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破碎了用什么修补粘合?
工具:大漆、糯米粉若干、松节油
1、首先,我们准备一个裂开的瓷器。
2、把大漆,糯米粉,松节油三者混合在一起。
3、我们要搅拌呀搅拌,等它们变得粘稠。等到像麦芽糖一样能拉住搅拌棍。如果太稀不黏稠是不行的,这一步一定要认真搅拌。然后把我们配制好的胶状物涂在破碎的断口处。
4、然后把缺口粘起来。最好把粘合断口处用胶纸贴住,不然的话待会它自己又会裂开。
5、把我们修复好的次成品放在通风口处,等待漆干,等漫长的一夜,你可以把胶纸撕开。继续等待大概十来天。把修复的裂口旁的多余的漆用小刀刮掉,也可以用砂纸在上边轻轻的抛光。
6、然后用红漆沿着缝描一遍,红漆上用松节油稀释后涂很薄的一层就够了,十分钟以后当表面半干的时候用毛笔刷上金粉。然后我们就把多余部分的金粉轻轻擦掉,然后就修复成功了。
碎瓷片主要是硅铝酸盐,多孔结构,起到催化剂、载体的作用。
加热石蜡油,石蜡油会发生裂解,产生烯烃,烯烃使高锰酸钾褪色。
具体方程式不必深究。只需要知道石蜡油发生了裂解即可
这些碎瓷片究竟值钱在哪里?有何特别呢?2000多万元什么概念呢?即使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拿北京来说,这个价格也可以在北京买上一套房子了,而且还得是属于“豪宅”的那种。
陶瓷碗碎片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当很多人都觉得,当年花2000多万元购买了一堆碎瓷片的人,绝对是“有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在古玩收藏的圈子里,近年来碎瓷片的行情都非常不错,例如在去年10月份,我国河北沧州,就有一个男子售卖一块非常不起眼的碎瓷片,而且竟然开口就要600元。
而且这名男子还表示,自己的这块碎瓷片,是自己无意中在一处工地捡到的,一开始以为是工地的工人打碎的陶瓷碗碎片,结果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一块元代生产的青花瓷碎片,因此,他要价600元并不算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碎瓷片,但是,来自于不同的年代,并且制作工艺不同,事实上它的价值也不同,这也意味着,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碎瓷片,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块块没有用的“垃圾”,而到了懂行的人眼里,就成了“宝贝”。
澳门拍卖会上,200多块碎瓷片卖了2000多万元,这些碎瓷片就都是汝窑的碎瓷片,是一堆来自于宋朝的“宝贝”,自然,即使它已经不再完整,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价格了。
那么,什么是汝窑呢?它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所谓的汝窑,是我国宋代最有名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魁首”,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地位有多么的高。一直到我国清朝之前,汝窑制作的瓷器,都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瓷器,而且历代都是将它视为珍宝,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说起来,虽然陶瓷制品在现如今的高科技工业生产的加持下,已经变得没有什么特别了,但是,要知道在古代,从科学制造的角度来说,陶瓷的出现,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
那么,陶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陶瓷,事实上在古代,是分为陶器和瓷器,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出现的陶器,它的制作方法,是用黏土制作成器具的样式之后,放在高温下焙烧而成的,从考古的角度来说,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我国就已经有陶器出现了。
而瓷器作为陶器的“升级版”,事实上它的制作也要更为复杂一点,在黏土中,会添加一些其它原材料,之后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才可以形成表面光亮的瓷器。
陶器的出现
相对于陶器的出现而言,瓷器大约是从3000多年前出现的,从年代上来看,我国商朝中期的时候,原始瓷器就已经开始应用了,而到了我国汉朝末期的时候,我国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之后,也开始从我国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瓷器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古代发明之一。
特别是我国明清时期,我国的陶瓷制造行业,更是达到了最巅峰、鼎盛的时期,从明代开始,景德镇也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特别是在古代,我国的瓷器,更是被称作“白色的金子”,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
所以,因为拥有着近万年的陶瓷发展史,我国古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碎片,也才会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购买收藏。
当然,这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也是需要拥有非常专业的鉴赏知识,否则,也是很容易在“寻宝”的过程中看走了眼,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块陶瓷碎片看起来就是一块“垃圾”而已,只有懂行的人,才会去寻找它们、收藏它们。
河北的那名一块元青花瓷器碎片卖600元的男子来说,他就是对古代瓷器比较有研究,所以,没事的时候,就会去工地周围寻找施工过程中,从土里翻出后,被丢在一边的碎瓷片,据他讲述,他近年来收获颇丰,已经在不同的工地上,找到不少古瓷碎片了,所以,他才会摆摊售卖。
铝硅酸盐是指硅酸盐中的SiO4四面体的一部分由AlO4四面体取代组成,如正长石KAlSi3O8,具有筛分分子、吸附、离子交换和催化作用,所以碎瓷片有催化作用与其含有硅铝酸盐有关。是硅铝酸盐有催化作用才使碎瓷片有催化作用。
碎瓷片的主要成分为硅、铝、钠、钾的氧化物,其中的关键是氧化铝起到催化作用,另外石蜡油分解的时候需要很高的温度,理论上的热量虽然够了,但是热传递的效率并不足,热量会有所散失,因此就用碎瓷片帮助充分的加热。
望着桌上那个被我捏成四不像的陶泥小猴,脑袋一边大一边小,一只眼睛刻得大而传神,另一只眼睛却被挤在了一边,又小又扁。小猴的两只脚规规矩矩地盘着,可左手却生硬地拐在胸下,似折了般的古怪。
这真的是我梦想中盼望着的陶泥小猴吗?凝视着桌上的那只“四不像”小猴,我陷入了沉思。同样是学习陶艺,《碎瓷片》的主人公树耳并没有经过多少专业的培训,却仍能制作出震撼人心的千鹤瓶。而我呢?直直地盯了陶泥片刻,我却还是抑制不住心中那浮躁与气恼的心情,即刻便将眼前的陶泥小猴揉成一团,抬起手,奋力将陶泥往远处扔去,以发泄内心的情绪。只听“啪”一声,那泥巴便紧紧地黏在了桌子的一角上。
默默然呆呆得愣了几秒,我收回了凝然的眼神,背靠椅背,缓缓舒了口气。
构思了整整三天的小猴形象,就这么甘心放弃吗?好不容易借到了学校的陶艺教室,就这样甘心离开吗?曾经信誓旦旦地说不放弃,就这么违反对自己的承诺吗……
“求死并不是展现勇气的唯一方法。”“犹豫只会让自己产生怀疑。”恍惚间,我脑海中却闪过《碎瓷片》中树耳的话语。为了成为一名陶匠,他没日没夜地劈柴学艺;为了完成他与师父共同的愿望,树耳险些丢掉了性命,也要将手中唯一的碎瓷片交给金特使。为了理想,树耳坚持,甚至能舍弃自己的一切。而现在我只是面对这一个小小的陶泥小猴,我有什么理由言弃呢?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求死并不是展现勇气的唯一方法。”“犹豫只会让自己产生怀疑。”树耳坚定的话语第二次在我耳边回荡。对!只有坚持!我立马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重新拾起桌角边的那团陶泥,用双手轻轻擦拭着,捏塑起来。“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坚持。”树耳曾这么说过,而现在,我也将这么行动。因为现在,我有对陶艺的一份坚持,对陶艺的一份执著,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的'坚持了。
略微思考之后,我决定将最重要的工程——小猴头部的雕刻留到最后。我极其谨慎地将一块椭圆形陶泥块拿了起来,抽出另一只手拿起了雕刀。确定出两只眼睛及鼻子的位置后,我拿起雕刀轻轻地在左上方刻出一个空心圆,继而又在圆里刻出一个实心小圆——第一只眼睛完成了,噢!简直堪称完美!我丝毫不敢松懈,又马上拿起雕笔按同样步骤刻出第二只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捻起一小撮黏土往小猴眼睛下方紧紧摁去。让成功赶紧到来吧!我祈祷着。可惜,那撮黏土却偏偏不愿顺从我的意愿,在鼻子即将完成的那一刻,黏土竟不争气地往旁一倒,噢,又失败了。不,现在的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沉默或叹息了,所谓“耐心之树,结黄金之果。”我只有耐心和坚持。此时此刻,我仿佛感受到树耳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渐渐流进我的心胸,越聚越多,越聚越多。不,应该说是树耳的灵魂已与我的灵魂融为一体了!现在我身上所具有的,正是树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次握起那小撮陶泥,我轻轻地捏出了小猴细小的鼻子,又仔细确认了一遍鼻子的位置后,我这才抬起了右臂,往前轻轻一摁——鼻子牢牢的贴在小猴脸部。哦!终于,终于,我成功了!瞧着面前那只刚显雏形的小猴,微微翘着头,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眨巴着,似是安逸地在歇息,又好像是在俏皮地嬉闹。我缓缓舒了口气,永不言放弃,原来这才是成功的基础。
看!曙光就在坚持之后。
引言
我国的江西景德镇是世界的瓷都,生产出来的瓷器精美绝伦,各种样式应有尽有。在我国民国时期它与佛山,汉口,朱仙并称为四大名镇。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生产出来的,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定论,但是史记上曾有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瓷器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并在北宋之后瓷器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瓷器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元、明、清,这三个朝代,景德镇大部分的瓷器专门进贡给宫廷,让皇家享用。当时的陶瓷工业十分繁荣,郑和下西洋时曾带了大量的瓷器,得到海外人士的喜爱,为我国的瓷器打开了市场。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例如陈志岁的"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这表明了我国瓷都的历史行迹。
传奇人物:余二妹
在景德镇到浮梁县有这么一个传奇人物,有人说她是个疯子,散尽家财,落个众叛亲离;有人说她是我国少有的匠人,不忘初心,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她就是80多岁的老太太,余二妹。余二妹出生于1930年,她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因为家里贫穷,她的两个哥哥由于饥饿相继去世。
小小年纪的她便痛失亲人,之后便被送到舅舅家,跟着舅舅学陶瓷手艺。她做事勤快,不管活有多苦多累,她都是埋头苦干。虽然她没上过学,读过书,但是她非常的聪明,很快就掌握了陶泥,画陪,陶瓷等各个工艺制作。之后她在景德镇的各个工厂都工作过,在岗期间不断学习陶艺,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众人也敬佩她在瓷器方面造诣。
建造瓷宫,众叛亲离
改革开放后,凭着那股子闯劲,创办了自己的陶瓷厂。生意也做得非常的好,深受大家的喜爱。甚至还远销海外众多国家。她有一个习惯,每次生产出来的陶瓷,为了以后有个念想,她都会收藏几件精品,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她也收藏了6万多件自己的陶瓷作品。她对瓷器痴迷般的喜爱。之后去了趟天津,她无意间看到了一座用陶瓷做的房子。她震惊地想着"这个瓷房子真好看,景德镇盛产陶瓷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实在不应该。"
之后余二妹,便想在景德镇建座瓷宫。当时的她已经80岁了,她本该与其他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她却想要建一座瓷宫,她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她已经80岁了,哪有精力去建造一座瓷宫,而且还要花费巨额的费用,那钱从哪来?可是 她却不管众人的反对,坚持要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实现。她要将中国千年的文化用瓷宫来表现出来,这对自己和民族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瓷宫建成,花费6000万
她跑到深山里,居住在简陋的小屋,这里水电不通,冬寒夏暑,经常会遭受到蚊虫的叮咬,她在那生活了5年,在这5年期间没有一人探望。余二妹曾经说过:"我收藏的那批陶瓷得值2000多万,很多人都想把那批瓷器买走,但是我没有卖,我要用它们来做瓷宫。"她的做法没有人理解。为了节省资金,她都没找设计公司,她独自一人选址、设计建筑图稿、动工。
她在新平村花了200多万,租了50亩土地作为瓷宫的建造地点。她将一生收藏的6万多件瓷器作为建造瓷宫的材料,还将自己厂中的的原材料全部用尽。资金远远不够,她将自己所有的家产都拿了出来,自己都收藏品,金银首饰全部卖掉,也卖掉了她母亲留给她的房子,还借了一大笔外债,这才凑了近6000万。政府也多次找她,要求她将瓷宫拆掉,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余二妹遇到无数次困难,但是都是她一个人挺了过来,子女们生她的气不再与她往来。在这些年里白天她不停的工作,一到了晚上便偷偷地流泪,无数的心酸,无数的不理解,苦吗?当然苦。可是不管多么艰难都是心中的信仰支撑着她。余二妹历时五年,终于将自己心中的瓷宫建造了出来用了自己收藏的6万件瓷器,还镶了80吨的碎瓷片。
结语
一进瓷宫,人们都会惊叹不已,这些瓷器是景德镇精品也是孤品。瓷宫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是400平米。每一层的样式都不尽相同,她将景德镇的四大名瓷,全部巧妙地融入到瓷宫的建设中。她还将我国四大名著,古代帝王的传奇故事用瓷器描绘出来。这座瓷宫包含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底蕴,记录了中国的历程。最后他她将瓷宫交给国家处理,让国家来规定这个景区的开放时间。这座宫殿已成为我国2A级景区。这个老太太创造了奇迹,为了她心中的梦想她愿意倾尽所有,匠人精神在她身上完美地诠释出来。
参考文献:《史记》《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