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的青花瓷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扩展资料: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虽然不像有些专家说的:不会超过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还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很多赝品,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出手要谨慎,再谨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绘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彩,先后有以铁作着色剂的釉里褐,以铜作着色剂的釉里红,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另一类是釉上彩,有红绿彩、五彩、沥粉挂彩(即后来人称之为珐华彩)。其三,结束了我国制瓷业历来是私人民营的体制。元蒙元政府于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营窑务,秩正九品,隶属枢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结束(前后共74年的时间)。这种官民结合的生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
中国元青花瓷器创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巩县窑烧制,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它是远销中东、西亚的外销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大约1330年之后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现与唐青花没有关系,而是受了宋元时代之磁州窑与吉州窑彩绘瓷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景德镇在元代首先烧制出以铁作为着色剂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纹、玉兔纹、犀牛纹的器皿,该沉船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另据文献记载,元代景德镇画彩绘瓷的工匠大都来自吉州地区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点
1,从造型来说,与宋代相比品种明显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难看到陈设瓷。由于重视实用,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盘尺寸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大型折沿盘是为迎合伊斯兰人吃抓饭需要而烧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节状。
2,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龙纹多为小头,三爪或四爪;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题材内容主要是戏曲故事、历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4,胎采用二元配方,高温烧制不会变形,色泽不白。釉色白中闪青,较少洁白。高档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浊釉。
5,元青花很少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用进口料的高档瓷主要行销于中东、西亚、东非伊斯兰地区,而用国产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销于东南亚一带。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我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我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借助科学仪器帮助鉴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百度空间里有元青花瓷片标本和最近菏泽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龙纹梅瓶,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元青花瓷器特点:
元青花的底釉为白色,釉质细腻,肥厚,单看底釉有玉的温润感,釉层气泡大小不一分布,气泡透明度高,有局部气泡破碎。
饰彩为进口苏麻离青颜料,颜色青翠,线条勾勒清晰,有3D浮感,颜料浓重部位有颜色自然的深浅不一的变化,有浓彩的地方釉色有反铅和反铁的瘢痕,画片布局清晰合理,大物件大多分层次表达,艺术色彩明显。
画片表达的意思多种多样,有中国传统汉文化,蒙元文化,和西方文化,三种文化相结合在一件器物上表现出来,整个器身布局清晰,不凌乱,比如说一件器物分三层布局,那么一定是一层一个意思。
元青花瓷器鉴别:
1、颜色:真元青花采用进口马谡李青材料,烧制完成的青花颜色为深蓝色中间带紫色,中间为绿色。
2、质地:由于元代器物多采用工艺画或剥塑工艺,所以元代青花器物内壁会留下明显的指印和螺线。
3、胎质:元代青花瓷胎质重而坚,壁厚,器大多。但胎儿一般有铁褐色斑点,因为元青花瓷含杂质较多。
4、釉:元青花瓷的珐琅质饱满厚实,但缺乏平整度,因为采用了蘸、浇、刷的工艺,没有现代机器那样光滑平整。
元青花瓷器颜色
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
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据考古资料证实,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青花瓷器实物是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发掘的青花瓷枕残片,其胎色灰白,质地疏松,有烟熏痕迹,釉色白泛黄而轻薄,并伴有细小冰裂纹,青花色调深蓝,有黑色结晶斑点。在浙江省两处宋代塔基中也发现了青花瓷片,釉呈青白或青灰色,青花色调蓝泛黑灰或褐色。但是,至今还没有搜集到完整的唐、宋时期青花瓷器。
我们目前所发现的成熟的青花制品为元代后期景德镇所烧造的。笔者依据丰富的馆藏青花器,对元明清青花瓷发展的历史加以介绍。
经过唐宋至元代,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成为我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它结束了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刻画、印模的装饰技法退居次要地位,跨入彩绘装饰为主的新时代。青花瓷器成为元代以后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又有什么特点?
1、胎中的氧化铝含量明显增加,,从宋代的18.65%增至20.4%,这主要是元代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而宋代只是瓷石一种原料。因此元代瓷胎坚硬,无论器型大小都不易变形。由于含铁量略高,所以器物露胎处伴有火石红。
2、胎质净洁、色较白。釉汁细润,呈色为白中闪青微带绿的光泽。
3、元代青花的着色剂除用国产青料外,也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青花藏品出手可联系【1叁壹】零一柒{①三〇灵}肆扁壶即用的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其色调鲜艳,色重处有晕散现象和深入胎骨的银黑色结晶。玉壶春瓶则用国产钴青料,它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没有结晶斑及晕散状态,纹饰清晰。
4、纹饰的布局严谨,构图丰满而多变,层次繁密,主次协调。
5、装饰图案丰富,题材广泛。仅馆藏元代青花瓷器中,我们看到的纹饰有云龙、飞凤、鸳鸯、游鱼、束莲、牡丹、菊花、卷草、莲瓣、蕉叶、松竹梅、如意云头、几何纹等等。
6、在造型上,除了继承传统的形制外,还不断创新。所以这一时期的青花器不仅品种多,而且形体美观奇特。
7、装饰艺术上不仅继承了汉唐现实主义,而且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不同于唐代那种雍容富贵之形态,又区别于宋代精巧秀丽之姿,而是富有雄壮深厚又妩媚雅致的神韵。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已达到了相当的技术水平,反映了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已经到了成熟的时期。
元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底部
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别的瓷器底部有釉就可断定为假。元青花底部因为没有上釉,所以能看到瓷器胎体的颜色,元青花瓷胎体制作过程中掺入了高岭土。
大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如果加了高岭土就不会变形。如果被鉴赏瓷器底部没有上釉,这还不能确定起就是元青花,如果底面颜色及胎体颜色为又细又白者,则多为假冒。
2、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
青花瓷中比较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青花瓷中绘有人物图案的最为珍贵。
4、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5、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先用氧化铜在瓷坯上画彩,然后涂透明釉,在1300℃的还原焰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因此叫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青花是用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再罩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典型元青花青料多使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色泽浓艳,纹饰丰富多彩。青花属高温釉下彩瓷器,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青花瓷已经达到非常成熟而精美的程度。
元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丰富多彩,纹饰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青花云龙纹罐,高28厘米,腹部绘二条行龙,奋爪腾身,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辅助纹饰有海水纹,莲瓣纹内八大码纹,变形莲花瓣内绘有朵云、火焰、多花、杂宝等。进口“苏麻离青”青料绘制,呈色浓艳鲜丽,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时代特征鲜明。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用氧化铜为呈色剂,在已经成型的瓷坯上绘画,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釉里红烧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元代的釉里红瓷器产量低,数量非常稀有,故弥足珍贵。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有三种,一是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二是用铜红单线勾勒,三是涂抹色地及斑块等装饰技法,并经常与刻划花、印花、堆塑结合在一起。元代釉里红瓷器造型有大罐、玉壶春瓶、梅瓶、塔式盖罐、楼阁式谷仓、双系扁瓶、高足杯、匜、诗句盘、碗、四系罐和小件器皿等。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红发色鲜艳亮丽,绘画精美。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玉兔、四灵、文字诗句、凤穿花、芦雁、灵芝、莲花、菊花、牡丹和双鱼纹等。
青花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同一器物上由两种釉下彩并用进行绘画的品种,从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均有烧造。由于钴青料与铜红料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不同,烧成难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