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简王朱模:原本开拓东北的亲王,生生变成只知风花雪月的废材
前言: 在山西省长治市英雄南路上,有一座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属于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这座陵园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来自于太行太岳的英雄儿女。在全国尚未解放前便开始修建,直到1952年才全部竣工。
而这座陵园的前身,则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的王府遗址。沈王府围3里,高2.5丈,占地150亩。从南至北建有端礼门、承运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内有承运殿、存心殿、进学宫、宝恩楼等殿堂楼阁,左右四隅皆有楼,各飞以琉璃,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沈王家族作为世袭亲王,在潞州(即今长治市)繁衍生活了两百多年。明朝末年,李自成手下刘芳亮所部起义军攻破潞州,沈王家族的富贵风流这才就此破灭。
那么如此庞大的一个家族,他们的始祖朱模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来到潞州?这一支的宗室又是否像大部分的明朝宗室那样鱼肉乡里呢?
朱模,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8月2日,太祖第二十一子。他的生母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中均未提及,查其出土的圹志可知为赵氏,反过来也说明朱模的生母在后宫之中位份不高,身份比较低微。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12岁的朱模被封为沈王。沈王沈王,顾名思义他的封国就是沈阳。果然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为儿子设立护卫,名字就叫沈阳中护卫。当时辽东已经有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王朱植,而朱模和他的哥哥韩王朱松(封国开原),则是明太祖经略东北的后手。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时候,朱模和韩王一起奉命前往北方拜会诸位兄长。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既然二王今后要出镇辽东,那么和早先就藩的几位年长亲王之间必然会有许多的合作征讨。问题是二王出生的时候,老朱那些年纪较大的儿子都已经就藩,兄弟之间见面机会稀少,自然也就谈不上感情深厚。因此朱元璋在此时安排二王往省诸王,也是为了将来做打算。
二王当年三月开始从南京出发,到宿州分道扬镳,分头北上。沈王的路线是先到齐王封国青州,再到燕王封国北平,然后往西到晋王封国太原和秦王封国西安,最后到周王封国洛阳。这一次的省亲之旅历时半年,一直到当年八月沈王才返回南京。
从明太祖一系列的大手笔来看,这位开国雄主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眼光和气魄。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明廷在沈王和韩王就藩之后,必将在东北地区有进一步的动作。或者换句话说,王化整个东北,达到蒙元鼎盛时在东北的疆域范围,一定是朱元璋的既定目标之一。
但是很可惜,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和皇太孙朱允炆的上台,明廷的对外扩张就此戛然而止。而由于靖难战争的发生,已经达到就藩年龄的沈王朱模也迟迟无法就藩沈阳。甚至于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反贼"燕王朱棣竟然逆袭成功,把正牌皇帝朱允炆赶下台,自己登基称帝起来。
辽东明军在靖难期间就全程参与了和朱棣所部之间的战斗,因此朱棣在登基之后立刻将辽王的封国改为湖广荆州,辽王护卫也全部裁撤为戍边部队。在这种形势下,原本还要出镇辽东的韩王和沈王,自然也就没有了就藩的必要。
朱模的王妃张氏,在《明史》和《明太宗实录》中都没有记载她的家族背景。直到朱模的圹志出土,才知道这位张氏是兵马指挥张文杰之女。这位张文杰也是默默无闻,和韩王的岳父冯诚(宋国公冯胜侄子)比起来可差得远了。不过从谷王开始的那一批亲王的王妃都不是勋贵人家出身,也不足为怪。沈王妃死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死后朱棣也没想着给弟弟再续个弦,结果沈王所有的子嗣都是庶出。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单身汉鳏夫沈王朱模带着刚满周岁的长子朱佶焞、次子朱佶煃和刚出生不久的第三子朱佶煟踏上了之国之路。原本朱棣为弟弟新选的封国是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但是山西布政司提出有晋藩庆成王的王府,现在庆成王已经重回太原,留下的王府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改造为沈王府。
总体来说,朱模是明代亲王中少数谨慎守法的宗室,并不像他的兄弟比如齐王、代王、谷王、伊王那样鱼肉乡里。即使是为自身争取权利,沈王采取的也是比较柔和的方式。
比如在宣德元年朱模上书朝廷,提出自己的儿子女儿都渐渐到了婚嫁的年龄,但由于王府地方狭窄,如果需要扩建,势必影响王府外的居民,请朝廷帮忙协调处理。最终沈王得以在府外再创建七座府邸,给他的七个儿子成婚用。至于朱模的四个女儿,则从沈府护卫和仪卫司官员的府邸中征收。你看人家沈王既解决了七子四女的婚房,又没有在当地引发民怨。
宣德四年,朱模再次上奏,称自己第八子沁源王朱佶㷆,已经选定知县黄珷的女儿为沁源王妃。但由于黄知县做官不谨慎,被罚谪戍怀来。现在婚礼日期将近,希望朝廷可以开恩让黄珷暂时回来参加婚礼,结束后再继续回怀来。这一招以退为进玩得十分溜,先把自己姿态放低,提出一个看上去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但问题是堂堂郡王的婚礼,一个罪官坐在上面成何体统?于是宣宗皇帝最终做出妥协,免去黄珷的罪责,恢复其知县的待遇。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5月2日,沈王朱模去世,享年52岁,谥曰简。对这位沈府首封亲王,史书给出的评价是 "惇厚乐静,谨礼奉法,未尝有过" 。沈简王共八子四女,其中第七子朱佶炵早薨未封,其余子女封号如下:
长子武乡王朱佶焞、次子陵川王朱佶煃、第三子平遥王朱佶煟、第四子黎城王朱佶燏、第五子稷山王朱佶焆、第六子沁水王朱佶熅、第八子沁源王佶㷆,长女浑源郡主、次女翼城郡主、第三女河津郡主、第四女介休郡主。
朱模死后,长子武乡王朱佶焞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袭封沈王。朱佶焞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打着诣京朝贺新君的旗号,想离开逼近前线的封国躲进京师。当然新皇帝朱祁钰也不是傻子,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严令各王府不得以此为理由无端奏扰。
此外我们前文说到朱模的王妃张氏早逝,朱佶焞是王府中宫人章氏所生。章氏在景泰二年去世之后,朝廷已追封其为沈简王夫人。但朱佶焞尤嫌不足,又在景泰六年为生母请求王妃的名号。和他老爹一样,朱佶焞的笔上功夫了得,一番话说得不由得不令人动容: "臣忝居王爵,不能为母请妃号于生前,又不能乞妃谥于既没。宁无有愧于衷乎?" 最终代宗皇帝允许追赐章氏为沈简王次妃。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9月19日,沈王朱佶焞去世,享年51岁,谥曰康。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沈康王嫡长子沈世子朱幼㙾袭封沈王。这位沈世子在还没袭封之时,就以父康王 "坟所狭隘,无地可立庐舍" 的理由,请朝廷在坟外复赐空地数亩。这个要求被工部以王府造坟地亩早有定制为由予以拒绝。其实沈康王在凤凰山下的墓园占地五十亩,实在不能算小,这位沈世子未免也过于贪心了一点。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7月16日,朱幼㙾去世,谥曰庄。《武宗实录》上称其去世之时55岁,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按55岁来算,那朱幼㙾应出生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问题是此时他的老爹沈康王早已去世五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实录》上又称其出生于明宣宗宣德壬午年,可是宣德年间并没有壬午年,倒是天顺六年是壬午年。此外朱幼㙾的弟弟清源王朱幼㘧出生于宣德七年,作为哥哥,出生时间怎么也得更早吧。据此笔者推测朱幼㙾的出生时间应在宣德六年,但《实录》编纂者误以为天顺六年,因此弄出个不伦不类的"宣德壬午"来,同时也把这位沈王的年龄误记为55岁。实则朱幼㙾享寿86岁,应该是明代亲王中最为长寿的一位。
沈庄王长子朱诠钲,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封西阳王。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40岁的西阳王朱诠钲进封沈世子。正德十三年,50岁的沈世子朱诠钲袭封沈王。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沈王朱诠钲去世,享年59岁,谥曰恭。沈恭王只有一个儿子,先封福山王,但却在两年前便已去世,谥曰恭和。于是世宗皇帝让福山恭和王独子朱胤桤先管理府事,但他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尚未来得及袭封便去世,沈王的爵位一下子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
对于朝廷来说,沈恭王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现在等于沈王一脉大宗绝嗣,王位将转移至沈恭王的弟弟灵川王朱诠鉌那一脉。此时朱诠鉌乃至其子朱勋潪都早已去世,现任灵川王是朱诠鉌之孙朱胤栘(《明史》为了避雍正讳,改为朱允栘)。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灵川王朱胤栘袭封沈王。当时为了沈王的爵位,沈恭王的侄子吴江王朱勋淯也是积极参与者之一。但他也不想想,明世宗是靠着什么当上皇帝的?是伦序当立!所以他必然是支持伦序在前的灵川王一脉,不然岂不是自己打脸?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沈王朱胤栘(音[yí])去世,享年42岁,谥曰宪。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沈宪王嫡次子朱恬烄袭封沈王。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沈王朱恬烄去世,谥曰宣。对于这位沈宣王乃至他的兄弟们,《明史》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沈宣王嫡长子沈世子朱珵尧袭封沈王,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去世,谥曰定。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沈定王嫡长子朱效镛袭封沈王,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去世,谥曰裕。其嫡长子朱迥洪于当年袭封沈王,崇祯十七年刘芳亮攻破潞州,沈王朱迥洪被俘,此后不知所终,传承了250多年的沈王一爵,就此化为 历史 尘埃。
结语: 从朱允炆登基之后大力削藩,到朱棣靖难之后暗中架空,大明亲王迅速从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国之柱石,沦为百无一用、混吃等死的国之蛀虫。倘若沈王封国一直在沈阳,后金崛起之时能否如此轻易攻入沈阳呢?毕竟失陷亲藩可是死罪,而末代周王在开封的激烈抵抗,也曾经给过李自成以沉重的打击。
都说朱元璋小农意识强,为大明王朝留下了一个大隐患。可是在老朱手下,宗室们是要领兵打仗,冲锋在前的。后世的皇帝既要防着宗室,又用《皇明祖训》禁止宗室自己谋生,自己把经念歪了,难道怪老祖宗不成?
1、宏门街
此街因潞安府城隍庙正门南面建有宏伟的庙门而得名。由南往北原依次建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玄鉴楼、戏楼、献殿、正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2、甜水巷
古时,上党古城内水碱性大,多数水井苦涩难饮。相传有一年,一位老者来到古城内,在该巷的一个饭铺饮酒吃饭,酒足饭饱后却无钱付账,饭铺老板是个好心人,不仅不向他要钱,还送给他些铜钱作路费。
这位老者大概喝醉了,起身向旁边的一口水井呕吐。但井里的水从此变得甘甜无比,人们都说那位老者就是酒仙李白,后该巷得名甜水巷。
3、东狮子街、西狮子街
东狮子街位于延安南路东侧,西起长兴南路,东至延安南路,全长约560米,以铁匙巷(现为长兴南路)为界,分东狮子巷和西狮子巷。过去沿街住户门前多雕刻精美的石狮,故名。
西狮子街位于延安路西侧。西起炉坊巷,东达延安路,全长约560米,宽10米。以铁匙巷为界,西狮子街过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狮,故名。
4、庙道巷
位于长兴中路东侧。西起长兴中路,东达延安中路,东西走向,巷长约430米。因是潞安府城隍庙正门前东西方向的小巷,故名。
5、府坡街
位于上党古城西大街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东州门街,全长约460米。以上党门为界,分为府上街和府坡街,为古时进入潞安府的重要官道。
6、中山巷
位于新市西街西端,为东西走向的小巷,西起兵士巷,东至新市西街,长约240米。原名“张皮巷”,明清时期,为皮货生产销售聚集地。1932年国民党长治县党部设于此巷,遂命名中山巷。
7、梅辉坡巷
位于古城大十字街西南、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东侧,旧为煤市,堆积煤炭,地势南高北低,形成坡状,俗称“煤灰坡”,命名雅化为梅辉坡巷,分为上梅辉坡和下梅辉坡。
8、石头街
位于英雄南路东侧,西起英雄南路,东至花园街,长约270米,是明朝时皇城沈王府通向其花园之路,因路面用石头辅成,故名。
9、花园街
位于延安路西侧。东起延安路,西至铁匙巷(现为长兴路),长约360米。这里是明清时期沈王府花园,民国时期为孟家范围,故名。
10、英雄街
明清时称卫前街。卫为明代军事编制,于要地设卫。明永乐年间设潞州卫,按所处方位分卫前、卫后、卫东、卫西4个街巷。
1946年,为了庆祝和纪念太行区第二次群英会的胜利召开,长治人民在卫前街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英雄门,门楣上嵌有雄鹰,并将长治当时最繁华的卫前街更名为英雄街,同时命名的还有英雄广场和英雄台。
主人公叫沐千雪沈君临的小说叫做《沈王府沐千雪》,它的作者是莫非雨倾心创作的一本言情风格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沈,王府。
主要内容:“王爷。”女人娇小的声音传来。沐千雪只觉得耳边很吵,烦躁的不行,这才睁开眼睛。入目是金丝楠木的家具古色古香,红绸挂满房间,桌子上还摆着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屋子摆设精致,奢华无比,她身上穿着喜服,沐千雪整个人傻眼了。...
山西过油肉起源于明沈王府的燠肉,沈王府位于长治市潞州区,当然是这里的最正宗。
只要料足材好,掌握好火候就都能做好。我做的最好吃 。
山西长治
山西过油肉要数山西长治的最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