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切小后弯怎么办
解决办法:
1.定期打磨辊棒,在辊棒上涂氧化铝保护层,在瓷质砖的背面也涂上一层氧化铝粉浆(或高铝粉)这样既可防止坯底高温下生产的液相与辊棒粘结,又可使坯底相对硬,上部相对软,减弱力偶的扭曲作用,降低其变形程度,调整烧成曲线,避免早期变形。2.停窑时间出现变形,应检查各组烧嘴的煤气压力是否正常或明显不同。
瓷砖本身及施工不当也会构成起拱。例如单调处置不当、摄生缺少、含水率太低、背槽太浅、施工中弹性缝隙未留足、铺设太紧等。俗话说,瓷砖是“三分质量七分铺装”。更多时候,影响瓷砖的总体效果并非来自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来自于铺贴是否得当。
一般而言,出现较多的瓷砖变形现象是卫浴瓷砖呈瓦片状或起拱,这是因为卫浴瓷砖受潮所构成的,卫浴瓷砖受潮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种:
1.空气中的水分(例如黄梅天)
2.地坪没干透,用水泥加固龙骨
3.龙骨,毛卫浴瓷砖太湿,运用水性胶水
4.一楼等湿润环境未作分外的防潮处置
5.石质地上和卫浴瓷砖相接处的断面未作封闭处置
6.水泡(如水管分裂,阳台水倒灌等)
7.此外,商品本身及施工不当也会构成起拱。例如单调处置不当、摄生缺少、含水率太低、背槽太浅、施工中弹性缝隙未留足、铺设太紧等。俗话说,瓷砖是“三分质量七分铺装”。更多时候,影响瓷砖的总体效果并非来自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是来自于铺贴是否得当。
瓷砖变形的7种类型及预防措施:
1.翘角
四角上翘,长度约30mm,其余表面是平直或只有少许下凹,这种缺陷是由于烧成后期辊道平面上下温差过大所致,缺陷多发生在烧成的最后2-5min。
解决办法:
A如果出窑产品尺寸正确,降低烧成带最后2-3组(箱)辊棒上部的温度L5-10℃或更多,并对等升高辊道下面的温度
B如果烧成后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下面的的温度5-10
C如果烧成后产品尺寸偏小,则仅降低辊道上面的温度5-10℃或更多。
2.角下弯
角下弯正好与翘角缺陷相反,它是坯体的四角都下弯,长度约30mm,其余表面是平直或只有少许上凸,这种缺陷发生于窑的中间或两侧,它是由于烧成后期辊道平面上下温差过大所致。
解决办法:
A.如果出窑产品尺寸正确,降低烧成带最后2-3组(箱)辊棒下部的温度(5-10℃或更高)并对等升高辊道上面的温度。
B.如果烧后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上面的温度5-10℃或更多。
C.如果烧后尺寸偏小,则仅降低辊道下面的温度5-10℃或更多。
有时,仅靠近窑墙的一出现角下弯现象,这种情况可能是该侧的烧成带温度偏低所致(也可能是辊棒所致),这时可降低该侧的助燃风压,同时检查该侧的窑底是否堆积较多的烂砖,造成蓄热过大,窑底温度偏离,同时还要检查该侧辊棒孔处是否漏风。实际操作中,把辊道的下层抽力减少,加大上层抽力,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上翘边
坯体沿进入窑方向平行的两边向上弯,与之垂直方向的两边变形不明显,产生的原因是烧成带前期(850-900℃或比最高烧成温度低50-100℃温度区)辊道上下温差不合理。
解决办法:
在该区域提高辊道上面温度5-10℃或更多,同时,对等降低辊道下面温度,使其略呈下凹,但绝不能上凸,这样利用坯体在高温下软化,凸出维持平衡,坯体因重力作用而恢复平直。
4.凹面
坯体边缘逐降下凹,凹面既可能是预热带辊道上下温差不合理所致,也可能是烧成带辊道上下温差不合理所致。
解决办法:
1.预热带生产变形的坯体
A.调整坯体配方,降低坯体的烧失量,
B.适当降低坯体的球磨细度
C.提高成形压力,减少粉料含水率,从而提高坯体的致密度,控制粉料粒度和提高填料均匀性
D.根据坯体变形的情况,调节预热带辊道上下温差,坯体下凹时,提高辊道上面温度或降低辊道下面温度,如果坯体上凸,方法相反
E.减小温度梯度,调整烧成曲线或降低辊棒速,延长整个烧成周期。
2.在烧成带产生变形的坯体
A.如果出窑生产尺寸正确,降低辊道上面温度5-10℃或更多,并对等提高辊道下面温度:
B.如果出窑产品尺寸偏大,则仅升高辊道下面温度5-10℃或更多。
C.如果出窑产品尺寸偏小,则仅降低辊道上面温度5-10℃或更多。
5.扭曲
坯体与窑轴平行的两边发生变形,距边缘70-80mm处上产,随后距边缘30mm处下弯。
形成原因:
A.可能是坯体烧成之初,由于辊道下面温度较高,瓷砖呈凸变形,这样瓷砖的两侧就成为瓷砖的支持边,中部几乎悬空,当到达高温区,瓷砖底发生软化,坯体的左右两侧无法承受重力和辊棒传动中对它的作用而开始上翘,同时支撑也随道瓷砖的变形而转移,当瓷砖两边上翘到一定程度后,又由于受重力作用而开始下弯,从而开成扭曲。解决办法:先按角下弯缺陷加以处理,直到坯体转为上翘时,再按上翘边缺陷处理解决。
B.可能是角下弯缺陷的扩大,常在烧成带最后5-10mm内发生,此时通常按角下弯缺陷处理办法来解决。
C.可能是急冷或急冷刚开始时,坯体在前进中互相挤压所致,可通过调节调速电机的转速和瓷砖排列的间隔来克服。
6.“海鸥翅”变形
造成"海鸥翅"变形的原因,可能是在烧成带的中部和未端,由于辊道上部的温度过高,使瓷砖变形成凹面,此时,瓷砖的中部成为辊棒上优先支撑区域,由于重力和砖传动中产生的应力,使砖坯的中部逐渐上凸,直到烧成带结束,形成"海鸥翅"变形。
解决办法:
解决这种变形,必须避免由于机械原因或温度过高所导致的凸变形,然后适当升高辊道下面的温度,在烧成带的中部和未端设定适当温差,约为25-30℃,如果需要,在烧成带前端也可同样设定温差。
7.不规则变形
发生在窑炉中的不同位置,有时发生在某一特定位置,并成为同一缺陷形式,但长时间观察仍无规律性。
成因:由于粘棒,辊棒弯曲变形或有辊棒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传动不平衡,坯体入窑前已发生下凹或上凸变形等,然后发生瓷砖挤压。
解决办法:
1.定期打磨辊棒,在辊棒上涂氧化铝保护层,在瓷质砖的背面也涂上一层氧化铝粉浆(或高铝粉)这样既可防止坯底高温下生产的液相与辊棒粘结,又可使坯底相对硬,上部相对软,减弱力偶的扭曲作用,降低其变形程度,调整烧成曲线,避免早期变形。
2.停窑时间出现变形,应检查各组烧嘴的煤气压力是否正常或明显不同。
1、可用木板尺靠好线。
2、靠池板推瓷砖刀就成直线。
3、将其标尺移动到切割尺寸上,一只手握住刀柄往后拉,拉到后座位置上。
4、把需切割的瓷砖平放在上去,保持水平状态,并与切割线对齐,而瓷砖前部分则需紧靠推刀的底部豁口位置。
木纹仿古砖的缝隙需要进行填缝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清洁。填缝工序应在仿古砖铺贴24小时后进行,使用瓷砖填缝剂前应先将瓷砖缝隙清洁干净。
搅拌。使用带搅拌叶的低速电钻进行机械搅拌,按粉、水比4:1的比例,将清水加入木纹仿古砖填缝剂中调成膏状,静置10分钟后再搅拌一次即可使用。
填缝。用橡胶填缝刀或刮刀,将搅拌好的填缝剂填入瓷砖缝隙内,按对角线方向或以环形转动方式将填缝剂填满缝隙,尽可能不在瓷砖表面残留过多的填缝剂。
清洗。使用微湿的海绵清洁木纹仿古砖,局部使用干净湿布擦净,需在填缝层干燥之前进行。填缝剂初步干固化后,用干布将表面已经粉化的填缝剂擦掉,或用水进行清洗。
砖砌体的常用砌筑方法有:“三一”砌砖法、挤浆法、刮浆法、满刀灰法四种。
1、“三一”砌砖法:
所谓“三一”砌砖法,就是指砌砖时“一块砖、一铲灰、一挤揉”、并随手用大铲尖将挤出墙面的灰浆刮掉、放入墙中缝或灰桶中的砌筑方法。这种砌砖法的优点是灰浆容易饱满,粘结力好,墙面整洁。因此,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砌砖方法之一,特别是实心砖墙或抗震烈度八度以上地震设防区的砌砖工程,更宜采用这种方法。
2、挤浆法
所谓挤浆法,是指砌砖时用灰勺、大铲或小灰桶将砂浆倒在墙面上,随即用大铲或推尺铺灰器将砂浆铺平,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拿砖并将砖挤入砂浆层一定深度和所要求的位置的砌筑方法。挤浆法要求把砖放平并达到上限线(所拉的通线)、下齐边,横平竖直。采用挤浆法时,也可采用加浆挤砖的方法,即左手拿砖,右手用瓦刀从灰桶中舀适量灰浆放在顶头的立缝中(这种方法称“带头灰”),随即挤砌在要求的位置上。
使用挤浆法时,每次铺设灰浆的长度不应大于75厘米,当气温高于30℃时,一次铺灰长度不应大于50厘米。
挤浆法的优点是,一次铺灰后,可连续挤砌二到三排顺砖,减少了多次铺灰的重复动作,砌筑效率高。采用平推平挤砌砖或加浆挤砖均可使灰缝饱满,有利于保证砌筑质量,所以挤浆法也是应用最广的砌筑方法之一。
3、刮浆法
刮浆法主要用于多孔砖和空心砖。对于多孔砖和空心砖来说,由于砖的规格或厚度较大,竖缝较高,用“三一”法或挤浆法砌筑时,竖缝砂浆很难挤满,因此先在竖缝的墙面上刮一层砂浆后再砌筑,这种方法就称作刮浆法。
4、满刀灰法
满刀灰法又称打刀灰,主要用于砌筑空斗墙。砌筑空斗墙时,不能采用“三一”法或挤浆法,而应使用瓦刀舀适量的稠度和粘结力较大的砂浆,并将其抹在左手拿着的普通砖需要粘结的位置上,随后将砖粘结在墙顶上。这种方法就称为满刀灰法。
1.基层处理:将尘土、杂物彻底清扫干净,不得有孔鼓、开裂及起砂等缺陷。
2.弹线:施工前在墙体四周弹出标高控制线,在地面弹出十字线,以控制地砖分隔尺寸。
3.预铺:首先应在图纸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地砖色彩、纹理、表面平整等进行严格的挑选,然后按照图纸要求预铺。对于预铺中可能出现的尺寸、色彩、纹理误差等进行调整、交换,直至达到最佳效果,按铺贴顺序堆放整齐备用。
4.铺贴:铺设选用1︰4干硬性水泥砂浆,砂浆厚度25mm左右。铺贴前应将地砖背面湿润,需正面干燥为宜。把地砖按要求放在水泥砂浆上,用橡皮锤轻敲地砖饰面直至密实平整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