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形状有哪些特色

舒心的未来
飘逸的哑铃
2023-03-28 15:23:50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形状有哪些特色?

最佳答案
乐观的小伙
长情的钥匙
2025-09-14 11:00:17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时期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火候更高,釉色更稳定,成型更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进为多轮制成型。这时的原始瓷胎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较均匀,多里外满釉,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不太容易剥落。

战国原始瓷的烧成窑炉有馒头窑和龙窑,都不太大,往往和印纹硬陶同窑烧造,并且除少数扁圆垫珠外,没见使用其他窑具,所以烧成的质量不一,战国原始瓷在当时还是一种较高档的用器。

相对精美的战国青瓷作品中,首推的是一件龙形提梁壶,高21.8厘米,小口低领,口上盖有平顶直壁带钮盖;宽肩,扁圆腹,圆底,三兽蹄形足;壶身上下满布云雷纹,中部和顶部各有一圈阳工弦纹。

龙形提梁壶身前部有龙首形流,龙首上印有勾连云纹。与之相应的壶身后部塑有一只虎形兽,兽身上有谷纹作装饰。壶身上部有一象征龙体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对螺旋状龙角,上端为两组齿形脊棱,末端有一条蛇形龙尾。

壶盖的装饰也非常别致,最外端为一圈斜线纹,紧接着是一圈较大的云雷纹,中间是一圈纽丝纹,里面又一圈小云雷纹,中心为一只捏塑的鸟形钮。

龙形提梁壶表满涂青绿色釉,系江浙地区早期越窑产品。壶上动物造型装饰应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早期雏形。壶嘴和提梁为青龙,虎形兽为白虎,鸟形钮为朱雀,扁圆形壶身为玄武。

龙形提梁壶几乎囊括了我国古代青瓷制作与装饰工艺的所有技法,它将盘、拉、粘、轹、刻、印、脱、修等技法集于一身。仅观察它们的轹坯工艺就与众不同。

战国瓷器一般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主要器形有饮食器碗、盘、钵、盂、盅、碟等,及仿铜礼器鼎、钟等。

战国原始瓷俑钟,造型真实地模仿青铜制品,精巧而逼真。战国时期越国崛起,这件瓷俑钟说明古越人的原始制瓷技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战国时青瓷的胎质一般不够纯净,质地较松散,胎色也多有变化。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制烧条件所限。战国青瓷在原料制备上还属于早期阶段,淘洗不够精细,更不存在机械粉碎和加工。烧制用窑炉不但体积小而且结构简单,很难严格控制温度和把握气氛。

由于江浙地区生产青瓷所用原料含硅量较高,含铝量较低,所以很容易玻化,在1200度左右就可以获得瓷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敲击声清脆悦耳。战国青瓷的瓷化程度往往要高于北方各窑口的瓷器。

战国青瓷的釉色、釉质及施釉痕迹都很有特点。首先是釉色。战国青瓷的釉色虽然有青绿色、黄绿色和酱色等多种颜色,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与胎体的颜色协调一致。

造成瓷器颜色变化有两大因素:一是元素成分;二是烧成环境,也就是烧成的温度和气氛因素。战国青瓷胎和釉的基本材料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用同一种黏土作原料,只是在釉子里面多加入了一种天然熔剂草木灰。

战国时期,青瓷的釉层普遍较薄,少数产品釉稍厚,釉厚处有明显橘皮现象,被称其为“麻癞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釉的高温黏度较大,缺少流平性;二是作为基料的黏土和作为熔剂的草木灰未能均匀地分散与充分结合。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在使用草木灰作熔剂时,还没有掌握陈腐、漂洗、粉碎等工艺,只是通过简单的筛选后把它与黏土搅拌在一起,所以灰与土之间不能均匀地分散与充分结合。通过观察战国青瓷的施釉痕迹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未经陈腐、漂洗、粉碎等深加工工艺处理的灰比重较轻,而黏土的比重较重,它们在釉液中会出现上下分离现象,灰浮在表面,土沉在底层,因此在上釉时不能采用蘸釉工艺,只能采用浇釉工艺。

所谓浇釉,就是用勺子一边反复搅动釉液,避免灰土分离,一边向坯体表面浇洒。采用浇釉工艺制作的瓷器,釉面有较多“泪痕”现象,胎釉结合部位参差不齐,没有环状蘸釉痕迹。青瓷的浇釉工艺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汉,东汉以后才普遍采用蘸釉工艺。

有件战国印S纹青瓷罐,通高6.8厘米,腹径7.3厘米,底径5厘米。此罐内外满釉,内外满釉者较为少见,外釉青中闪黄,内釉青中闪灰。

顶有梯形式扁钮,中间圆孔,全器分3层,顶层钮周印双排S形纹,肩周一圈素面无纹,腹至足胫印4排S形纹;底为环形式,全器采用盘筑法成型。手感适中,器形巧爱。而且,战国青瓷圆器已经开始使用快轮制作,在盘、碗等小件器物上已察觉不到泥条盘筑的痕迹,大多数只是在内壁有一圈圈螺旋状压痕,底足也不修饰,用割线从轮子上割下的痕迹依稀可见。

斗,又称“刁斗”,初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出现原始瓷青釉斗,高10.3厘米,口径16厘米,足距12.5厘米。

斗仿青铜器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两周,器内外施青釉。

战国早期的青瓷罍非常罕见,有一件青瓷罍高约40厘米,最大腹径近60厘米。器身外表从上至下分段装饰:肩部由瓦楞直线压纹构成,肩部以下、腹部以上有一圈带状装饰,带状装饰为“S”形印纹,再向下又是一圈和上部类似的瓦棱纹。器身肩部两侧,有对称的带环系。这件青瓷罍手工拉坯,多泥条盘筑,器型规整,胎质细腻至密,胎壁均匀而薄,釉色青中泛黄,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准,是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从窑口上分析,可能为早期的浙江德清窑烧制。

战国青瓷

最新回答
超帅的口红
会撒娇的发带
2025-09-14 11:00:17

龙泉青瓷历史悠久,从五代时代到清代都有烧制。龙泉青瓷有什么特点。 总结这些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各历史时期的龙泉青瓷。

北宋龙泉青瓷盒厚,质粗,釉层透明薄,有大气泡,釉光泽度好,釉色浅蓝色,露底轮胎处赭红色窑红色,可见玻璃质釉,越过窑的起动器纹饰崇尚简洁的风,多用莲花瓣和荷叶。 北宋中期以来器物种类明显增多,先后出现五瓶、龙虎瓶、带盖盘口瓶等,此时还出现炉、残渣斗、暖碗等新品种。

元代龙泉青瓷仍处于兴盛期。 此时的龙泉青瓷外壳较厚,釉色为粉红色青绿色,釉层比南宋时期更透明,气泡多,光泽高,部分器物底部全部上釉。 器物很大,与古人粗犷的审美观点有一定的联系。 与宋代龙泉窑相比,元代龙泉青瓷的铭文逐渐增多。 字体有汉字和“八思巴文”两种。 创新器的造型也很有特色,如束首碗、菱口盘、凤尾尊、高跷杯、耳环瓶、松竹梅盖瓶、动物形砚滴等。 元代后期,龙泉青瓷制作粗糙,釉色蓝中偏黄,瓷器造型也不如以前优美。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是各方面最完善的时期。 此时的龙泉青瓷有白胎和黑胎两种,以白胎为主。 白胎青瓷又可分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两种著名釉色。 这两种釉色也代表了我国青瓷技术的最高艺术成就。 粉青釉又称“虾青釉”,釉色为玉石质感,釉层增厚,釉层呈失透状,绿色青绿色粉润,透明度差但光泽柔和。 梅花青釉釉层略透明、光亮,质感似青玉,颜色似翡翠,珐琅质浓厚。 黑胎龙泉青瓷有“紫口铁足”现象,釉质光泽性强,有疏密不同的纹片。 此时龙泉青瓷分为官窑器物和民窑器物。 窑器物制作得非常整齐,但窑器物一般是民用粗瓷,日常用品很多。 例如碗、盘、盘、壶、杯等。 另外,还有笔筒、笔架、水柱、水杯等一定的文具用品。 铜像、香炉、塑像等也很常见。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多用云纹、水波纹、游鱼纹等,代表性作品主要为莲瓣碗、凤耳瓶、双鱼洗、荷叶盖罐、粉盒、瑛式瓶、鬲炉、执行壶等特色器物。

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色青翠自然,多采用套印方法。 而且从景德镇官窑开始仿制龙泉青瓷。 虽然生产规模不减,但总体质量比宋元时期下降。 永乐时期的仿制品被称为“冬青釉”。 有碗、罐、高跷杯等器物。 宣德时代的仿制品主要以模仿南宋粉青釉为主,多用“大明宣德年制”字。 正德时代仿制品釉薄,碗类器物多见。 嘉靖时期仿制品珐琅质增厚,器形主要为盆和瓶。

虚幻的蓝天
香蕉音响
2025-09-14 11:00:17

圆器——盘、碗、壶、罐、钵、四系罐、唾壶。

动物造型——青瓷羊、狮形器、熊形灯、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虎子、蛙盂、兔盂 。

人物造型——男俑、女俑、佛像、仙人。

六朝青瓷不但产地幅员辽阔,造型也是丰富多彩。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冥器、日用器、陈设器、文房用具等。冥器又称“明器”,是古代人专门用来随葬的用具。六朝青瓷中魂瓶、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属于此类。日用器有盘口壶、钵、四系罐、唾壶以及各式盘、碗之类。香熏、青瓷羊、狮形器等属陈设器。瓷质文房用具出现于六朝时期,瓷砚、水盂、蛙盂、兔盂等都是文房用具。 青瓷羊,是流行于东吴和东晋之间的六朝青瓷典型器。羊是一种性情特别温顺的动物。羊又与“祥”谐音,所以古代人就用它来表示幸福和吉祥。青瓷羊的造型借鉴于汉代的青铜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青铜羊形灯。关于青瓷羊的用途,目前仍说法不一:一说是照明用的烛台,另一说是盛水用的水注。六朝时期的青瓷羊比魂瓶更加稀少,并且有“绵羊”和“山羊”之分。东吴和西晋时青瓷羊造型丰满圆润,腹部饱满,形体较大,被称之为“绵羊”;东晋时的青瓷羊造型瘦弱纤细,腹部内收,形体较小,下腭还贴塑有胡须,所以被称之为“山羊”。近年来浙江的上虞、宁波、萧山以及广东的潮州、饶平等地纷纷出现仿制的六朝青瓷,收藏家们须格外小心,谨防上当受骗。鉴别真假六朝青瓷应从青瓷的胎、釉、成型工艺等方面入手:

1.胎:真品一般胎质细腻、坚硬,瓷化程度高,胎壁比较薄,分量也较轻。仿品恰恰与之相反,胎质粗糙、松软,瓷化程度低,胎壁较厚,分量重。

2.釉:真品一般施釉均匀,釉层较薄,釉色往往青中带黄,常有剥釉现象。仿品施釉厚而不均,常有聚釉现象,釉色青中带灰,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3.成型工艺:真品,圆器拉坯手法娴熟,造型端庄秀丽,胎壁厚薄均匀,底足常有抛物线形的线割痕。青瓷羊、狮形器、虎子等琢器以左右两片手工捏塑后粘贴成型,接缝不明显。仿品,圆器拉坯手法生硬,造型呆板,胎壁厚而不均,底足无线割痕。琢器多用合模范制,有明显的“哈复线”。 唾壶,又称“渣斗”,是贵族阶层承唾或盛放鱼刺骨渣的用具。六朝青瓷唾壶的器形都不大,但造型和装饰都非常讲究,尤其是西晋时期。西晋青瓷唾壶的肩腹部经常戳印连珠纹和菱形纹,并且还等距离的贴印铺首、佛像、凤凰、辟邪等。东晋唾壶器形稍大,为广口扁腹,一般不加装饰。南朝唾壶腹部更加扁圆,印有凸起的莲瓣纹。

六朝青瓷的造型还很多,如盘口壶、蛙形水盂、兔形水盂、四系罐、水井、猪圈、狗盆、鸡笼、扁壶、香熏、瓷砚、瓷灶、瓷俑、耳杯、莲花尊以及碗、盘、杯、灯,等等。

鲤鱼小鸽子
能干的大白
2025-09-14 11:00:17

今天被这款青瓷器物震撼到了,它是镇馆国宝之一,小小器物,大大能量!元代龙泉窑出品的青瓷舟形砚滴,做工别致、精美绝伦,让人惊叹!

先来大致欣赏一下这款小文物~~~

青瓷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因为是一种文房用品,用于砚台磨墨添水,故设计小巧,便于单手抓握。

全器作舟形,有仓棚和艄棚,船舷两侧置有栏杆,仓内塑有人物,为男女二人席地而坐呈交谈状。仔细可看见,仓棚沿左边搁油以木浆,棚顶落有一笠帽,左边有一着蓑衣佝偻的艄公作取笠帽状。

如此精致的“小可爱”,任谁都会爱不释手!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同大多数文物一样,此款青瓷舟形砚滴的偶然发现和重现于世,也是比较传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宝瓷自然不会被蒙尘。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浙江龙泉的当地农民在外面闲逛时,走到了一处名为“严儿”的古窖里,他不经意踢到了一块硬东西。

等他拔出来一看,立即欣喜万分,他捡到的这件东西做工相当精巧、别致,让这位老人爱不释手,但他并没有据为己有。

老人将这款小物件交到当地文物部门,没有要任何形式的奖励。正因老人深明大义的举动,我们才见到这款稀世罕见的青瓷宝物。

这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全称有点长,我们分解一下,意思就是指“在元代时期的青瓷名都龙泉窖里,出品的船形砚滴”。然而,最初这款青瓷砚滴,并未引起关注,只收藏在老人所交付的温州市文管会里。

当地收藏家和考古专家认为,它只是一款烧制水平过低的古窑窑底货,故未作进一步研究而让它遗落在这个小地方。直到一次出展的偶然机会里,这款舟形砚滴被一位专家看到,于是它才重现于世,并且获得陶瓷专家的一致认同。

在196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龙泉青瓷》,就是以这款舟形砚滴作封面的,因为这款器物是龙泉青瓷的杰出代表。至此,这款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技术和浓厚文化底蕴的青瓷宝物,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闯出了自己的浩大名气。

而后,这款青瓷舟形砚滴,由温州市文管会迁移到浙江博物馆收藏,并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我们再来仔细端详一下这款宝物~~

上面提过这款元龙泉舟形砚滴,全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是一件宋元时期的新式文具。从这款器物的整体看,是一艘小船的形状,整体优雅大气,船身造型精巧别致,细节线条流转非常自然。

小船的中后方架着一顶船蓬,船蓬边上立着一位披着蓑衣、身形微微佝偻的艄公,细节处理相当到位。船舱下部是掏空的,用作可供笔墨的储存水,船首位置上雕刻着花朵式样的出水口,便于水从此口流水。

因而,这款舟形砚滴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青瓷品。专家说过,砚滴不仅是用来储存水的文具,还是书房重要摆件。像元代舟形砚滴这类的砚滴,在明朝时还被称为水中丞、水注、水丞等,这都是基于它的用处和精良做工来称谓的。

其实瓷器文具,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比如那时的圆形三足砚、蛙形水盂、兔形水盂等,都是我国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体现。

现在说说古代著名的青瓷名窑、江南第一名窑—龙泉窑,以及古代青瓷的神韵魅力。龙泉青瓷不仅釉层水润、釉色青碧,而且光泽秀丽、晶莹剔透,如同翡翠一样。其他釉色还包括梅子青、月白、粉青、豆青、灰蓝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渐入佳境,青瓷以另一种面貌现世,统治者为解决财政问题,鼓励对外贸易和出口瓷器,龙泉青瓷得以行销全世界。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颇为著名,但你听说过“陶瓷之路”没有呢?这便是!日本陶器学者将瓷器的海上运输之路称为“陶瓷之路”。

由此,对外贸易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青瓷作坊的大量涌现,以及制瓷技术的迅猛提升和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当时人们非凡的审美水平。

据说,当时官员及技术人员常常监督龙泉窑制作。

元代时期,龙泉窑主要替皇宫烧瓷,故此结合了蒙古文化中来自草原的奔放豪迈与大气,另出土的八思巴文瓷器就是力证。龙泉青瓷在传统继承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新的突破。

从古至今,龙泉青瓷的精良制作技术、诱人的釉色和精巧别致的做工,震撼了一代代瓷器爱好者。

因此,龙泉青瓷被称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以及“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确是实至名归。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雪白的犀牛
稳重的百合
2025-09-14 11:00:17

瓷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

1980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属距今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断定我国支持在商代中期就已发明了瓷器。当时的青釉瓷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

中原地区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绿,在还原焰中烧成。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扩展资料

商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备了构成瓷器的基本要求。

第一,已经采用高岭土作胎。

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层玻璃质的釉。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调成悬浮液状涂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窑烧焙时熔化,形成玻璃状物质。

第三,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30℃左右。迄今为止,陶器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900℃,极少数达到1000℃,而瓷器烧成温度须在1230℃左右。

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没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极微。商代的原始青瓷的吸水性已经仅为1%,或更低。由于胎体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时各名窑瓷器一样,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铝(Al2O3)在17%以上,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烧结良好,使吸水性很弱,达到了瓷器的标准。

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来石(也叫“富铝红柱石”)结晶的发育程度都和以后瓷器一样。敲击起来也有清脆的金属声。

这些都证明中国瓷器在商代已经被发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瓷器 (瓷质器物)

百度百科-原始瓷器

腼腆的铅笔
迅速的萝莉
2025-09-14 11:00:17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被称作原始青瓷,是指这个时期胎色灰白,质地坚硬,器表施薄釉的处于低级阶段的青釉瓷器,是由陶到瓷过渡阶段的产物。

这个时期随着制陶工艺的逐步完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瓷器,因此这个阶段的瓷器被称为“原始青瓷”。

扩展资料:

原始瓷器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中国瓷器

俏皮的书包
鳗鱼天空
2025-09-14 11:00:17

80年代龙泉青瓷的价值并不是很高。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2003年0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泉青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毗邻福建、江西。境内丛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位于瓯江上游,水运畅通,烧制成的龙泉青瓷通过水运直抵温州港口。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龙泉窑生产青瓷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古代不同陶瓷的特点如下:

1、原始陶器:它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明的,其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它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器型丰富。

2、战汉瓷器:在这个时期,瓷器以得到广泛的使用。其特点是造型朴拙典雅、釉色青丽浅淡、纹饰简洁灵动。

3、两晋南北朝瓷器:由于受政治环境、佛教文化影响,瓷器的纹饰和造型呈现出生动、神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