音尊、棒槌瓶、马蹄尊、凤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创新器型如琵琶尊、灯笼尊、牛头尊、四联瓶、贯耳斜肩大瓶、贯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仿永乐、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莲大盘、鸡心碗、缠枝莲碗、执壶、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制作规整,造型细巧,打磨精致。其中缠枝莲大盘、一束莲大盘是雍正时期仿得最多的,质量超过永宣时期。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纹饰
雍正青花纹饰风格高雅细腻,内容以翎毛花卉为主,山水次之,人物较少。用笔精细纤柔,构图清晰,色彩雅丽,层次分明,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不少画面配有诗句、印章,使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完整地移植到瓷器纹饰中来。画面疏朗,留白较多,既不同于康熙的恢宏大度,又不同于乾隆的缛丽繁华,以清新淡雅为特征。与康熙纹饰比较,雍正纹饰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物故事画面减少,刀马人则更为少见。雍正纹饰除传统的缠枝莲、云龙、龙凤纹之外,多以优雅娴静的花卉、花蝶、花鸟、花篮、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宝、八仙、梵文及各种吉祥纹样为主题画,即使是人物纹也多是四妃十六子、婴戏图等。在画美女时,突出人物的修长、小脚,给人以弱不禁风的感觉。其中梵文装饰,有时一器全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布满整个器面,为一大特点。
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仿古纹饰,从大小器物上看,大件器物以仿永宣花卉为主;小件器物以仿成化、弘治花卉为主。从内容上看,人物以仿嘉靖纹为主,动物以仿万历纹为主。
款识
雍正款识多而杂。有本朝官窑款,有民窑款,有仿款,每一类款识又有许多种写法。
官窑款有专人题写,因此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常见的官窑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三种题款。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楷书款笔法挺拔峻峭,结构方正均匀。早期款略带宋体字风格,横平竖直,横细竖粗。中后期的横竖粗细大体一致,字体极为工整漂亮,成为雍正楷书的自有风格。清代官窑篆书款大量出现是自雍正朝开始的。篆书款也有双行六字、三行六字、双行四字的。字体笔画粗细大体一致、工整漂亮。总体来看,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一般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
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联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联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民窑“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篆书款皆有。字体明显不如官窑工整,笔力欠佳。仿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官窑款不少,但与真款相比形神皆相差甚远。花押款不仅在粗瓷上有,在细瓷上也大量出现。还有鼎、炉、灵芝、如意等实物款。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在笔者收集的残瓷标本中,一件雍正年青花梵文碗残底,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民窑纪年款,碗心部绘由篆文减画连笔组合成的“福禄寿”团形祥符图案纹样,用笔简练,左边是“衣”字旁,中间为共用偏旁的“上福下禄”,右边为“寿”字,清晰易读,用笔画做圆形轮廓,直径1.7厘米�图一左 。另一件雍正青花“寿”字纹碗残底,足内绘“方形双框窗花”款,碗心绘制风格独特,构思巧妙的带团形连体文字内容的纹样,外置双圈,直径3.8厘米�图一右 。文字笔画采用双线勾描,左边竖“衣”偏旁,右边有明显的“五王”二字,“五”是“福”谐音,也有五福的含义,《书·洪范》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图案中间的“王”应与官禄有关,而“寿”字则由“王”与下边的简笔凑合而成。此类纹样作为古瓷的装饰和延续,甚少见到。图二为清中期青花龙凤纹鼎式香炉的颈部连体式“福禄寿”图案纹样,从客观上反映了古人祈祷追求家道昌盛,多子多福,升迁,发财,成名成家,长寿康宁的愿望与憧憬。
福象、禄象、寿象的祥符图案内容寄托着时代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作为一种历史特定的通达民族情感和思想的独到艺术手法,在明、清两朝陶瓷绘画书写艺术中得以充分完善的表现。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雍正帝本身的审美水平非常的高。并且再加上当时雍正帝本身就重视这些瓷器的建造,所以也让那些制造瓷器的工匠有一个更好的展现机会。虽然当时雍正帝统治清朝只有13年的时间,但是在他统治期间,整个清朝的制瓷和成就却已经处于清代官窑的巅峰位置。
要知道雍正帝统治时期出现的这些瓷器,有一些碗盘之类的小件瓷器变得更加玲珑剔透,并且在这些瓷器周围也有彩色的花纹进行装饰。如果从侧面进行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其实这一个瓷器会有彩晕出现。并且当时雍正粉彩瓷器也是比较出名的。这种粉彩的装饰主要是跟当时的花鸟、山水、人物为主。这些工匠在制造瓷器的时候,也会添上他们认为非常好看的图案,并且这些粉丝当中其中刻有花卉花纹的瓷器最多。
这种瓷器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没骨技法,让这些工匠制作出来的瓷器图案更加立体。雍正斗彩和明成化斗彩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当时雍正斗彩的制作工艺,无论是在配饰还是在色彩搭配上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这些工匠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对于色彩和花纹的掌握也要比之前更加熟练,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种类的花纹装饰。因为用材比较薄的原因,让整个瓷器的色调感觉非常的淡雅。
由于雍正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并且他的审美也非常的好。在他统治清朝期间,非常重视这些工匠制作瓷器,所以这些工匠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审美爱好所制作的瓷器质量也非常的好。可以说,虽然雍正帝统治时间不长,但是当时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清代最巅峰。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雍正时期官窑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就是个文艺青年。
1709年,他被老爹康熙封为和硕雍亲王,赐居圆明园。为此,他自号圆明园主,每天吟诗作赋,修习佛法,鉴赏古玩。
他最乐此不疲的就是请宫廷画师为他和他的妻妾画像,但他不喜欢正襟危坐给画师当模特,而是像导演般设计剧情和情节,要求画师画出意境和神韵。
从后来留传的《雍正行乐图》、《雍正十二美人图》等系列画像来看,在他指导下完成的画像简直可以称为“电影剧照”。画面中,他装扮成书生、渔夫、外国人等,这些生动的“角色扮演”一扫宫廷画呆板的晦涩气息。
当了皇帝之后,雍正的高超审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登基不到半月,他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整顿养心殿造办处,要求工匠们精心为皇家打造各种器物,并且亲自行文颁布工艺流程,要求他们“往细处收拾”。雍正极高的审美和特别挑剔的眼光让造办处丝毫不敢大意,甚至可以说雍正就是当朝宫廷艺术品的总设计师。
雍正时期作为清朝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雍正瓷的总体风格轻巧俊秀,典雅精致,构思别致,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
雍正时期的瓷器精莹纯全,胎质白润细腻,大器胎体规整匀称,不显笨拙凝重,小器胎体轻薄玲珑。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永乐宣德青花多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是一种高铁低锰型的青料,它的晕散、铁锈斑、浓艳都是自然天成的。可是到了清代,国产浙料并没有苏麻离青料的效果。
为仿效神韵,雍正命工匠在仿制时,用普通青花钴料在纹饰线条上点染,达到的晕染效果几乎可以乱真。所以这个时期我们看到雍正的青料,用人工点了许多的小点,来表示它的晕散,大的地方稍微点大一点,小的枝干上面点小一点。
而珐琅彩也是在雍正的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品,中西合璧,意趣高雅。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
从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雍正六年造办处在仿制出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原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方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彩瓷绘制色彩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由于雍正的严谨和对艺术品的超高追求,促使愈来愈多的宫廷画家、烧瓷工匠纷纷参与其中,据造办处记载,当时有郎世宁、胡大友、贺金昆、宋三吉、戴恒、邹文玉、汤振基等宫廷画院画家为珐琅彩瓷器胎绘画,瓷胎工匠有张琦、邝丽南,宋七格负责筛选彩料,邓八格指挥操作。
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始创于康熙晚期,成功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是清代瓷器的一个新成就。
粉彩的出现,改变了色料的性能,让绘瓷工人能利用渲染的手法,绘出比五彩更为精确、真实,色彩更加丰富的画面,因此粉彩被称为我国传统彩瓷中瑰丽的晚霞。
粉彩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
可以说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以白地彩绘为主,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雍正在位期间,勤政之外,他将大多数时间花在养心殿造办处,亲自参与器物创作,要求严苛,精益求精,俨然患上了完美主义强迫症,从而为雍正朝文物传世稀少但都是极品埋下了注脚,成就了清代瓷器审美巅峰之作。
雍正这一朝代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和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顶峰。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时期的瓷器特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扩展资料:
康熙时期--61年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新创器型也较多。
雍正时期--13年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
乾隆时期--61年
粉彩瓷器的质量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嘉庆时期--24年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时期--30年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