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茶具制作工艺及价格
现代人的生活不仅追求效率还追求质量,越来越多的人不单单沉迷于单一的工作,更多的会开始享受生活。例如在饭后或者朋友聚会的时候泡上一壶茶,聊聊天谈谈心,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陶瓷茶具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陶瓷茶具在市面上的品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德化陶瓷茶具,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具体的制作工艺以及它的价格。
一、技艺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二、制作方法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陶瓷业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著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的受人关注。器皿类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产,供内外销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装饰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化陶瓷器皿类的产品从功能方面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这两大类器物,造型样式古朴严整,传统意味浓厚。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传统形式加以演变,或是模拟自然形态加以整合,设计者考虑到造型需要适应陶瓷材料和技术的特点,构成了符合其属性与特征的形式语言。德化陶瓷造型与装饰明显地看到受商、周青铜器和玉器的影响,同时还有明代宣德炉的意味,特别是炉的造型和装饰更为显著。德化陶瓷优秀的传统造型筒形双螭壶、狮首筒形瓶、象耳弦纹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产区很少见的独特的样式。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德化陶瓷茶具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工艺水平也越来越精致,很多外国友人都为了德化陶瓷茶具慕名而来。瓷都德化更是成为了一个旅游景区,吸引了各个地方的人前去购买茶具和观赏制作流程。相信喜爱喝茶的你们也会跟小编一样对德化陶瓷茶具充满兴趣,这样一个做工精细的德化陶瓷茶具在市面上的售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根据工艺不同价格也不同。
“龙玺瓷业”陶瓷茶具,因其环保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陶瓷表面可印制LOGO,采用高温烤花工艺,永不褪色,具有非常好的广告效用.
陶瓷茶具价格:很多客户需要定制个性企业广告杯,作为公司内部员工使用或作为广告礼品馈赠客户.因为杯子材质的不同,客户采购的数量不同,再加上LOGO颜色,大小的不同,所以价格不会千篇一律,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陶瓷茶具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对于起定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常规款式的陶瓷杯,起定量往往500个就可以制作LOGO,因为杯胎有现货,所以只需要在杯子上再烧制LOGO即可.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杯胎能制作广告杯,一般杯子如果存放时间较长,使得陶瓷产品湿度较大,则不适合再加工LOGO,容易形成炸瓷开裂.如果客户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开模制作,淡季2000个可开模,旺季需要至少5000个才能开模.
陶瓷茶具制作周期:有模具的情况下,杯子5000个
15天即可以完全,如再加LOGO,需要8-10天时间.如需开模定制,一般3万以下的数量,从打样到大货交货时间40天左右,因为陶瓷杯的工艺,绝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并且受天气温度,湿度影响比较大,所以冬季的产量不如夏季高.
陶瓷茶具制作流程:
1.一次烧成:
做坯-干坯-精坯-上釉-烧成-出瓷-选瓷.2.两次烧成:做坯-干坯-精坯-选坯-烧坯-选坯-上釉-烧成-出瓷-选瓷.
陶瓷茶具定做流程:选款(或开模)-打样-确认样-生产大货-交货.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迄今为止,陶瓷器的界说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
陶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范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陶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内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两种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分类法: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类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等。
2.艺术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1)、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其等;
(2)、化工陶瓷: 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3)、化学瓷: 用于化学实验室的瓷坩埚、蒸发皿,燃烧舟,研体等;
(4)、电瓷: 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于、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
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5)、耐火材科: 用于各种高温工业窑炉的耐火材料;
(6)、特种陶瓷: 甩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
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二)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可分为:
土器 (brickware or terra-cotta), 陶器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遥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遂渐从低趋高。
土器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这些制品的烧成温度变动很大,要依据粘土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质与多少而定。以之制造砖瓦,如气孔率过高,则坯体的抗冻性能不好,过低叉不易挂住砂浆,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间。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国建筑材料中的青砖,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黄色或红色粘土为原料,在临近止火时用还原焰煅烧,使Fe203还原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为普通陶器( cmmon,pottery)和精陶器(Fine earthenware)两类。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砖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体的制品。精陶器坯体吸水率仍有4~1 2%,因此有渗透性,没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采用含铅和硼的易熔釉。它与炻器比较,因熔剂宙量较少,烧成温度不超过1300℃,所以坯体增未充分烧结;与瓷器比较,对原料的要求较低,坯料的可塑性较大,烧成温度较低。不易变形,因而可以简化制品的成形,装钵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机械强度和冲击强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时它的釉比上述制品的釉要软,当它的釉层损坏时,多孔的坯体即容易沾污,而影响卫生。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粘土质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质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其制造过程与长石质精陶相似,而质量不及长石质精陶,因之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而为长石质精陶所取代。长石质精陶又称硬质精陶,以长石为熔剂。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广的一种。近世很多国家用以大量生产日用餐具(杯、碟盘予等)及卫生陶器以代替价昂的瓷器。热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减少收缩,避免废品。这种坯料多应用于大型和厚胎制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sintering),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Vitrification),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很适应于现代机械化洗涤,并能顺利地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急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饮食的社会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销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于瓷器坯料,但烧后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 true porceiain,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则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质瓷 (hard porcetain) 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制造高级日用器皿,电瓷、化学瓷等。
软质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较低,因此机械强度不及硬质瓷,热稳定性也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于装饰性,所以多用于制造艺术陈设瓷。至于熔块瓷 (Fritted porcelain) 与骨灰磁 (bone china),它们的烧成温度与软质瓷相近,其优缺点也与软质瓷相似,应同属软质瓷的范围。这两类瓷器由于生产中的难度较大(坯体的可塑性和干燥强度都很差,烧成时变形严重),成本较高,生产并不普遍。英国是骨灰瓷的著名产地,我国唐山也有骨灰瓷生产。
特种陶瓷是随着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以及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长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长石,然而更多的是采用纯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制造工艺与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茶壶(英文:teapot),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它是茶具的一种,主要用来泡茶。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茶壶的质地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
保养方法:
1、用干净毛巾搓茶壶表面,作用是将表面脏色进行再抛光.每天2-3小时。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这样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会出现破相,这品相玩家比较忌讳。
2、一星期后表面会有红色痕迹这都是渐渐形成包浆底层,随时间茶壶颜色变浅色。
3、自然放置一个星期,让茶壶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的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
4、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茶壶有粘阻感,其实这是的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
5、每周用盐浸泡,按照盐15克、清水500克。因为人的死皮组织容易附着在茶壶上会滋生真菌,最后酸化使得茶壶最后酥脆自裂。盐在融化时可以产生次氯酸消除真菌。
陶瓷的外形,外形如同一个人的身形,线条要分明,匀称,协调,当一个接受臃肿驼背的人站在你面前,你肯定会感觉到不舒服,而陶瓷的外形一定要有精神,或挺拔,或饱满,或秀美等等。
宋代的斗笠盏这个是以直线为主的一个造型,气足这边微微的有一点点内弧线,然后组成了这个斗力盏灯外星唐人有诗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诗句让人感受到身心超然物外,从容自在,随性而行,返璞归真的一种意见,这也是我们当下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一种情怀。宋代斗笠盏简单而经典的造型一直延续至今。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挑选瓷器茶具,其实我们首先可以来观察茶具的釉色,好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瑕,釉面无斑点、小孔、气泡等瑕疵,可判断为好瓷器。听听叩击茶具发出的声音。用手指的指尖轻轻叩击茶具表面氢气发出的声音,一般磁化程度好的无损伤的瓷器敲击的声音应该清脆悦耳,耳质量较差的茶具则声音相对沉闷沙哑。
摸抚摸茶具表面。质量好的辞职茶具的釉面光滑而不涩,手感柔滑细腻,经过一看、二听、三摸之后,基本上可以断定瓷质茶具的优劣。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不同器型和纹饰的茶具,如果我们想知道,我们买的壶好不好用,主要是要看它的出水和断水,出水量快出水稳定的情况下这一把壶基本上就非常不错,如果出水不好,我们使用的时候不仅容易被烫伤,而且会弄脏桌面。所以我们挑选一把好的茶壶是非常重要的。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茶具对于泡茶来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而且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讲究色香味形,所以需要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各类茶叶品质的器具,下面看看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1瓷质茶具
瓷质茶具可分为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搪瓷茶具和彩瓷茶具5种。
(1)青瓷茶具
由晋代开始,青瓷茶具才逐渐发展起来,当时浙江是著名的青瓷产地。
那里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到了明代之后,青瓷茶具已经在国内外小有名气,著名的龙泉青瓷曾作为稀世珍品出口法国。
(2)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色泽洁白,颜色极为高贵脱俗。不仅如此,其造型也被设计得十分精巧,茶具外壁常绘有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四季美景,或是印有名人书法,颇具欣赏价值。
现在人们常常使用白瓷茶具待客,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又能展现自身的高雅气质。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从晚唐开始流行,到宋朝时达到鼎盛,后又流传至今,一直经久不衰。
以黑瓷茶具作为盛放茶的器具,不仅古朴雅致、风格独特,而且黑瓷本身材质较其他类茶更厚重,因而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真可谓既美观又实用。
(4)搪瓷茶具
我国的搪瓷工艺大约是在元代开始出现,因此搪瓷茶具较其他几类瓷质茶具兴起得较晚。
除了仿瓷茶具洁白、光亮的特点,加彩搪瓷的茶具也备受茶友喜爱,它们不仅与其他同类茶具有着相同的作用,还颇具欣赏价值。
(5)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由于品种花色繁多而被许多人购买使用。彩瓷茶具中,最著名的要数青花瓷了。
其色泽淡雅幽长,华而不艳;彩料涂釉,显得滋润明亮,平添了茶具的美感与魅力。
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由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2瓷器茶具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主要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彩瓷茶具和黑瓷茶具。
白瓷茶具兼采陶和瓷的特点,多洁白无瑕、华丽精致,能很好地反映出茶汤的色泽,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色彩和谐悦目,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等装饰,造型各异,光彩照人,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代,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茶具便享有“假玉器”之称,而且“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到了元代,
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白瓷茶具更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优异品质而蜚声海内外?景德镇的白瓷彩绘茶具,造型新颖,清丽多姿;釉色娇嫩,白里泛青;质地莹澈,冰清玉洁。它的装饰也十分丰富,有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之分。
有的浓艳重彩,富丽堂皇;有的轻描淡写,高贵素雅;有的镶金嵌银,豪华珍贵。翎毛茶卉、人物山水,游鱼走兽,画意生动,美不胜收,不乏绮丽之观。或缀以名人书法,使其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一直以来,白瓷茶具的使用最为普遍。
青瓷茶具
以浙江所产最好,宋代浙江龙泉县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首次远销欧洲市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有的精炼挺秀,有的端庄淡雅,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除了运用传统的浮雕、暗刻等工艺手法,釉色上也有娇嫩明润的颜色。
“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瓶”,“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越瓯犀液发茶香”。这些诗都是赞美翠玉般的越窑青瓷茶具。不过,用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容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这是其不足之处。
彩瓷茶具
釉色润厚、绚丽多彩,颜色十分丰富也纯正,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主要产于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茶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色彩淡雅幽青可人,
华而不艳。加之是在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明朝时,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各种彩瓷,其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因此,我国在国际上享有“瓷器之国”的美誉。
黑瓷茶具
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它始于晚唐,宋朝是黑瓷茶具鼎盛的时期,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朝时的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并且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无水痕”为上。蔡襄在他的《茶录》中说: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为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当时的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并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在这些黑瓷茶具的窑场中,以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
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由于黑瓷兔毫盏古朴雅致又风格独特,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较好,因此在当时为斗茶行家所真爱。不过,自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渐渐开始衰落。
瓷器茶具分为哪几种3盖碗
它是用来泡茶中经常使用的器具,还有叫做三彩碗,三才杯。盖碗有便捷,它不吸味,散热快,实用等优点,适用性较广。
茶壶
它是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材质有瓷制紫砂或者玻璃紫砂茶壶,它透气性好,保温性能也好,吸附茶汁这些优点,经常用来泡乌龙茶,普洱茶等
飘逸杯
它是一种根据现代化工业并结合泡茶原理设计出的与传统茶具又不一样的现代茶具,可以使茶叶茶汤分离并且自动过滤,可以避免茶叶在杯中浸泡时间太长,使得茶汤过于太浓或者太涩,这样简化了泡茶的过程,适合在办公室等地方使用。
茶杯
茶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将茶叶直接放到一个瓷杯或者玻璃杯中冲泡很常见,这种瓷杯或者玻璃杯简单,但有一个不足的特点,就是说不能做到茶水分离。这种方式喝茶头几口的时候,可能感觉问题不太大,但十几分钟之后就会茶汤过浓,洗两遍水之后,茶汤可能感觉就没什么味道了。
茶具的种类繁多,它的分类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按照材质不同可以分为:瓷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还可以按照用途不同分为:日常冲泡茶具和功夫茶茶具。很多的茶具造型优美,除了有使用价值外,好的茶具也是一种艺术品,有着收藏的价值。可以根据茶叶的特点和个人的喜好选择适合的茶具,还可以欣赏茶具的美感,感受品茗的情趣。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
“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
束书茶灶。
”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
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
”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
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
”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
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
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
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
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
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
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与陶瓷茶具的发展
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
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
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
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
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
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
宋世宗时有“柴窑”。
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
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
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
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
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暇庇,色泽如一。
”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
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
“世尤难得”。
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
”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
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茶具的分类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
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指宜兴制作的紫茶具。
用紫砂茶具泡茶,即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瓷器茶具
我国的瓷器茶具产于陶器之后,按产品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几个类别。
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
其产地甚多,而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著名,是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较为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均别具魅力。
其中以福州漆器茶具最佳。
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状各异,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
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就能充分发挥玻璃器皿透明优越性,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搪瓷茶具
由于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各地广泛流行,以后又为其它茶具所代替。
现代已很少采用了。
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 搪瓷茶具再次之。
特别是宜兴紫砂用来沏茶最好。
现将流行广、应用多,或在茶具发展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的茶具,结合主要产地,分类介绍: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
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
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
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
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
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
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
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
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
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
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
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
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
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蔡襄在《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
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
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
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
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
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
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据说,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时,好饮茶,为便于外出时烹茶,曾烧制过由他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以试茶审味,后人称它为"东坡壶"或是"提梁壶"。
苏轼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就是诗人对紫砂茶具赏识的表达。
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
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
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
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
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
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怎样鉴定紫砂壶
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
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鉴赏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
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
陶瓷茶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为保持茶具的原始工艺,茶具师烧制好成品时,未经抛光。所以不光滑。
陶瓷杯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二)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四、结束语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宋世宗时有“柴窑”。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暇庇,色泽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 饮茶 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 爱好 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 经验 ,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 总结 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 文化 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使用陶瓷茶具泡茶的好处
好茶要用好茶具泡才能泡出茶的独特香味,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用紫砂壶、玻璃壶、铁壶,当然,最普遍的茶具是陶瓷茶具。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陶瓷茶具泡茶呢?陶瓷茶具泡茶又有哪些 其它 茶具所没有的好处呢?今天我就以活瓷茶具为例为茶友们介绍下这个问题:
活瓷茶具,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活瓷茶具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陶瓷茶具种类,由二十多种矿物元素和陶瓷原料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进行调配烧制而成的。该活瓷茶具会释放出一种远红外线,能够将大的水分子变成小的水分子,能够促进人体对水分的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活瓷茶具还具有帮助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好处,从而能够达到养颜美容等效果。
用活瓷茶具泡茶,茶水口感软滑甘甜,尽享喝茶乐趣与健康。尤其是普洱茶可以去苦昧,使茶水口感顺滑甘醉、润喉。
经常使用活瓷茶具喝茶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和重金属,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新陈代谢。美容养颜、改善过敏性皮肤、降低高血压、消除酸痛疲劳。大家都知道的是陶瓷茶具是对健康有促进作用,有添加稀有元素的陶瓷茶具对于品茗喝茶、饮水健康具有实实在在的保健效果。
茶具的保养 方法
彻底将内外洗净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擦与刷要适度
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使用后清理晾干
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让壶休息
浸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 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瓷器茶具的种类
茶艺文化在中国一直是源远流传的,家中有客到来,我们都要倒杯水给客人,这就显得我们比较热情好客,比较讲究的主人,都会为上门的客人,泡一壶功夫茶,当我们碰上同样是茶艺高手时,我们会手痒的跟他比试茶道。而现在茶道不止是自己家里使用,我们去些比较高端的场所,酒桌谈生意,已经变成品茶谈生意,既文雅又健康,让他的顾客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完成交易。
而这些茶具中我们的种类我们有了解哪些呢?茶是有灵魂的,什么样的茶具泡什么样的茶,今天主要讲下我们比较传统使用的茶具,也是中国的魁宝文化——瓷器。
汝窑瓷器套装
汝窑瓷器,以器型简洁,釉色优美,光线含蓄,装饰质朴,渗透出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夺得“汝窑为魁”的特殊地位。俗话说众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汝窑是中国茶文化里最具有历史寓意的茶具,比较具有 收藏 价值。
白瓷茶具套装
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白瓷茶具有胚土的细腻,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色彩缤,造型各异,堪称茶饮器皿中的珍品。这套茶壶造型古朴,盖碗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盅,避免茶味浓淡不均匀,茶滤过滤茶末和茶渣,是茶汤更清澈,闻香杯,闻香之用,让茶香味道散发缓慢。
冰裂茶具套餐
茶具釉层浑厚而晶莹剔透,色泽比较纯正,瓷胎洁白而显得透明,胎体致密坚硬,胎骨细腻,浑然一体,做工细致,风格比较具有古韵,又包含着简约,是居家装饰赠送亲友的好礼品,除绿茶外都可使用这个泡制。
紫砂冰裂茶具
紫砂瓷器,是不挂釉,是充分的利用泥土的本色烧成的,整体显得色泽温润,古雅志趣,紫砂瓷器可以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出器物的形态,色泽比较天然生动,紫砂壶沏茶保留了原味,且茶香不涣散,透气性比较好,使用紫砂壶泡茶不易变味,是夏天泡茶的首选。
定窑茶具套装
定窑的茶具瓷胎坚密,釉质细腻,柔润如玉。釉色比较晶莹温润,釉的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出黄绿色,略带点粉质。长时间使用会使得定窑茶具变得更有光泽和美观,比较具有收藏价值。
紫砂茶具
紫砂瓷器年代越久,器身色泽越加光滑古雅,泡出类的茶叶越来越醇厚馨香,在家里爷爷的一直使用四十几年的壶紫砂茶壶,注入一壶沸水发现也会有一股茶香味,味道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显得馨香扑鼻,紫砂瓷器的质地淳朴,不美不俗。越是使用久远越具收藏价值。
汝窑日式茶具套装
日本人的茶道文化水平不比国内的简单,发展的是各具特色,茶文化在日本同样流行的时间比较长。不像国内细分的每个步骤都很讲究,这套茶具就比较有小资生活的情调,个头比较小,家里空间不大可以考虑这种款式的,而且携带会比较方便,办公下午茶使用就比较方便。
镂空青花瓷茶具
青花瓷的茶具,外观制作比较具有现代的特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制作出来比较时尚简约。胚胎比较薄,胚体厚度也比较薄,烧制工艺要求比较高,楼控设计在镂空处涂上一层透明的釉,简中的装修分风格就比较适合摆上一套这样的茶具。
汝窑干泡茶具套餐
茶具也是日式的,汝窑瓷器,以器型简洁,釉色优美,光线含蓄,装饰质朴,茶具是使用越久越具有收藏价值,时间的沉淀是茶具最好的茶叶,这套茶具比较适合初学者,或者比较喜爱日本式茶道的都可以选择这款,面朝大海,或者进入山林,席地而坐,沉静的环境品尝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