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代碗底字

爱撒娇的糖豆
故意的石头
2023-03-27 22:28:39

古代碗底字

最佳答案
单薄的大象
善良的导师
2025-09-17 07:12:01

这是清代画押字款,原型字款是“永乐年制”两行四字款,随着民窑的大批量生产,逐步成为了一种辩识符号。这种符号纹饰实际上在6800年前的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就有,当时的彩陶上就有此类符号纹饰。

最新回答
无私的蜗牛
大意的棉花糖
2025-09-17 07:12:01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痴情的雨
靓丽的万宝路
2025-09-17 07:12:01
不值钱吧,首先是民窑的,要是官窑的能好点,其次是碗底的瓷片,因为没有花纹等,所以体现不出什么艺术及收藏价值,最后是清代的,本身清代的瓷器碗在市场上价格就不是很高。。。。。。

所以我认为不值钱,但是我本人新手,研究的也不透彻,所以仅供参考吧

会撒娇的镜子
合适的钢笔
2025-09-17 07:12:01
1,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 *** 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2,明式家具十六品

第一组包括 1)简练 2)淳朴 3)厚拙 4)凝重 5)雄伟 6)圆浑 7)沉穆 等七品.

明式家具的主要神态是简练朴素,静穆大方,这是它的主流.以上七品可说同 属这一类型.它们大都朴质无文,或有亦不多.也正因如此,被选为简练的实 例每兼有淳朴之趣,被选作淳朴的实例或颇具沉穆之神.不过如仔细分辨,还 是能看出它们所具的神态以何为主,并依其主要的来定品.

第二组包括 8)穠华 9)文绮 10)妍秀 三品.

简练朴素,静穆大方,只是明式家具神态的主要一面,但决不能说是它的全貌 .有的明式家具有精美而繁缛的雕刻花纹.这三品属於装饰性较强的一组,与 第一组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组有 11)劲挺 12)柔婉 两品.

二品神态迥别,刚健婀娜,各臻其极,但互呈妙趣,异曲同工.有一点二者却 又相同,即整体各个构件都比较细.言其细,主要是造得细,不是下料细.劲 挺和柔婉,尤其是后者,必须用很大的料才能造出来.若就其细而言,它们和 构件比较粗的淳朴和厚拙两品又形成对比.

第四组有 13)空灵 14)玲珑 两品.

二品彷佛相近,实不相同.空灵靠间架空间处理得当才能取得效果,玲珑则仗 各个部位的透空雕刻予人灵巧剔透之感.玲珑必然有著高度而精美的雕饰,若 就此而言,它又和第二组属於同一类型.

第五组有 15)典雅 16)清新 两品.

典雅言其有来历而不庸俗,清新言其大胆创新,悉摈陈腐.二者乍看似乎大相 迳庭,实则也有一致的一面,即都要有超然脱俗的面目才能入品.如果有来历 而只是墨守成规,平淡无奇,那麼可称典雅的家具未免太多了.它必须是确有 来历但又罕经人道,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如果说大胆创新,悉摈陈腐,但却 是故弄新奇,矫揉造作,那又安得入清新之品,只不过罹怪诞之病而已.

§明式家具八病

家具的某一病往往是某一品的反面,但又不得与另一品彷佛有些相近而混淆起来,它们之间是有明确分界的.例如:

繁琐和赘复都是简练的反面,但它们不得与穠华相混.

臃肿乃是劲挺的反面,滞郁乃是空灵的反面,但不得与厚拙相混.

纤巧是淳朴、凝重的反面,但不得与构件比较细的劲挺、柔婉相混.

悖谬、失位的病源每出於标新立异,逞怪炫奇.

俚俗一般是不成功的来自某一地区的乡土制品.它们常使用南榆、柞木等较软木材,制作手法,别成体系,与习见的黄花梨、紫檀器等风格不同.民间家具有的非常淳朴,即使粗糙一些,也稚拙可喜.俚俗只是这类家具中的下下品而已.

3文物(wén wù ): 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4,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5,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6玉,在我国是美石的同义语.古人视玉为宝,今人又把珍贵的玉石称为宝玉.我国是一

个玉石之国,但目前国内的珠宝界、考古界和地质界对玉、玉石和宝石的定义是有区别

的.目前国际上统称的玉专指软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统称为玉石.宝石是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 *** 体,绝大多数都是某种矿物的单晶体

,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碧玺、紫牙乌等.

一、硬玉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见地质情报

所:《翡翠冲的《国外地质科技》,1981年第2期)两类.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

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要是由硬玉矿物

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翡翠

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紧密的纤维状结构,使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

硬玉是由一种钢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纯净者无色或白色.其块体的化学成分为

:二氧化硅占58.28%,氧化钠占13.94%,氧化钙占1.62%,氧化镁占O.91%,三氧化

二铁占O.64%,此外还含有微量的铬、镍等.其中,铬是使翡翠具有翠绿色的主要因素

.通常翡翠含氧化铬O.2~O.5%,个别达2~3.75%以上.

翡翠硬度为7,比重3.33.矿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

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

、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

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翡翠在我国明确地称为硬玉,可能始于宋代.而汉代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

西都赋》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咏诗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软玉中的碧玉,而非

硬玉.正因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选》、颜师古往《汉书》均未尝及之

.近来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称:在18世纪以前,中国人

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前不久,苏联地质

学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缅甸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矿发现于1871年,

至今已开采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缅甸乌龙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纪(宋末至元

初)已经采矿(见《国外地质科技》).而我国目前从宫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发现

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国人何时称硬玉为翡翠,缅甸翡翠何时输入中国,一直是未

弄清楚的历史之谜.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发现,来解决这一历史悬案.

二、软玉

软玉是我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的译名.这一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有“肾脏

”之意.这是因为古代洲认为将这种玉石佩挂在腰部可以治愈肾病(久术武夫:《宝石

贵金属辞典》).看来,古欧洲人和我国古代人一样,都迷信于玉.中国古人不仅认为

饰用这种玉可以辟邪,而且认为饮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论欧洲人也好,喜欢玉器的

墨西哥和新西兰人也好,都没有中国人使用软玉的历史悠久.中国在世界上有“玉石之

国”之称,这同发现和使用软玉的悠久历史有关.

软玉在我国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它们与硬玉不同,是由角闪

石族矿物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软

玉同硬玉一样也呈纤维状结构.这种由透闪石或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结构,是软玉具有

细腻和坚韧性质的主要原因.透闪石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中常含有4%

以下的铁,当铁含量超过4%时即过渡为阳起石.我国新疆软玉块体的化学分析结果是:

二氧化硅占57.6O%,氧化铝0.25%,三氧化二铁0.66%,氧化锰0.16%,氧化镁25.61

%,氧化钙2.68%,其它杂质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矿物折光率:透

闪石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折率0.O21~0.023;

阳起石为Np=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折率0.021~0.02

7.

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

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

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白色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至暗

绿色,有时可见黑色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呈黑色时,

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色皮壳,现有人称其为

“糖玉”.白色略带粉红色者有人称为“粉玉”.虎皮色的则称为“虎皮玉”等.

目前所知,国内除台湾丰田地区产软玉外(包括透闪石猫眼石),主要产地在新疆

.新疆和田玉的悠久历史,在《史记》、《汉书》、《魏书》、《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五代史》等古书中,均有记载.不过,西汉以前,史籍所载新疆产软

玉的情况常夹带着不少神话故事.从《史记》中记载的《李斯谏逐客书》和《苏厉给赵

惠文王书》中的几句话(“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焉.

”“代马胡犬不东下,昆仑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

至秦统一六国时,新疆的软玉已从昆仑山北麓和田诸地源源不断地输向内地.尤其是密

尔岱所产的软玉块度较大,常有上万斤者.清时在乌沙克塔克台地区有密尔岱产的弃玉

三块,大者万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达三千斤.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大禹治

水玉山”原重一万零七百多斤,这一迄今为止的最大玉件,即产自密尔岱.

三、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这种玉石的主要品种表面看来,同

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组成的矿物和硬度则不同.组成岫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

石.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还混有锰、铝、镍、钴等杂质,这些混入物使岫岩

玉具有各种颜色.岫玉的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

其它杂色.其中常以绿色调为主,颜色介于青玉和碧玉之间.组成岫玉的蛇纹石矿物,

通常占85%以上,常见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等其它矿物.透闪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

硬度.

岫玉的五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光泽.硬度2.5~5.5,比重2.

5~2.8.蛇纹石矿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纹石是镁质碳酸盐岩、镁质基性宕、

超基性岩的交代蚀变矿物,也可与滑石、绿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质同翡翠和软玉极易区分,主要是光泽(老带油脂光泽)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广泛产生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我国很多地区具备这种地质环境,所以其

产地相当广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产地和以产地为名所划分的品种:

岫玉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产地在辽宁省岫岩县瓦沟.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43

.80%,氧化镁42.10%,氧化钙0.56%,氧化铝0.006%,三氧化二铁0.64%,水11.81

%,杂质12.85%.硬度4.8~5.5,比重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

在我国江苏、浙江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发现其中有岫玉(郑

建:《江苏省吴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妇好墓中有四十余件玉器,“

其中多数与现在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与新疆和阗(田)玉

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第428页).由此可见岫

玉的开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南方玉开采史不详,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玉质大多

数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因

含杂质多,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与岫玉也有差别

,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

的滑石层.

祁连玉产祁连山,玉色暗绿,带有较多的黑色脏点,岫玉和南方玉没有这一特点.

京黄玉淡黄色,也由蛇纹石组成,因产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

.本世纪60年代发现,历史上是否开采过,情况不明.因产量过少,现已停采.

安绿石也是蛇纹石玉质,因首次发现于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而得名.产于蛇纹石化

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较纯,细腻光洁,苹果绿至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与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还有不少产地和品种.因此,当我们鉴别新石器时代以来

属于这类玉质的玉器时,切不可轻易断定玉质的来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吴县

草鞋山、张陵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经鉴定有一件玉管为蛇纹石玉石,就不是

辽宁产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苏镇江的产物.

四、蓝田玉

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

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

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

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此引起后世

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莱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

.近些年,陕西地质工作者在蓝田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料,认为它就是古代记载的

蓝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寻找珠玉原料的地质界

重视,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兴趣.1982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展出了上述蓝田

玉的原石.这种蛇纹石化强烈时,局部已经变成与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质从外观上看

,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这种玉石虽然不很美观,

但因为蓝田地处西安古城附近,玉质硬度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采用做为

装饰品.在汉代玉器中有两件很像现今的蓝田玉,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

大型玉铺首嵌在古墓门上;另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佩.从这两件玉器玉质和色

泽上看,很多地质学者都认为同现今的蓝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蓝田玉,则需

加以进一步的考查.

五、南阳玉

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

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

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据

河南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探明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

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经过显微镜鉴定,玉质含有

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

属杂质电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

、黄等色.

南阳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微透明.化学分析的结果是:

二氧化硅41~45%,氧化铝30.71~34.14%,氧化镁0.28~1.73%,氧化钾0.02~2.64

%,三氧化二铁0~0.8%,氧化亚铁0.27~0.88%,氧化锰0.02~0.1%,三氧化二铬0

.01~0.34%,结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阳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结

果是:铬0.01~0.5%,镍小于0.1%,钒0.001~0.1%,锰0.01~0.05%,钛0.001~0

.5%.

据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已开采是无疑问的.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

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

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

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标本经初步鉴定

,“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

)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

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一件

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可知南阳玉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

会撒娇的发卡
结实的热狗
2025-09-17 07:12:01
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 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关于“内丘白瓷瓯”的记载,邢窑的中心窑址应当在内丘县境内。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从所获资料看,临城与内丘烧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应当属于一个瓷窑系统。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邢窑遗址的问题,并对邢窑历史、品种及其窑口分布范围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总面积约 300余平方公里。其中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瓷器的烧制中心。它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唐代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从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这说明陆羽《茶经》中所描写的仅仅是邢窑瓷器中的精品,并不是邢窑瓷器的全貌。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佳,当是还原焰烧成。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器形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碗有多种形式,最多的为浅形敞口碗,碗身呈 45 度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内丘城关地区白瓷窑烧制的玉璧形底碗与临城祁村窑同类的精致白瓷制品相同,并在碗底中心往往刻划有一个“盈”字。此外,还有敛口碗,分深浅两种。圈足较玉璧形底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八出者,口缘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线。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为盘形,托口微高出盘面,矮圈足。临城祁村窑还出土 1件皮囊壶,残高约16厘米,上部扁形,中间有提梁,流口残失,壶下部饱满,平底,左右两侧有线纹凸起,形如皮囊缝合痕,壶前后两面有划花三角形纹饰。注子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为圆唇口,颈极短,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从上述这些精细白瓷来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并不过誉。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为多,此外有注子、长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妆土,大碗多为平底,小碗多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采用叠烧法,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残留有支具烧痕。枕为长方形小枕,装饰以褐色斑点,有的装饰以篦点纹。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浅碗、唇口小罐、花口钵、双系罐等,胎体与釉均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处呈黑色。

邢窑瓷器素以色白见称,历来不见邢窑器有附加装饰的记述。但是在邢窑遗址范围内却发现了一些用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白瓷标本,增进了对邢窑白瓷的进一步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李肇《国史补》说那时邢窑白瓷已经天下通用,表明邢窑绝不是初创。继唐代邢窑遗址发现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内丘、临城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多处,证明邢窑在隋时就已开始烧制白瓷了。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正因为有众多的白瓷窑的出现与发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从唐墓中出土了不少白瓷,以陕西、河南、河北出土的为多,有些白瓷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其中一部分为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盏托等。特别是盏托的制作精工,是绝无仅有的珍品。这些白瓷与邢窑白瓷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可见它们应出自邢窑。此外,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带“盈”字款的碗与内丘城关邢窑遗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知是内丘窑的产品。

邢窑白瓷当时曾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均有发现。

祝运

温婉的蚂蚁
眯眯眼的裙子
2025-09-17 07:12:01
可以使用砂轮机或砂磨机来磨圆瓷片碗底。砂轮机是一种用于研磨金属表面的机械设备,通常由砂轮、支架、电机和控制器组成。砂磨机是一种用于研磨金属和其他材料表面的机械设备,通常由砂磨盘、支架、电机和控制器组成。

炙热的紫菜
碧蓝的大地
2025-09-17 07:12:01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