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瓷器有没有黄油?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黄釉瓷实际上早在中国的西汉时期就出现黄有的淘气,然后在南北朝时期仍然有黄有。瓷器影响到了唐代的唐三彩,因为唐三彩的组成就是三个颜色,白色黄色和绿色这是基础的三色。因此到了元代的话,黄釉陶瓷依然会是有的,但是是非常少见的,仅仅在一些地方窑口烧造。尤其在景德镇非常少。这个时候在元代景德镇主要是三种颜色的瓷器,一个青白釉枢府瓷;第二个是青花瓷;第三个是釉里红瓷。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美医生。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2、元明黄釉罐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元代造型大多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吉州窑遗址
“吉州窑的初创期是在晚唐时期,因受越窑和洪州窑影响,主烧青瓷,施青灰或酱褐色釉,釉不及底,釉色不均匀,不光润,发涩,有泪痕;胎为灰黑和黑色炻胎,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敷一层黑褐色的化妆土,胎体较重;叠烧,碗内底衬贴6—8块高岭土垫块.初时器型不多,主要有碗、双系罐、短流注壶等。 ” 极速鉴宝平台瓷器鉴定专家宫文武老师如是说道。
晚唐酱褐釉双耳罐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吉州窑的真正繁荣期是在北宋时期, 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还有绿釉、影青釉、窑变釉等。其中黑釉器是此期的主要产品,器型有碗、罐、壶、盆、杯、瓜棱腹罐、瓜棱腹壶、唇口杯、文房用瓷等,碗有唇口、弇口、花口、瓜棱腹、高圈足,其底足切削较粗涩,釉不及底。
北宋 黑釉莲花碗
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北宋 绿釉划花蕉叶纹八角形瓷枕
见刘杨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北宋时期吉州窑还有一主要产品就是 乳白瓷 ,质地较粗,釉色单薄,施釉不均,有泪痕,其碗底常有吉、记、福、慧、太平、本觉等褐彩书写的文字,胎质灰白,釉层为带青味的透明薄釉,为半釉或大半釉;修坯草率中见熟练,胎质较为坚实。主要器型有瓜棱腹碗、钵、菱口或唇口碟、莲瓣纹高足杯、器盖等,有的饰有褐色点彩,钵多唇口或卷口,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颇有五代遗风。
北宋 乳白釉印花莲纹水盂
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到了南宋,吉州窑的发展到达鼎盛期 。在北宋基础上,新出现了釉下彩绘品种,同时出现了大量仿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的仿器。但是,黑釉瓷器依旧是南宋最为重要的品种,其中以天目盏最为著名,也是吉州窑瓷器最具创新精神的代表。南宋黑釉盏品种还有木叶纹、玳瑁釉、兔毫釉、油滴釉、虎皮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黑釉剔花等。黑釉盏胎体都较粗松,圈足处理简单,底足用模子压印后,在圈足外壁修坯草率,底部足端有不平的压印痕迹和修坯的刮削痕迹。此外还有绿釉刻花、剔花、印花瓷(以枕为多),黄釉瓷(主要为炉),雕塑瓷等均颇具盛名。
南宋 黑釉玳瑁花口长颈瓶
南宋 酱褐釉兔毫盏
均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因为战争,吉州窑在元朝初期经历了停滞甚至是衰退,但好在很快它又开始恢复了生产。”
至元代中晚期,吉州窑的产品又相当的精美了。其特点是玉壶春瓶为唇口(景德镇窑玉壶春瓶为撇口),瓶体有接痕,瓶内底足有鸡心形旋痕,彩绘纹布满全器或采用多层次的绘画,装饰饱满。此时元代吉州窑的代表作是釉下彩绘瓷器,器型有罐、瓶(胆瓶、长颈瓶、鱼耳瓶、玉壶春瓶)杯、镂空乳钉纹粉盒、折沿盆、炉及枕等。元代仍有黑釉、绿釉、乳白釉及窑变花釉的生产,但分精粗两类产品。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元通高6.5cm故宫藏
黑釉贴花圈点纹梅瓶元高20.1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然而,吉州窑还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在明代开始衰落,烧制的品种也不再以黑釉瓷器为主,更多的是青花瓷、豆青釉瓷、白釉瓷、绿釉瓷、仿龙泉瓷等,器型有盘、碗、盅、碟、钵、炉、枕、高足杯等。
明正统 绿釉长方形瓷砚
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虽然吉州窑瓷器大多瓷化程度低,但它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依旧十分重要,未来也会得到越来越多藏者的喜爱与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