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烧制陶瓷的温度

精明的大树
淡然的黑裤
2023-03-28 00:48:14

烧制陶瓷的温度?

最佳答案
还单身的板凳
阔达的方盒
2025-09-16 22:57:33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最新回答
娇气的黑夜
文艺的蜗牛
2025-09-16 22:57:33

陶瓷烧制温度不够出现的问题有陶瓷开裂、颜色不好看。

陶瓷器的制作,以其原料论应属于硅酸盐工业的一环。陶瓷器分成胚与釉二部分,中央如骨与肉的部分为坯,外表如皮肤的部分为釉。

黏土是作成坯体最主要的原料,亦即是利用黏土所其有的可塑性,始可塑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所以陶瓷器是先成形而后烧成,而玻璃器则走先熔成玻璃浆,在冷凝时固定成形的。

坯体中所加入的其他原料都是用以调整黏土以达所需要的性能。粗陶器常仅采用一、二种黏土混合制坯,不需特别调配。而精制陶瓷器,就非慎选原料不可,

如采高岭土为坯体的主体及另一种强可塑性的黏土,增强可塑性以利制坯,石英以增坯体的透明性及减少可塑性。

长石以降低烧成温度等,并视制品精细程度而决定选择原料的纯度,土石原料中常含有氧化铁,而铁质常使陶瓷器带有土黄、褐或青灰色,所以也常是取决的条件。

潇洒的发带
沉静的项链
2025-09-16 22:57:33
陶瓷产品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化程度是和陶瓷烧成温度成正比的,

一般低温陶瓷胎体吸水率高、釉层不耐腐蚀、釉面极易受损等缺陷;反之,陶瓷烧制温度越高的陶瓷的釉层玻化程度越高,胎体杂质越少,越晶莹剔透、越白净、陶

瓷釉面也越亮、吸水率极低、釉层越耐腐蚀、釉面更难受损。

同时,每一种泥料、颜料、花纸、釉料,对温度要求都相对非常严

格,很多情况下,窑温相差10℃甚至几度,窑内产品的品质就会相差很大,有些比如颜色釉,稍微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全窑瓷器报废。而窑温达到1300℃以上

时,没提升一度都非常困难,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故烧制温度越高,陶瓷烧制成本自然越贵;同时,陶瓷产品烧制温度或者说是陶瓷烧成温度每提高1℃,陶瓷变形

率、收缩率都将改变,从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何高温陶瓷成瓷率低下、产品价格高昂的原因之一。

仁爱的猫咪
爱笑的灰狼
2025-09-16 22:57:33
(一) 变形:产品烧成变形是陶瓷行业最常见、最严重的缺陷,如口径歪扭不圆,几何形状有不规则的改变等。主要原因是装窑方法不当。如匣钵柱行不正,匣钵底或垫片不平,使窑车运行发生震动,影响到产品的变形。另外,产品在烧成中坯体预热与升温快时,温差大易发生变形。烧成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大量的变形缺陷。使用的匣钵高温强度差、或涂料抹不平时也会造成烧成品的变形。

(二) 开裂: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车速适当减少冷却量。(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 起泡: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在坯釉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此外时装车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 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四)阴黄:制品表面发黄或斑状发黄,有的断面也有发黄现象,多出现在高火位处。主要原因是升温太快,釉熔融过早,还原气氛不足、而使瓷胎中的fe2o3未能还原成feo。此外,装钵柱太低,窑顶局部产品温度偏高而还原不足也会形成阴黄缺陷。在产品原料中tio2含量太高,也会导致产品发黄,如若在坯料中加入微量coo,可遮盖产品的黄色。

(五) 烟熏:不论采用何种燃料都会发生烟熏现象。烟熏指产品表面呈灰色或不纯正的白色。主要由于坯体氧化不完全或还原过早使坯内炭素、有机物或低温碳未能烧尽在釉层封闭之前。有时烟气倒流也会熏蚀釉面。若釉料中钙含量偏高也易形成烟熏缺陷。

(六) 针孔:指产品釉面出现微小凹痕或小孔。形成此类缺陷一是坯料中有机物。碳素、氧化铁含量较高,当升温快时烧失物未能完全烧尽挥发而到后期高温阶段才逸出釉面,形成宛如微观火山状的针孔。此外,高温炉还原气氛太弱,喷火口部位产品再次被氧化也会造成针孔。再者,当釉料流动性差或施釉过薄时也会发生针孔缺陷。

(七) 桔釉:制品釉面不平、呈桔皮状。一般发生于盘、碟类或瓷板砖类制品。主要原因是釉面波化时升温过快,烧成温度过高使釉面产生沸腾现象所致。另外釉浆厚薄不均、高温流动性差及釉料研磨不细等都是形成桔釉缺陷的症结所在。

(八) 惊釉:产品釉面有发丝粗的裂纹。主要原因是坯、釉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形成。这就需要重新调整坯。釉配料配方。此外烧成温度过高、冷却制度不合理或釉层过厚也会形成惊釉缺陷。

(九) 生烧与过烧:生烧的制品外观发黄、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泽差而粗糙、强度低、敲打时声音浑浊。过烧时产品发生变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烧成温度偏高或偏低,高温保温时间控制不当,装车密度不合理或烧成温差大等产生局部过烧或生烧。

(十) 无光:亦称消艳。产生釉面无光的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细体和釉层熔融不良,因此形成釉面无光缺陷。可在冷却初期采取快速冷却,防止釉面层析晶。提高釉面光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