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不同于青铜器、古钱币需要包浆皮壳。我对古瓷器喜欢除去皮壳,真东西用不着残留它作为佐证。瓷器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层,面貌也不同。我们这里从水坑(古运河道)里出的瓷器瓷片,有的没有一点皮壳,光亮如新,但温润如玉,没有那种扎眼的火光气。
也有土里的瓷器业重腐蚀,连釉面也全脱落也,釉面已去,何来皮壳?我在洗瓷片时,对有附着物的,开始听信瓷友的话,用洁瓷净泡,结果附着物去了,釉面也变了色。后来在清洗时采用钢丝球刷,用点力也能除去。对整器上的附着物(主要是瓷器,不包括低温釉的)采用刀片或美工刀小铲去。我想,自然与人工做的粘附物相比较,前者粘附在瓷面上更牢一点,后者则没那么牢,有的用指甲就能刮去。
有些高仿品的确需要借助放大镜。我也碰到一些藏家,拿着放大镜转地摊,实是唬人而已。
对瓷器的气泡进行研究,紫窑烧的与气窑、电炉烧的不同。前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不断添柴,每次添柴炉温便有所下降,瓷器釉面的气泡也就大小不一、有宇航局有疏,且有层次。而用气窑烧的瓷器,因温度高,釉面沸腾,气泡大小相同,且没有层次,很容易甄别。但高仿不同。到高仿店一看,无法区分。这些高仿者已有所悟,什么时候升温,什么适当降温,研究透了,用气窑与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别无二致。但是,运用这种“气泡学”可以区别一些不同高仿的东西,如果瓷器的釉面气泡大小一致,处在同一层,那肯定是现代仿品。瓷友雅玩,找的就是感觉。任何事都不同绝对化,气泡只是辨赏瓷器的一种方法。我曾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看不同的瓷片。比如先用10倍的放大镜看官哥汝钧瓷片釉面的气泡,再用40倍的放大镜反复看,找到其中的感觉。
有一部外国影片叫《闻香识女人》,现实中有不少瓷友闻香识瓷片。搞古陶瓷收藏,除了看器型、胎质、釉水、款识、痕迹、气泡等外,还有用鼻子闻的。不少搞老窑的瓷友均有此感受。一般出土的古陶瓷(主要是瓷化程度不高的、低温釉的)都有一股芬芳的泥土味。有的古陶瓷虽然离开土层时间很长了,但只要一碰到水,那股特有的泥土味就会溢出。像汉罐、鸡首壶、宋吉州窑等瓷化程度不太高的均可闻到。这种泥土味,比起那种作伪时掺入其他东西埋地后取出的新品发出的刺鼻腥味有所不同。有兴趣的瓷友不妨自己试验一下。当然,这种闻的方法也不能绝对化。听说,现在有一些仿者新品分别埋入不同的土层。如汉代瓷器就埋汉墓的泥土中;宋代瓷器就找宋墓的泥土掩埋,等几个月或半年取出后,不知是否也能达到真品的那种泥土味。
个性的导师
2025-09-17 17:15:44
网络鉴宝师左联网上公开的资料比较少,查了下好像是山东省济宁市人,近十年活跃于各大网络鉴定平台,号称“大运河边的捡瓷人”。我就纳闷了一个在河边捡捡瓷片的就能成为瓷器鉴定专家?什么是专家?我认为敢花钱买瓷器的才是专家,买到假货——记忆犹新——刻苦专研——再买——再专研,这才是一个真正专家的修炼之路。我们来看看左联呢,就是河边捡了几个破瓷片,买了几本书看,就说自己是专家了,专家有这么容易就修炼成功的吗?
据我所知左联的瓷器鉴定水平很一般,职业网络鉴宝师,有一点点瓷器的鉴赏的基本水平,价值几百元的瓷器可以看,稍微有点价值的瓷器看不准。听一些瓷器收藏藏友说,他们在一些网络平台去找左联鉴定,拍摄背景稍微昏暗点,明明是假的东西,他会以通篇一律“釉面温润,胎质干爽”之类的鉴定语言看真,感觉只会看包浆,不会看工艺,研究比较浅。瓷器收藏小白有几百元的瓷器可以找他鉴定,上万的东西还是不要去找他鉴定。
深情的悟空
2025-09-17 17:15:44
2021年1月29日,沧州市的某一施工单位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清淤河道时,在大运河的河北泊头处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沉船被淤泥覆盖,估测船体大约长十米,宽三米。目前,挖掘船体的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之中,考古专家也待沉船挖掘出来后,再做进一步的鉴定。沧州市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沉船上也清理了出一些瓷片和陶片,根据这些,初步判断是明代的沉船。
目前,沧州市准备将沉船整体用集装箱吊上岸。经过现场的初步勘察,沉船的一部分船体已经暴露了出来,但是整体面貌仍然无法看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的工程,并且直至今天,仍在使用之中。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穿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沿线的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为了方便国家的军队征战其他国家而建立起来的。而在隋朝时,便将南北的运河进行贯通。由于隋朝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便于管理,因此要求贯通京杭大运河。并且隋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通过运河,将各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输到都城。京杭大运河也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使其重新发挥灌溉、防洪等多种作用,并且新建了许多的码头,改善航运条件。
随着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兴起,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清理河道等整改工作,来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展开。明代的沉船有着非常丰富的,可供考古的价值。从船体的结构、船上的器具以及船上的文物等多方面,对沉船进行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明代的社会发展。并且明朝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中西交往非常频繁。明朝的船体的构造,也借鉴了西方船帆的设计。但是由于缺考相关的实体资料,现代科学家对明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细节的认识还不深。从沉船中出土的古文物中,也可以看出明代中外交易往来的繁荣程度。
满意的衬衫
2025-09-17 17:15:44
2021年1月29日,沧州市的某一施工单位在对京杭大运河进行清淤河道时,在大运河的河北泊头处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沉船被淤泥覆盖,估测船体大约长十米,宽三米。目前,挖掘船体的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之中。考古专家也待沉船挖掘出来后,再做进一步的鉴定。沧州市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沉船上也清理了出一些瓷片和陶片,根据这些,初步判断是明代的沉船。
自宋元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来往贸易的船只非常多,沉船也不少。一般情况下,沉船在淤泥中是更容易保存下来的。并且由于京杭大运河与海洋还是有些区别的,河流里的含盐量相对较低,因此不会腐蚀掉船舱的整体结构。并且沉船在淤泥里掩埋,没有受到外力的破坏,腐蚀速度正逐渐降低。并且在淤泥里埋藏的沉船,由于习惯了咸水和淡水的交替浸泡,再加上由于人工清理河道因导致沉船所处的地方变成了陆地,因此浸泡船身的只剩下淡水。
目前,沧州市准备将沉船整体用集装箱吊上岸。经过现场的初步勘察,沉船的一部分船体已经暴露了出来,但是整体面貌仍然无法看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的工程,并且直至今天,仍在使用之中。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穿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沿线的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为了方便国家的军队征战其他国家而建立起来的。而在隋朝时,便将南北的运河进行贯通。由于隋朝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便于管理,因此要求贯通京杭大运河。并且隋朝以后的各朝各代,也通过运河,将各地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输到都城。京杭大运河也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使其重新发挥灌溉、防洪等多种作用,并且新建了许多的码头,改善航运条件。随着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兴起,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清理河道等整改工作,来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展开。
沉静的画笔
2025-09-17 17:15:44
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我省宿州境内的隋唐大运河,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抢救性发掘,目前已经结束。此次发掘累计考古钻探面积2万多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发掘水井4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400余件。昨日上午10时,精选的500余件隋唐大运河出土文物,在宿州市首次盛大集中展出,面对如此丰富的考古成果,来自全省各地的众多专家,纷纷称奇。运河结构重见天日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此次发掘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挖的真正的隋唐大运河流经宿州境内的一小段遗址,位于宿州市西关商业步行街建设工地。为了完整科学地解剖古运河在宿州境内的结构,考古人员在发掘地点选择遗迹较多的地段作了一个横段面,经发掘得知,该段古运河河口宽32.65米,河底宽近20米,深5米,河口南高北低,南端高出北端近1米;随后在河道内发掘出许多珍贵的文物,从河道的堆积情况看,基本上反映了河道开凿、使用和废弃的年代,同时首次掌握了运河河床剖面的一手资料,弄清了运河宽度及河床基本结构,基本掌握了运河开凿技术、疏浚和使用等信息。名窑瓷再现当年繁华
据介绍,此次隋唐大运河宿州段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囊括了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琉璃器、玉器和动物骨骼等,包括碗、盏盘等生活用具;健身球、围棋等文娱用具;钗、粉盒、水晶坠等装饰用具和医类用具、瓷制玩用品,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其中瓷器占出土文物总数85%左右。经过初步整理,这些瓷器归属窑口,有淮南寿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建窑、湖南岳州窑、河南巩县窑、钧窑、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定窑、瓷州窑等二十多个名窑。其涉及窑口之众多,数量之大,器类之丰,实属罕见。尤其是北宋磁州窑的珍珠地花卉白釉钵,北宋定窑花口瓜棱腹小底青白瓷瓶,唐代巩县窑的绞胎枕、三彩枕、陶塑说唱俑等造型典雅、工艺精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还出土了许多唐宋时期的瓷塑人物、动物、玩具,都别具一格,耐人玩味。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唐代的“捶丸”引起了有关考古专家的注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副站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李广宁说,“这就是最古老的高尔夫球,早在唐代我们的祖先就是用木制工具打球,就像现在的高尔夫球”。考古发掘意义重大
专家介绍,此次发掘隋唐大运河遗址已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99年隋唐大运河濉溪段首次考古发掘,并成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此次唐宋时期的20多个窑口瓷器在我省运河遗址大规模集中出土,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在当时制瓷业十分发达,不仅产量大、品类多,且质量高、制瓷工艺技术多样。在发掘的600平方米河床内就出土数以百万计瓷片,也充分说明了隋唐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为隋、唐、宋各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基础,且直接左右隋、唐、宋三代商贸活动,及官方和民间商品的交流、运输;通过这次发掘,反映出隋唐大运河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当时隋、唐、宋各时代的缩影,对研究中国漕运史、商贸史、陶瓷史以及隋、唐、宋的兴衰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优美的小蜜蜂
2025-09-17 17:15:44
文·段宏刚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很有话题性,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隋朝,它们大起大落,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存在感都很强,对历史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匪浅。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到公元前207年被刘邦攻破都城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为止,前后只延续了14年。 但这14年里,秦朝对历史的贡献颇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第一次在华夏大地上建成了统一王朝,并统一了度量衡,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方便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秦朝还通过大兴土木,给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领域的瑰宝,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 因此,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都会不惜用溢美之词来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隋朝从隋文帝杨坚于581年修改国号为「 ”隋”,并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开始,到619年被军阀王世充废掉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侗结束,前后总共存活38年。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 隋朝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贡献都可圈可点,有些贡献甚至是举世无双的,为后边朝代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建立隋朝后,以史为鉴,深信”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的道理,立志要把隋朝建设成一个国强民富的统一王朝,因此,他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生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给隋朝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开了一个好头。 著名的 「 ”三省六部制”,就是在杨坚手里创立的,从他创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历朝历代都以「 ”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和调整,对巩固中央集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省是指对全国所有官僚机构的划分,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全国的执政中枢部门和封建社会最高的 *** 机关,首席长官是宰相,主要职责是决策国家大事,制定和修订国家的法令,发布皇帝的诏书。 隋朝疆域 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发展而来,由「 ”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六个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的机构形成,但由于这些机构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有机会传达皇帝的命令,在后来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有实权的执政机关。 门下省最初是皇帝的侍从机构,随着后期权力不断扩大,成为跟中书省并驾齐驱的机构,两者共同商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还有监督皇帝的诏书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权力。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最高长官称作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官阶位居一品到三品之间,掌管着全国各行各业的运行,相当于现代国家每个部门的部长。每个部又下辖四个司,管理具体的事务,它们构成了完善而科学的国家管理机器,对中央政权的巩固,对推进社会全面、运行发展,都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隋文帝登基以后看到,隋朝之前的选拔人才制度,一直实行「 ”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最大弊端的就是过于看重人才的家世和血统,容易养成任人唯亲的陋习,给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设置了一个无形障碍。 古代科举考试现场 因此,隋文帝继位不久,就下令废除「 ”九品中正制”,推行了「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论出身和血统,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各个级别的科举考试,只要具备真才实学,任何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前后历经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有力改善了之前朝代用人制度的各种弊端,彻底打破了门阀士族依靠血缘关系对人才的垄断,让许多普通读书人有机会跻身上层社会,得到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拥有豪情壮志的古代知识分子走向仕途,为国家鞠躬尽瘁提供了很大便利。科举制度能在隋文帝时期成功推行起来,是一个利国利民、善莫大焉的好事。 拥有雄心壮志,具备强烈开拓进取精神的隋文帝杨坚,在他执政的24年里,政绩相当显著,初步把隋朝建成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他的所作所为无疑给他的皇子皇孙开了一个好头。 604年隋文帝去世后,他的次子,时年35岁的杨广(569年——618年)继位,史称隋炀帝,在位14年(604年——618年),总体来说,功过参半,跟秦始皇一样,在位初期,稳扎稳打,做了许多治国安民的好事,在位后期,好大喜功,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蠢事。 隋唐长安城遗址 杨广从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野心勃勃、唯我独尊的个性,但城府极深,对什么事都喜欢追求极致,甚至极端,却常常善于掩饰和伪装自己的动机。由于是次子,只能屈居晋王,没有资格做太子,于是,他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杨勇一直嫉妒在心,处心积虑地抓他的把柄,并在朝中上下不断散播哥哥的谣言。 最终,在满朝文武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隋文帝于600年下令废掉杨勇,改杨广为太子。他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只是时间问题。 604年,杨广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期盼已久的龙椅,但他 *** 还没有坐热,就萌生出一个疯狂想法,那就是把都城从大兴城(长安)迁到700多里之外的洛阳。 他先在洛阳旧城东边18里的洛河沿岸,重新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发动数百万工匠,经过9个月的大兴土木,终于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堪比大兴城的新国都。在兴建新国都的同时,另一项伟大工程,「 ”隋朝大运河”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凿。 迁都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迁都问题上都十分慎重,隋炀帝迫不及待的迁都,是进行了多方面考虑后,才做出的决定。 隋唐洛阳城模型 第一个原因,看好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大兴城更有优势。 八百里关中平原所处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但随着魏晋南北朝这400多年间,北方地区连年争战,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相对太平,经济上获得了迅猛发展,到隋朝时,已经超越了北方。 另一方面,此时的关中地区经常性发生灾荒,导致粮食产量逐年锐减,所产粮食难以养活大兴城几十万居民,更不要说给驻守边疆的士兵进行补给了。 洛阳地理位置非常好,正好位于大运河的中心位置,如果贯通洛阳周边的运河,完全可以利用水路的优势,把南方的粮食运输过来,供应给北方其它地区。 隋朝运河 第二个原因,加强对南方门阀士族的管理和统治。 门阀士族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政治集团,由官僚士大夫组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他们依仗强大的实力,对朝廷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隋朝统一后,看到这一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江南地区更甚。为了有效管理和统治南方,隋炀帝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运河南北贯通,方便朝廷迅速出击,能在第一时间瓦解门阀士族的威胁。 为了完成大贯通运河的壮举,隋炀帝前后花去6年时间,每天动用上百万劳力夜以继日地开凿河道。 公元605年3月到该年底,成功开通了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总长度约为1000公里的「 ”通济渠”,直接打通了黄河与淮河的水上交通。 608年秋季,又开通了从洛阳经山东临清,再到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约为1000公里的「 ”永济渠”。 610年间,又开通了总长度约为400公里的「 ”江南运河”,起点为江苏镇江,终点是浙江杭州,同时还对邗沟进行了河道拓宽。 隋唐大运河安徽泗县段 再加上之前隋文帝于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在洛阳与杭州之间形成了全长1700多公里,纵横交错的水运系统,船舶完全可以自由而快速地出入在两个城市,把两地货物进行交换,有力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的另一个巨大贡献,就是培养了著名城市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随着运河南北贯通,扬州逐渐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 ”隋朝大运河”贯通后,即刻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水上交通大动脉,除过在军事和政治上展现出突出作用外,对民生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不论对国家还是百姓都是居功至伟。 洛阳城和大运河都完美地建好了,但如何解决新都城几十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某天用膳时,隋炀帝突然想到,南方温暖多雨,一年可产两季粮食,多的吃不完,何不通过大运河把南粮北调,储存在洛阳城中,既能满足洛阳城的粮食需求,又能以洛阳为集散中心,随时把粮食分配到北方各地,完全可以缓解北方粮食不够吃的压力。 隋朝粮仓分布图 说干就干,此时的隋炀帝非常清楚知行合一的道理。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从大业元年(604年)开始,隋炀帝先后在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了六大粮仓。 它们分别是:兴洛仓(位于河南巩义),回洛仓(位于洛阳城东北)、黎阳仓(位于河南鹤壁市浚县)、广通仓(位于陕西华阴)、河阳仓(位于焦作市孟县)、常平仓(位于古陕州,今三门峡西)。 这六大粮仓中,要数回洛仓的规模最大,与其说是粮仓,还不如说是功能完善的仓城,内部分为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左右,南北宽约355米,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万平方米,相当于现代5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 管理区是记录粮食进出和调度分配的办公场所,主道路宽度为28米——40米,方便各种马车运输粮食,漕渠用来疏通和排放地下水。 隋朝粮仓 仓窖位居整个仓城的最里边,用来储存粮食,形状为圆筒形,具有很好的防潮防水功能。每个仓窖的深度和直径都是10米,可以储存粮食50万斤。据推算,回洛仓里的仓窖数量达到了700多个,它们一个个整齐的排列在仓城内,整个回洛仓可以储存粮食大约在3.5亿斤。 可以算一笔账。隋炀帝时期,全国总人口大约为5000万,新都城洛阳人口接近100万,如果每人每年可以消耗700斤粮食,仅仅一个回洛仓储存的粮食,完全足够洛阳城居民享用半年之久。如果再加上其它五个粮仓的存货,一两年之内,洛阳城即使发生灾情,也不担心粮食问题。 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帮忙的情况下,全部依靠人力来完成,隋炀帝和隋朝百姓展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 据史料记载,建造回洛仓时,一次性从全国各地召集了200万劳工,由大臣杨素作为工程总监,200万人夜以继日,耗费9个月,才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通过考古挖掘,以及对建造场景的还原,能想象到粮仓的建造步骤是这样的。 回洛仓 先在地上挖出一个环形基槽,外径大约17米,内径11米左右,宽度为2——3米,深度为2米左右,然后用特制工具把基槽的表面夯实,让其达到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自然形成一个仓窖口。之后,在仓窖口内挖出深度约为10米的水缸形仓窖,仓窖雏形就算做成。 接着一道工序是用干柴烈火来烘干仓窖,目的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加牢固、结实和干燥。 下来一道工序是给仓窖表面进行特殊处理,增加防潮效果,起到保护粮食的作用,跟现代人给建筑物上抹一层涂料是一个道理。 通常做法是给仓窖表面涂抹一层混合涂料,以白膏泥、硅藻泥、干草末等混合而成。白膏泥由于黏性较大,质地细腻,不容易渗水,当受潮时,能有效阻止潮气进一步渗透。硅藻泥的孔隙大,有很好的吸湿作用。在潮气较重的粮仓,还会放置一些木炭,同样具有吸湿防潮的作用。 最后一道工序,是给涂抹过混合涂料的仓窖铺设一层薄木板,由于白膏泥黏性较大,完全可以把木板黏在仓窖表面,跟现代人给墙壁上贴瓷片是一个道理。木板铺设好后,再给木板上铺设一层质地细密的草席,此时,仓窖正式建造完成,可以直接用来存储粮食。 隋朝大运河终点——杭州 以现代建筑难度来看,建造一个粮仓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在1000多年前科技不够发达的隋朝,建造它们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高得惊人,建造工序也十分复杂,没有气逾霄汉的魄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根本无法实现。 建成这几个大工程,对隋炀帝来说,虚荣心得到满足并不能安抚他一辈子,让他流芳百世,他的野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反而更加强烈,他看到自己拥有比肩汉武帝的所有潜质。 因此,在晚年,隋炀帝更加唯我独尊,好大喜功,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则东征西讨,内外交困后的劳民伤财,才是加剧隋朝走向灭亡的主因。 他一手建造的大运河,粮仓等伟大工程,还没有来得及给隋朝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仅仅享用了它们带来的10多年好处,就以619年5月彻底被大唐王朝取代。 幸运的是,唐朝依靠隋朝打下的基础,迅速实现了强国富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