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测评 | 这些低价雪糕买一冰箱都不心疼
眼看着温度飙到 39 度,不来点冰怎么活得下去!
然而物价飞涨,工资却在原地踏步。雪糕想吃不想买?
来和吃不胖天团一起做道算术题——
手工冰淇淋 ≥ 50元 ,一天两只,一个月开销 ≥ 3000 元
五元内雪糕 ≤ 5元, 一天两只,一个月开销 ≤ 300 元
五元内雪糕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白吃!
吃不胖天团测评了 85 种 5 元内雪糕, 基本涵盖了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种类 ,有果味奶味酒味汽水味,甚至还有芝麻酱味......
今年夏天,你的冰箱不够装!
奶味的甜搭配咸蛋黄的香,不仅毫无违和感, 而且乍一看上去,就像一枚高邮双黄咸鸭蛋的剖面。 两个蛋黄嵌在雪糕中央,周边“蛋清”的味道奶味十足,蛋黄一口要下去,咸口的风味感觉真的在吃咸鸭蛋。一白一黄相互映衬,再加上这迷人的味道,是咸鸭蛋爱好者不可不尝的美味。
在雪糕界,紫薯往往是充当了芋头产品的调味剂。这款紫薯独当一面的雪糕给了人意料之外的惊喜。 醇厚的奶香中缠绕着紫薯的独特味道,紫薯颗粒点缀在浓郁的奶棒之中, 紫薯特有的甜味使奶棒更加浓稠。一口咬下既有牛奶的奶香,又有紫薯的糯感,唇齿留香。
实诚的一大桶, 足足有170克,给预算有限的人提供了一个雪糕吃到撑的机会。 小山般的奶花一座座立在背面上,每用木勺舀起一勺就像送了一座山到口中,浓郁的香芋味更是充满口腔。
太妃糖口味的基底,外表看上去平平无奇,但中间隐藏了整块的奥利奥饼干,并不是颗粒状的奥利奥碎块。 醇香的澳洲奶源和太妃糖味的雪糕加上整块奥利奥吃下口,那种幸福感不是吃奥利奥旋风可以比拟的。
草莓的红和牛奶的白混合在一起,很自然的形成了德氏奶葩奥莓的粉红色, 奥利奥颗粒点缀其中,一口咬下去是草莓酸奶的味 道, 还带着草莓果粒和碎碎的奥利奥饼干。
三角形的嫩黄色雪糕,好像一角半熟乳酪蛋糕。 保留了蛋糕的浓香厚重,又有雪糕冰凉香甜的特质, 入口能感觉出芝士香气随着雪糕的融化展开,给味蕾极大的满足。
便利店椰子灰价格太高,试试奥雪出品的平价版。 表面有白色甜蜜的椰蓉丝,灰色的冰淇淋被外层酥脆的巧克力所包裹, 一口咬下去能品尝到三种层次丰富的味道。
如果你是北冰洋汽水的忠实拥簇者,那这一定会让你激动整个夏天。桔子味汽水变成的冰棍,凉气丝丝冒着白烟,更加沁爽冰凉,一下子就抚平了身上的燥热, 好像喝了整瓶的冰镇北冰洋。
这几款都是中街大果世界原产地风味的“国际”口味雪糕。泰国,榴莲的圣地,这款雪糕一开袋就能闻见浓郁纯正的榴莲味, 含 在嘴中,好像吃了一块真正的冻榴莲果肉,是榴莲控的臻选。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朗姆酒成就了金黄色的糕体,雪糕散发着香甜醉人的酒香,一口咬下, 能感觉到独特的酒味在口腔散开, 让“冷若冰霜”的雪糕变的性感起来。
宝丰源卡布奇洛的包装看起来十分简陋,但也正附和它朴实的配料——不添加一滴水,纯正鲜牛奶与卡布奇诺的美妙结合。入口化得极快, 咖啡味香浓醇厚,回味有微微的苦, 咖啡爱好者一口就会爱上。
东北人对雪糕的创造力在此可见一斑。听名字不太像雪糕,不过吃起来可是货真价实的。这款竹粽用了特殊的竹叶水加上牛奶制成,再加上粽子需要的糯米,大枣,葡萄干,软糯香甜, 让你在炎热的端午吃粽吃雪糕两不误。
大奶砖严格区分了冰淇淋和雪糕,简约的包装袋上写着“不太甜的冰淇淋”,确实如此,从盒子中拿出来这个方方正正的奶砖,尝一口并不太甜 ,但是细细品味下来, 这奶香在齿颊间环绕不去,是好原料的表现。 更值得表扬的是这款奶砖不含一点儿反式脂肪酸。
奥雪的台式珍珠奶茶冰淇淋完完全全就是奶茶控们的福利,淡棕色的奶茶身,并不太甜,有浓浓的茶味,在一片甜腻的雪糕中足以脱颖而出, 更别说里面蕴含着的Q弹爽滑的珍珠,比喝奶茶更沁爽! 还不赶紧来一根犒劳一下自己?
作为超平价的网红雪糕,方糕绝对是靠实力走红的!用威化饼干制作的外壳, 里面夹心由抹茶味雪糕、红豆、糯米组成, 饿的时候吃完一个方糕,给自己的是满满的饱腹感。
绝对的性价比之王,1.5元 4 根,四种果味冰棒一次吃到。 虽然是简单的冰棍雪糕,但水果甜味和夏天最配啦!
蒙牛的哈蜜蜜是哈密瓜口味中最经典的了,外面是浅绿色,里面则是黄色,完美模拟了哈密瓜的样子。 水果搭配牛奶产生出特有的清甜口味, 再适合夏天不过。
真正的荔枝果肉隐藏在雪糕里面是什么感觉? 大冰荔枝用了新鲜荔枝汁和果肉, 真正的还原了荔枝的果香,而且雪糕纯洁无瑕,每一口都堪比吃冰冻后的荔枝。
和冰工厂有点类似,整个雪糕是菠萝味果汁冰和碎片一样的冰片组成,中间藏了满满的菠萝果肉, 热带风味十足。
德华的手包绿豆都采用的蜡纸包装,年代感油然而生,雪糕内部一粒粒的绿豆清晰可见,调味简单, 真就像是一碗冻好的绿豆汤,是夏天消暑利器。 (还有手包红豆款哦!)
比迷你可爱多还小不少,只有手指长,一口气可以轻松吃掉一盒!草莓味带着奶香,果酱清甜, 吃完感觉自己是娇俏的拇指姑娘。
薄薄的奶味外壳下裹着两层夹心。第一层是蜜豆味,一口咬下去是果酱状态的红枣味内心,枣味浓郁香甜, 就好像在吃西北式糖水。
童年味道的往日重现,当年学校小店5毛的糯米糍还是他的旧时模样,名副其实,一个小小的糯米团子, 里面是沁凉的芯,让你一口吃下的时候感受到浓郁的奶味和冰凉, 给热气蒸腾的脑袋来一次降温。一口一个很容易就吃没了。
这 17 支雪糕并不能达到吃不胖天团的推荐线,味道或许有点普通平庸了, 但是绝对不难吃,随便买一支没问题。
2元 小雪生雪糕
虽然是备受欢迎的经典款, 但绝对是名不副实。 被入口的香精味震惊到,不论是奶味还是巧克力都是稀释过了头, 小学生都不想吃。
2元 中街大果麻酱口味雪糕
老北京涮肉的麻酱变成甜口, 虽然芝麻香浓,还是让人不太好下口。
2元 中街大果牛奶芝麻味雪糕
牛奶基底搭配芝麻碎粒, 基底本身奶味不足,芝麻碎像是没有过滤干净的杂志,吃起来口感奇怪。
2元 美登高冰豆浆
充满期待的豆浆味雪糕,结果是豆浆+水水水水水版, 食堂五毛一杯的都要比它纯正不少。
3元 美登高双 pa 雪糕
说是奶味又不够奶,说是乳酸饮料味又差点意思,口感接近老冰棍,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绝对不想吃它。
3元 奶白兔雪糕
某音网红款雪糕,本来以为会是大白兔奶糖的味道, 没想到是一个香精奶味雪糕呀! 而且甜到忧伤,小布丁完爆它。
3元 中街天桥老奶油冰棍
奶味雪糕里的最差提名获得者, 奶油腻味的糊在嗓子眼,甜到发苦的后味又一直在嘴里散不开,别吃!
4元 甄稀醇真原味雪糕/甄稀挚恋草莓雪糕
原味在奶味不足的情况下疯狂加糖企图用甜味遮掩掉缺点,没想到缺点被无限放大了。
还记得小学时候被众人嫌弃的草莓味学生奶吗? 变成雪糕差不离就是这个味道了。
4元 伊利甄巧
乍一看以为是蒙牛随变,仔细一看还是随便。 但味道不配给随变提鞋, 淡到可以忽略不记的巧克力味,好像兑了水的香草奶味,都在叫嚣着“我配不上4元钱”。
4元 北冰洋红果冰棍
依旧是北冰洋式的冻汽水, 但论山楂味比起冰工厂还差一百个美登高, 除非想要化开喝冰水,不然毫无竞争力。
4元 金水园一毛五牛奶
和一毛五毫无关联,有种80年代的怀旧甜牛奶感—— 原料不够好香精来凑。
5元 雀巢呈真雪磁
外皮有神奇的死面疙瘩口感, 嚼在口里好像被唾液融化的卫生纸, 内馅儿过甜,对比 0.5 元的中街糯米糍,找不到买它的理由。
在空气中都充满着燥热的气息,烈日把地面晒的烫脚的炎炎夏日,雪糕是将人从暑气中解放出来的最美味的办法。 想要拥有平价易得又简单的幸福感,请认准这两张推荐表!
本期测评产品全部来自小卖部和某宝,直接在某宝搜索品名,可以批发购买,实惠又方便!
关于雪糕,你还可以看:
谢谢你看到这里, 点击「在看」并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私藏的宝藏雪糕”
文 | 草厘子
图 | Loc
设计 | 小萌
有三种可能:1、打奶技巧没掌握好;2、蒸奶温度没掌握好;3、制作手法有问题。
请参考以下资料:
我经常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讨论拉花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朋友提出,拉花最重要是打好一缸奶泡。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要把拉花做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奶泡了,其实就拉花的手法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那如何打好一缸奶泡呢?其实这个东西是没办法用文字和影像教出来的,必须要对奶泡有深刻认识的人,手把手,口说心授才能在短期内掌握。这就像练习一门乐器,初学者一定是在老师的手把手、一对一的教授中,由浅入深的掌握要领,然后再熟练之。
一、 我在教学员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第一步,先让其了解咖啡机蒸汽系统的正确操作流程,明白打奶泡前后空喷蒸汽管的目的是什么,明白毛巾和随手清洁在咖啡制作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步,让其学会如何用喷头接触奶面,选点的位置、选点的深度。
第三步,让其认识两个温度。一个是发泡的起止温度,一个是奶泡制作完成的温度。这两个温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奶泡的打发原 理是否掌握。先说发泡,牛奶最初是冷的(最好能充分冷藏在5℃),这可以延长发泡时间,使其能发泡充分泡沫细腻,然后打开蒸汽阀,对牛奶进行发泡。发泡至 和我们人体温度一致的时候(手感不冷不热),发泡截止。
接下来说说打奶泡截止时的温度。其实这个温度有好多种理论上的说法,这里不详说,在以后专题讨论液态奶风味的时候再谈谈感受。我只说说这个温度在 手上的感觉是什么。这个温度我们用手感觉的时候(处于持续加热中)是烫手,但能忍受两三秒的时间;温感一到就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端在手上感觉是很烫,但 能拿得住)。
有的地方用温度计来量,我认为这种教授方法不好,技术,是需要人用心去悟的东西,借助外力对人本身技术的提升没有太大好处。
第四步,认识一个打奶泡拉花缸与咖啡机蒸汽管接触的一个死角度。看了好多国内外咖啡师操作打奶泡,加上自己不断的尝试,发现打奶泡有一个死角度, 就像打电子游戏,有些死角是子弹打不到你的,但你可以打到别人。这个角度用文字说起来很麻烦,大概是拉花缸的缸嘴一定要抬起来,缸体要根据奶泡的转动方向 倾斜。
第五步,找到旋涡。这个旋涡的作用是把发泡发出来的粗泡沫通过旋涡扯到液面以下,使表面干净。旋涡有很多种状态,每种状态都需要观察并记住。这点说起来好深,我简单一点吧,要想有旋涡,蒸汽管的喷头不能太深入奶面下。
第六步,拉花缸向下与向上移的问题。喷头与奶面接触好,即打开蒸汽阀,这时拉花缸向下非常缓慢向下移动,会听到“吃吃”的蒸汽与奶液“剪切”(关 于剪切力,以后讨论牛奶发泡原理的时候,慢慢聊!)所发出的声音,俗称“进气声”。进气到人体温度这个声音就不能再出现了,否则,表面会有特别大的粗泡 沫。
此时把拉花缸向上移一点(只移一点,这很重要,很多人理解为持续向上移,这非常错误),让蒸汽喷头离开剪切面,以听不到“吃吃”声即可。此时通过 调整拉花缸角度,记住是角度,而非喷头与表面的位置(非常小的角度调整),找到旋涡,把发泡阶段的粗泡沫扯下表面,定点持续到温度到达烫手的温度即可。
第七步,认识牛奶经蒸汽打发后的状态及如何处理奶泡。如图:
牛奶打发后,还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奶泡,而是处于分层状态,下层是被加热的牛奶,上层是打发后的“奶沫”,所以我们要对打发后的牛奶进行处理。
1、 上下抖动,去掉表面的粗泡沫。
2、 摇晃,让热牛奶与上层奶沫充分混合,形成奶泡。这一步也可以通过两个拉花缸来回倒实现(我比较主张采用此方法)。
这一步好关键,一些朋友特别不重视这点,那就前功尽弃了。
第八步,拉花前,奶泡一直在拉花缸里处于摇晃状态,避免因此面造成的分层再次出现,这是一个职业习惯,要求一定要养成。
这以上就是我教授奶泡技术的步骤。下面进入另一个课题:
二、对奶泡质量的要求
这个课题每次和朋友们交流,都只得到一些很笼统的结果。比如:要细腻(什么是细腻?没一个人用精确的词语能解释清楚)、要像天鹅绒般(天鹅绒是什 么?做为国家保护动物,有几个人敢去打只天鹅摸它的绒?)、要滑口(呵,这也搞笑,因为牛奶不打发是最滑口的,就像这家伙很懒,在你口腔里什么都没留下, 就下肚了),诸如此类极为模糊的形容词语不胜枚举。但有一个说法,我比较认同,与大家分享:表面要能反光。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很客观而且直接的,至少它可以 做为一个标准通过肉眼看出来。
这里说这么多,主要是想给大家一个手能摸到、眼能看到、耳能听到的标准,这个标准掌握了,我们再讨论在口中通过口腔黏膜、味蕾及通过上腭的内鼻孔所形成的综合印像问题,即滋味问题。
那这些标准是什么呢?表面要能反光算第一个。
第二个标准是:表面没有一粒粗泡沫。这个需要很到位的奶泡控制能力,当然这也是反光的前提。那什么是粗泡沫呢?如果非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大于直径1mm的都叫粗泡沫了。
第三个标准是:在加奶量一致的情况下(都加在缸嘴底部的位置),不管打六成满还是七、八、九成或全满,打出的温度要一致,不能以温度的高低来调节奶泡的多少。
第四个标准是:做两杯cappuccino,以WBC标准杯做,奶泡倒入杯后,拉花缸里一滴不剩。这个标准如果再升华一点即变为:要多少奶泡,就只打多少奶泡(macchiato等微量奶泡除外),这很难练,需要老长时间,笔者也只能偶尔做到。
以上这四个标准做到了,我认为在视觉、手感和技术上,起码它算是一缸不错的奶泡了。前面还说到一个听觉,这取决于牛奶,刚打好的奶泡,一定要听不到很连续的爆破声,这才能保证奶泡在杯中的持久力。
咖啡专业知识贴:有关打奶泡~~
在这里,我有一个关于cappuccino的话题,就是关于cappuccino的分类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可以把 cappuccino按奶泡的质量进行分类,分为三类,一个是wet cappuccino、一个是dry cappuccino,还有一个是介于两者之间的half cappuccino。那我们怎么来区别这三种cappuccino呢?如果奶泡技术过关的话,可以采用奶泡质量来进行区分,如下:
前提:600ml(中号)左右拉花缸,装奶在缸嘴底部。
1、 wet cappuccino打奶泡呈6、7成满;(此奶泡做树叶等纹路要求多的花纹非常好看,同时,此奶泡还可以拿来做latte)
2、 dry cappuccino打奶泡呈全满;
3、 half cappuccino打奶泡在8成满;本人更喜欢9成满奶泡。(此奶泡做心、苹果及郁金香类花纹很棒)。其实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奶泡,用它来制作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cappuccino。
提示:现在就去练习,心中想打一缸7成满奶泡,决不打成9成满。行动吧!
三、 奶泡的几个误区
对于奶泡,有这样几个误区是我们要了解,这才能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奶泡。
第一误区:利用上下抖拉花缸,把表面粗泡沫去掉。这是很好的方法,但很多朋友对这种方法产生了很强的依赖,自己奶泡没有打好,不去总结为什么没有 打好,而采用这种手段去弥补。长此以往,就产生了依赖,这里我一定说一下,如果仅靠这种方式来去粗泡沫,奶泡技术是没有办法提升的,也练不成拉花的高级技 巧。
第二误区:用匙舀掉表面的粗泡沫。这个方法是我最排斥的。虽然在比赛中有些选手用些方法,但我认为这是其奶泡技术不过关,表面粗泡太多,抖也抖不掉,只能舀。但凡用类似手法来处理奶泡的,请一定加强你在打奶泡中蒸汽的控制技术。
第三误区:把奶泡打起了后,放置在旁边静一小会。这种方法很恼火,这是奶泡技术还没有入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会使奶泡的分层加剧,热奶与奶沫的融合会很不容晚完成,稍不注意,就变成奶是奶、沫是沫。整杯咖啡没有平衡口感。
第四误区:两个拉花缸来会倒时处于很高的位置,本来的目的是融合,反而激起更多的粗泡。
第五误区:奶泡没打好,怪蒸汽。笔者认为,咖啡机蒸汽压力(即锅炉压力)在0.8BAR是比较好掌握的打奶泡气压,这个压力打奶泡很绵长,也很容 易把牛奶发泡的原理搞懂,但做一杯奶泡需要13秒左右,呵,没有压力大的快。如果气压在1.0或1.1BAR的话,那打奶泡的方式和方法会有所改变,但原 理是一样的。(这一点要排除因蒸汽不纯,导致的“吐”的现像,拉花缸也抖得厉害,如出现这个现像,请把蒸汽排空,再充分加热一次试试就对了。)
以上是现在想到的误区,比较常见,还有一些,现在想不起来,有空想到了再补充。
四、 奶泡不能顺利注入espresso的解决
我们常常在做cappuccino类咖啡的时候,会出现奶泡不能顺利注入espresso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是奶泡打到了八九成满,比较dry,可以打少一成来解决。
第二是espresso的crema表面离杯子底太浅,导致奶泡一注入就浮在了crema上。解决:尽量地把杯子拿斜,增加crema表表面与杯子底的深度。在注入时,朝最深处注入。
第三是奶泡注入espresso的时候快挨着杯子了,导致奶泡穿透crema的力度不够。解决:将拉花缸高于杯口10-15cm注入奶泡,增加奶泡向crema注入的加速度,以使其顺利穿透crema。
第四是用融合手法来解决。如果注入奶泡时奶泡还是白在crema上(对小量,表面1/3左右有效果),那就马上减少奶泡注入量,在杯中打个圈,再把拉花缸向上提,就可以把变白的冲到crema下面。
第五是用七分满或六分满奶泡拉花时,还没有加大流量,就把crema给冲散了。解决:减小奶泡流量,缓慢在整个crema上画圈,直至融合到位。
四种咖啡区别如下:
1、摩卡咖啡是意式拿铁咖啡的变种,摩卡和拿铁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摩卡咖啡加入了少量巧克力。
2、摩卡和卡布其诺相比,摩卡的顶部没有牛奶泡沫,取而代之的是鲜奶油,并加入可可粉、肉桂或蜜饯;而卡布奇洛顶部有浓厚的牛奶泡沫。
3、焦糖玛奇朵咖啡是奶咖啡的一种,先将牛奶和香草糖浆混合后再加入奶沫,然后再倒入咖啡,最后在奶沫上淋上网格状焦糖。
扩展资料:
咖啡的利
咖啡豆含有大约100种不同的物质,包括咖啡因、单宁酸、油和氮化合物等,每100克速溶咖啡中,含咖啡因44~100毫克;每100克调制咖啡中,含咖啡因64~124毫克。咖啡可利尿、刺激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扩大血管、使心跳加速、增强横纹肌的力量以及缓解大脑和肌肉疲劳。
咖啡的弊
1、习惯大量饮用咖啡的人停止饮用咖啡,会出现头痛、易怒、肌肉紧绷和神经过敏等症状,而摄入咖啡因才症状消失。
2、怀孕及哺乳期间的妇女饮用咖啡应适量,因为咖啡因会渗透至胎盘,而且会出现在母乳里。
3、喝咖啡会引起人的精神兴奋,在喝完咖啡的4小时内,咖啡因会影响睡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焦糖玛奇朵
百度百科-卡布奇洛
百度百科-拿铁咖啡
百度百科-摩卡咖啡
2、传统的卡布奇诺咖啡是三分之一浓缩咖啡,三分之一蒸汽牛奶和三分之一泡沫牛奶,并在上面撒上小颗粒的肉桂粉末。
3、卡布奇诺分为干和湿两种。所谓干卡布奇诺(DryCappuccino)是指奶泡较多,牛奶较少的调理法,喝起来咖啡味浓过奶香,适合重口味者饮用。至于湿卡布奇诺(WetCappuccino)则指奶泡较少,牛奶量较多的做法,奶香盖过浓呛的咖啡味,适合口味清淡者。湿卡布奇诺的风味和时下流行的拿铁差不多。
4、一般而言,卡布奇诺的口味比拿铁来得重,如果您是重口味不妨点卡布奇诺或干卡布奇诺,您如果不习惯浓呛的咖啡味,可以点拿铁或是湿卡布奇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