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窑紫定瓷器的胎质有什么特点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极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釉较坚致,不太透明;黑定所上的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极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釉较坚致,不太透明;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其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但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则是印花纹饰。
第一个特征。
宋代紫定类瓷器是一种很特殊的瓷种,这不仅体现于在它的面呈酱色的釉子里有一层黑色结晶釉层,而且体现在这种黑色层的氧化焰烧造,经过窑变的形成机理,带来釉子和釉面坚硬鲜亮的独特特征。又因为氧化程度和釉层薄厚的不同,呈现黑紫、紫红、黄褐、黄红等多种酱釉色。
宋代紫定类瓷器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用肉眼观看时,首先会觉得器物的釉子和釉面以及其瓷片的断面都会很新很新,光泽闪闪。这种胶质状态的釉子和釉面似乎不惧怕任何腐蚀摩擦,釉子表面光亮如新,经千年仍不失其光彩,几乎让人不可思议。不仅出土的瓷片、器物表现如此,就是传世品也是如此。这种釉面除了有严重的划痕或者磕碰可以损坏,一般釉面少见划痕软道,大概是这种特殊的烧造窑变强化了釉子的硬度和耐腐蚀强度。这种釉子虽然显新,但是深沉古朴,端庄浑厚,有令人肃然起敬之感,是现代仿品无法仿制的。
第二个特征。
如果上手细致观察,紫定类釉面泛黑釉部分会现出许多光亮小油滴圆点,用放大镜观察这种小圆点是被国外专家称为窑变的在黑色层发生的现象,其表现为两至三个非常细小的晶莹亮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油滴光亮点。整体酱色釉面会现出无数不规则的银色小圆圈斑、块斑,或者整体釉面呈现银光。这就是紫定类釉子采用被国外专家称为铁红釉的釉料,用铅做助燃剂,在经过近千年的沧桑之后,釉子釉面自然形成的反铅析晶现象。由于有黑色层和酱色釉面,反铅析晶从黑色层向外天然析出,用水或酒精等根本擦洗不去,使得釉面银蓝光雾闪闪,有时像包了一层银壳,既加重了器物的新的感觉,也增添了器物斑驳沧桑的实质状,这一点是现代仿品根本无法做到的
第三个特征。
从一定角度观察紫定类釉面呈现银蓝多色蛤蜊光。经观察,这种蛤蜊光与两层釉子的反铅析晶有极大关系,泛蓝色光一般多在古代黑色釉面出现,紫定类釉子有了黑色层也会泛出蓝色光。因为有反铅析晶现象,釉面有时会出现多种色光,蛤蜊光在泛黑紫色的釉面上更能显现。
第四个特征。
紫定类釉面光亮如新,同时“光可鉴人”,但是其釉面用肉眼细微观察或者在放大四五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却是斑驳粗糙,斑斑点点,有细小开裂纹,有细微脱釉爆釉点,有细微桔皮纹。釉面“光可鉴人”和釉面粗糙斑驳本来应该是一对矛盾的表象,却在紫定类釉面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新和亮,又表现了老与旧,现代仿品无法仿制实现。
第五个特征。
紫定类釉面如涂了一层油水,“紫如油”。酱色釉、黑色釉均属颜色釉,色泽釉层均匀稳定,色感深沉质朴。尽管宋代带有黑色层的紫定类釉子釉质“如漆”,却仍不失古代釉子莹润细腻、没有古代一般透明釉玻璃釉的那样一层浮光,釉子含蓄温雅,类似“肉冻”“冻石”之玉感。
第六个特征
北宋定窑紫定和其它紫定类制品釉面有泪痕、竹丝刷痕,积釉处和釉厚处泛黑紫或者直接露出黑釉、黑斑。定窑紫定酱色釉面如同定窑白瓷一样在垂釉处也会形成泪痕现象,泪痕明显泛黑或泛黑纹。器身釉面可见竹丝刷痕。几乎每一件北宋时期的紫定和紫定类产品釉面在流釉、屯釉、釉厚处均会反映或者直接呈现环状黑釉带、块状黑釉斑和黑釉泪痕,酱色釉面均匀处也会在釉面显露无数细小黑釉斑点。这与明代以后的紫金釉釉面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紫金釉没有这类现象。
第七个特征
北宋定窑紫定和紫定类釉子釉薄均匀,呈色统一。由于它有黑色层,当其釉子厚薄不均匀时,或者在边角凸棱处的呈色显色与定窑酱定以及其它窑口酱色釉瓷有明显区别,尤其是定窑酱定瓷器釉面显现施釉不均匀、烧造不稳时更能显现黑色釉层的多种作用,特别是保证色泽的均匀稳定,质感的如漆,宁露黑不露胎。紫定类釉面观察基本无开片无气泡,而釉内黑色结晶釉层却有气泡,此点也与明以后的紫金釉瓷不同。
紫金釉瓷器的特征及鉴别方法如下:
第一个特征、宋代紫定类瓷器是一种很特殊的瓷种,这不仅体现于在它的面呈酱色的釉子里有一层黑色结晶釉层,而且体现在这种黑色层的氧化焰烧造,经过窑变的形成机理,带来釉子和釉面坚硬鲜亮的独特特征。
第二个特征、如果上手细致观察,紫定类釉面泛黑釉部分会现出许多光亮小油滴圆点,用放大镜观察这种小圆点是被国外专家称为窑变的在黑色层发生的现象,其表现为两至三个非常细小的晶莹亮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油滴光亮点。
第三个特征、从一定角度观察紫定类釉面呈现银蓝多色蛤蜊光。经观察,这种蛤蜊光与两层釉子的反铅析晶有极大关系,泛蓝色光一般多在古代黑色釉面出现,紫定类釉子有了黑色层也会泛出蓝色光。因为有反铅析晶现象,釉面有时会出现多种色光,蛤蜊光在泛黑紫色的釉面上更能显现。
第四个特征、紫定类釉面光亮如新,同时“光可鉴人”,但是其釉面用肉眼细微观察或者在放大四五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却是斑驳粗糙,斑斑点点,有细小开裂纹,有细微脱釉爆釉点,有细微桔皮纹。釉面“光可鉴人”和釉面粗糙斑驳本来应该是一对矛盾的表象。
第五个特征、 紫定类釉面如涂了一层油水,“紫如油”。酱色釉、黑色釉均属颜色釉,色泽釉层均匀稳定,色感深沉质朴。尽管宋代带有黑色层的紫定类釉子釉质“如漆”,却仍不失古代釉子莹润细腻、没有古代一般透明釉玻璃釉的那样一层浮光,釉子含蓄温雅。
第六个特征、北宋定窑紫定和其他紫定类制品釉面有泪痕、竹丝刷痕,积釉处和釉厚处泛黑紫或者直接露出黑釉、黑斑。定窑紫定酱色釉面如同定窑白瓷一样在垂釉处也会形成泪痕现象,泪痕明显泛黑或泛黑纹,器身釉面可见竹丝刷痕。
第七个特征、北宋定窑紫定和紫定类釉子釉薄均匀,呈色统一。由于它有黑色层,当其釉子厚薄不均匀时,或者在边角凸棱处的呈色显色与定窑酱定以及其它窑口酱色釉瓷有明显区别,尤其是定窑酱定瓷器釉面显现施釉不均匀、烧造不稳时更能显现黑色釉层的多种作用。
鉴别方法: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瓷器显微鉴别:
1、在手持式显微镜下探视瓷器表面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牛毛纹)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几乎都一样。
2、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显微镜下可显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3、修补过的残瓷,在修补过的地方,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原来有釉子各地方,布满了在小不均匀的气泡,当显微镜移动到修补过的部位时,气泡突然缺失或减少。
4、一般认为以前用柴窑烧制的瓷器,因热量低造成炉内温度改变快,所以瓷釉是气泡大小不均、分布不匀,而用现代窑使用"煤、气、电"窑烧制所以釉中的气泡,大小均匀,分布也很均匀,在薄釉中多为均匀泡等,因此借助显微镜观察瓷器气泡等信息,已经成当前瓷器重要鉴定方法和依据。
定窑也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窑,定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定瓷虽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泪痕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它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定窑瓷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在唐代,定窑就已经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其中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收藏本来就是从爱好出发的。一个木雕、一块石头,为什么会值钱?因为有人喜欢、有人觉得它们很有价值,这种喜欢可以是个人痴迷的、也可以是大家跟风的。现在甚至一个鸟笼钩子都会有人收藏,艺术品投资的领域首先就应该是由爱好者们组成的。哪怕说一些诸如名表、钻石之类的收藏品是为了炫富、显摆,那仍然是一种爱好和兴趣,会使人一门心思地钻进去。而当你做到了从喜好出发,有自己所钟爱的收藏品,进一步的就会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知晓这一类收藏品的方方面面,功利点来说的话,就是能有效地让自己学会投资这方面收藏品的必要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充满乐趣呢!这样,你就能明白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再进一步还能逐渐地分辨真伪。毕竟收藏市场的价格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硬要说的话,也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来源于收藏者各自对它们的“爱”。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钧窑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北京华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女士 联系电话:186,1382,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