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如何断代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瓷器的年代即烧造的时代,二是鉴定瓷器的窑口即烧造的地点。
瓷器年代的鉴定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瓷器的发展的基础。瓷器年代的确定,为断代研究创造了条件;瓷器窑口的划分,对研究瓷器烧造区域的分布以及烧瓷技术的品质与工艺水平、各地区瓷窑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影响以及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瓷器发展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然而明、清瓷器的鉴定就不同了,因为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除少数地方窑外,绝大多数为景德镇的产品。所以明、清瓷器不存在产地的划分,而只是一个时代的鉴定。
关于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宋以前的瓷器与明、清以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是根据墓葬,特别是具有确凿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鉴定家把它作为断代的标准器。考古资料证明,什么时代的墓葬与该墓出土的瓷器年代是相一致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带纪年墓出土的瓷器,进行科学地排比,找出各个时代瓷器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以此作为鉴定宋代以前瓷器的科学依据。明、清时代的瓷器鉴定,因其墓葬很少,特别是带纪年的墓葬就更不多见,出土瓷器亦少,而不能作为我们断代的依据。所以明、清瓷器鉴定年代的依据是从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排比出来的。然后将带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纹饰风格作为标准并用以解决不带年款的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同时,根据这些带年款瓷器的造型、胎、釉及纹饰特征,反过来又可解决这一些伪款瓷器的问题。因此,对宋以前瓷器窑口的断定,必须对其烧窑遗址进行发掘,而对窑址年代的确定必须与带纪年墓出土瓷器相对照。
元代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瓷窑在南方除江西景德镇、浙江的龙泉窑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方地区仍有一些瓷窑还在烧造。因此,元代瓷器鉴定也还有一个产地问题,元代瓷器带年款的很少,但也有一些带年款值得注意的,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双耳大瓶,经过对它的排比研究就解决了一大批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问题。因此关于元代瓷器鉴定,具有介于宋与明之间过渡性质。
古代瓷器是历史的产物,每种瓷器都必然打上其时代烙印。犹如一部文学作品一样,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必须从作品的内容去分析。古代瓷器不是以文字内容来表现,而是以它的造型、纹饰、烧造方法、胎釉特征以及年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鉴定一件瓷器的所属窑口与时代,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明晚期珐华器盖残片
尤其是官窑烧制瓷器中产生的大量瓷片,皇家有专门负责此项瓷器烧制的官员,进驻窑厂,监督制作,而且在制作时不计成本,精工创新。例如皇上要求此批制做100件瓷器,那么必须烧制出几百件以上,精心挑选出100件瓷器后,剩余的瓷器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
明宣德仿龙泉窑青釉碟残片
古瓷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隐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出土的古瓷片依然是考古工作者进行断代的最好标尺。另外,部分具有唯一性的古瓷片,还填补了科学空白。通过研究分析,古瓷片还对探寻人类的历史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古瓷片也是藏家学习瓷器鉴定相关知识的最好材料。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残片
抛开这些就说一点,也是值得收藏的,那就是美啊,残缺之美也是一种美。
明嘉靖素胎六边梨形执壶残件
收藏古瓷片要有所选择。民国以前的瓷片,由于时间较近,存世量比较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大。明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古瓷片因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则皆可列入收藏范围。从年代上看,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瓷片的升值潜力极大,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有名头作品的古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从器型上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碗、盘、碟之类生活器;带口沿和底足的,所含的信息量大,研究和收藏价值相对较高。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百家号《收藏家眼中的维纳斯―残片之美》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想和前辈们交流一下,我所知的古瓷片的价值:
1:部分图案较完整的古瓷片是会讲故事的,述说着那个年代的人文风貌、生活百态、国民实力、匠人之心??等等。
2:古瓷片,对于中国的考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挖掘地层的时候可以根据出土的古瓷片判断某座城市的初始时间和当地在某个朝代某些年份当时百姓的生活品质状况、国力情况??等等。
3:根据古瓷片的年代、完整程度,存世量、窑的等级、工艺的程度、釉料的选择、胎体的选择??等等来判断其价值!
4:古瓷片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肯定是比完整瓷片便宜很多,也满足了很多爱瓷人对各朝代各种品相瓷器收藏。
5:近些年国内市场有一批专门炒古瓷片的群体,使得古瓷片的价格抬高了
瓷器鉴定简介如下:
1:年代鉴定,比较复杂,主要是看瓷器表面的反光程度、胎体的颜色、外观形状、构图思路、胎质和釉面的成份等,确定基大概年代。
2:完整度鉴定,观看是否有裂纹、脱釉、磕碰、补接、擦划等
3:艺术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名人制造,是否名人书写、作画等,
4:历史价值鉴定:比如是否官窑,是否名人用品,是否有特殊历史意义等。
5:材质鉴定:比如是否特殊精细陶土,胎釉等。
6:稀缺性:稀少的精品瓷器价值更高。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黄色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饭后茶余,朋友们欣赏瓷片〈魁星点斗〉。
看真假,一眼开门。断代也不难,细沙底、玉环足、单线平涂、淡描铁线,万历~天启。价值吗,也不甚贵重,区区几十元而已。可是,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瓷画,却引出一番话题。
(一) 魁星结婚了吗?
魁星有没有老婆?有人说:魁星的老婆是麻姑,证实这一段红线因缘的,是一首无名氏的打油诗: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魁星娶麻姑,有此事吗?一脚长,一脚短,一瘸一拐,一脸大麻子的魁星老爷,如果真有这等美事,真是天大的喜庆姻缘,真正的“郎才女貌”,内在美与外表美的统一。真希望是这样。
(二) 魁星的身世之迷
有两种传说:
1.魁星爷虽相貌丑陋,但是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于是就金榜题名,高中了状元。
2.另一种传说,说魁星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所以魁星总是站在螯头上。如果真是第二种来历,魁星点斗的画面,岂不是一幅遗照?如此看来,魁星的来历,确实有些不解之迷。
(三)魁星是一颗星星
魁星,往往与文人关系密切。
鲁迅曾经写过《范进中举》说:“……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呀”但是,范进的老丈人毕竟是布衣,管不了许多,还是掸了范进一巴掌。不过,所说的星宿是那颗?看来,应该是是这颗魁星吧?在古代天文上面,按照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的排列,魁星属于白虎七宿,依次是: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这颗奎木狼,就是魁星。天上称“奎”,人间称“魁”,这也是仙间与俗世的不同吧?所以各地的魁星楼、魁星阁……,很少写作“奎星楼”的。如果有这种建筑,一定是稀有的国宝建筑。因为它保持了天上的称呼,尚未随俗。
(四)魁星是几行文字
如何成为文人之星?“魁星”来源于“奎星”,“奎星”是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如何又与地上的文人联系在一起?是谁第一个成为魁星与文人的媒介?于是,又引出一个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的人物——苍颉。据说,苍颉是造字的人。苍颉造字的灵感,来源于观天象。
苍颉举头观星,发现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有棱有角。
古籍中说: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古代文献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于是,后来便有了汉字的“六书”,便有了漂亮文章,便有了文章的高手——状元。
(五)魁星是一个鬼
魁星,究竟是人?是神?是仙?是鬼?
有的朋友把它归结到人物瓷画中,这是值得商讨的。
这个形象,是古人留下的艺术作品,按照古代民俗的绘画规矩,魁星是一个鬼。
版画《魁星图》展示了魁星的形态,
古代文献所载:“鬼者,赤身短衣虎皮裙,上扎护肩下赤足。”按照这个鬼服装的标准,仔细端详瓷片,那魁星的装束,一点也不错,完完全全的鬼之小打扮。大千世界的学子们,供奉的是鬼身、鬼面、鬼衣、鬼形。一个地地道道的鬼。却乞求自己成为人才。其实,所谓的人才,不过是泛泛之才,真正的才,是天赐之才,于是才有天才之说。但是,天才也太普通了,被封的,自称的………这类天才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历代的举子们,为什么愿意让一个鬼来选才?答曰:人才,不如天才,天才,不如鬼才。
只有鬼才,才是真正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