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传统采瓷“素三采”中“素”指什么颜色

开朗的西装
爱撒娇的手机
2023-03-28 11:04:32

传统采瓷“素三采”中“素”指什么颜色

最佳答案
拼搏的铅笔
强健的小甜瓜
2025-09-15 05:35:06

素三彩

一、“素三彩”的定义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二、“素三彩”的早期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一种盛名海内外的先烧制素胎,然后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再次烧制的陶胎低温色釉器。由于该器主要使用黄、绿、白三色,民国时期人们开始简称为“唐三彩”(图1)。随后又逐渐出现例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及“清三彩”等不同时期同类制品的专有名词。假如比照“清素三彩”特征看,有些唐三彩称作“唐素三彩”也不为过。如此说来,素三彩的早期发展应至少追溯到唐朝。

三、明代官窑素三彩制品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我们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

景德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图2),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图3)或“黄地绿彩”(图4)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类似制品直到成化时期依然大量制作(图5、6)。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因烧制工艺尚不娴熟,使用三种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对较少。

成化素三彩鸭熏(图7)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黄、绿、褐、墨绿、孔雀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而成。随后,素三彩瓷在嘉万时期继续制作(图8、9、10),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素三彩制作相对减少。

十五、十六世纪时,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大量的“法花”器(图11),又称“法华”、“珐花”等。该类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样,也是先经过高温烧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蓝、黄、绿、紫、白等色釉装饰,再低温烧制。不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原材料来看,它们都应归结为素三彩范畴内,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过于强调其色彩,才称其为“法花”,显得与“素三彩”无直接关系了。

四、清代素三彩的制作与发展

1.传统素三彩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图12、13),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图14、15)。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图15、16),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创新素三彩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黑彩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图16、17),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图18)。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

五、明清素三彩与五彩、斗彩的制作区别

与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器相对比,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挂低温彩釉,而五彩、斗彩则是在烧制好的釉胎上施彩釉。其次,素三彩的图案大多使用锥刻纹来表现,工艺略显粗拙(“素三彩”与“粉彩”的结合器除外),五彩、斗彩则是使用黑彩、青花描轮廓,图案分外细腻。因此,同时期五彩、斗彩制品的绘画艺术造诣也较素三彩器更胜一筹。

六、总结

根据以上明清三彩瓷的演变,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厂中慢慢发展壮大,至成化时期形成较大规模。随后,斗彩、五彩瓷的创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优势。清初康熙御厂制作又令其出现高潮,雍正时期甚至与其他新兴彩瓷工艺结合创新。在各种陶瓷工艺不断前进的历史舞台中,“素三彩”也在几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

最新回答
欣喜的枕头
苹果水杯
2025-09-15 05:35:06

素三彩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康熙朝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仅表现在器物的数量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及色彩的变化上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王掌柜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胎釉

素三彩器官窑产品制作精细,其胎体和这个朝代的其他陶瓷一样,同样具有洁白如玉、釉质光润的特点。

2、纹饰

素三彩纹饰以龙、凤、花果、蝴蝶、花卉、人物多为见。多为大块涂抹,花卉为主,间饰飞舞的蝴蝶,并加暗刻龙纹,极为清新雅致。

3、款识

素三彩款识署有“大清康熙年制”以及干支款加“中和堂”款的,堂名款有“玉海棠制”款等。

4、彩绘

有白、黄、绿、紫、墨、米、虎皮斑等各种色地,水绿浅淡,鹅黄匀润,蜜蜡黄细腻,茄皮紫浓不一。后仿品的色调不是过深就是过浅,而且紫、绿两色灰暗不明,厚腻不匀。

5、器型

素三彩品种繁多,既有日常所用的盘、攒盘、碗、盏托等,也有陈设瓷瓶,还有供奉用瓷如炉、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等,及文房四宝如砚台、笔洗等。除此之外,狮子形瓷塑与鹦鹉瓷塑也为当时所常见。

望采纳,谢谢

爱笑的缘分
笑点低的月光
2025-09-15 05:35:06

这才是浅降彩,中国彩瓷分为:

■釉下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玷污或污染的危害。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

■釉上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青花加彩:我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素三彩: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感觉您这是青花釉里红,但是红色又不对,青花色也不纯正,“恭喜发财”四个字是现代写法,整理个器物不真。

含蓄的钢笔
积极的背包
2025-09-15 05:35:06

称素是因为不用红色。

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

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扩展资料:

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素三彩瓷始见于成化时期,以正德时期的素三彩器最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划出图案花纹,不施釉,高温烧成素瓷,再满施某种色釉。

然后剔出图案部分,填以所需各种色彩(或在素坯上分别用各种色彩涂施于各相应部位),以低温第二次烧成。

嘉靖以后,也有素三彩烧造,但更多的是釉上红、绿、黄三彩和青花五彩,还有多种色地套叠的彩器,十分好看。

康熙时素三彩较为盛行,它是在明代中期三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有所创新,在色彩上除多见的黄、绿、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蓝色,工艺上也更加多样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素三彩

眼睛大的流沙
娇气的丝袜
2025-09-15 05:35:06
、清代三彩

 清代釉上三彩瓷器,主要是釉上素三彩,以康熙时的素三彩为最著名,它是在继承明代中后期的釉上三彩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黄、绿、紫为主要颜色,间加蓝色相辅,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由于彩绘原料的增多、工艺技术的进步,康熙时的三彩瓷器发生

了巨大变化,之后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都有生产。

 

    顺治时的素三彩瓷器,目前所见较少,主要是延续明代晚期的生产,以日常用品为主。

 

    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成化素二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采用胎体装饰和釉彩装饰相结合的方法,装饰工艺、烧制技术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世界著名的珍贵陶瓷品种之一。

 

    康熙素三彩主要是实用器,有作日用饮食的,有作陈设把玩的,有作祭祀供奉的,也有作陪葬器皿的。常见的器物造型,除盘、碗、碟、杯、攒盘等,更多的是本朝流行的各种器型,如凤尾尊、方形棒锤瓶、双镐耳方瓶、镂空六方熏炉、盖罐、折沿盆、长方盒,圆盒,花座、龙把杯,蟋蟀过笼等,其中以各种观音、财神、童子、寿星及各种人像、狮子等塑像较为多见,典型突出,都是十分特殊的器物。大件器高达80厘米左右,坐像也在b0厘米以上,而精巧玲珑的小件器则高不过5厘米。

 

    康熙素三彩的色彩种类较明代丰富。首先,除了原有的黄、绿、紫色彩外,又增加了本朝发明的釉上蓝彩;进一步增加同种色彩的深浅浓淡变化,从而更加丰富了素三彩的色泽。其次,表现在各种色地的开创上,康熙素三彩除传统的黄地,紫地、绿地、孔雀绿地外,还

创烧了以黑、米黄、藕荷等色作地釉的新品种。

 

    康熙素三彩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变,前所未有。除传统的双龙戏珠及云龙纹外,尤以人物、山石、花卉、花鸟、海水、海兽。水禽、松鹤、荷塘、荷花。梅树、杂宝等蜻为常见。构图紧凑,描绘精细。

 

    康熙素三彩在明代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新品种,主要有白地素三彩、色地素三彩、黑地素三彩、虎皮斑纹素三彩等。

 

    白地素三料:康熙年间开始流行,据其制作技术的略有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在素胎上先刻划花纹后施白釉高温烧成,然后在白釉上施彩给画纹样后再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成。二是在素胎上刻划纹饰后即高温烧成涩胎素瓷,然后在涩胎上施以各种色彩再入低温窑、二次烧成。三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器上先通体施一层低温透明釉,然后在透明釉七勾勒纹样,填绘釉彩,再入低温窑二次烧成。

 

    以上前两种方法都是采用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工艺,使釉下刻花纹和彩绘纹饰相呼应,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是康熙素三彩中的精品。

 

    色地素三彩:这是康熙时的常见品种,是在瓷坯胎体上刻划纹样后,涂以各种彩色作地,再加彩绘纹样,入窑一次烧成。主要有黄地、紫地、绿地、孔雀绿地等。较为多见的是黄地三彩,如黄地加紫绿彩、绿地加黄紫彩等。其造型多为各式盘类,外壁纹样多为绘三彩葡萄、云鹤、朵花,蟠峡等,盘里内心刻划龙纹并填绘紫绿彩龙纹图案。器物釉面肥润,且有光晕、纹饰层次分明口这是承袭明代万历时的品种,也是清代的传统产品,从康熙时起一直生产到宣统。

 

    还有一种是在瓷坯上先刻划纹饰,素烧后涂以色地,在色地上直接彩绘纹样后,再在纹样卜罩一层“雪白”,低温烧成,以此来增强色彩的光光泽。这种工艺为康熙时首创。

 

    黑地素三彩:也是康熙时首创的,且是最为精彩的品种。它是先在胎体上吹绿釉,再施黑釉,即罩珠明料在绿釉上作地。然后以深色紫黑釉勾画出纹样轮廓后,加填黄、绿、紫、自各色彩绘,有的在黑地开光中绘白地三彩。再经低温烧成。其纹样以花卉禽鸟居多,神

态自然,层次分明,典雅占朴。此均为民窑产品。传世极稀,属极名贵的品种。黑地三彩在书时汉供居丧守守孝之用。国内外可见的一些传世黑地三彩凤尾尊、大方瓶等大件器,几乎都是清未民国时期的仿制品。

相关阅读:

展开剩余内容

热心的彩虹
精明的咖啡豆
2025-09-15 05:35:06
瓷器装饰技法。始于明代正德时期。盛于清代康熙。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 。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单身的乐曲
义气的乌龟
2025-09-15 05:35:06
素三彩就是以茄紫、黄、绿三色绘成的花纹。古代也有把红色称为荤色,非红色称为素色之说。也可以这样理解,不使用红色是素三彩瓷器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非绝对不变的清规戒律,如藏有一件康熙素三彩绘鹤鹿同春盒,上面的红太阳即用了红彩,因此,在过去古董行中曾有所谓三彩带红,价值连城的说法,可见其稀有程度。此外素三彩中的三字也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其多。素三彩中除常见的紫、黄、绿色外,也有加蓝色、黑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绿套绿,黄套黄于深浅之中,又有多彩之意,亦称之素三彩。

清康熙年间,素三彩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点,派生出许多色地的三彩新品种,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虎皮三彩、墨地三彩、白地三彩等。这些素三彩新品种,以一种彩色釉铺陈为地,其釉色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别具一格。并且运用了雕塑、楼空及锦地开光图案等技法,更加丰富了素三彩的表现力。其中墨地三彩是康熙素三彩中最为名贵的一种,而白地三彩则是其中成就最显著的精品之一。

博物院藏有一种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就是白地素三彩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件。此碗造型为康熙朝典型器形,釉面平润、洁白、细滑而坚致,碗内光素无纹,碗外釉下暗刻双龙赶珠纹,釉上以黄、绿、紫彩绘牡丹、芍、彩蝶构成龙穿花图案。

素三彩的色泽虽不及五彩艳丽夺目,但由于其施彩工艺标新立异,因而创造了一种素静淡雅的意境

。在清末民初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仿制者也甚众。民国所仿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龙纹碗即是一例。这种赝品颇似真品,须仔细辨别,才能见出真伪。

首先,从器形上,赝品外表乍着极为相似。

撇口

,深腹,留足。但上手后即可发现赝品较大且重于真品。虽是毫厘之差,却失去真品端庄、秀丽之感,反觉笨拙、呆板。这是因为仿制时虽按真品原样制造,但由于原料、成型等技术条件所限,经过高温后而形成的细微差别。

其次,细看真品釉面紧附于胎体上,坚致莹润;而赝品胎釉结合松驰,釉面泛黄且含有杂质,乃是由于时代和工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另外在真品的彩釉上有一层光晕,俗称蛤蜊光

,这种似彩虹般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为具有刺目的浮光而无此光晕。

此外,在施彩工艺上,真品彩色细腻,薄平而匀润,特别是其中湖水绿色,其绿淡嫩如一江泓水;而赝品由于掺入了粉质,其色较深呈灰暗色,其他各色也厚腻不均。而且纹饰画笔板滞无力,线条轮廓粗散,与真品之自然流畅、朴素大方以及画笔老练等美质无法相比。

最后,比较真赝品的款识

,更可一目了然

。真品青花款的色泽,纯净鲜艳,

字体工整秀丽,起落笔顿挫明显有力;而赝品青料色泽灰暗,字体松散,笔力柔弱。这是由于写仿款人谨慎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反而失之局促,

用笔不能生动流畅的缘故。

活力的鸡
含蓄的歌曲
2025-09-15 05:35:06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 景德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或“黄地绿彩”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类似制品直到成化时期依然大量制作。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因烧制工艺尚不娴熟,使用三种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对较少。

成化素三彩鸭熏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黄、绿、褐、墨绿、孔雀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而成。随后,素三彩瓷在嘉万时期继续制作,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素三彩制作相对减少。

御厂还制作过大量的“法花”器,又称“法华”、“珐花”等。该类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样,也是先经过高温烧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蓝、黄、绿、紫、白等色釉装饰,再低温烧制。不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原材料来看,它们都应归结为素三彩范畴内,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过于强调其色彩,才称其为“法花”,显得与“素三彩”无直接关系了。

健忘的康乃馨
俊逸的花生
2025-09-15 05:35:06
素三彩瓷器

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山水爱瓷,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