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瓷器的好坏?
瓷器不同于青铜器、古钱币需要包浆皮壳。我对古瓷器喜欢除去皮壳,真东西用不着残留它作为佐证。瓷器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层,面貌也不同。我们这里从水坑(古运河道)里出的瓷器瓷片,有的没有一点皮壳,光亮如新,但温润如玉,没有那种扎眼的火光气。
也有土里的瓷器业重腐蚀,连釉面也全脱落也,釉面已去,何来皮壳?我在洗瓷片时,对有附着物的,开始听信瓷友的话,用洁瓷净泡,结果附着物去了,釉面也变了色。后来在清洗时采用钢丝球刷,用点力也能除去。对整器上的附着物(主要是瓷器,不包括低温釉的)采用刀片或美工刀小铲去。我想,自然与人工做的粘附物相比较,前者粘附在瓷面上更牢一点,后者则没那么牢,有的用指甲就能刮去。
有些高仿品的确需要借助放大镜。我也碰到一些藏家,拿着放大镜转地摊,实是唬人而已。
对瓷器的气泡进行研究,紫窑烧的与气窑、电炉烧的不同。前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不断添柴,每次添柴炉温便有所下降,瓷器釉面的气泡也就大小不一、有宇航局有疏,且有层次。而用气窑烧的瓷器,因温度高,釉面沸腾,气泡大小相同,且没有层次,很容易甄别。但高仿不同。到高仿店一看,无法区分。这些高仿者已有所悟,什么时候升温,什么适当降温,研究透了,用气窑与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别无二致。但是,运用这种“气泡学”可以区别一些不同高仿的东西,如果瓷器的釉面气泡大小一致,处在同一层,那肯定是现代仿品。瓷友雅玩,找的就是感觉。任何事都不同绝对化,气泡只是辨赏瓷器的一种方法。我曾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看不同的瓷片。比如先用10倍的放大镜看官哥汝钧瓷片釉面的气泡,再用40倍的放大镜反复看,找到其中的感觉。
有一部外国影片叫《闻香识女人》,现实中有不少瓷友闻香识瓷片。搞古陶瓷收藏,除了看器型、胎质、釉水、款识、痕迹、气泡等外,还有用鼻子闻的。不少搞老窑的瓷友均有此感受。一般出土的古陶瓷(主要是瓷化程度不高的、低温釉的)都有一股芬芳的泥土味。有的古陶瓷虽然离开土层时间很长了,但只要一碰到水,那股特有的泥土味就会溢出。像汉罐、鸡首壶、宋吉州窑等瓷化程度不太高的均可闻到。这种泥土味,比起那种作伪时掺入其他东西埋地后取出的新品发出的刺鼻腥味有所不同。有兴趣的瓷友不妨自己试验一下。当然,这种闻的方法也不能绝对化。听说,现在有一些仿者新品分别埋入不同的土层。如汉代瓷器就埋汉墓的泥土中;宋代瓷器就找宋墓的泥土掩埋,等几个月或半年取出后,不知是否也能达到真品的那种泥土味。
高新科技让历史舞起来
馆内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演示与文物史料巧妙结合,全面展示了中国漕运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每天游人如织,参观者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序厅,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沙盘模型的创意式组合,呈现出一场多感官的视觉盛宴,以具象而有震撼力的方式,还原漕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原貌。
船型超级互动桌更充分体现了游客与历史的互动。它依照船的造型,分别排布10大块漕运民俗方面的内容,包括漕神、海神、天后庙、开漕节、高碑店庙会、漕运与西游记、运河龙舟、生辰纲运输、十番锣鼓和漕运诗词民谣。游客选择触发点,桌上相应的内容随即发生变化,并且所有画面的变化会由桌面任意触发位置贯穿至整个桌面。
走近淮安厅前,静态的玻璃影像门画面随即发生变化,一名从徐州南下的信使,快马加鞭前往淮安,有加急密函上报漕运总督。伴随着画外音“圣旨到,速开城门”。
实景还原令人亦真亦幻
在历史厅,有组清江造船厂彩绘雕塑。工人们正在制作一艘漕船,只见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铁钉连接、锔加固、拼接榫构、麻絮桐油砺灰捻缝、船底涂漆,俨然就是一部真人演示版的漕船施工工艺图。
在文化厅里一艘根据明清相关文献记载按比例缩小复原制作的漕舫。船头是一个巨大的“狮子”头,波浪形的毛发像涌动的运河水;船尾则是寓意平安的良渚文化的图腾神徽。这艘漕舫为明末清初督运漕粮的一种官船,名为“太平舟”,也叫“飞虎舟”。
淮安厅的河下古街,有种亦真亦幻的错觉。张记铜铺内炉火熊熊、淮丰米行里五谷满仓、淮宾楼美酒飘香、清溪馆的宴席上摆着软兜长鱼、开洋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淮扬名菜,两位士子觥筹交错、谈诗论文……
上万馆藏细说漕运历史
作为古代衡器使用的石权、铁权、方升、方斗,交纳公粮后官府发给的文字凭据——完纳漕粮执照,清漕运总督杨锡绂上奏乾隆皇帝的奏折,由漕运官员绘制的《清山东运河备览》,记载卫漕部队规章制度的清漕标中营炮队条规残碑,漕帮的帮规《道德真经》……这些都是漕运的文化信息载体,是漕运文化变化发展的物证。
在淮安厅的一个橱窗内静静地安放着从河下古镇龙泉窑瓷片堆积遗址发掘的上万张瓷片。瓷片旁是经考古人员修复的碗、盘、盏、炉和高足杯等,计有30多种。2008年9月17日,由南京博物院和楚州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发现了一处大型元、明龙泉窑碎片遗址,出土了11万片21.8吨龙泉窑青瓷片,其中不乏龙泉窑中的精品瓷片,为官窑御制进献皇家使用。龙泉窑产于浙江龙泉县,如此大量的龙泉窑瓷器集中到楚州与它的漕运枢纽地位密不可分。
漕运遗韵展区以展陈楚州(今淮安区)出土的精品文物为主,包含古代书画、陶瓷类、金银玉石类等。书画藏品以王镇墓出土的字画为代表,其中包含传世极少的夏昶、谢环、马轼、夏芷等名家的遗作。瓷器有六朝酱釉印钱纹双耳罐、明青花花卉纹蒜头瓶、清乾隆款斗彩八宝纹碗等,其中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是元代青花瓷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27件国家一级文物。
2021年1月29日,沧州市的某一施工单位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清淤河道时,在大运河的河北泊头处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沉船被淤泥覆盖,估测船体大约长十米,宽三米。目前,挖掘船体的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之中,考古专家也待沉船挖掘出来后,再做进一步的鉴定。沧州市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沉船上也清理了出一些瓷片和陶片,根据这些,初步判断是明代的沉船。
目前,沧州市准备将沉船整体用集装箱吊上岸。经过现场的初步勘察,沉船的一部分船体已经暴露了出来,但是整体面貌仍然无法看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的工程,并且直至今天,仍在使用之中。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穿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沿线的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为了方便国家的军队征战其他国家而建立起来的。而在隋朝时,便将南北的运河进行贯通。由于隋朝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便于管理,因此要求贯通京杭大运河。并且隋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通过运河,将各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输到都城。京杭大运河也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使其重新发挥灌溉、防洪等多种作用,并且新建了许多的码头,改善航运条件。
随着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兴起,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清理河道等整改工作,来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展开。明代的沉船有着非常丰富的,可供考古的价值。从船体的结构、船上的器具以及船上的文物等多方面,对沉船进行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明代的社会发展。并且明朝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中西交往非常频繁。明朝的船体的构造,也借鉴了西方船帆的设计。但是由于缺考相关的实体资料,现代科学家对明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细节的认识还不深。从沉船中出土的古文物中,也可以看出明代中外交易往来的繁荣程度。
2021年1月29日,一施工单位对大运河河北泊头段进行清淤时,发现了一艘明代的沉船。该沉船发现地点位于泊头市区胜利桥南200米处的大运河河道河段,工作人员先挖出几块大木板,随后发现了船体,施工单位立即将情况上报给了有关部门。随后沧州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快速赶到现场,经过排水和清泥之后,沉船已经暴露出了部分船体。根据估测,该船体大约长十米,宽三米。目前,挖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根据官方说法,考古专家也将在沉船挖掘出来后,再做进一步鉴定。施工单位已经根据文物部门的要求在沉船的周围打上了一圈木桩,之后将围绕沉船制作一个巨大箱体,然后将沉船整体吊装上岸,转移到室内进行细致发掘。 根据沧州市和泊头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说法,在沉船上清理出的一些碎瓷片、陶片以及船体的层位堆积关系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艘明代的货船。
运河历史京杭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而且直至今日,运河仍在使用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最初目的是为了方便国家的军队征战而建立。在隋朝时,由于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为了便于管理和交流,因此贯通了京杭大运河。而且在隋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通过大运河,将各地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都城。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穿了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对于中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以及沿线的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沉船处理在当今,我国对于古代文物的处理是十分谨慎的。而且该沉船对于专家们进行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从船体的结构以及船上的文物上来看,可以从而确定明代社会发展。明朝在我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在明代,中西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明朝船体的构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船帆设计。由于目前缺乏一些相关的资料,现代科学家们对于明代造船技术的认识一直有限。从此次出土的沉船中,可以研究出相当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