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课程名称含义
陶瓷课程的名称的含义就是以陶瓷去作为基础点,然后设立的一个名称。陶瓷课程的名称,相关的名称是有陶艺,还有就是陶瓷材料基础以及陶瓷工艺学这些名称,这些名称的名字都离不开一个淘字。
比如陶艺这个名字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也就是陶瓷艺术,缩写为陶艺,这两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直接接触主题。然后另外的陶瓷材料基础以及陶瓷工艺学,这两个名字都是直接展示了这个课程的主题。
也就是以课程的主题来作为自己的名称,所以这些就是陶瓷课程名称的一个具体的含义,直接可以从名称里面看出它的含义。
(1)①②③④⑤ (2)瓷器;瓷器;成型;烧结 (3)在空气过量和高温的条件下,铁元素生成的多为+3价的氧化铁 (4)1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古代陶艺,它既可以表现也可以实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陶瓷材质给人的视觉感受自然贴切,因而也使陶瓷作品富于活力与生命,特别是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陶瓷作品,将现代生活中对美的感悟和体味融入陶瓷艺术。人类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性需求越来越高,现代室内更为关注潮流文化、高新技术、时代精神,提倡高技术,追求复杂、精细、新异的视感效果,构筑了当代社会特有的多元化的特色 .。陶瓷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我国的陶瓷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陶瓷艺术 室内装饰 审美情结 特殊情感
本文所研究的装饰陶瓷艺术,是针对用陶瓷作品在室内装饰的艺术性研究,从室内来分析装饰陶瓷对环境的影响,注重陶瓷装饰工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对装饰陶瓷材料、形态和色彩等因素在空间环境中的装饰特征的进行分析研究。从室内环境出发陶瓷艺术制品包括装饰陶瓷陈设品、陶壁饰品、陶瓷家具、陶瓷装置等共同营造和装饰美化的环境,及其在不同类型环境空间中装饰方法、装饰作用。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陶瓷艺术与人、生活、环境陶器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中,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认识的提高,不约而同的发明了陶器,可以说陶瓷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联系,中国人对陶瓷有着特殊的情感。艺术陶瓷与字画、古玩、绿色植物等作用一样,一方面,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陶瓷也是中国人喜爱的艺术之一。
陶瓷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独特的语言形态,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陶瓷艺术一直是人们玩赏收藏的对象。从历代文人的诗歌咏赋中就能体会出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唐代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是对越窑青瓷的赞美;宋代李清照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赞美;苏东坡的“定州花瓷琢红玉”和范仲淹的“紫玉瓯心雪涛起”诗文赞美的是定窑、建窑的酱色釉瓷和黑釉瓷,可以看出陶瓷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审美的对象。
二、陶瓷材料与室内环境的和谐性陶瓷是采用天然矿物质原料加工而成的,从属性上看,它与石灰、水泥、玻璃等相同,都是属于硅酸盐系统也都是建筑材料。它与钢铁又有制造工艺的相同点,都要经火的烧制与冶炼。“陶冶”一词就形象的说明二者的关系。另外,陶瓷与木材也有来自天然的相似性,并且陶瓷与木材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材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因此,陶瓷在室内与其它材料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当然,陶瓷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在造型、款式、花色、工艺等方面,更要在整体空间的组合搭配和营造室内空间的主题、情调、氛围等方面进行策划与设计。从目前各种主题的精装房出售和家居各种流行风格的设计趋势看,瓷砖卫浴产品设计要与室内设计潮流和趋势相吻合,要从整体风格着眼,从具体产品入手。其实,室内设计风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靠室内空间中具体材料和产品艺术化、风格化作为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具有表现某一风格的设计素材、设计元素,才有创造出室内空间某一风格的可能。
三、陶瓷与室内其他装饰设计的整体化室内空间是由诸多材料组成的,室内设计也同样需要诸多设计元素,陶瓷产品是诸多材料或元素之一,在一个整体空间里,各种材料和元素相互之间要有联系,要在整体风格上统一,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其实就是各种材料各种元素所形成的统一风格。如建筑卫生陶瓷在实现物质功能外,应在审美功能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目前产品“质同化”时期,产品的突破点,利润提升的切入点只有放在艺术化设计上。且人们在选择产品(商品)过程中,对产品的外观、款式、花色已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瓷砖卫浴产品设计除遵循自身产品设计规律外,应参考借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设计手法、装饰手法;参考借鉴现代国外陶艺创作表现手段;参考借鉴其他艺术的造型设计和创意思路,走出一条艺术化设计之路。室内设计师的作用就是策划、设计这一空间的主题和风格,并找到体现这一主题和风格的元素,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组合搭配实现设计意图和效果。因此,陶瓷产品设计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闭门造车。要在设计前考虑与其他相关材料的协调性和风格的统一。如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的空间中,陶瓷产品上的设计元素要与仿古壁纸,传统图案的窗帘、布艺,古典家具、灯具,老式花色地毯等相关产品的设计元素有联系风格要统一。即形成陶瓷与室内其他装饰设计的整体化。
在公元前 15 世纪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就与中国人“朝夕相处”。陶瓷这种天然的材料属性和原始的、手工的带有情感因素的产品,即是这种情感需求的物化之一。此时陶(瓷)土的质感、手工的痕迹、自然的装饰变化变成了情感的物化符号。直到今天,陶瓷产品仍在国人生活中环境中无处不在,每个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陶瓷产品的使用和陈设。特别是作为陈设的艺术品中陶瓷占有绝对的地位。人们对陶瓷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审美传统的习惯。现在,室内设计与装饰中陶瓷自然是人们首选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1] 汤重熹 . 室内设计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 张嗣介 . 赣南客家艺术 [M]. 黑龙江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李 娜. 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M].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目标:1.认识家乡的特产—吊瓜,知道吊瓜生长地方
2.了解吊瓜及吊瓜子的形状
3.品尝吊瓜,产生自豪感
准备:1.物质准备:各种瓜子、吊瓜、及吊瓜子及图片
2.经验准备:到网上或书上查找图片
重点:知道吊瓜长出吊瓜子
过程:
一、出示照片,导入课题
1.出示各种瓜子,你们吃过这些瓜子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呢?(逐一提问)
最后出示吊瓜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瓜子吗?那它长在什么地方呢?
2.认识吊瓜
出示吊瓜图片。我们的吊瓜子住在吊瓜肚子里。你们想知道吊瓜长在什么地方吗,请幼儿把了解到的吊瓜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观看录象,农民伯伯种吊瓜
1.完整播放录象,初步了解吊瓜生长的地方
刚才我们看到农民伯伯种吊瓜 ,你看到吊瓜长什么样了?
2.进一步了解吊瓜及吊瓜子的特征
吊瓜是什么形状,它的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了解吊瓜长出之前吊瓜架上的叶子
3.播放农民伯伯收吊瓜,把吊瓜子从吊瓜里拨出来,认识吊瓜子的形状
4.观看录象
吊瓜子拨出之后经过加工包装变成我们现在吃到的吊瓜子!
三、品尝吊瓜子
1.幼儿自己尝试拨吊瓜子,请个别幼儿示范
2.教师示范拨吊瓜子
3.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品尝说说吊瓜子的味道!
四、小结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去实地看看吊瓜子的播种或者到加工厂看看!
拼音:chao1dao3tao2ci2
英文名称:superconductivity ceramics
说明:具有超导性的陶瓷材料。其主要特性是在一定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即所谓零阻现象。在磁场中其磁感应强度为零,即抗磁现象或称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高临界温度(90开以上)的超导陶瓷材料组成有YBa2Cu3O7-δ,Bi2Sr2Ca2Cu3O10,Tl2Ba2Ca2Cu3O10。超导陶瓷在诸如磁悬浮列车、无电阻损耗的输电线路、超导电机、超导探测器、超导天线、悬浮轴承、超导陀螺以及超导计算机等强电和弱电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奇异的超导陶瓷
1973年,人们发现了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该记录保持了13年。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打破了传统“氧化物陶瓷是绝缘体”的观念,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此后,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攻关,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986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1987年2月,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禁区(77K)也奇迹般地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竟然提高了100K以上,这在材料发展史,乃至科技发展史上都堪称是一大奇迹!
高温超导材料的不断问世,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铺平了道路。
也被公认为代表了
烧造的最高水准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所谓两宋
是指在宋代朝廷皇室直接控制下,集中全国制瓷名匠,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瓷窑。它的范围包括:一是朝廷自置的
二是“民窑”供瓷。即所谓官汝、官钧、哥窑仿官。
两宋官窑的辉煌成就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客观烧造技术已经成熟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宋代被誉为是一个“瓷器的时代”的话,那么瓷釉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术成就即是这一“瓷器时代”的特征
中无论是单色釉还是复色釉(花釉)所采用的厚釉装饰方法,还是釉与胎体纹饰结合的薄釉装饰方法,都极力求釉色的
。这种釉色的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呈色是釉中金属着色元素在“火”这个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没有人为痕迹,是自然天成的结果二是它的色彩反映了大自然中
、碧海青山、绿树黄沙、紫霞
、宝石翡翠、
等自然色彩。古人对
釉色釉各种各样的称谓,如“天蓝”、“天青”、“月白”、“粉青”、“梅子青”等等。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釉色所展现的
而这种自然美的形成,则又体现在制釉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及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上。
让我们来看看青釉瓷。青釉瓷在宋代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也是人们喜爱的釉色。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青釉瓷,虽然在釉的色泽与质地上也在以玉为追求目标,但与宋代的青釉瓷相比,玉质感方面就差的多了。因为当时使用的釉为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颇似玻璃质感。这种玉质感主要是使用了石灰釉、石灰碱釉和采用多次素烧胎体,多次施釉,增加釉层厚度而达到的。采用厚釉装饰法,不仅使釉质似玉,而且也使釉色柔和含蓄。为了更好地发挥厚釉装饰所具有地浑厚、凝重、深沉地艺术风格,宋代厚釉陶瓷造型,大多都是形体比较单纯的,没有更多的起伏转折变化的造型。把造型的表现余地留给釉的装饰,从而更加突出了厚釉的特征。宋代厚釉陶瓷造型的基调是敦厚、简洁、浑然一体,造型和釉色相辅相成,
。厚釉装饰不等于把整个造型全部覆盖了,而是有隐有现,有藏有露,有深有浅,有虚有实,在单纯中求丰富,在含蓄中求个性。宋代厚釉青瓷釉色非常丰富,每个窑口间的釉色有别,即便是同一窑口也有许多不同倾向的色调。它不仅厚泽滋润,汗水欲滴,而且釉乳光更是迷人。如汝官器,近光下察看,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像七彩长虹,有的如锦缎闪烁,展现出一种富贵高雅之态。
除厚釉装饰外,宋代瓷器薄釉装饰也很具有特色,这种薄釉装饰以北方的
、耀州窑和南方的
窑的刻、印花瓷器最有代表性。这种刻、印花瓷器的胎体比厚釉装饰所采用的胎体选料精细,加工精致。可以说是胎(质地和纹饰)与釉共同构成了似玉的质感。
的釉色有似雪的白色和白中微闪黄的象牙白色耀州窑的釉色是以橄榄绿为代表,同时还有青绿、姜黄等色
窑的釉色则综合了青色和白色的优点,是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的青白色。这些釉色的特点都是薄而透明,能映出胎体的色泽与纹饰。如果说,汝、官、哥、钧和
采用的厚釉装饰,其釉的色彩和似玉的质感主要是从釉本身直接反映出来的话,那么,上述三窑釉的色彩和似玉的质感,除釉的色质外还与胎体的色泽、质地及纹饰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瓷器薄釉装饰所具有的釉色美,体现在釉与胎及纹饰三者共同构成的似玉的色泽与质感。乾隆皇帝称赞
的白瓷“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代《德应候碑》赞美耀州窑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视其色,温温如也”宋代诗人李清照《醉花萌》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段话中的“玉枕”,则是对
窑青白瓷的赞美。
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受益于传统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这种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代瓷器釉色追踪自然天成的风韵,不仅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旨趣相合拍,而且在这种美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艺术佳作,由于是通过工艺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它们与诗歌、小说、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相比,人工编造的痕迹更少,真可谓达到了
,
的妙境。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宋代种种美丽的名瓷,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获得历代人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美。这也是宋代瓷器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瓷釉的美不仅体现在釉色上,而且更体现在釉的肌理上。如果说,釉色之美还只是瓷器产品的共性之美的话,那么,肌理之美则是体现其个性之美。肌理一词,原是指人的肌肤组织和形态特征。在现代设计中,肌理一词用来特指材料的质感和纹理,而瓷器的肌理主要指釉的质地以及产生的纹理效果。如果把肌理二字细分析一下,“肌”代表釉的质地,“理”代表釉的纹理。古人对于釉质的追求和欣赏一直是以玉为目标的,但古人在追求和欣赏如玉般的釉质的同时,也对釉内及釉面上自然形成的各式纹理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倍加赞赏。翻开古人笔记,不难发现古代文人曾以许多名词称颂这些纹理,有的和纹理的形式有关,有的形容它的颜色。如“
”是形容官窑器上的开片,有如冰块之晶莹透亮作层层开裂状“鱼子纹”是指哥窑器内小开片,状如鱼子之密集者“牛毛纹”是形容
厚釉流淌的纹理,如同牛毛状“桔皮纹”是指烧成中釉内气泡密布破裂所造成的表面呈细小针孔状,若桔皮“兔毫”是形容
器之铁釉结晶有如兔之
“鹧鸪斑”是形容黑釉上的白色斑点,恰似鹧鸪鸟胸部羽毛黑白交杂状而言。可见,古代人对瓷器的欣赏是全面而细致的。
在宋瓷中,对于釉的纹理的欣赏,首推青瓷器上的
。
的出现,原本是工艺上的一个缺陷,是由于瓷器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收缩时开裂的,但古人却对这种自然产生的开裂纹理十分欣赏,它们掌握了其规律,有意识的拉大胎体和釉料间膨胀系数的差距控制开裂纹路的大小与疏密,并通过着色处理使纹线产生色彩变化。冰裂纹的开裂,犹如寒冬时节江河冰面开裂时的纹线,纵横交错,变化万千。这种冰裂纹效果大概使匠师们觉得存在某种意蕴,便把生活中的这种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动。匠师们对冰裂纹自然变化的追求,也赢得文人雅士们的欣赏,使得这种无意出现的自然“开片”现象得到了肯定,并成为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
常见的官窑、哥窑等冰裂纹器是为宫廷烧制的炉、瓶、壶之类陈设品。冰裂纹按形状分有鱼子纹、柳叶纹、细碎纹(又称百圾碎)、蟹爪纹等。按颜色分有浅黄鱼子纹、鳝血丝、金丝铁线等等。哥窑素以优美的冰裂纹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与众不同的是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使本来就不规则的冰裂纹效果更显出变化的丰富,造化的奇妙。
这种非人工有意描绘出或刻划出的冰裂效果,美在自然天成。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崇尚自然,鄙薄雕琢伪饰。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哲学家在这方面都有论述。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到刘勰的“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以及
、
、
、苏轼等。问题是,像这种由于工艺缺陷而相成的瑕疵,在宋代人眼里觉得美而珍爱,这或许与宋代流行的“以丑为美”的艺理有关。宋代文人们对官、哥窑等瓷器上,因工艺缺陷形成的诸如冰裂纹、桔皮纹、蚯蚓走泥纹等纹理如此偏爱,是与它们的
念有密切关系的。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几道纹线的话,我想这种缺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所以说,冰裂纹等纹理的形成是源于工艺上的缺陷,但古人在这个缺陷之中发现了美的蕴藏,于是有意为之,把缺陷发展成了美。
与冰裂纹等因工艺缺陷而形成的“瑕疵美”相反,兔毫纹、油滴斑、鹧鸪斑和树叶纹等纹理之美,则是一种
的美。兔毫纹等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出现的纹理,黑瓷本来就是以它黑如漆的釉色而闻名,黑色给人一种
的宁静和严肃的感觉,一直是人们喜爱的颜色。宋代的匠师为什么要在这漆黑的釉面上做文章呢?可能是黑釉瓷器明度最低,烧造成形后容易让人产生郁闷沉重的感觉,于是匠师们便变化出新色样以惹人喜爱也许是匠师们不甘心瓷釉色调的单一呆板,而想再现大自然中某些物象的
、风貌,追寻那自然天成的造化之态或许是无意的配料和烧造中的偶然巧合,出现了这些奇妙的纹理,于是有意为之,弄出这一鬼斧神工来。
兔毫、油滴、鹧鸪斑等纹理效果的形成,是釉的液相分离、析晶造成的。在结晶过程中,若温度升高达到1300℃以上时,就会流淌成黄棕色、铁锈色或乳白色等多种色彩的条纹,这就是诗人们说赞美的绚丽夺目的兔毫纹。兔毫纹的纹理具有秩序感,颇合规矩,猛看上去似乎是整齐化一的,人们也不会联想到兔毫。但兔毫纹在规矩、序列、统一之中,却有着一种形状、色调上的随意变化,符合形式美中变化的统一。当我们细细查视,便发现毫峰的宽度并非计算机操纵下的一致,毫峰中的釉色也有些微微近似的差别。这既是人工作用的结果,又不完全人所能控制变化的。可以所兔毫纹理的产生是“
”的杰作,它有人为的因素,但又不露任何人工痕迹,表现出“自然天成”的趣味。
在宋代名窑中,釉色变化最丰富的非
莫属。
不仅以天蓝、天青、月白等青瓷与同时代的青瓷名窑媲美,更以海棠红、玫瑰紫、葡萄紫等红紫色,在众多的名窑中
。钧窑的特征表现在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釉色以蓝红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
,灿如晚霞,变化莫测,具有
的艺术魅力。人们把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窑变”。
钧瓷窑这种现象,早在唐代的瓷器上就已出现。被誉为“鲁山花瓷”的河南鲁山等地生产的花釉瓷器,就是要变现象的反映。这种花瓷是利用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浇淋于胎体上使釉料相叠相交,在高温下焙融流动,产生
、
、气韵天成的窑变效果。唐代鲁山窑变彩斑装饰,无疑为宋代钧瓷彩斑的出现开启了先声,并在技术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钧瓷窑变釉又不同于唐鲁山花瓷窑变釉,鲁山花瓷是采用含有不同呈色剂和不同粘度的两种釉料,通过叠加和流动来产生变化而钧瓷窑变釉是同一种基本釉中含有不同的呈色剂在火中的变化。因此,在釉面上没有色斑突起的痕迹,色彩形象的变化,完全熔于釉面之内,比鲁山花瓷更显自然。
钧瓷窑变釉色的美妙,固然与配釉及烧成有关,但其所具有的装饰简练、线条明朗、
突出、起伏适当的特点也增加了钧瓷窑变釉的艺术感染力。它利用造型的边口和转折部分造成的薄釉和积釉,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变化利用造型的出沿、出筋、出戟的凸凹线条阻止或凝聚流动的釉层,形成各种纹理变化。形与釉相辅相成,既衬托出造型的形体美,又突出了厚釉的天然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北宋钧窑花盆,花盆为菱花式,它以近于直线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上下呼应,和谐美观,犹如一朵盛开的菱花,富丽典雅。菱花式盆通体挂釉,釉在盆体竖面上流动,蓝红两色交融,呈现出玫瑰红色调的晚霞景色。玫瑰红色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衬,犹如夕阳与晚霞相辉,给人以美的遐想。
钧瓷上的窑变现象,鬼斧神工,
。它在红、蓝、月白等基本色调上,有的色带呈光芒放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纵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气势雄浑,飘逸虚幻,颇具
。钧瓷窑变可贵之处是它不露任何人为造作的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形态,体现出一种“
”的美。这种美达到了“
”、“大音希声”、“
”的审美境界。中国古典艺术理想一贯反对雕馈满眼而崇尚质朴无华,把平淡自然看作艺术的最高境界。钧瓷窑变就是这样成功的艺术品,虽然有人工的因素在内,但看上去却宛如天然,体现了中国人“
”的
念。从绘画到园艺,从文学到戏剧,中国人的
念,始终在追求着与自然的融合。这也同我们中国人的整个哲学观念完全一致:“
”,“天作之合”、“
”、“
”、“天香国色”,一切一切,皆以“天”为标准。所谓“巧夺天工”就是切忌留下任何人化的痕迹。钧瓷窑变不正是通过“巧夺”来达到“天工”所赋予的自然之态吗!人们不是常说:“陶瓷是‘火’的艺术”吗!正因为“火”这个“天工”的作用,才使窑变成为可能才使釉色变化出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夕阳紫翠的绝妙奇景才使釉的装饰通过“融”和“化”产生浑化无迹、运化无痕、浑融天全、通体自然和谐的艺术美。
每个时代的历史遗存都不可避免的保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遗传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基因。不管是技术的,还是文化的。本文试探讨宋官窑瓷自身品格与当时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思考。
宋官窑瓷全属青瓷系。熟悉
史的人都知道,宋代是我国陶瓷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并非青瓷一支独秀。在归纳宋代名瓷的各种说法诸如“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八大名瓷”中至少还包含了定窑白瓷,吉安、建阳的黑瓷。定窑白瓷以精湛的印花工艺名闻全国,一度曾经成为供瓷,后来因为有“芒口”而被废止。黑瓷在宋代的影响也很大,宋人尚品茗,宋代的茶不同于现代的茶,沏出的茶以出白沫为佳,所以宜用黑盏来进行考教,因此黑釉茶盏盛行,自皇室到民间,风行全朝。并由此出现了众多名品,如油滴、兔毫、玳瑁等。其中现存日本,被日本奉为“
”的宋“曜变天目”碗,有鬼斧神工之妙,精美绝伦,其烧造极难,已成绝响。可是黑瓷一直没有成为“供瓷”。可见宋人对青瓷的
不是偶然的,至少不是技术上的原因。那么青瓷因何胜出呢?
就宋官窑瓷而言,它从设计制作到烧成遴选虽然是由许多人共同来完成的,但是他们有着基于同一思想根源的默契,他们把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基因完美地移植到了瓷器上。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造型和装饰极为简约和单纯的瓷器上体味到一种纯粹的审美,一种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在这些瓷器上我们宛然可以看到一个宋人的理想品格。
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陶瓷的烧造,宋代皇帝的文化品位本身就很高,象
就是一个很有艺术修养的工笔画家和书法家。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就是在他的授意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我国从宋代开始出现观赏陶瓷,即精神成果超过实用价值的那类陶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也应该说从那时起步入了真正精神的殿堂。我们不妨从宋官窑瓷的造型、装饰和瓷质釉色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宋官窑瓷的风格特征和历史传承关系。
造型。官窑仿玉器、仿青铜器,同时也有许多碗、盘、瓶、洗等造型。官窑造型单纯、简练、求正不求奇,线形不张不驰,对形式美法则的控制非常讲究。从比例、尺度、均衡、韵律等方面反复推敲,让人感觉到一种毫不张扬的、含蓄典雅的、静态的、内在的美,对器形的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对度的把握可谓恰倒好处。宋前陶瓷造型相比而言多不太严格,兴之所至,心之所专,做出的东西多少缺乏一些理性的控制。或各具情态,或大同小异,尤其器皿型陶瓷器器形的演变痕迹比较明显。这至少说明这些造型虽然生动活泼,但可以修改的地方还颇多,还没到“定型”的程度。而宋代官窑的许多造型已经
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从隋唐开始也有一些造型比较严格的,但也是就其个体而言,很难看到某一类陶瓷整体造型的严谨,而且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类陶瓷,让人能感觉到这种严谨的造型是某种精神要求的表达。宋后瓷器由于青花的兴起造型语言本身的重要性降低了,它的造型要同青花装饰相适应,甚至造型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青花的装饰美,所以单纯就造型而言它易显得不足,那种形式感后面的内容几乎无存。相比之下宋官窑瓷造型虽单纯,但那种用心和刻苦却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汝窑:釉色清润,有气泡,一般为满釉,支钉烧
官窑:施多次釉,有时釉厚于胎,开片大,如冰裂,颜色深于汝窑浅于哥窑
哥窑:“金丝铁线”即裂纹深浅相交,开片比官窑小
钧窑:釉色以青蓝为基调,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色,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定窑:倒扣烧制,器口沿呈黑色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