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
前几天,看了大有明堂的一块瓷片,
品味颇高. 画面上,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瓷人描绘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场面。这瓷画很有品位,也有品味。在一些资料中,得知其画的来龙去脉。
(一)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离城约13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往造焉,兰亭佳话频传,人文景点益增,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景点错落于此。可称为书法圣地。时至今日,此地也多举行隆重的书法活动。
(二)曲水流殇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亲朋好友42人,聚会于兰亭,举行春天在水边祛除不祥的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兰亭序》的传藏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自己的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来,又演义出一段《唐太宗计赚辩才和尚》的佳话,《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最后,随葬入了唐昭陵。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
(四)《兰亭序》的摹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大博物馆的墨迹本以唐人摹本最为珍贵。据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序》赐给太子、诸王、近臣。
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前几天,看了大有明堂的一块瓷片,
品味颇高. 画面上,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瓷人描绘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场面。这瓷画很有品位,也有品味。在一些资料中,得知其画的来龙去脉。
(一)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离城约13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往造焉,兰亭佳话频传,人文景点益增,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景点错落于此。可称为书法圣地。时至今日,此地也多举行隆重的书法活动。
(二)曲水流殇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亲朋好友42人,聚会于兰亭,举行春天在水边祛除不祥的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兰亭序》的传藏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自己的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来,又演义出一段《唐太宗计赚辩才和尚》的佳话,《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最后,随葬入了唐昭陵。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
(四)《兰亭序》的摹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大博物馆的墨迹本以唐人摹本最为珍贵。据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序》赐给太子、诸王、近臣。
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一)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离城约13公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数往造焉,兰亭佳话频传,人文景点益增,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等景点错落于此。可称为书法圣地。时至今日,此地也多举行隆重的书法活动。
(二)曲水流殇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亲朋好友42人,聚会于兰亭,举行春天在水边祛除不祥的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共有26人写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兰亭序》的传藏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自己的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来,又演义出一段《唐太宗计赚辩才和尚》的佳话,《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最后,随葬入了唐昭陵。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
(四)《兰亭序》的摹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大博物馆的墨迹本以唐人摹本最为珍贵。据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写数本《兰亭序》赐给太子、诸王、近臣。
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一、亚洲
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设有“东洋馆”,整个二楼五个展室都陈列中国古代美术品,其中不少是陶瓷,从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后的陶瓷等,应有尽有。比如,该馆珍藏古建盏,产自闽建阳市水吉,是镇馆之宝。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介绍,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再继续追讨。.
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曾举办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不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从全国搜集后,汇集展览,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趋。其中有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的瓷器等。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本馆,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馆内所藏1万余件珍贵文物,定期轮换站出、展出。京都国立博物馆本身,也是日本的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铭记有“顾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龙泉匠师顾仕成一件直径约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内。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窑的四耳青瓷药壶,高8寸7分,直径4寸5分,曾为天皇所使用。当这一稀罕的宝物在1939年于奈良市博物馆公开陈列时,前往参观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别尔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东的阿德比尔镇。1611年曾将珍贵的1600多件中国陶瓷献给神庙,现归德黑兰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达20余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龙泉瓷、景德镇印花白釉小足器、蓝、黄、酱釉及各时期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
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收藏的陶瓷约1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产的,仅浙江元龙泉青瓷就有1500余件。其中大盘、碟子、碗等器皿质量异常精妙绝伦,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约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为数不多,据说总共不过300件左右,但仅在这里就集中了8O余件。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硕大、通体满绘、色泽艳丽浓翠,堪称世界之最,为国内出土器罕见。如80厘米的葫芦瓶就有二个。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种震撼力,当你第一次看到它时会都被迫得往后退。这些元青花从缠枝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谓无所不绘。该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菲律宾:
桑托斯、洛克辛和罗伯特·维拉诺克等三个博物馆藏有中国瓷器约7万余件。菲律宾人历来珍视中国瓷器,据说只在节日时,才将埋于地下的瓷器取出来用,用后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种有越窑系刻花青瓷;龙泉窑刻花盘、晚、花瓶、酒壶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盏。元代瓷器出土数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镇产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瓷等品种。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博物馆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国汉代到明代的产品,这些藏品都是从印尼各地收集来的。在东南亚各国博物馆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达博物馆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斗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书“金玉满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图绘仕女栩栩如生的万历五彩大尊。有书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盘,盘中绘双龙朝日,次为五火云奔马,边缘画阿拉伯故事。有书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盘,这是元末明初德化窑产品。还有书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识,也是德化窑烧造的产品。
马来西亚:
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珍藏一批中国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镇的产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盘,内画葵花、如意,边画八宝、长春花,外画梅鹊,底款书篆字“富贵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盘,内画山水,边画水草花鸟,外画梅鹊;环以金钱带,外画缠枝花。一件5寸中碗,内画山水,边画水鸟,底款书“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内画鸳鸯水草,边画荷花,水草,水鸟,外甜白,底款篆书“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国瓷器最多的地区。
沙捞越博物馆收集出土的陶瓷标本100多万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窑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韩国:
汉城博物馆把在南朝鲜出土的中国瓷器收集到一起,为研究中国对南朝鲜瓷器文化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条件。藏有从汉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国瓷器5000余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国白瓷灯盏、晋代青瓷羊为馆藏之宝。此外,汉城博物馆还藏有一定数量的敦煌遗书。
巴基斯坦:
拉合尔博物馆该馆辟有中国文物陈列室,展出约7O00余件中国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中国陶瓷。其中有晚唐时代越州窑青瓷水注和长沙烧制的施黄褐釉的陶器。拉合尔博物馆该馆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艺术性博物馆。
新加坡: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余千件。青瓷以越窑青瓷为主,并有宋、元、明三代的龙泉窑青瓷。青花是景德镇产品,有明代永乐、宣德年号的高足瓷片约30件。
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搜集和保存有丰富的中国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径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绘白瓷盒,直径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狮头双耳白磁瓶。均为馆藏珍品。
泰国:
曼谷博物馆收藏中国明代瓷器200余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红色描花小罐带金装饰盖、贴金小罐等。特别是出土的绿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国造船史的宝贵资料。
越南:
河内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以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花瓷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盘等物,该馆还收藏有中国汉代陶器。
阿曼苏丹:
马斯喀特博物馆藏有中国古瓷3千余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飞凤牡丹纹瓷是马斯喀特老城博物馆的镇江馆之物。。
伊拉克:
巴格达阿尼亚西多博物馆,收藏有中国陶瓷2500余件,其中有珍贵的元青花、宋代龙泉窑青瓷和元代、明代龙泉窑青瓷。
二、欧洲
法国
卢浮宫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集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卢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其门口的金字塔形建筑就是华人设计师所设计。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包括拿破仑掠来的艺术品。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四十万件之多。,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应有尽有。馆藏中国历代陶瓷器约4万件。几乎涵盖了中国各时期的陶瓷。有些甚至为国内罕见,尚还有一些为孤品。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陶瓷馆。
巴黎国立图书馆馆内目前收藏的圆明园艺术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共同绘制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沈源和孙佑刻版的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伊兰泰制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楼铜版画四十幅;郎世宁绘制的宣扬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营》.以及.《圆明园菊花迷宫图》.等。.《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巴黎东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馆.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馆内还收藏有圆明园艺术品珍品:郎世宁绘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状,造型精美,画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图案种类各异,绚丽多彩、万紫千红,非常美观,是乾隆时代的艺术珍品。
枫丹白露,原意为“蓝色之泉”,在巴黎东南90公里处,周围有2500公顷的森林,自古这里就是狩猎、避暑的胜地。法王路易六世时期(约公元1137年前后),这里最早开始兴建宫殿。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断扩建,枫丹白露宫日益完善并富丽豪华起来。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也有3万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历代陶瓷器1万余件。陶器有自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壶、两汉的陶桶、北魏的骑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晋朝的盘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窑洗。钧窑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壶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数不胜数。
英国:
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面积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但展出面积也较故宫博物院为大。原来是私人捐赠的图书馆,1754年购买现址的蒙塔古大厦为馆址,1759年首次向公众开放。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成为今天的大英博物馆。
不列颠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不列颠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赠125万英镑辟设中国艺术馆,这里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藏于不列颠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几乎中国有什么它就有什么。太厉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国故宫都没有。这些东西大部份是八国联军掠去的。圆明圆的珍宝有一半都藏在该馆。该馆大概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了。1860年,英军从圆明园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另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万件。
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雕刻品等,共计23000余件,有许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爱藏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最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和上世纪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盗宝第一人”)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极其重要的珍品。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书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燕文贵《群峰雪霁图》、苏轼《墨竹图》、马远《山水再游图》等。青铜器: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不列颠图书馆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刚经》和地图。法国枫丹白露宫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和剑桥、牛津、普雷斯顿、爱丁堡等博物馆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维多利亚博物馆就有60件。
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 在英国博物馆珍藏着皮尔先生于1731年12月10日在广州签署的订购中国瓷器的发货单。发货单上有100种不同样式的青花瓷碟约25O件;按订货方要求装饰玫瑰釉家族纹章的瓷器约450件。另外,还有花瓶、咖啡壶、大碗等。
德国:
卡赛尔朗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中国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国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该家族的传家宝。
德累斯顿博物馆收藏的12个中国青花大花瓶还有一段奇闻:1757年4月,萨克森的选侯奥古斯特二世,十分喜爱收藏中国瓷器,对他的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国瓷器羡慕不已。威廉国王又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奥古斯特派人游说,用自己的四队近卫军换取了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花瓶。因而这些花瓶也被称为近卫花瓶。
俄罗斯:
冬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宫由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正如人类历史上其它著名的宫殿一样,该宫殿自从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劫难。冬宫初建于1754至1762年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至1839年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遭到破坏,战后被精心修复。宫殿共有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成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四角形的建筑宫殿里面有内院,三个方向分别朝向皇宫广场、海军指挥部、涅瓦河,第四面连接小埃尔米塔日宫殿。共有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从我国掠走的因而该馆藏品异常丰富。如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三成,而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为珍本孤本。次外,国宝明天启针灸铜人也是被沙俄从我国故宫掠走的。
瑞典:
东方博物馆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是因为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曾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当时的中国政府请他将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齿等古物标本带到瑞典鉴定、研究、确定牙齿属5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带去鉴定的出土陶器则由中国政府作为赠品留给了瑞典。加上后来陆续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庙底沟、马家窑、齐家坪、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几个重要文化时期典型面貌的各类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宫博物院8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为首的访华团,并精心策划,挑选了165件从沉船“哥德堡“号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访华,并在故宫展出。
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伦敦一家国际保险公司投保,保额约达2500万人民币,这在艺术品保险当中首屈一指。于2005年9月26日起举办“瑞典藏中国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捞上来的。其余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的瓷器。12月26日展览结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盘”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将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公司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总价值达50万元人民币,体现了中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东方博物馆还收藏有从战国到明代的数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该馆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马夫、宫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为最多,还有动态异常生动的马与骆驼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厅也是按年代系列陈列的,从汉代铅釉陶壶、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国古代四大名窑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国烧制成套瓷器20万件以上。其中3万套有瑞典贵族家微。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该馆里。
瑞典哥德堡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国明末、清初的景德镇外销瓷。分纹章瓷、人物画瓷、船舶图花卉图几类。外销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欧洲花卉画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宝号访问了广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
里斯本博物馆收藏印有曼纽埃尔一世纹章的中国生产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时:
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精美的瓷盘。
丹麦:
哥本哈根博物馆里仅收藏中国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
奥斯陆博物馆收藏中国福建德化瓷器约十件。
波兰:
华沙国家博物馆远东部收藏中国陶瓷共约5OO件。
三、非洲
肯尼亚:
杰萨斯堡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肯尼亚各地出土的中国古瓷,达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较多。比如,缠枝莲花卉纹碗、秋雁花草纹碗、塔楼亭石纹碗、鸳央莲池碗等都是中国明代的产品,还有清代康熙时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
开罗博物馆藏有中国陶瓷残片1.2万片。这些残片有唐到宋初越窑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龙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两代青花彩瓷,还有唐三彩。
摩洛哥:
非斯博物馆藏有6件方形彩绘中国明代五彩瓷,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国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80年,整个博物馆是一幢大厦,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6.5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然而,在建筑上没有体现出美国人的创造性,高台阶、大廊柱,与任何一座标准博物馆一样刻板、单调。但展出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被认为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实在发人深思。可能由于美国历史很短,博物馆的主办者不满足于单件展品的陈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财力,制造一些风格迥异的环境来让人怀古。
大都会博物馆展出面积极大,在艺术上却难称登峰造极。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还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达摩象作品。
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馆.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张萱《捣练图》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郎世宁绘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画中的青年时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飒爽,栩栩如生。这幅画乾隆只见过3次,即绘制完成之时,70岁时和他退位之际。
芝加哥美术馆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让人震惊的是一件战国提梁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圆明园的乾隆大玉山子。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阁,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极为壮观而精致。在峭壁之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挪威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献。1887年蒙茨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等多个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两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
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是致力于古代东方艺术的一个博物馆。该馆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举世闻名的商代白陶,陶质细腻,纹饰精致。商代的白陶器在国内仅存残片。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
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就有1200余幅。美国共收藏有中国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中国瓷盘。关于这件珍贵的中国瓷盘的由来是这样的:19世纪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谊”号在所有美国的船舶中占居首位。这艘建造于1815年的船,尽管吨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闻名世界。它曾航行到过广州。美国的画家为这艘船画了一幅水彩画。大约在1820年,广州的瓷器画家根据这幅水彩画在一个直径十英吋的瓷盘上也描绘了这艘船,上写船的英文名字,远处还隐约地出现三艘小船,显然是运用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技法。现在,这块瓷盘已成为研究美国18、19世纪航海、远东贸易、造船、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就一直跟随着中国,以中国为榜样,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且,大量输入中国的艺术品。经过上千年时间的积累,日本现今留下了一批中国珍宝。而且,在近代的时候,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国文物更是大量流失。其中,一些文物就大量流落到了日本。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日本收藏的十件中国珍宝。
第一个、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可以说,这个琵琶是一个神品,因为,一般情况下,琵琶都是四弦的,而这个琵琶却有五弦,是这世上唯一一件拥有五弦的琵琶。它不仅可以当做琵琶来弹奏,还可以作为吉他、三弦琴,甚至,还可以用来当做是冬不拉来弹奏。它使用唐朝的螺钿镶嵌式方法制造,外观极其华丽,做工十分精细。
可以说,在这世界上能够表现唐朝繁华程度的也就只有这件镶嵌型乐器了。这个琵琶,在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被圣武天皇作为收藏品收藏了起来。天皇死后,这件文物就随着天皇的其它宝物,被收藏在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北院里,一千多年来无人问晓。
现在,这件物品竟变成了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宝物,甚至,还被誉为“第一名品”。
第二个、曜变天目茶碗:
如果,按照文物单品来说的话,这件文物完全可以在文物排行榜中,排到第一位,因为,这件文物在这个世界上仅此一件。它是南宋时期的文物,由宋代黑釉的建阳窑制作而成。在过去,宋人用它来斗茶,并且,在它的身上还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日本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被单独陈列了出来,底座不停地旋转着,周围一片黑暗,茶碗身上的光圈闪烁着妖艳而又奇异的光芒。而且,不同的光线角度,光圈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奇幻无穷。只是,看着这个碗,便会让人忍不住惊讶:古代的技术,竟然已经达到了这么高超的地步?根本就不像是人间应有的东西,或者说,它应该是从天上来的!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对这个碗更是赞不绝口,只能用“碗中宇宙”来形容它,他们说:“碗里就像是深夜在海边看到的星空一样。”不过,根据记载这应该有两只才对,但是,在考古中发现的瓷片却没有发现一个跟它类似的。民间有传言说,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拿了,但是,之后却在本能寺中毁掉了。另外一只,则变成了德川家康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贝。
第三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根据一些资料和文献的记载,在公元57年的时候,倭奴国(日本过去的国称)带着贡品前来我国朝贺,光武帝便把印缓赏赐给了自称是大夫的使者。后来,这枚金印不知道去了哪里。
直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枚金印才在福冈被两位准备耕作的农民发现。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金印的正面是正方形,上面雕刻着“汉委奴国王”字体,这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日本就是汉朝的附属国。也是中日外交的一个重要见证。
其实,这个“倭”字与“委”字通用,在《说文解字》中,委表示“随从”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顺从、恭敬的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在《三国志·魏书》中也记载着:“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诸国)不盗窃,少诤讼。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
第四个:《潇湘卧游图》:
这幅画,堪称是南宋山水画中的第一宝画,由李氏和另一位李姓画家一起创作。
传说,南宋有一位叫作云谷的禅师,他游遍了四方以后,便回到了金斗山里隐居。但是,他觉得很可惜和遗憾,因为,自己把天下都走了个遍,却没有去看过潇湘的山水。于是,云谷就请来了李画家为自己描绘出潇湘的美景,然后,把画卷挂在房间里,这样一来,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赏潇湘的美了。
所以,这幅画被叫做“潇湘卧游”。据说,乾隆最喜欢的一幅山水画便是这幅,整个画面只用淡墨来修饰,一笔画完,没有丝毫的勾勒之意。画卷中大面积的留白,令人在心中不断猜想它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浓雾里的山水朦胧,就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一般,神秘中又蕴含着大气,让人沉迷在画卷中不得自拔,仿佛有种刚刚神游完毕的舒畅感,可以说是一个神品。
它是在近代流入日本的,现在,被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第五个、王羲之的《丧乱帖》:
人们一致认为唐朝的模本《丧乱帖》,是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传言,这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到日本的。因为它跟其它两个帖子一起连在一张纸上,所以,才被说成是摹本,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王羲之传流下来的唯一一幅真迹。
帖中的笔钩强劲有力,写法精妙,字体更是完完全全地表达了王羲之当时的心境。它被誉为是晋唐时期书法中的极品,丝毫不逊色于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的《神龙兰亭序》。它的地位和这两幅相当,价值无限,现在被收藏在日本的宫内厅里。
第六个、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牧溪是南宋时期的人,当时,他因为反对贾似道被官府通缉。
他的画法十分奇妙,每一幅画都是随笔点墨画成,不加任何修饰,画中意思简单明了却又蕴含着禅意,让人越读越感受到此中真意。
在这组图中,除了观音的含义是明确的之外,猿鹤的含义人们至今还没有得出答案。特别是那只怀抱着小猿猴的母猿,它神情生动传神,仿佛就是一个人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的眼底中却又蕴含着些许的迷茫。整幅画意境无穷,仿佛是一幅充满了禅机的问卷,等待着世人来作答。
这组画一共有三幅,是宋朝禅宗画作中的极品,现在,被收藏在京都的大德寺里,每年展出一次。
第七个、猛虎食人卣:
在日本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有两件是最重要的:
一件是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
另一件则是被收藏在京都泉屋博古馆里的猛虎食人卣。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就是猛虎食人卣。它是商朝晚期制造出来的,被称为青铜器中的珍品。它跟其它出土于湖南的商晚期青铜器一样,都是以人和兽为主题。它的造型是一个踞虎和人拥抱在一起,立意十分奇特,在商朝的青铜器中,很少有这样怪异复杂的。
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人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为了表现老虎把人吃掉时的凶狠,有的人则说是想展示“人兽和谐”的主题。
第八个、《无准师范像》:
在日本,人们把禅师的肖像画,说成是顶相。
唐、宋时期,很多禅宗在中国根本站不住脚,不过,它们却在日本流传下来了,因此,宋朝的大部分禅宗艺术品被保存在日本。
在禅门里,师傅一般会赠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弟子,画上会题上一些字证明这位弟子师承于哪位禅师。当时,宋理宗拜无准师范为国师,他便送给了宋理宗这幅肖像画。这幅画画得很传神,对无准师范的面部表情描绘得十分细致和到位。无意中,传达出禅师的智慧和风趣,是宋朝人物画的代表。
在明清以前,没有一幅画可以比得上它,现藏于京都东福寺。
第九个、李迪《红白芙蓉图》:
人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南宋时期花鸟画的第一名画,它是李迪在1197年所创作的。
《红白芙蓉图》一共有两幅:
一幅是红芙蓉;
一幅是白富荣。
红芙蓉画得好一点,线条的描绘有五代时期名匠黄筌的风范。这两幅画原本收藏在圆明园中,但是,在近代的时候,却被列强夺走,流落海外多年,现在,在东京的国立博物馆。
第十个、五贴《菩萨处胎经》:
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
这套经书的历史背景十分强大,它是人们相互摘抄的最古老经卷,可能是现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没法评估。它是550年时陶仵虎写的,字体十分大,写法明显是北碑一派,笔意随意间又带着严谨,但是,看上去却没有丝毫造作之意,难以用言语表达它的奇妙。
这份菩萨处胎经,是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的,现在,藏于京都知恩院内。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价值:传世孤品;年代:唐;质地:镶嵌乐器;流入国外时间:古代(唐);收藏地:宫内厅正仓院北院。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
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价值:传世孤品;年代:南宋;质地:陶瓷;流入国外时间:古代;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
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质地:黄金;流入国外时间:古代(东汉);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
《潇湘卧游图》
等级:国宝价值: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年代:南宋质地:纸流入国外时间:近代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完全就是神品。当年这幅画的价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之上,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
王羲之《丧乱贴》
等级:御物;价值: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年代:唐;质地:纸;流入国外时间:古代(唐代);收藏地:宫内厅唐模本《丧乱帖》,可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模本,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候带到日本的。要不是它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根本就会被当成是书圣唯一传世真迹。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是晋唐书法极品,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
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等级:国宝;价值:宋代禅宗画代表作;年代:南宋;质地:绢;流入国外时间:古代;收藏地:京都大德寺。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
猛虎食人卣
等级:无法评定;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年代:商晚期;质地:青铜;流入国外时间:近代;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国外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
《无准师范像》
等级:国宝;价值:宋代人物画代表作;年代:南宋,1238年;质地:纸;流入国外时间:古代(南宋);收藏地:京都东福寺。禅师的肖像画,在外国人称为顶相。唐宋禅宗的很多门派在中国都衰落了,但是在国外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于是宋代的禅宗艺术品大多也保存在国外。禅门的肖像画主要是师傅给弟子的,上面有题字,证明师承。无准师范是宋理宗的国师,径山寺主持,南宋佛门的领袖,这幅肖像画特别重视面部的表情细节,不经意的传达了禅师智慧风趣的风范,是宋代肖像画的代表作。
李迪《红白芙蓉图》
等级:国宝;价值:宋代花鸟画第一名作;年代:南宋,1197年;质地:绢;流入国外时间:近代;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举世公认的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一幅为红芙蓉,一幅为白芙蓉,线描有五代黄筌一派画风的精神,红芙蓉相对画的更好一些。两幅画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的作品。这两幅画原来是圆明园的秘藏,后来流落海外,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菩萨处胎经》
五贴等级:国宝;价值: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年代: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质地:纸;流入国外时间:古代(唐代);收藏地:京都知恩院。这卷经书来头极大,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毫无疑问,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正是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而这也是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所提出的。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三月,也就是公元353年所创作。当时王羲之是会稽内史,他与朋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欢聚一堂,这些文人在一起当然离不开吟诗作赋,曲水流觞。而后,在集会结束以后,王羲之就将这次友人所创作的诗词歌赋全部整理成集,并亲自作序。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不仅记载了这次盛会,更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对时光流逝,宇宙之大的感慨,而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兰亭集序》。
后来历朝历代,无论是尊如皇帝,还是文人墨客,都对《兰亭集序》评价极高,像唐太宗也是对其推崇备至,甚至还想将其作为殉葬品,只是后来《兰亭集序》真迹就已经失踪,后来传世的也都是各种临摹版本。
从书法角度来看,《兰亭集序》也是公认的完美书贴,所用字体是行书,全文28行,324字,这篇书法文字遒媚飘逸,每个文字都十分精妙,点画有如舞蹈一般,给人感觉美不胜收。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经典作品也不少,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这副《兰亭集序》,而《兰亭集序》更是被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奉为极品。而且,这部书法作品也透露出东晋的书法文化,其字体圆转流美,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东晋楷书的成熟,在这副行书作品中隐隐蕴含着楷书的骨力。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毫无争议的,因为这幅书法作品完全符合书法的基本审美,正如古人评价“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最为难得的是笔法刚柔并济,线条变化灵活,懂得书法之人欣赏《兰亭集序》时,总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艺术美感。
只是很遗憾,到现如今也没有见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可能早已在历史中被毁坏了,如果《兰亭集序》真迹在世,那绝对是无价之宝。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3][4][5][6][7]。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8]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9][10]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2][11]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12][13][14][15]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16]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17][18][19][20][21]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22][23][24][25]。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26]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27][28],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29]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30]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31][32][2] 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33]
中文名
唐朝
外文名
Tang Dynasty
别名
唐、李唐、大唐
时间
公元618-907年
国家领袖
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
共25集
366热度
精品荐读
唐朝与宋朝,到底谁更开放?
作者:说文解物
国都沦陷五六次,却是史上第三长命朝代,凭什么?
作者:最爱历史
快速
导航
历史
疆域
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口
文化
外交
社会生活
皇帝世系
国号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
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饮食文化
[2]神农氏
"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汉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唐宋
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明清
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1、欢娱快乐,使欢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王羲之《兰亭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宋叶适《东塘处士墓志铭》:“既苦志不酬,右书左琴以善娱乐。”
《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李元在前曾应举不第,近日琴书意懒,止游山玩水,以自娱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主公既有高台广囿,以为寝处之所,何不多选良家女子,充牣其中,使明师教之歌舞。以备娱乐,岂不美哉?”
叶圣陶《倪焕之》十三:“又有什么可爱的议论音乐一般娱乐别人的心神么?”
2、快乐有趣的活动。
《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或聚棘为马,纽草为索,逼遣乘骑,牵引来去,流血洒地,以为娱乐。”
老舍《骆驼祥子》四:“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
扩展资料:
有些娱乐活动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或只要求很少的参与者,有些不需要很多或很复杂的专门设备,尤其是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娱乐者在家里就可方便地进行。
大多数娱乐者期望从娱乐活动中获得的并不仅仅是娱乐行为得以实施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希望在娱乐活动过程中寻求到一种与工作时完全不同的气氛,一种能够使自己暂时忘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那样一种境界,即在活动中不由自主地放松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休息。
这种效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一种社会环境,一种竞争的气氛,特别是分享快乐的朋友。有时,对快乐的分享比快乐本身更重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娱乐
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
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饮食文化
[2]神农氏
"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汉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唐宋
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明清
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