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窑瓷器各朝代或各时期仿造品特征与底部底足特征区别判定
宋钧窑主要是指北宋钧窑。金取北宋后,钧窑也不如北宋时烧制精美,到了元代更加粗糙。从北宋到元,钧窑也从精到粗,但色泽与工艺上的变化并不大。后期仿制的均瓷都在器形与色泽上力求真实,可惜失传的不是工艺,而是原料以及配比。
如果单以底部与底足特征来区分的话,会一叶障目的。建议去买一些金、元时期的瓷片来看,价格不贵,神韵犹存。至于北宋的钧瓷,一片难求,还是去博物馆仔细观察吧。
小贴士:看文物不要只注重几个关键部位,还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产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名师画工的绘画风格与用色喜好。神韵才是文物的真谛,仿不来的。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1
China
《淑女瓶》·(宋)
—宋代“钧窑”御用瓷器
规格:高约 50.5 厘米
瓷器名称:宋代“钧窑”御瓷《淑女瓶》
颜色:“窑变色”(朱砂红为主,融叠着玫瑰红、乳白、金黄、紫色等色)
年代:北宋
铭款:“百年郗家”、“一”(底部、阴刻、楷书)
这是一件北宋时期制作的精美绝伦,窑变万彩,宝光莹润的“钧窑”宫廷陈设器《淑女瓶》。也是一件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器型最大,保存完整,珍稀无比的,北宋“钧窑”宫廷御用瓷器之重器。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陶瓷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此时所生产的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历来被奉之“国之瑰宝”,珍稀无比。尤其是“钧窑”,被视作“五大名窑”之首,更是价值连城,被历朝皇帝钦定为“御瓷”。以后,世界各大博物馆也作重器珍藏。民间藏家有幸有缘得之,也视作珍宝,倍加珍惜,爱之藏之。
钧窑瓷器,始于唐,盛于宋,延于元,衰于明,复于清,振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它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刘垕镇的“钧台”一带,此处为北宋时期,宋徽宗钦定专烧御用瓷器“钧瓷”的所在地。
宋“钧窑”选材考究,制作精细,器型规整对称。其选料、配方和器型等均由宋徽宗钦定,并由宫廷专门机构负责督造。生产出来的精品,全部入选宫廷御用,残次品一律砸碎,就地深埋。因“窑变”工艺复杂,天人合一因素极强因此“钧瓷”的成品率极低,所以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再加上,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独创铜红粙还原烧制高温单色釉瓷器的先河,使“钧窑”,质地特佳。釉面莹润肥厚,“似玉非玉而胜于玉”。其“窑变”釉彩,千紫万红,自然天成,相融相叠,灵动飞扬,气象万千,神韵无穷……在众瓷器中,独领风骚,堪称一绝,被世人誉为“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弥足珍稀!
这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正是这些存世量十分稀少的宋“钧窑”御用瓷器中的佼佼者,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胎色较深,呈浅灰色,褐紫色胎质坚硬。
二、釉为乳浊釉,釉面肥厚莹润,“似玉非玉而胜于玉”,宝光闪烁。釉色以朱砂红为主,融叠有玫瑰红、乳白金黄、紫色等色,七彩绚丽,辉映竟芳三、器身底釉中呈现多条灵动的,流淌着的,以乳白色为主,同时融和了玫瑰红、金黄等色的“蚯蚓走泥纹”曲线。这是宋“钧瓷”的重要特征。
四、器身底部,刷有一层“芝麻酱色”釉,这也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五、在宋“钧窑”宫廷御用瓷器的底部,一般都刻有一个由“一到十”的汉字数码文字。而这些数码标号,分别代表器皿的不同规格大小。据考证,数码越小,器物越大,数码越大,器物越小。数码为“一”,器物最大。数码为“十”,器物最小。该件宋“钧窑”《淑女瓶》在其底部,阴刻楷书“一”的汉字,证明其规格是最大的。
六、该件宋“钧瓷”《淑女瓶》的底部,除了阴刻汉字标号“一”之外,还阴刻楷书“百年郗家”的铭款。据有关资料显示,“郗”字家族,在北宋生产“钧窑”的窑口中,也是比较著名的生产者之一。
七、从该件《淑女瓶》瓶口,向底部仔细观察,在其内壁之上,能隐约可见从瓶底开始,有螺旋向上的,一圈圈粗细不一,间隙距离不等的手工拉坯之痕迹,这些痕迹被浑厚的包浆所覆盖。
八、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包浆莹润,纹理自然,胎质坚硬,施釉肥厚,手摩之,冬暖夏凉,细腻莹润,舒适之至。在莹润浑厚的包浆之下,显露出许多粗细不一,深浅有别,因自然老化而引起的古瓷特有的“开片”纹理,这是岁月悠久的痕迹。
九、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器型硕大,保存完整。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均收藏有在底部刻有汉字数码的宋代“钧窑”宫廷瓷器。其最大者是底部标号为“三”的,高约 32.6 厘米的宋“钧窑”出戟尊,最小的是标号为“八”的宋“钧窑”出戟尊。因此,该件底部标号为“一”的高约 50.5 厘米的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应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器型最大的宋“钧窑”宫廷御用重器了。
一代君皇,清乾隆皇帝弘历曾在鉴赏宋“五大”名窑瓷器时,赋诗《赏钧红》一首: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其评价之高,足见宋“钧窑”之珍稀无比。
以上观点,仅为藏家个人鉴赏之浅见,供心仪者参阅。
【备注】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现在在广州一家私人收藏家俱乐部展览,如有意愿和相应实力的藏家或企业想购藏,请在本微信公众号留言,届时,我们可以预约详看实物原作。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瓷始创于唐代,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今属河南)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北宋后期官窑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近代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的烧造在河南禹县(今河南禹州)得到恢复。
钧瓷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另外,古瓷片还具有量大品全、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其价值自然也就上去了。
张连志这个“银行”里面的都是年代久远的货真价实的古瓷片,光贴瓷房子的墙壁就用了7亿片,瓷房子博物馆刚刚被美国媒体评为世界十五大设计独特的博物馆之一,与法国卢浮宫齐名,真是中国的骄傲。近几年古瓷片收藏太热,关注瓷房子程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天津的文化地标是我们的骄傲,又怎么会去破坏他呢?它是天津的“万国城市博物馆”,全是天津人自己的创造。如今,张连志这个非常有特色的、别人无法克隆的瓷房子,不是我们信手拈来人民币的银行!
此“银行”非彼银行,在张连志的“银行”里,我们不要做拿来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