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有滋味,可卧游——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卞哲甫山水瓷画赏析

光亮的树叶
现实的期待
2023-03-28 06:27:13

有滋味,可卧游——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卞哲甫山水瓷画赏析

最佳答案
饱满的白云
复杂的母鸡
2025-09-15 21:44:16

无论是国画,还是瓷上山水,都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需要我不断去学习、领悟。

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画境出来。认识、理解生活可以焕发我的艺术灵感。

“搜尽奇峰打草稿”和“神遇而迹化”密不可分。“搜尽奇峰”,自然有考察山川形迹的要求,但更追求获得自我精神于外界景色的交融合一。

作品个性如同人,自然、真实、踏实,但又有自信。

面对现实中的复杂和困难,文化应引领人们坦荡、从容和光明。我在绘画中找到精神上的向往,把真善美表现出来。

—— 卞哲甫说

有滋味,可卧游

——河北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卞哲甫山水瓷画赏析

文/向往幼儿园

从事陶瓷美术三十余载,定居景德镇十余年的卞哲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会员,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是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陶瓷艺术名人,职业画家。作品多次获得殊荣,并被媒体广泛报道。2010年,卞哲甫作为景德镇代表在上海世博会上表演瓷器绘画。他的创作全面,涉猎甚广,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等等无不擅长。笔者接触更多的,是其写实山水瓷画。

心有山水境自远

南北朝时期的宗炳,老年时将平生所游之地画在房间墙上,置身於画中山水之间,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卞哲甫老师瓷上山水作品,足以满足当下人们“卧游”之心,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咫尺千里风光。那栩栩如生的景物风貌,大自然内在的生机和变化律动,以及其中的高逸情致,都让人极为神往。细观诸多作品,比如《山居图》、《云山深处》、《云卷千峰色》、《溪山寻幽》等,近看、远观皆有不同,每远每异,可谓“山形步步移”;换个角度看,正面、侧面、背面,也是每看每异,可谓“山形面面看”。这种画面效果,没有充分深入的实地体验,没有充满情感的观察和理解,是难以做到的。卞哲甫老师说,不杜撰,不臆造,充分表现客观实在,景物才有生命力。

卞哲甫老师的写实山水同样讲究意境。一勺水、一片石,都表现曲折和空间深度,加上构图、布局、色彩浓淡变化,营造出逶迤的空间,不仅让人身临其境,更能让人在画里游走。由于是在立体的瓷器上创作,使得这种“可游”远比宣纸绘画来得更逼真、更畅快。

卞老师的绘画技法娴熟老到、功力厚实,景物描绘具有“情理之中,法度之外”特色,在写实情境下渗透着浓郁的笔墨趣味。比如,随景象自然变化活用皴法和笔墨,而不是故意求之。比如再现山石纹理、肌理时,往往顺势而发,什么样关系用什么样语言,用多种的综合性的皴法表现,让山石丰富饱满起来,把山石的扭动、生命力表现出来,每块石头的细微处都有不同、有变化,再现石头天然美感。

有人评论说,卞哲甫是隐藏自身并忠实造化之伟力后在画面上再造自然,他的“意”悄然倾注于山水图画之中。或许,这种“任自然,求无我”的表达,正是困守在钢筋水泥组成的都市里的人们,所喜欢卞哲甫的原因之一罢。

平中见奇有滋味

徜徉于山水之间,得天人之乐,已经成为国人文化传统。对于有一定文化修养、一定精神经历的人来说,都可在卞哲甫的瓷上山水中寄情托意、放逸身心。有的作品林木苍郁,烟云卷舒,大有一种滋润远阔的美感;有的作品高山起伏,泉入深渊,给人苍莽秀逸、澹远宏浑之感,有的小品则清雅疏朗、江南烟雨,在平淡中跃出瑰奇的想象,令人回味无穷。

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呈现着经过大自然力量侵蚀、剥离、改造后的生态,也彰显着各自的生机和活力。就象他画的山石,让人明显感受到成千上万年的风化过程,感受到一种质朴、顽强、自在的力量。山水的存在,其实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我们醉情于山水,不就是要看到景物的态度和活力吗?

古人有云:法我相忘,平淡天然。这种淡不是视觉效果上的淡,而是说画面自然天成,不露斧凿痕迹。卞老师作品看不出做作之态和刻意痕迹,而是顺从自然变化法则,景物表现符合自然结构,同时遵从笔墨规则,使得营造的山水能引导观者通过想象进入其间,让心灵随山水婉转而实现“可游”。这种对自然纯真的崇尚描绘,有赖于内心对宇宙人生的彻悟作为依托,有赖于淳朴空明的人格情怀,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处处是法,一片化机”。在交谈时卞老师说,自己作品表现的实际上是一种“灵魂记忆”,用中国画特有境界、审美、特定语言,反过来认识理解大自然,让情感想法与现实对接、碰撞,激发出自己的艺术语言,把自己理解中的画面再现出来,让人欣赏到有内涵的东西。

由于“意”不彰显,卞哲甫的写实山水特别值得反复欣赏体味,这也是创作匠心独具所在。他的很多作品,初次看,没什么亮点,只看到真实;再仔细品味,会感觉细节如生,不同的态势、纹理、肌理,以各自应有的样子都如实呈现出来,山石、草木、溪流、烟云皆为自然生发而成。通过长期观看,随着时间、经历的累积,观者能把作品内涵不断挖掘出来,总能发现意外,发现新意韵。

真可谓:平中见奇有滋味,欲辨真意已忘言。

最新回答
迷路的白昼
悲凉的乌龟
2025-09-15 21:44:16

当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切换到北京时间八点,整所学校里只剩下没回家过节的同学和我这个外人。

我解下锁,锁?无非就是某个人的生日数字罢了。刚好看到数十条中秋问候。

傲娇的芒果
疯狂的美女
2025-09-15 21:44:16

瓷器、绘画这两种艺术大家很熟悉。

但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好奇:为什么同样的题材,画在瓷器上好像不如画在纸、绢上那么……好看了?

难道是因为没碰见好的瓷器吗?不是!等你见到好瓷器,拿出来与同题材的画作比,你还是会觉得瓷画不够档次。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

对比黄荃的鸟来看,《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明明代表的是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为什么瓷上的鸟看起来却没有质感?

真相是,瓷画水平本来就不高。

之前我们在讲国画介绍小品时提过,小品有些原先可能是屏风或者纨扇上的装饰画,就因为太好看,才会被人“抠”下来另外装裱。

宋 刘松年 纨扇《秋窗读书图》

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会因为瓷器上的画太好看,而选择把瓷器毁掉单独收藏,这不光是因为毁掉瓷器有点多余,还因为在瓷器上画画先天就有很多缺陷。

画什么都变形

拿举世闻名的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来举例,这是迄今为止成交价最高的青花陶瓷的艺术品(暗戳戳地打个软广:它的主人埃斯卡纳齐是我们宝库汇的创始会员哦~)

鬼谷子青花大罐

但你知道这个天价大罐的完整纹饰是什么样吗?

鬼谷子大罐纹饰平面图

这就是瓷画的先天不足,瓷器是圆的(或方的),一眼看过去只能看到局部,它无法像手卷一样慢慢展开,想看完全部内容只能围着它走一圈,且最大的困扰在于,通常你并不知道在哪开始在哪结束。

为了解决这种看画太累的问题,瓷画艺人发明了一种开光,开光又称“开窗”,就是在瓷器上“开”一扇窗,效仿中国窗户里看过去的场景。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

在瓷器这里,开光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打开了一扇艺术的窗。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开光出现之后,在一个瓷器上表现四季就显得容易的多,四个框栏对应四时风景,纹饰与整个瓷器相协调,展现出精妙绝伦的器物艺术形象。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伴随着开光的出现,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瓶瓶罐罐本来就不大,再勾出一块,能看到的画面就更小了,也就是说,开光也没有解决在曲面上画画会变形的问题。

画成什么样靠天意

在瓷器上画画除了有器型这种客观问题外,还存在工艺本身的限制。

所有的瓷器里,青花是最接近水墨画的,青花颜料很粘,坯很涩,很难表现宣纸水墨的韵味,专业国画家画青花,也很难上手,至于粉彩、珐琅彩,就更麻烦了。

在入窑烧之前,青花是黑的,粉彩是暗的,最终成品是什么样全凭经验,而且釉有流动性,多多少少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清光绪金品卿款浅绛彩人物盘

我们列举了瓷器先天的种种不足,并不是要彻底地否定瓷画,毕竟作为瓷器的装饰,这一点始终是国画、油画无法企及的,谈论它的装饰性,还是要回归“纹饰”本身。

瓷画是“纹”不是“画”

和国画一样,瓷器上也画山水花鸟、亭台楼榭,但受瓷器工艺限制,瓷画很难达到国画的艺术水平。

这一点做瓷器的人也心知肚明,所以陶瓷专业不把瓷画叫瓷画,叫“纹饰”,茶壶上画个山水,不叫山水画,叫山水纹。

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开始,瓷器纹饰就已经很发达了,比如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但只在民间流行。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文化开始世俗化,皇室也逐渐接受了带纹饰的瓷器,并发展出了五彩、斗彩、珐琅彩等等。

至雍正时期,粉彩发展成主流,以清新的花鸟题材为主体,各类花卉、虫蝶、动物纹表现较多,这与当时清宫没骨花鸟画盛行有关。

清雍正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乾隆时期,随着宫廷山水画的再度兴起,粉彩山水题材亦迅速增多,进入繁荣时期。

乾隆粉彩山水瓷画类型丰富,装饰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多样,与乾隆宫廷山水画风颇为接近。这是因为,受宫廷指派,不少画师参与到瓷器彩绘工作,他们把宫廷山水画风格运用到了粉彩山水瓷画的绘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廷御窑厂的生产活动实际是宫廷工艺美术的延伸。

清乾隆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不过,从唐到清瓷画发展了这么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现象“清初四王”、“扬州八怪”那样引领时代风潮的画家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画的人身份不一样:中国古代画家,大都希望通过作品表现独立的思考,表达哲学或者政治见解,他们的作品多寓意深刻、情趣高雅。

而古代画瓷器的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艺术家的理想,画瓷器时也不是想表达什么,往往是什么好卖画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毕竟瓷画只是装饰作用。

所以结论是,瓷画是不具备欣赏价值呗?

不,那是从前!

翻身“瓷画”把歌唱

清王朝灭亡后,以官窑为代表的装饰标准化、程式化、工艺化、多工序合作、匠器型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体系也随之解体。

大量的文人画家聚集于景德镇,冲破传统瓷器造型和纹饰的束缚,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借鉴中国画诗书画印的优长,创造出清新又极具文化内涵的瓷画新风。

民国珠山八友粉彩瓷板

民国时期,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

他们主张画必有意,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中期“扬州八怪”的风格,戮力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

绘画韵致取代了装饰严谨工整、精巧富丽的审美意趣,瓷画呈现了新面貌!

从收藏角度来看,与纸质书画作品相比,一件成功的画瓷作品显然更为稀有,其画家风格、艺术性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融入了更多的观赏性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书画名家开始了陶瓷绘画的艺术探索,其中不少当代名家的瓷绘板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走强,从而推动瓷画的收藏热度不断升温。据拍卖市场统计,当代的“画家瓷”虽然进入市场的时间不长,但是价格已经涨了10倍左右。

如果有对瓷板画感兴趣的朋友,宝哥哥推荐大家去宝库匠心馆打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瓷板画作品!

落后的紫菜
酷炫的水杯
2025-09-15 21:44:16

人物介绍

王国庆,男,江西鄱阳人,现为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民间文化艺术协会秘书长,陶瓷商会会员。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二十余年,擅长人物、花鸟,尤其擅长陶瓷粉彩工笔山水绘画创作。创作陶瓷作品《溪山行旅图》在2010年中国瓷都景德镇“世博杯”诗词、陶瓷、书法、国画展活动中荣获银奖,陶瓷作品《松壑鸣泉图》在2009年首届“陶瓷杯”大赛中荣获金奖,其创作的陶瓷作品深受国内外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艺术成就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觉感受,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万籁俱寂,大江东去与小桥流水,江山多娇与山水空蒙,是山水画给予人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从这个意义讲,山水画就是用笔写就的精神。在瓷都景德镇,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王国庆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钟情于山水绘画的陶艺家。

王国庆早年学习绘画刻苦执着,这种勤奋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陶瓷绘画艺术名家,得到了王锡良、张松茂这些瓷器界泰斗对其陶瓷绘画艺术专业辅导。让他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得到了陶瓷绘画艺术界的赞赏和认可。

山水画旨在通过陶瓷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传递给大家,让人们乐山乐水,亲近自然,爱护自然。山水画色彩饱满,层次分明。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惊叹陶瓷绘画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人在山水面前,求索的是江山水立的精神,它不是瞬息万变,反复无常,而是永恒、崇高、幽雅与素朴。

谨慎的薯片
儒雅的小兔子
2025-09-15 21:44:16
汪野亭是中国瓷上山水画第一大家,后人将他的作品风格称之为“汪派山水”。

汪野亭 (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为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大师之一,工画花鸟、山水。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