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陶瓷锅爆裂
1、陶瓷锅烧东西,先将锅外表的水擦干,缓慢上火,如果锅中汤少了,应添加温水或热水。用陶瓷锅熬汤、炖肉时,要先往陶瓷锅里放水,再把陶瓷锅置于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
2、陶瓷锅用淀粉擦拭干净,用水冲净,如果淀粉附着在陶瓷表面,渗透进去还对陶瓷锅有保护作用,但如果陶瓷锅几个月使用一次的话,还是用碱性洗涤剂清洗,以防细菌滋生。
3、因为陶瓷是会呼吸的材质,所以清洗完锅以后,不要用塑料包装,应该用纸包好放在温度适中的通风地方。
扩展资料:
陶瓷锅爆裂原因:
因为很多砂锅、陶瓷锅由于工艺等原因,存在一些微小的缝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渗水和爆裂,使用前最好堵一下缝隙。
更重要的是,砂锅、陶锅都很害怕骤冷骤热,所以一定注意千万不要在冷锅时,直接上已经烧得很热的灶,也不要在锅烧热了之后,直接接触冷水。那样会很容易造成砂锅、陶锅的破裂。
陶瓷和玻璃都是脆性材料,就应该知道所有脆性材料都是虽然硬度高但是很脆,不耐冲击。一块玻璃,一块陶瓷,你压它,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压裂,但是你要折的话,就不用特别大的力了是吧。所以我要说的是,这些脆性材料的通性都是抗压不抗张的。为什么抗压不抗张,可以参考材料的理论强度和Griffith微裂纹理论。简单来说,一个完美的没有缺陷的材料,强度即化学键强度,然而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材料内部总是存在缺陷的,这就使得材料强度在化学键强度基础上大大下降。在外力作用下,这些微裂纹附近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导致裂纹扩展,材料也就断裂了。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所说的骤冷骤热导致的碎裂,其实是热应力引起的。热胀冷缩相信大家都知道。深入一点说,在实际中,对于一个材料,在受到温度梯度影响时,它的每一个部分并不是同步进行热胀冷缩的。这是因为热在材料中传导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若是不均匀产生的应力(即热应力)大于上述破坏所需的临界强度,材料自然也就被破坏了。受到相同温差作用时,玻璃产生的热应力更大,同时,玻璃的韧性更差,它不裂谁裂咯。
第二个,钢化玻璃的问题。对于玻璃来说,它耐急热是远远好于耐急冷的,就是由于受到急热时,表面产生压应力,而急冷时表面产生张应力。表面由于日常使用有各种微裂纹的存在,自然也就裂了。就说日常使用的钢化玻璃,是通过物理手段钢化的,即加热以后淬火,在表面形成一层永久的压应力层。这样在以后的使用当中,即使受到我们不希望的张应力,也有压应力先抵消它的作用,材料的强度自然提高了。
陶瓷材料是属于绝缘材料,一般都能耐电压,耐冷热最好的陶瓷得是工业陶瓷,一般比较常见的氧化铝和氧化锆陶瓷都耐冷热,要说最好的应该是号称黑色陶瓷的碳化硅高温陶瓷,热震稳定性好,加热到1000摄氏度后投入到冷水中在急剧加热也不会破裂。
参考资料:有耐电压,耐冷热的陶瓷吗?
解决方法:
1、倒热水之前,先倒入少量热水把杯子涮洗下,这样就不那么容易裂了;
2、杯子很烫的时候不要用冷水冲;
3、杯子冷的时候,特别是冬天,不要一下注入滚沸的开水。
能,现在技术先进陶瓷已经克服低温环境。
陶瓷盘子放在急冻室不会被冻坏。起码一次两次不会被冻坏,但瓷的东西被急冻,受热胀冷缩的作用,它的内部结构会更动,影响它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但冻一次是不会被冻坏的。除非像其他形状的容器是被冻住的液体撑裂的。
这样做会导致使用寿命变短,不建议经常放进冰箱。瓷质餐具是可以进行藏或冷冻的,但是,会影响餐具的使用寿命,容易导致餐具开裂。
普通的陶瓷餐具是采用普通的陶瓷材料制作的,脆性比较大,所以,如果餐具冷藏或冷冻后不要立即放到热水中,相反,如果餐具进行了高温蒸煮也不要立即放到冰水中,以免骤热或骤冷而发生破裂。
陶瓷餐具是我们使用较多的餐具,我们经常用来盛装食物、汤、饮料、水果等,餐具可以进行冷藏、冷冻或高温蒸煮,但是,不能骤冷或骤热使用,当然餐具的选用也要注意重金属超标的问题,景德镇佳熙陶瓷是专业的日用餐具制作厂家,餐具类型多、设计、制作精致,质量好、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使用标准。
表面釉层那种细小细小的碎纹、裂纹,一般是釉料本身的问题,或者本来就是能裂纹的釉料,不影响。一般就这两种。
升温过程开裂主要是升温速率不合理,使得坯体中水分快速挥发,或者由于有机物或可分解矿物快速分解或燃烧导致,一般调整配方中的挥发组分以及有机物、可分解原料的含量,并对升温速率进行优化,可以很好的解决。当然,升温过程的开裂也可能由于成型浆料不均匀,或者成型形状设计不合理,造成在烧结过程中产生局部高的应力,最终导致开裂。降温过程开裂主要是热应力和相变两种原因。降温过快,坯体剧烈收缩,有可能造成局部热应力集中,最终导致开裂;或者由于存在石英或者氧化锆等相变过程伴随剧烈体积变化的晶相,在某些相变温度点发生相变,造成剧烈体积变化,产生应力集中,产生开裂。不过降温过程开裂也与坯体的物料组成及均匀程度、烧结制度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