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罗汉的样子写出了什么
五子罗汉瓷雕,景德镇的传统瓷雕制品,也称多子罗汉、全家福,高15厘米以上。
基本形状
编辑 播报
【五子罗汉瓷雕】 五个天真烂漫的孩童,贴在方面大耳、笑口常开的罗汉身上嬉戏,浪漫、夸张、有趣,充满和谐与温馨。清代以来,盛销不衰二造型多样,或青花,或粉彩装饰。景德镇陶瓷馆有藏。
“五子罗汉”的由来,传说是一位名叫冯上和的瓷雕艺人,为他与收养的五个孤儿制作了一件“全家福”的瓷雕。贪得无厌的知县为抢占这件瓷雕,命差役放火烧死了冯上和及五个孤儿。为复仇血恨,一天晚上五个小瓷雕闯入县衙对知县连咬带打,并将知县等人烧死,尔后重新回到瓷雕冯上的身上,慈祥和蔼的一家人开怀大笑。“全家福”瓷雕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把它直接称为“五子罗汉”。
您好,您所描述的弥勒佛身上坐五个童子瓷器叫做“五子罗汉”,该种瓷塑多见于晚清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到五六十年代均有的。由于没有图片无法判断您所收藏的五子罗汉的年代和价值,还需要看到具体实物的照片后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
景德镇的瓷器这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通过介绍景德镇瓷器的品种和色彩,来突显出它的美丽,可以让学生心中对景德镇瓷器感到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第1段:抓住概括景德镇瓷器特点的十二个字,初步感受景德镇瓷器的美及制瓷工人的智慧。
第2段:第一句概括地写景德镇瓷器色彩的丰富与美丽,抓住描写色彩的词语,从中可以领略景德镇瓷器的美。
第3段:本段为过渡段,用“不但……而且……”对第2段内容进行概括,又引出了介绍景德镇瓷器品种繁多的内容,使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与第1段“品种齐全,色彩艳丽”相照应。
第4段:在对日用瓷的介绍中,用了很多四字词语,如“一应俱全”“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明晰优雅”等。
第5段:“五子罗汉”特别的有趣,能够收到景德镇瓷器的受欢迎程度。
第6段:抓住“多次”“不少”两个关键词,能够感受景德镇瓷器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产生自豪感。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
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瓷器
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受制于和体现出中国哲学与美学思想。
我国人民非常讲究节操和志气。诸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这一点,在陶瓷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历史上所涌现的爱国志士和志行高洁、不与流俗同流合污的人,诸如屈原(135)、苏武(136)、(137)关羽(138)、李白(139)、杜甫(140)、八大山人(141)、郑板桥(142)等,都有生动形象塑造,即使传说中的鬼神钟馗也被人格化,被塑造成孔武刚毅、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形象。
--------苏武
陶瓷艺术创作,无论是从古代来看,还是从当代来看,都鲜明地表现出“和为贵”和“人贵论”思想。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高扬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探求新材质和新工艺,以丰富工艺表现手段,像“和合二仙”(150)、“将相和”、“喜神”等就常作为陶瓷题材。众多的形象,都表现得喜气洋洋,像大肚罗汉(151)、五子罗汉(152),就显得一团和气;观音瓷雕(153),无不显得慈祥,一脸的仁慈;八仙中,没有一人是悲悲凄凄的,在“群仙会”中洋溢着的是喜气,祥瑞和超脱。这些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它们表现的却是我国人民的思想。在陶瓷作品中,有许多祥瑞题材的作品,如福、禄、寿“三星”(154)、(155)题材以及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和鹤(156)、(157)(象征长寿和气节)、竹(竹与祝谐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年安寿),鲤鱼(鲤与礼谐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人是最为可贵的,人应该追求和享受幸福、和睦、康宁。人是高贵的、智慧的、能动的,他应该支配和利用外界事物而不是相反,被外界事物所支配。他不应该停步不前,而是永远保持一种进取状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以不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享受美的欢乐。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尊和节操,包括民族自尊心和自尊的人格。陶瓷艺术作品,对此有充分的、鲜明的、生动的表现。
--------和合二仙
.
形神观和情欲观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在这个问题上,有唯心和唯物之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作实践,明确地、肯定地却又是不自觉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论和情欲论。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在其《荀子·天论》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光辉论断,继而,汉代的范慎在其《神灭论》中继承了这个观点:“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神存,形灭则神灭也”。此后,不断有思想家坚持这个观点。
我不能牵强附会在说陶瓷艺术家高明地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唯物主义的形神观,更何况,在艺术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这里,我不想探讨哲学形神论和艺术形神论的关系,我只是想说,陶瓷艺术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确实表现出“形具而神生”的传统。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作品,也无论是采用何种艺术手法,在形象的塑造上,个个造型逼真,神气活现,无不生动传神,真个是“形具而神生”!没有“形”,“神”将焉附!“以形写神”也罢,“以神拟形”也罢,艺术家们要塑的是形神统一的艺术形象。
在情欲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种种学说。但是无论是无欲论、寡欲论还是节欲论,都不能抹杀和否认情与欲的存在(158)。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荀子·天论》把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归类理论,此外还有“七情说”、“四情说”等等。清代的王夫之则把人的欲望分为四类:“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不可欲者,皆谓之欲”(见《读四书大全说》卷六),可依次划分为生理的、物质的、权力的和功名的四种欲望。尽管有人不会同意这种划分,但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
陶瓷艺术,在情欲问题上,继承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尤其是普通大众的观念和心理,它们用具体的可视、可摸、可感的艺术形象,毫不掩饰地表现了“情”与“欲”,而且,几乎涉及到人类尤其是中国老百姓观念中的和心理中的情与欲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没有谁去号召,也没有谁去强迫,千百年来就是如此。
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是追求人生、热爱生活的。
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不是纵欲主义者,也不是寡欲主义者,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吉祥的、顺心如意的、和谐的美好人生,人们可以从对陶瓷艺术的看到这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到,这就是在陶瓷艺术中,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表现出一种“审曲面势”、“各随其宜”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工艺美术所表现的共同倾向。《考工记》开篇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瓦器”。工艺美术作品,因材施艺,因地制宜,以创造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满足多层次、不同结构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
`
欧洲战胜纪念瓷板画是王大凡夲人画的。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1]。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瓷板画品种多样,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图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鱼藻及吉祥图案等,形制则有长方、圆形、椭圆、多方、多角、扇面等多种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