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景德镇陶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

长情的大白
精明的唇彩
2023-03-27 22:53:37

景德镇陶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什么时期最鼎盛?

最佳答案
震动的火车
醉熏的芹菜
2025-09-17 05:03:12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时期的发展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时期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

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代时期的发展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现代的发展

宝瓷林生产的粉彩轧道瓷

时间推移到了新世纪,景德镇陶瓷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目前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一些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等也有企业把它们又重新的发扬光大。比如景德镇的景德缘陶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尽心尽力去发扬中国陶瓷传统文化的企业。他们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对高温色釉、粉彩轧道等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我的回答比较长希望楼主详细观看,

资料来源:博宝艺术网

最新回答
无奈的篮球
执着的中心
2025-09-17 05:03:12

宋代。

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青白瓷)著称于世。这种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

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其得以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扩展资料

第一大特点:白如玉

景德镇陶瓷全身洁白无瑕,宛如天然生成的美玉一样,又像纯洁的天使,给人一种美的体验。若是在家中摆放一件景德镇陶瓷,既能培养情操,缓解疲劳,又能体现您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精神气质。

第二大特点:明如镜

将一件景德镇陶瓷放在面前,细细品味,将会看到它表面炫丽的光泽。仔细看景德镇陶瓷的花纹,花纹整齐划一,线条粗细均匀,色泽均匀分布,图案丰富多彩,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

若是放在灯光下,效果更加明显,它的表面像湖面一样波澜不惊,像明镜一样光彩照人。仔细看的话,发现自己的影子也映照在了景德镇陶瓷之上,那种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呀。

第三大特点:薄如纸

景德镇陶瓷工艺精湛,其中薄如纸的特点更是让它吸引了世界诸多陶瓷爱好者。看景德镇陶瓷的外表,就感觉它和其他的陶瓷不一样,像西湖中的仙子,体态婀娜多姿;又像古代宫廷中的舞女,轻歌曼舞。当今的景德镇陶瓷最薄的只有5毫米,最厚的也不会超过1厘米。

正是因为它的轻,它的薄,世界陶瓷爱好者才会更加的喜爱它。这种工艺更为复杂,难度系数更大,这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远超其他陶瓷的一大亮点。

第四大特点:声如磐

景德镇陶瓷的第四大特点~声如磐。古装剧中,里面最生动的画面莫过于乐师演奏的悦耳的音乐了吧。而景德镇陶瓷便具备这样的声音,如果你用一支笔轻轻的敲一下景德镇陶瓷,便会听到“叮”的声音,清脆,响亮,悦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原因在于景德镇陶瓷是用上等瓷土经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再经过各种繁琐复杂的各种工艺所烧制出的上等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陶瓷

忧虑的书包
畅快的小兔子
2025-09-17 05:03:12

景德镇瓷器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 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

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

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

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

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

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

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

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

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

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

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

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

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

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 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

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

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洪武年间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

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

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

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

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

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

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

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

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景德镇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

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精华,使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瓷器在工艺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

景德镇地区的瓷器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各种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欧式风格的也有韩式风格的餐具出现。

优美的绿草
超级的汉堡
2025-09-17 05:03:12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了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汉代时景德镇的地区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平镇陶器生产已经逐渐向瓷器过渡,虽然当时烧制的温度不是很高,烧品质量还不算不乘,但式样和釉色已达到较高水平,新平镇因此名声渐起。到隋唐,这里烧制出名副其实的瓷器,完成了由陶到瓷质的飞跃。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独创了一种叫做青白瓷的新品种,这种瓷器青中有白,白里泛青,釉色像玉一样润泽有光,在温润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纹饰清晰可见。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督促瓷器的生产。北方陶窑的烧制技术也随着南下的工匠传到这里,景德镇的陶瓷烧得越来越白,瓷坯上的釉色渐渐变得像鹅蛋壳一样的颜色,人们把这种瓷称为卵白瓷。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常常定制这种白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枢府瓷。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到元朝中期,景德镇的白瓷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尤其是高岭土的发现和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以上,出现了世界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高温硬质瓷。随后出现一种在素白色的坯体上描绘图案的釉下彩技术—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烧制好的瓷器质地洁白细腻,散发美丽迷人的蓝白色调,轻轻一敲,就会发出银器一样的声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青花瓷。中国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各伊斯兰国家、大小苏丹奉为最珍贵的宝贝和收藏。检举补充回答: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由朝廷委派督陶官并由国家投入资金,专门为皇室和朝廷大臣们烧制祭祀和生活用品。不惜人力,不惜工本,在满足宫廷需要的前提下,景德镇生产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瓷器,景德镇迎来了制瓷业的兴盛时期。

在品种上,明瓷的异彩纷异呈也是空前的。这个时期,又创造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书。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十五世纪初,三保太监郑和携带大量丝绸和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七次出使当时称为西洋的南亚和西亚诸国,诱发了中国海外贸易的热潮。

在郑和出使西洋一百年后,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州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到达广州,从此,景德镇的瓷器随着欧洲人的商船大量进入欧洲市场。随后制瓷技术也开始传统入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以国家财力支持景德镇瓷器生产,并且在镇上的珠山一带建立御器厂,专门为朝廷烧制瓷器。明朝中期,景德镇的制瓷业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的附属地位,成为分工明细的手工业行业。

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入关,承袭了明朝皇帝修建的紫禁城,也承袭了他们远在江西的御器厂。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执政的150年时间景德镇的陶瓷业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继承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比如康熙时的青花瓷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珐琅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谰绚丽奇观的“窑变”等等。其他如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著名。总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质、造型、釉彩都达到空前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清朝把明朝的御器厂改为御窑厂,选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这时的制瓷技艺日益精湛,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中的玲珑瓷、粉彩瓷和高温颜色釉,正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

清朝后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受到外国洋瓷器的挑战。由于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陶瓷生产一落千丈。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营业税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要减肥的飞鸟
舒服的板凳
2025-09-17 05:03:12

景德镇瓷器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

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

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扩展资料: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成功创烧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景德镇瓷器

高大的秋天
花痴的奇迹
2025-09-17 05:03:12
鼎盛瓷砖质量很好。鼎盛瓷砖位于全国著名的陶瓷研发生产基地佛山市南庄华夏陶瓷城,鼎盛瓷砖是属于一线的品牌,多年的陶瓷生产经验,让鼎盛陶瓷拥有超群的技术,精湛的工艺和的服务品质,鼎盛瓷砖所使用的材料都是非常环保的,材料质量特别有保证,质量非常好,结实耐用,所以鼎盛瓷砖质量很好。

故意的纸鹤
年轻的小土豆
2025-09-17 05:03:12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拉长的啤酒
贪玩的灯泡
2025-09-17 05:03:12
景德镇在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由于当朝的皇帝与那时候的社会奠定了瓷器在那时的重要位置,主要的也是瓷器本身,例:青花瓷;首先瓷器做工要求严格,做工精益求精,工序繁多复杂等。她不仅向外界展现着她的尊贵容貌,更显现了那时期中国的瓷器的工艺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更表现了当地,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与文化及特点等。

爱笑的飞鸟
开朗的香氛
2025-09-17 05:03:12

在中国,有一种泥土烧成的器物与国家同名;在中国,有一个男方小镇用一位皇帝的年号命名。是谁能有如此大的名号,又是谁能有如此的殊荣?这就是瓷器,就是景德镇,一个千年窑火不熄的东方之城。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频鄱阳湖,北靠长江,面积5248平方千米。景德镇与河南凤仙、湖北汉口、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1982年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是烧瓷的历史由来已久,史料上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新平,就是景德镇最早的名字。这样算起来,景德镇生产陶瓷已经有2000年之久了。

唐代,当时改称昌南的景德镇出了两位烧瓷匠人,他们把自己制作的瓷器千里迢迢到长安,以求卖出个好价格。他们的瓷器质地细腻,酷似美玉,人们纷纷购买。有好事者又把买来的瓷器进献皇帝,景德镇的瓷器立刻受到了皇家的喜爱,从此,景德镇开始为朝廷生产贡瓷。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独创了一种叫作青白瓷的新品种。这种瓷器青中有白,白里泛青个,釉色像玉一样润泽有光,在湿润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纹饰清晰可见。在崇尚白色的元朝统治者眼里,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就是上天赐予的珍宝,很快,立足未稳的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督促瓷器的生产。元朝中期,景德镇的白瓷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是高岭土的发现和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以上,出现了世界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高温硬质瓷。

也许是受到波斯人装饰风格的影响,一种在素白色的胚体上描绘图案的釉下彩技术,这时在景德镇趋于成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青花瓷。

元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很快成为阿拉伯人喜爱的商品。他们发现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妙之物完全不同于当地的陶器,质地洁白细腻,上面装饰着鲜艳的蓝色花纹,轻轻一敲,就会发出银器一样的声音。很快,这种青花瓷就成为那里的苏丹和贵族们陈列在宫室里的奢侈品。

明朝建国第二年,景德镇就设立了御器厂,由朝廷委派督陶官并由国家投入资金,专门为皇室和朝廷大臣们烧制祭祀和生活用品。15世纪初,三保太监郑和携带大量丝绸和景德镇烧制的瓷器,7次出使当时称为西洋的南亚和西亚诸国,引发了中国海外贸易的热潮。当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瓷器出现在欧洲人面前时,引起了上流社会狂热的追捧。一时间,中国瓷器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被欧罗巴人称为白色的金子。英格兰人还用瓷器来称呼、表示生产它们的未知国度-China。

景德镇的瓷业生产离不开水。流经镇上的昌江,带来了上游的制瓷原料,又带走烧好的瓷器。这些瓷器用木船装载,顺昌江而下,进鄱阳,入长江,行销全中国。烧瓷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

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入关,把景德镇的陶瓷业又带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清朝把明朝的御器厂改为御窑厂,选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这时的制瓷技艺日益精湛,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中的玲珑瓷、粉彩瓷和高温颜色釉,正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

2003年,中国第一驾载人航天发射成功,景德镇无比自豪地说:“跟随杨利伟上天的,还有我们景德镇造的呢!”这次景德镇飞上太空的产品,不是陶瓷,而是宇航员的座椅。从木质传统的水车到生产尖端的产品的转换,景德镇仅仅用了30年时间。

紧张的哈密瓜
忐忑的铃铛
2025-09-17 05:03:12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洪武年间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景德镇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