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
让世界从某个方面了解了中国,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让西方真正意义上第一次领略了东方的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丰富和提高了欧洲人的餐桌文化。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 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
扩展资料
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遗址中均有发现。宋代海运发达,在通往亚非的交通线的主要地区,均发现有中国青瓷和青白瓷。
宋人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有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郑和(1371~1435)开辟了横渡印度洋通往非洲东海岸的航路,中国瓷器行销更广。
与郑和同行的费信(1388~?)在《星槎胜览》中记述,进行瓷器交易的有20余国。欧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贩去中国瓷器,16世纪葡萄牙、荷兰商人来中国贩运。近人考察,1602~168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即有1600万件以上。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陶瓷历史悠久,所以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著称。郭沫若诗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以瓷业主撑一城,历千年而不衰,引举世之瞩目,迄今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象征性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