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瓷片的途径有哪些?
收藏瓷片当然可以与整器收藏一样,到古玩市场、地摊、乡下等地方去淘换,,但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值得一提。
途径一:野外捡到宝贝。在过去,陶瓷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人们打碎了可能就会扔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瓷片就埋藏在地下。特别是像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因此建议一些朋友,也可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去野外收集瓷片。比如可以经常到正在修建公路的工地上去楚摸踅摸,这就是很好的时机。
途径二:抓住城市建设的机会。搞基本建设与城市改造会有很多土方工程,经常会有一些瓷片出土,而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一般都是真品。此外,瓷片的种类与数量会因地区而定。比如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明清时期的瓷器非常多,尤其是明代。再比如,古城扬州唐代的瓷片较多,因为当时它是一个港口,所以在扬州比较容易出现盛唐时期各个窑口烧造的瓷片。同样,杭州是南宋的者p成,瓷片也非常多,据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土了很多南宋时期的瓷片。因此,有些人出差或旅行时,会来到一个地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一些瓷片。
当然这种收藏方式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影响他人施工。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是不违法的,而到窑址去挖掘却是不被允许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四中兴建一栋教学楼时,出土了大量明代早期的瓷片,确切地说是洪武时期的瓷片。更早的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北京现在的北二环,出土了很多元代或明初时期的瓷片。北二环当时是明代的城墙,永乐时期建明代城墙时,基本上是两边打墙、中间夯土,有很多明代的瓷器等都埋在了城墙地下。因此,许多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在北二环捡到过精美的明青花瓷片。
途径三:枯井下觅宝。瓷片容易埋在地下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垃圾不像现在这样集中处理,儿乎就是就地掩埋的状况。其中枯井也是瓷片藏身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人们饮用井水,当一口井不出水时,人们就会把碎瓷片等填到井里,或者是打水时不小合落下瓷器。枯井下的瓷片一般保存得都比较好,因为那个时期地下水位比较高,有利于保护瓷片少受损失。
看是否是珍稀文物。
如果是一般的瓷片,就不用了,自己收藏就好。如果比较珍惜,比如青花瓷,那应该上交国家。好像是国家会给百分之二十、三十的奖励。曾经看过一些资料,大约是这样的。
只要是文物捡到都要上交国家。哪怕捡到残缺的文物,也是要上交给国家的,千万不要据为己有,那都是犯法的。被发现后首先会制止这种行为,瓷片会被收缴放回原处,初犯以口头警告为主,情节恶劣的会被依规惩戒。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乾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官窑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定窑
定窑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华地艺术品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只有一百余件,而且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华地艺术品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瓷片最热的市场在景德镇,北京,南京,扬州,杭州和上海,济南,福州等几个城市.其他城市的瓷片相对来说质量和数量都不高.
你要元明清的瓷片的话,最好是去南京,北京,扬州,上海,福州,景德镇等城市去买;如果是唐宋元时期的瓷片,那么北京,南京,杭州,扬州是首选,河南河北等地其次.
价格的话,具体看窑口,年代,工艺和稀有程度而定.
我曾有一批福建窑口的青花瓷片,平均五角钱一片就卖了.因为那些都是普品中的普品.
但同样景德镇窑的人物青花瓷片,却是五十元到两百元不等;如果是官窑或者民窑罕见纹饰,价格甚至高达千元.
北京潘家园的最一般的瓷片一般10-30元左右,上海藏宝楼是8-15元;中档一点的,30-50元精美品,50-150元珍品,150-500元稀品,上千元.
我个人最喜欢瓷片啦,你有好瓷片,和我交流一下哈
南宋官窑特征是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的特征是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南宋官窑青釉瓷以黑胎青釉而著称。其的确如古籍所说,有三大特征,即紫口铁足,黑,灰色胎;有纹片,金丝铁线;厚釉胎薄,釉呈乳浊,青玉色。形成原因有如下几点;
紫口铁足,黑,灰色胎:这是因为其胎是以掺有紫金土的胎泥制成,因此泥含有较高的三氧化二铁,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故胎呈黑色;底足露胎处和口沿薄釉处呈现出胎的黑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官窑青釉方花盆宋
有纹片,金丝铁线:有纹片即官窑上的裂纹是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匹配而呈面大小不等的裂纹,这本是釉的一种缺陷,但在陶工们的巧妙染色下反而成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装饰,即所谓:金丝铁线。
官窑青釉圆洗宋
厚釉胎薄,釉呈乳浊,青玉色:釉为含有一定量晶体和含有较多氧化铁着色的,并具有强烈玉质感的乳浊釉,烧成颜色 可根据炼制气氛的不同可从粉青到炒米黄。还有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钾而使釉具有很大的高温粘度,可以保持釉层较厚而不流淌,从而形成了薄胎厚釉的特色,甚至还有釉厚于胎的制品。文章来自湖南中历收藏品鉴定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鉴定的第三方平台,藏品鉴定可咨询。
考古专家对龙泉古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瓷片,按其胎色可分为白胎、黑胎两类,以白胎为主,约占90%以上。所以白胎青瓷为龙泉青瓷的主流,黑胎青瓷则是仿南宋官窑的产品。从出土的遗物可看到,当时的器物及其造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类盆、碟、碗、盏、壶等日用品,也有如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品,还有佛像、香炉等供祭奉用品和工艺品。
因为造型依古而来,特征依物而仿,手法技艺到位者,其产品不象都难!金丝铁线般的开片,甚至极富层次的冰裂纹片,一切表象的、即书上所说或馆藏实物的一些体表特征。
在当下科技及人心不古的仿制者面前,仿得个个象模似样得很!
出窑后,再施以独到的做旧方法,不知蒙蔽了多少人。
但是,几百年的东西,日积月累的过程,使用、土埋、水浸等千奇百怪的不同变化,有其共性,也必有其特性。共性好仿、特性极难,这才是仿制者难以攻克的关口。所谓仿得象“真”的一样,一是仿者自己说,这样为东西好卖;二是不懂者瞎胡说,此为不懂装懂!
藏友们可以想一想,市面上有多少与书上、与馆藏实物都近似的东西?但它象了真的就是吗?
个人认为,一样者并非真老,不一样者并非真的不老。
真正的老物,它反而不需要自我标榜它象谁,不象的老,可能反而恰恰真的老。能仿象为何不仿?按常理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从开片如何、紫口铁足等特征去对比,如果真理解透彻、拿得准的话,确实可以做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但这些特征并没有绝对的定律,如果读不透、理解片面的话,恰恰是打眼上当的前提。
争论官窑,一百个人最少有十几种说法和论调,争得不亦乐乎!
读书多的以书说为准;
器物多的以器物为准;
片片多者以片片为准。
不过,大多数藏友一定是先书后物,即书与物结合对比分析来研。目前对官的研讨及仿制,实际上还无法突破古人那两本著名的书论。
无论有多少的官片可以证明,可以推翻官仅书论是不全面的,仍然大多数认为凡论物必言书。
实际上,从目前得以认可的片片来讲(整器不谈,因为没几人会相信世间自清宫老皇玩官之后,还会有南官不被他们收进宫)。官除了书论的基本框架之外,其实仍有不同的特色,且各有特色。但是,有些研究瓷片者又容易钻入另一个牛角尖,即瓷片片已经证明,官如何如何!否则绝对不对!!某些人甚至达到不研片、无以言官的地步。其实片片是对的,但不能绝对。
南官片,在玩友中争议不大的,基本是杭州货,所以,瓷片与实物的鉴定比对,多以杭州片为准,但这其实一个弊端,即这些瓷器片,多是打碎深埋的残次品,本身与正品就有所不同,并不能完全体现南官正品的精美程度。
不再多言,下面有图有真象,那先声明一下,纯探讨交流,能不喷尽量不喷哈。
一、开片细节:
那个仿官不开片?不过看看有没有这样地开,我的理解是釉衣萎缩撑不住,嘣开口缝(图下)。
二、铁骨铮铮:
那个仿官不黑胎?不过看看胎黑质如何,侧光照射下,微微泛出金属般的银光(图下)。
三、紫口微现
那个仿官不紫口?但这紫口,其实仿制者往往弄得过黑,原因是书上说有紫口,就弄一个黑圈。其实从实物来看,紫口是釉在边沿的积聚稍不足而隐约露出胎质的结果,其实那有那么紫如黑?
所谓的紫口,是口沿在弱光、在光的角度不同的情况,背光面的口沿出现的效果,光照强的话,并不一定看到口沿有多紫(图下)。
正常室内日光
室外光下拍照
玩官窑的藏友可以寻一寻市面上的官,看有没有图例中存在的现象。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