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什么颜色最稀少
红色。
钧瓷红色最稀少,钧瓷的主要色调为蓝色,但由于红色的烧制过程较为复杂,因而较为稀少。
钧瓷简介:
钧瓷,河南省禹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
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2003年07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唐代钧瓷(简写为唐钧)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唐墓的发掘,一批窑变花注子、罐等器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颜色特点
唐代钧瓷的特征大致可用“厚重”来概括,按考古学成就来看,唐代钧瓷是以黑釉上泼斑爆斑为代表的。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泛蓝,蓝中隐白,蓝白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温度高低有流动感,显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有着特殊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这一美学成就与宋代钧瓷红紫相间的窑变斑彩十分相似,其根本工艺技法与宋代钧窑是一脉相承。
工艺特点
从工艺上看,唐钧胎质呈土黄色,其烧成温度为1250℃~1300℃。从胎釉
结合状态看,应是一次烧成,不分素烧和釉烧。从釉色呈现状况看,唐钧应是先在素坯上均匀施釉,稍后进行点斑、泼斑或抹斑等随意性操作。从足部处理看,多半无釉或半釉,主要是为了避免釉体流动过大,造成粘足等缺陷。从釉色上看,以黑釉上泼斑、爆彩为显著特点。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白黑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工艺的运行产生出流动感,呈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幻莫测,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若从外观上看,与宋代钧瓷红紫相映的窑变斑彩十分相似,似乎对后来的天青紫红斑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在釉料成分和烧制工艺上却不尽相同。唐钧是用含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釉,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宋钧则是釉内含铁、铜两种成分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
1
China
《淑女瓶》·(宋)
—宋代“钧窑”御用瓷器
规格:高约 50.5 厘米
瓷器名称:宋代“钧窑”御瓷《淑女瓶》
颜色:“窑变色”(朱砂红为主,融叠着玫瑰红、乳白、金黄、紫色等色)
年代:北宋
铭款:“百年郗家”、“一”(底部、阴刻、楷书)
这是一件北宋时期制作的精美绝伦,窑变万彩,宝光莹润的“钧窑”宫廷陈设器《淑女瓶》。也是一件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器型最大,保存完整,珍稀无比的,北宋“钧窑”宫廷御用瓷器之重器。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陶瓷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此时所生产的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历来被奉之“国之瑰宝”,珍稀无比。尤其是“钧窑”,被视作“五大名窑”之首,更是价值连城,被历朝皇帝钦定为“御瓷”。以后,世界各大博物馆也作重器珍藏。民间藏家有幸有缘得之,也视作珍宝,倍加珍惜,爱之藏之。
钧窑瓷器,始于唐,盛于宋,延于元,衰于明,复于清,振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它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刘垕镇的“钧台”一带,此处为北宋时期,宋徽宗钦定专烧御用瓷器“钧瓷”的所在地。
宋“钧窑”选材考究,制作精细,器型规整对称。其选料、配方和器型等均由宋徽宗钦定,并由宫廷专门机构负责督造。生产出来的精品,全部入选宫廷御用,残次品一律砸碎,就地深埋。因“窑变”工艺复杂,天人合一因素极强因此“钧瓷”的成品率极低,所以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再加上,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独创铜红粙还原烧制高温单色釉瓷器的先河,使“钧窑”,质地特佳。釉面莹润肥厚,“似玉非玉而胜于玉”。其“窑变”釉彩,千紫万红,自然天成,相融相叠,灵动飞扬,气象万千,神韵无穷……在众瓷器中,独领风骚,堪称一绝,被世人誉为“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弥足珍稀!
这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正是这些存世量十分稀少的宋“钧窑”御用瓷器中的佼佼者,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胎色较深,呈浅灰色,褐紫色胎质坚硬。
二、釉为乳浊釉,釉面肥厚莹润,“似玉非玉而胜于玉”,宝光闪烁。釉色以朱砂红为主,融叠有玫瑰红、乳白金黄、紫色等色,七彩绚丽,辉映竟芳三、器身底釉中呈现多条灵动的,流淌着的,以乳白色为主,同时融和了玫瑰红、金黄等色的“蚯蚓走泥纹”曲线。这是宋“钧瓷”的重要特征。
四、器身底部,刷有一层“芝麻酱色”釉,这也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五、在宋“钧窑”宫廷御用瓷器的底部,一般都刻有一个由“一到十”的汉字数码文字。而这些数码标号,分别代表器皿的不同规格大小。据考证,数码越小,器物越大,数码越大,器物越小。数码为“一”,器物最大。数码为“十”,器物最小。该件宋“钧窑”《淑女瓶》在其底部,阴刻楷书“一”的汉字,证明其规格是最大的。
六、该件宋“钧瓷”《淑女瓶》的底部,除了阴刻汉字标号“一”之外,还阴刻楷书“百年郗家”的铭款。据有关资料显示,“郗”字家族,在北宋生产“钧窑”的窑口中,也是比较著名的生产者之一。
七、从该件《淑女瓶》瓶口,向底部仔细观察,在其内壁之上,能隐约可见从瓶底开始,有螺旋向上的,一圈圈粗细不一,间隙距离不等的手工拉坯之痕迹,这些痕迹被浑厚的包浆所覆盖。
八、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包浆莹润,纹理自然,胎质坚硬,施釉肥厚,手摩之,冬暖夏凉,细腻莹润,舒适之至。在莹润浑厚的包浆之下,显露出许多粗细不一,深浅有别,因自然老化而引起的古瓷特有的“开片”纹理,这是岁月悠久的痕迹。
九、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器型硕大,保存完整。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均收藏有在底部刻有汉字数码的宋代“钧窑”宫廷瓷器。其最大者是底部标号为“三”的,高约 32.6 厘米的宋“钧窑”出戟尊,最小的是标号为“八”的宋“钧窑”出戟尊。因此,该件底部标号为“一”的高约 50.5 厘米的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应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器型最大的宋“钧窑”宫廷御用重器了。
一代君皇,清乾隆皇帝弘历曾在鉴赏宋“五大”名窑瓷器时,赋诗《赏钧红》一首: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其评价之高,足见宋“钧窑”之珍稀无比。
以上观点,仅为藏家个人鉴赏之浅见,供心仪者参阅。
【备注】该件宋“钧窑”御用瓷器《淑女瓶》现在在广州一家私人收藏家俱乐部展览,如有意愿和相应实力的藏家或企业想购藏,请在本微信公众号留言,届时,我们可以预约详看实物原作。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艺术特色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润
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
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
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
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
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
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
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
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浑
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鉴赏一件钧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九个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优劣来。但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件钧瓷都具备上述九个特点,如窑变单色釉就没有“境”和“变”二字,所以有时也不能强调一件好的钧瓷非要这九个特点同时都具备不可。
我国著名的工艺瑰宝之一就是钧瓷,它起始于唐朝,盛于宋朝,乃宋代五大名窑之首。钧瓷以它的色彩绚丽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久享盛誉,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别树一帜,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钧瓷的特别之处在于胎质细密外,釉色温润,彩色缤纷,尤其是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和鹦哥绿等窑变釉,为当时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达到了光彩夺目、炫丽迷人的程度。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等词语来称赞钧瓷釉质的纯洁干净和釉色的斑斓艳丽。
钧瓷属于低温素烧、高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制品。首先在素胎烧成后,再多次施釉烧成,最后釉的厚度可达3毫米。许多花盆和出戟尊脚下的聚釉更明显,有许多烧成后的碗,其釉流聚于碗底可厚达10毫米,这些也成为了钧瓷的一个特征。
如果把钧瓷的各种精妙之处简单来说,四字即可,即神、奇、妙、绝。钧瓷也以这四大精妙之处而闻名天下:首先就是神,神在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色彩斑斓、乳光交溶、变幻无穷、特色各异的艺术效果;再就是奇: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伴以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其型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釉面上呈现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等拍手称奇的艺术效果。
再有就是妙,意思就是您拥有任意一件钧瓷,你就拥有了世上空前绝后,仅有的唯一一个拥有如此窑变的钧瓷。浑活莹润的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它能给人无限遐想,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都能给您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灵动透活,别具神韵;最后就是绝:因“窑变”而聚色成形,形成景色各异的自然景观。在这五彩渗化、寓变万千的钧瓷面前真可谓:“画家秉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佳句难描”。凡是有这些景观的钧瓷都是绝代珍品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