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中国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眼睛大的冰棍
激动的黑米
2023-03-28 19:16:32

中国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最佳答案
幽默的故事
听话的黑米
2025-09-13 20:00:01

1、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

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纹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脱处、口沿和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称为“紫口铁足”,这称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4、哥窑

哥窑产地不可考。瓷器的显著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定窑在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到北宋发展到全盛时期,元代已停止烧制。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器,称为“粉定”。区别之处在于景德镇仿定器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最新回答
怕孤单的乌龟
缓慢的丝袜
2025-09-13 20:00:01

【概述】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史料评价】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无论。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一枚动值千饼银。我得一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一态,一燥一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五码则四,六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七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一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特征】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评价】

浑然天成,绝世无双

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蓝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尤为神奇者,窑变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满天、寒鸦归林;或如仙山环阁、飞云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泼墨写意而腾之,其神妙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为天成,所谓道法自然者也。古人曾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彩交融流布之处,或似雨后虹霞在天;或似深峡旷谷飞瀑;其朦胧隐约,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无穷,观其漫无崖际之变化,皆自以为独有心领神会之境界,陶然自乐,情悦性怡,斯则观赏钧瓷之独特乐趣也。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其色可赏,其声可闻。钧瓷开片裂纹之声,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静夜闻之,令人浑然忘我。其开裂之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韵之处。

人间有五色,尚且千变万化,何况钧瓷色彩天成,更是变幻无穷,故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所谓“钧无双”也。加之钧瓷烧制极难,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珍品,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用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莫知其祥。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盛誉。

此神钧瓷惟河南禹州(钧州)神垕镇方能烧成,必与当地水土关。

如今,钧瓷已渐为世人所珍视,钧瓷之神妙瑰丽越来越为人们了知赞赏。在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中国馆大厅设了珍藏的极其贵重之钧瓷制品“玉龙腾飞”大瓶(神后苗家钧窑出品),而题赞辞曰:“举世珍宝,永存世博”。引起海内外人士之关注赞赏。

事因人兴,物以人存。神垕苗家钧窑传人苗长强为弘扬钧瓷文化,颇尽心力,多有巧思,为保护钧瓷珍品之流传,特设钧瓷收藏证书,作品分为珍品级、极品级两种,作为收藏品。示瑰宝之难得而使之得传于世,亦以彰显收藏者能鉴物会真,而有大雅之好也。

语云:“天地生物,天赋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内含而形质外彰,能明神妙于外现天地变化之象者,天下之宝物也。 钧瓷,真宝瓷也。”

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烧造年代众说不一。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至北宋、金曾置钧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100多处,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有以下特点:宋钧目前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细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黄色。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色。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与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见蚯蚓走泥纹,多有开片。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支烧。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烧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质量下降。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却堪与宋钧媲美,只是为数不多罢了。钧瓷起于唐代,北宋达到了鼎盛,而金元时代仿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宋钧水平。多数胎质明显粗松,胎壁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边沿不整齐,釉面有琮眼气泡,以天蓝月白等色为多见。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清晰,与金代晕散的斑块有明显差别。并流行大型器。碗、盘类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胜外,常有贴花装饰。钧窑的胎、釉属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为主,灰中又分浅、深二种,另外又有灰白色、淡黄色,前者(灰色胎)精细固密,叩之呈金属声,此为早期产品。灰白色和淡黄色胎质较粗松,叩听其声近乎瓦,此类多属晚期产品。钧瓷有两种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多见。宋钧"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则是所用燃料,窑装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能有应变配合能力。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

活力的可乐
疯狂的金鱼
2025-09-13 20:00:01
钧窑瓷器的消省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果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实讳,窑场被官府封闭,彼后钧瓷消省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妙更是技艺失传,无人晓得。直到浑光绪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镇钧瓷世家中的芦地仇、芦地福、芦地增兄弟三人,由于受古董商高价收买宋钧的诱引,在小型发掘中得到启发,立志恢复钧瓷,彼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并由彼展开了恢复消省,烧制入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地晴”器,彼后又在“地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入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虽然这种彩斑红暗,较“宋钧”呆板,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实优秀的钧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盘”、“乳钉罐”等,被误为“宋钧”而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两个桃子”钧品青绿挂红,形象逼真,玉润晶莹,致使开封“群古斋”古玩铺以四百块银元重金买去,误作为入土宋钧珍藏。芦氏家族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果彼有“芦钧”之称,在当时古董商中间还流传有“谨防芦瓷,小心上当”之说。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消省作入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水平,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立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这与当时人们受迷信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钧瓷窑变釉的呈色机理和烧制过程中釉面入现的各种复杂变化还不能充沛认识有很大关系。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入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受到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拆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1)迷信技术手段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入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果素,但其简便难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1][2][3]上一页

耍酷的小兔子
寒冷的板凳
2025-09-13 20:00:01
宋代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自觉的老虎
美好的金针菇
2025-09-13 20:00:01
钧窑被后世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烧制年代是目前中外陶瓷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近年来学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推动了钧窑问题的研究 ,但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检视文献所载钧窑相关资料,可知钧窑概念有一个形成过程,不同时代的钧窑产品蕴含着不同的信息。本文拟以文献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的新资料,探讨钧窑概念的演变过程,以期对钧窑的产品及时代作出科学判断。

迄今难以看到北宋以前明确记载钧窑的文献。金代赵秉文(1159-1232)有《汝窑酒樽》诗:“秘色创尊形,中泓贮绿醽,缩肩潜堰蜓,蟠腹泓青宁,巧琢晴岚古,圆 碧玉荧,银杯犹羽化,风雨慎缄扃。” 汝瓷酒樽釉色“晴岚”,据学者研究,实际上是天青色 。赵秉文生活的金代中后期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已经停烧,汝州城内张公巷窑主要烧造青釉瓷器,该时期天青色釉瓷器的胎土很可能来自跟汝州一致的伏牛山东段,即陶瓷原料相同的汝州、钧州接壤地带。天青色是早期钧釉瓷器最具特点的釉色 ,赵秉文的诗很有可能描绘的是钧瓷。钧州东张镇至元二十三年(1286)碑载,赵秉文曾为东张镇德应侯柏灵翁题写匾额 ,对钧州瓷业有一定认识的赵秉文不记钧窑,表明钧瓷当时还处于仿汝阶段,被认为是汝窑一类的产品。较早生产钧瓷的窑址位于今青龙河流域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一带,金代属汝州辖区。金代在青龙河流域设“黄道镇”,属于汝州府下辖镇。另一个较早烧造钧瓷的野猪沟在金代也属于黄道镇 ,故金代人将刘家门、野猪沟一带窑场所产瓷器亦称为“汝瓷”。

目前所见关于钧州窑业最早的文献为《元典章》“磁窑二八抽分”条,称:“至元五年(1268)七月初五日,制国用使司:来申,均州管下各窑户合纳课程……” ,记载了元早期钧州窑业的税制。至元二十三年(1286)《张左己碑》详细记载了钧州东张镇的瓷业生产状况,所涉税制与《元典章》正相对应,并称所产器是“百家之用所物” 。及至明代初年,系统记录瓷器的著作《格古要论》 和《碎金》都没没有提及钧窑。明正德、万历《大明会典》中则有宣德时期钧州瓷器贡御的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酒缸二百三十三只……” 可见明代早期开始钧州窑场的缸、坛、盆等产品已经贡御,但未说明是何种釉色的瓷器。

钧窑之名长期被认为始于明代吴中、吕震奉敕编《宣德鼎彝谱》,该书被考证是一部后人托吕震之名的伪书,非宣德时所著,其成书年代可能在明嘉靖时期,甚至不早于明天启丙寅年(1626) 。宋诩《宋氏家规部》卷四“窑类”条在介绍了柴窑、汝窑、官窑等十三个窑之后,接着记:“钧州窑,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色者,质甚厚。” 宋诩活跃于明代弘治年间,所著《宋氏家规部》的年代大致在明中期,行文上钧州窑虽排名较后,但第一次明确记载了钧州窑瓷器是天青色紫色、高温铜红釉窑变的釉色,这是花盆、盆托、出戟尊等类官窑钧瓷,即今人所谓“官钧”的主要特色 。

陆深《俨山集》也较早记载了钧州窑产品,他在《书·京中家二十三首》中记:“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若是古来礼乐之器,又不可直以玩好视之。今寄回钧州缸一只,可盛吾家旧昆山石,却须令胡匠作一圆架座,朱红漆,前寄回银砂两包,此出涪州,俱是辰砂研成,只宜入漆,不可杂用了,知之知之。钧州葵花水奁一副,又有菱花水底一个,可配作两付,以为文房之饰,余不再收可也。” 据前后书信所记时事,讲到本年钦点状元是茅瓒,知此信写于嘉靖十七年(1538) 。书中提到“钧州缸”、“钧州葵花水奁”、“菱花水底”,从器形及用途来看,应是钧窑花盆、盆托等官窑钧瓷花器。从中也知钧州花器在当时已被作为古董收藏,其生产年代远离陆深生活的嘉靖时期。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嘉靖钧州志》称,“瓷窑(笔者注:钧窑)在州西大刘山之下” 。明万历以后有关钧州窑的著述渐多,大体可归为三类。第一类对钧窑评价不高,以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的《遵生八笺》为代表。该书《燕闲清赏笺》论及窑器分四小节,第三节“论诸品窑器”最后才介绍均州窑。书中较早描述钧窑的釉色特征称:“若均州窑,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此外高濂还提及了瓷器的器形、胎质等。高濂的记载影响甚远,以致其他明清文人提到钧州窑必提及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并以此三种釉色为贵,这也是钧窑官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等花器的常见釉色。第二类对钧州窑持肯定态度,以张应文著于明万历前期的《清秘藏》为代表。该书卷上载:“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窑下有龙泉窑。” 将钧州窑列于宋五窑之后的第一位,描述亦中肯。第三类评价也不高,以明万历黄一正《事物绀珠》所记“均窑器大,稍具诸色,光彩太露” 为代表,指的可能是钧州产白地黑花和白地黑花加褐彩、红绿彩等其他瓷器,并非钧釉瓷器。

明代后期文献记载钧州窑渐多,表明其产品正日益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曾任明礼部尚书的董其昌《筠轩清 录》中称,“均州窑之不有龙泉窑古” 。可见明万历前后对钧州窑权威的说法是它晚于龙泉窑。龙泉窑南宋末年开始为人所重,钧州窑的时代要晚于南宋,即元及明 。此外,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谈到钧釉花器后,还称,“其它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以黄沙泥为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此处所论 “坐墩、炉、盒、方瓶、罐子”,说明钧州窑烧造钧釉花器的同时,还生产白地黑花、白釉类瓷器 。

明代嘉靖、万历甚至天启时期,托吴中、吕震奉敕所编的《宣德鼎彝谱》记:“悉仿宣和博古图录及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检选,依原样勒限铸成。” 与先前文献不同,编者破天荒地将钧窑排在定窑之前,与其他宋代名窑并列,即“柴汝官哥均定”,表明钧州窑地位开始提高。清初文人承袭《宣德鼎彝谱》的排名,开始将钧州窑附会为宋代制品。孙承泽《砚山斋杂记》卷四“窑器”条称:“窑器所传柴汝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将钧窑与其他名窑并列,并录《高江村酬苍林宋钧窑瓶歌》:“僧僚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冷冷,异哉均州旧时造。”注曰:“宣和间内府尚古器,搜求民间无敢隐者。” 至此,钧窑瓷器变为北宋宣和内府器。

清乾隆年间,“钧窑”之名正式出现,被认为是北宋制品,甚至北宋官窑。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中记:“均窑,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火红、玫瑰紫、驴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雅色。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釉水葱蒨肥厚,光彩夺目。” 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称:“均窑,亦宋初所造,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禹州也。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毫丝。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者为上。” 不但指出钧窑高温铜红釉窑变瓷器为北宋,更点名为宋初所造。

含蓄的小松鼠
传统的大雁
2025-09-13 20:00:01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窑。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之风,追求造型美、线条美、古朴美。宋代五大名窑:官、汝、钧、定、哥。

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

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着急的小丸子
粗暴的枕头
2025-09-13 20:00:01

1、中国宋代陶瓷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2、简介

汝窑

一提到汝窑,很多人会想到天青的釉色,如雨后天空一般的天青釉,是汝窑最直观的特征。

此外,汝窑瓷器的釉面上还经常有细小的开片,被称为“鱼子纹”或“蟹爪纹”。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是中国台北故宫收藏的——水仙盆。

汝窑莲花式温碗,上面的细小开片清晰可见

开片和天青釉这两个特征,是大多数人熟悉的。然而神秘的汝窑器物还有两个“隐藏特征”,需要与它亲密接触之后才能了解。

第一个隐藏特征可以用鉴定界的一句话来概括:“芝麻支钉釉满足”。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瓷盘

制作汝窑瓷器时,工人们为了提高它的颜值,决定将底部尽可能全部上釉,但是底部上满釉的瓷器不能直接放在窑里或者匣钵里烧。若果直接往窑里、匣钵里一放,烧成之后,器物和窑底、匣钵共同经受了烈火的考验,就粘在一起分不开了。

因此,在烧制之前,汝窑的窑工会用细小的支钉撑住瓷器底部,不让它与匣钵或窑接触,并在支钉周围全部上釉,烧成之后再敲掉支钉。这样一来,瓷器底部就会留下米粒或者芝麻大小的断痕。

台北故宫藏汝窑“奉华”款纸槌瓶,底部有5个细小的支钉痕

芝麻钉的特征在传世的汝窑器物中比较常见,而在窑址出土的器物中,既有用芝麻钉支烧的瓷器,也有用垫饼垫烧或搓个泥条垫烧等老办法烧制的瓷器,而且用老办法烧制的器物还不少。

清凉寺窑址出土

如果说上文的几个特征讲的都是汝窑的外在美,那么最后一个隐藏特征“香灰胎”体现的就是它的内在美。

汝窑瓷器的胎体呈灰白色。虽然不同器物胎的颜色深浅有别,但色调都与燃烧后的香灰近似。如果迎着光看,胎体还会呈现出一点点粉色。胎色与釉色相互衬托,更添素雅婉约之美。

汝窑纸槌瓶

官窑

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指的是南宋官窑。窑址有两处,分别位于杭州凤凰山南麓的乌龟山和杭州万松岭南的老虎洞。有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文献记载中南宋都城临安的郊坛下官窑和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郊坛下官窑遗址就坐落在馆区之中

北宋灭亡后,南渡的赵宋皇室在临安继续着他们对高品质瓷器的追求,南宋官窑应运而生。在釉色上,南宋官窑的很多瓷器都模仿汝窑,呈天青色或与天青色相近的粉青色。

官窑大瓶,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也有很多器物呈现出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并且有张牙舞爪的大开片,与汝窑的细碎开片风格差别很大。

官窑瓜棱直口瓶,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紫口铁足。器物底足的颜色非常深,像是铁做的一样,在口沿处又常常显出隐隐的紫色。

故宫博物院藏官窑圆洗的底足部位

同一件官窑圆洗的口沿部位

原因在于官窑瓷器原料胎土的含铁量极高,在烧造后的冷却过程中,没有完全上釉的底足部位,裸露胎体中的铁元素逐渐被氧化,使胎体变成深色。而器物的口沿、棱角等处,釉层较薄,像是给深色的胎体加了一层美颜滤镜,从外表上看呈紫,呈现出“紫口铁足”的效果。

哥窑

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虽然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但在宋代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有关哥窑的记载。元、明两代的文献,虽然提到过哥窑,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记载不完全可信。

哥窑胆式瓶,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宋代的墓葬和窖藏中也不见有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出土。哥窑的神秘程度,可能仅次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柴窑了。

神秘归神秘,人们还是从传世哥窑器物中提炼出了它的一些特点。一般来说,它的胎体颜色很深,与官窑瓷器一样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有米黄、粉青等;釉面光泽温润,如同酥油一般。

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藏

器物通体常常布满开片,有的器物开片较为细碎,称为“百圾碎”“鱼子纹”;还有的器物开片粗细深浅不一,粗者呈黑色,细者显金黄色,人称“金丝铁线”,又名“文武片”,是哥窑比较有个性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哥窑弦纹瓶局部,金丝铁线的开片十分明显

钧窑

钧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它虽然也属于青瓷系统,但与其他那些釉色走冷淡风的青瓷窑口相比,钧窑的釉色简直是多姿多彩、活泼可爱。

北宋钧窑鼓式洗,上海博物馆藏

钧窑烧瓷的时间很长,宋、金、元、明时期均有烧造。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多种色调,以紫红釉色最为独特。即使在同一件器物上,不同位置的釉色,浓淡深浅也各不相同,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美誉。

钧窑月白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钧窑葵口盘,河南博物院藏

奇妙的紫红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都知道,红色+蓝色=紫色。同样,钧窑器物上的紫色也是红釉与蓝釉融合的结果。入窑烧造之前,工匠们会故意在蓝釉层上涂抹一些红釉。烧造过程中,蓝釉与红釉在胎体上自然流淌交融,谁也无法预料,最终烧出的瓷器会是什么样子。

元代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故宫博物院藏

入窑的时候,器物看起来都差不多,出窑的时候一下子万紫千红起来。钧窑的这种特征,被称作“窑变”,所以有人称赞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值得一提的是,钧窑工匠使用的红釉,以铜的氧化物为呈色剂,是中国最早的铜红釉。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宝石红、清代的郎窑红,工艺基础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钧窑。

此外,宋代的钧瓷釉面上,常出现一长条一长条弯弯曲曲的痕迹,像是有蚯蚓藏在釉下面一样。这种纹路被人形象地称为“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特征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钧窑洗

由于钧窑器物釉层比较厚,在烧造之前或烧造初期,釉层容易发生开裂;窑炉温度特别高的时候,釉到处乱流,釉层的裂缝又被其他地方流过来的釉填平。蚯蚓走泥纹,就是钧窑的釉面开裂又补好后留下的“疤痕”。

定窑

定窑的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在宋代以烧白瓷为主。与后代雪白的白瓷不同,成熟期定窑瓷器的白色在白中微微闪黄,类似于我们说的米白色,看起来非常的柔和养眼。

北宋定窑孩儿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喜欢在胎体上印花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色。定窑的印花纹饰,在崇尚极简、素雅的宋朝可谓是一个例外。纹样多位于盘、碗等器物的内底,图案有花卉、禽鸟、水波、云龙等,非常繁密,但美就美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上。

定窑印花云龙纹盘,上海博物馆藏,可以看出印花图案的复杂

在烧造工艺方面,定窑工匠创造了一种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支圈覆烧法,也就是利用一些截面为L形的支圈组合成匣钵,把盘、碗等产品倒扣过来烧:

定窑覆烧法示意图,图自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

同样是用匣钵装烧瓷器,如果将器物正着放在匣钵里,每一个匣钵只能放一件瓷器;如果用L形支圈组合成匣钵,再运用覆烧法,每一个匣钵里可以放许多瓷器,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因此,这种方法出现后,迅速在全国的各个民间窑口得到推广,影响特别大。

但覆烧法也给定窑的产品带来了显著的缺陷:如果瓷器还像以前那样在口沿部上釉的话,烧造完成后,器物的口沿就会粘在匣钵上拿不下来。所以,在运用覆烧法烧造瓷器之前,工匠们必须忍痛把器物口沿部的一圈釉刮掉,烧成后的器物,口沿的一圈是没有釉的。

定窑印花蟠螭纹盘,口沿无釉

这种缺陷叫做“芒口”。宋人笔记谈到北宋宫廷抛弃定窑器物改用汝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瓷有芒,不堪用”。然而,聪明的定窑工匠并没有气馁。他们很快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在没有釉的口沿部包镶一圈金、银或者铜,既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又能提高器物的格调。

故宫博物院藏定窑盘,口沿部包镶了一圈铜

这种位于碗口、盘口的特殊装饰,被后人称为“金扣”“银扣”或“铜扣”,也是定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