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1、不上釉:元代瓷器底足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有的会上护胎汁,有的不会2、修削平整:元代瓷器底足不上釉,修削干净平整,不过瓶、罐之类的较为粗糙3、附着杂物:元代瓷器底足经常粘附杂物,在底足的处理上比较马虎潦草。
元代瓷器底足是什么样的
1、不上釉
nbsp 元代瓷器底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元代瓷器足底一般是平底或者是浅窝底,旋削成型,呈裸露状态,有的会上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会上,仔细观察和其它朝代的瓷器足底有明显不同。
2、修削平整
nbsp 元代的瓷盘虽然底足不上釉,但是修削十分干净且也极为平整,就算有螺旋状的切削痕迹或者是其它刀痕,大多也比较浅,不过瓶、罐之类的修削的较为潦草,甚至在制作过程中粘上瓷土也不会掸干净。
3、附着杂物
元代的瓷器底足经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的很牢固,难以擦洗干净,这足以说明,元代的瓷器在底足的处理上都是非常马虎潦草的,这些痕迹沉淀之后,就会显露出各种各样的痕迹。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传世出土较多。
造型有梅瓶、碗、高足碗、盘、爵等,蓝色深沉鲜艳。蓝釉瓷器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蓝釉金彩,即蓝釉烧成后,用金粉描绘图案,再低温烘烤而成;另一种是蓝地白花,也称“蓝地拔白”。是在胎上或堆塑或印贴或刻划或描绘出纹饰图案,图案外的空地上涂施蓝釉,人窑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代钻蓝釉瓷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瓷器底足可以反映什么?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但是,我们可以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映瓷器的重要特征。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
在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就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一、唐代及唐代以前的瓷器底足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纱底,线割底。
二、宋代瓷器的底足
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底施釉了,龙泉窑、越窑等瓷器的底,基本上都是施釉,而北方窑、地方窑的瓷器,基本上底不施釉。
越窑瓷器的底足
三、元代瓷器的底足
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基本上是一致的,采用的是挖底,修足,不上釉。元代瓷器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四、明清民国的瓷器底足
从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就是说:将胎泥制成带,接到瓷器底上。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底足与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乐时期,瓷器的底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鸡心底,也有一些玉碧底,由于这阶段就几十年,存世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2、釉色方面,创造了单色釉,这比之前的一些瓷器看起来更加精美。元代设立了专门的烧制瓷器部门,尤其是白瓷看起来比较甜美,釉色肥厚圆润,整个瓷器的外形看起来特别的圆壮,这个时期的瓷器有很多地方,其实是吸收了之前汉文化的特点。
3、底足方面,元代瓷器底足会有明显的不上釉,露胎的特征,瓷器的底部位置会呈乳钉状突起,还会有一些螺旋纹。
二、足端平切:一般器物底足端平切的工艺从元旦开始。盘碗多见,一直延续到明空白期。
三、底足乳突:元代碗盘底足外撇,足端平切,且足端较宽,大碗的足墙高度在一厘米左右,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小乳突,修足规整。
四、元代早起碗盘足墙外撇,元晚期足墙变薄,外足墙向明代初期的垂直过度。
五、足墙没有装饰线:元青花的碗盘足墙没有装饰线。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断被发现,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接下来我们就去了解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特征,为大家深度介绍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那么元代瓷器底足有什么特征呢?往下看吧。
1、挖足之深浅:元代瓷器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2、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3、足端之形态:元代瓷器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个别为单面斜削。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4、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