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宣德宝石红瓷器的有什么特点

跳跃的月亮
震动的时光
2023-03-27 20:27:59

宣德宝石红瓷器的有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复杂的玫瑰
优秀的翅膀
2025-09-17 17:10:15

宣德时的宝石红红釉瓷器特点是釉面匀净不裂,色调深沉稳定。后人对其的称谓较多,有“宝石红”“霁红”“宣德宝烧”等等,因为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称之为“霁红”,是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

最新回答
知性的百褶裙
阳光的小丸子
2025-09-17 17:10:15

器内分红白釉两种,釉厚朦胧感,釉内有黑斑有的呈流星雨状,晕散,流釉不明显到底不过足积釉,修足里外两刀斜削。外墙直,器内及口涂白釉。黑色死亡气泡成串,红釉下大开片,大小气泡密集,接胎横纹,器内月亮底,内部小开片密集,这是我的藏品特征,还有几个秘密特征不说了,怕仿。你问对人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有这东西啊!嘘,,

沉默的黑米
坚强的香菇
2025-09-17 17:10:15
永宣宝石红釉瓷器十分宝贵。

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窥天外乘》一卷,该书记录作者见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有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窑器的文字如下:“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文字说,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厂生产的瓷器,有时尚流行的骔眼甜白瓷,有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青花料进行装饰的青花瓷,有宝贵的名曰“鲜红”的红釉瓷。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这些瓷器依然珍贵。据此,明代人把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纯正鲜艳的红釉瓷,称为“鲜红”。鲜红器在明代就十分宝贵。

名曰“鲜红”的明永宣红釉瓷的宝贵首先是缘于它的“以尊为贵”。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红色的诸多缘由:首先他姓“朱”,和红色有关;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红色头巾为标记的红巾军打天下,从而取得胜利,建立了朱明王朝;其三,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为赤。”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准则。釉里红瓷、红釉瓷也成为御器厂生产的尊贵的御用瓷。

明朝永宣红釉瓷的宝贵还缘于它的“以珍为贵”,其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开始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但瓷制品仅仅出现少量的铜红彩。到宋代钧窑,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在釉面上出现了红斑或紫红斑。而整件瓷器通体一色的红釉瓷是景德镇窑在元代烧造成功的。经明洪武到永宣时期,窑工们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铜红釉瓷的烧造技术,但即便如此,窑工们依然有“千窑一宝”的感叹。明永宣红釉瓷的珍贵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到明初红釉瓷的珍贵:“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验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图一),碗外壁通体为均匀鲜亮的铜红釉,口沿为莹白的灯草边,为典型的明永乐鲜红釉瓷。清代人将明宣德的鲜红釉称之为“祭红”。《陶雅》一书中传神地描绘了明宣德祭红瓷给人的感受:“红瓷奇彩眩眼,不能逼视者,盖明祭也。”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祭红描金云龙碗”(图二),碗通体施红釉,内外壁均为金彩二云龙戏珠纹饰,凝重珍贵的形象,真可谓让人“不能逼视”。

敏感的未来
重要的西牛
2025-09-17 17:10:15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

霁红创烧于明早期,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被誉为千窑一宝。因作为皇帝御用,并用于礼敬天地日月的名贵红釉瓷,故又名“祭红”。其主要特点是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热稳定性较好,尤其是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鸡血一般,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

明代宣德以后一度衰退,直至康熙期间才恢复,但呈色多为黑红。雍正时亦釉色浓淡不匀,多有缺陷。至乾隆初期,还偶有精品,其后再度失传。

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

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为主,另见有盘,无大件器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

郎窑红釉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

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

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清康熙 霁红釉笔筒

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则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

清康熙 霁红釉梅瓶

高24.2cm,口径3.4cm,足径7.8cm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玉璧形底。通体施霁红釉。玉璧形底心内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造型规整,釉面匀净。标志着明代中期以来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得到了恢复。

康熙时期的霁红釉釉面均匀凝厚,色泽红艳、深沉,除用作祭器以外,也做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观音尊

因尊的造型似观音的形体而得名。创烧于清代康熙时期,此时期多见郎窑红釉制品。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凤尾尊

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高36.6cm,口径12.6cm,足径13.6cm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

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

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清康熙 豇豆红釉洗

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的上品。

暴躁的微笑
温婉的夏天
2025-09-17 17:10:15
红釉瓷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至清康熙朝,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创新复烧,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等。

郎窑,是清代康熙时期督陶官朗廷极时期烧制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郎窑红瓷器,俗称郎红。郎窑红,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而成,是清康熙朝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时所创烧的一种别具一格的高温铜红釉。自诞生便以釉色和稀罕,名闻天下。与郎廷极同时代的文人刘廷玑称郎窑红“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民间则有“若要穷,烧郎红”一说。这些得从明朝初年说起。

公元1368年,明取元之正朔,朱元璋以为明代元乃五德始终之火克金,也就是说大明王朝是火德,取代大元的金德而得到天下。红为火德之色,元尚蓝白,他就反其道行之,大力推崇红色。所以,洪武一朝,着力烧造红釉瓷器。但釉里红这种工艺不成功,颜色多灰败,几乎没有鲜红色。直到永乐皇帝时期,由于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进口的鲜红土,景德镇才烧出鲜艳的宝石红色,为一时之冠。明人有云“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苏麻离青为饰,鲜红为宝”。永乐鲜红瓷器当时号称“以西红宝石为釉”。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烧出了真正的红宝石颜色。所以,在当时和后世都极为珍贵,价值甚至远在苏麻离青青花瓷器之上。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宣德红釉盘

永乐朝的励精图治,到了宣宗统治(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时期已是国泰民安,这十年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大气、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宣德后,明代嘉靖朝便失传,万历时以低温铁红(矾红)替代。直至康熙朝,在郎廷极手上才发生改变。

康熙四十四年的一道“督陶”圣旨,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复烧前明朝“永乐红釉器”的宝石红釉,然而前朝后期此种釉色配制技术早已失传,毫无配方可循。不过在数百次的试烧失败后,却机缘巧合的烧制出了一种红色瓷器,其色泽浓艳、华而不俗、气度非凡,康熙见后拍案叫绝,大呼“此乃红中翘楚”,并御赐名为“郎窑红”,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烧造者姓氏命名的瓷釉类型。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圆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菊瓣碗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藏

郎红釉色莹澈浓艳,其特点是釉色深艳,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故又称为“牛血红”。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俗称“米汤底”。口沿釉在高温中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俗称“灯草口”。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故宫博物院藏

因釉汁较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器口沿部釉层较薄,底部边缘釉汁垂流凝聚呈色较深,聚釉处呈滴珠状,却不下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时下即将600岁的网红“故宫”,还曾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郎窑红观音尊为灵感来源,推出了一款“郎窑红”色口红,火爆程度那是一夜断货脱销。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温红釉瓷中最精妙的一种。它以金属铜为着色剂,红釉中因部分氧化而产生绿色斑点,因釉似豇豆之色故名,又因其色浅红娇艳,似孩儿粉颊,似桃花初绽,似美人初醉,故得多个美名,如称为“孩儿脸”、“桃花片”、“美人醉”,被誉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美丽色釉。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故宫博物院藏

豇豆红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比郎窑红烧成难度更大。康熙官窑有少量生产,供皇帝内廷赏用。康熙豇豆红釉器多为文房用具或摆设等小件器物,制作工艺精湛,著名的“八大码”有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龙瓶、洗、太白尊、苹果尊、印盒。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太白尊小口微撇,圆唇,短颈,半球状腹,圈足。腹部线刻三团螭纹。器因形似唐代诗人酒仙李太白饮酒的酒坛,故称为“太白尊”。又因形似罩鸡之笼,又俗称“鸡罩尊”。

清康熙 豇豆红印盒

康熙豇豆红器传世品稀少。康熙以后,豇豆红釉烧制技艺失传,至清末光绪民国年间出现仿康熙的制品,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质粗松,纹饰过于呆板生硬。

康熙朝所烧的铜红釉,除郎窑红、豇豆红外,尚有霁红釉瓷(又称“积红”、“祭红”),最初在明宣德时烧成。由于铜红釉器在当时是一种祭祀用品,因此也被称为“祭红”。

清康熙 霁红釉笔筒

清康熙 霁红釉梅瓶

霁红釉有别于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与豇豆红的淡雅柔润不同。其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由于霁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霁红釉瓷由于烧造难度大,产量较少。《景德镇陶歌》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

动听的可乐
畅快的电脑
2025-09-17 17:10:15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明清瓷器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根据胎釉鉴别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纯情的钢笔
大力的宝马
2025-09-17 17:10:15
1、概说

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1426~1435年)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明宣宗实录》的记载可知,宣德元年就命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的白瓷祭器,宫廷派出内官至景德镇督烧瓷器;而且太监张善由于过分贪赃和残酷被处以死刑。据《大明会典》卷一九四的记载,宣德八年,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由此可以想见其烧造规模之大。

《大明会典》

前人对于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或许由于过去对洪武及永乐瓷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也有一定因素。但总的说,宣德瓷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是可观的。

《长物志》

明人对宣德瓷的鉴赏,偏重于红釉、釉里红、甜白釉和仿官、哥窑器。但文震亨《长物志》亦提到红彩及青花瓷的可贵,说:“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

《南窑笔记》

清人则偏重于强调青花瓷的成就,如《南窑笔记》在记述历代官窑器,提到宣德窑时,说“青花渗青为上”。《陶说》叙述宣德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景德镇陶录》

蓝蒲《景德镇陶录》综合前人之说,概括宣德窑的特征如下:“宣窑,宣德间厂窑所烧。土赤、埴壤质骨如朱砂,诸料悉精,青花最贵。色尚淡,彩尚深厚。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腻实,不易茅蔑。《唐氏肆考》云:宣厂造祭红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入釉,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汁水莹厚。有竹节把罩盖卤壶、小壶甚佳。宝烧、霁翠尤秒。又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细龙暗凤花,花底有暗款“大明宣德年制”。隐隐鸡、橘皮纹,又有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他如蟋蟀澄泥盆,最为精绝。按宣窑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祭红有两种:一为鲜红,一为宝石红,唐氏所记乃宝石红,概以祭红言之,似误。宣青是苏泥勃青,故佳,成化时已绝,皆见闽温处叔《陶纪》,今宣窑瓷尚有存者。”这段记载基本上把前人已掌握有关宣德窑的情况做了总结,但目前我们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所得到的的资料,已远远超过上述内容。

宣德窑生产的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在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方面有甜白、红釉、蓝釉、洒蓝、仿龙泉釉、酱色釉、低温绿釉、孔雀绿釉、仿哥釉和仿汝釉,杂釉方面有刻填酱彩盒各种金彩器等。

2、宣德青花瓷

宣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历史上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看,宣德青花的数量较永乐为多,由于永乐与宣德时间相连,两朝的瓷器烧造年代,有的根本无法区分,有的亦难于判别,但若从全体看,区分永乐、宣德青花瓷有大致如下要点:

①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

②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其含锰量地、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翠而又铁斑。另一种是国产钴料,由于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地,因此色泽带灰而没有铁斑,但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是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

③和永乐青花制作一样,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使得彩色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这就使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永乐、宣德瓷中,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因此凡一笔涂抹的青花着彩法,不属永乐、宣德的实物。

④宣德青花器中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的釉色均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处呈水绿色。

⑤宣德青花瓷绝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小部分底部并不施釉,大件器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中小件器有深腹圆洗、三足炉、花浇、鸟食缸等。凡底部露胎部位,或属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涂抹料,但均无旋痕。清代后仿宣德大盘之类器物,器底露胎部分往往有旋纹痕。

⑥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很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大盘的底足处理法。

凡真宣德青花大盘,圈足断面,往往成倒梯形:墙内敛、里墙外斜,因此无法用手抓起。雍正仿宣德“一把莲”盘,圈足内外墙垂直,可以用手抓起。

⑦宣德大件器,如扁壶等均系分段接合而成,在器身可看到或摸到接痕,但清代仿品则采用前后身模制而成,在器身两侧可以看到或摸到拼缝的痕迹。

⑧宣德青花器形众多,永乐的器型在宣德大部分继续烧造,而更趋变化多样,多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贯耳瓶、折方瓶、葫芦形扁瓶、抱月瓶、僧帽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梨式壶、大缸、钵、盖罐、八角烛台、豆、高足碗、花浇、渣斗、鸟食罐、蟋蟀罐、漏斗、各式洗、各式炉、各式盘、各式盆、各式碗、杯、盏、碟以及笔管、笔盒、水盂等等。

宣德青花大盘在中东土耳其、伊朗以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品中都发现口径在60厘米以上的大器,最常见的有3种:一是板沿大盘,其口径大的达44厘米;二是微侈口、浅壁弧形大盘,口径在28~44厘米左右;三是菱口大盘,口径在37厘米左右。

宣德青花器上的辅助纹饰,最常见的有仰、覆莲瓣纹,已完全改变元代及明初洪武的样式,多见瓣心填色,凡不填色者,内绘纹饰亦已毫无元代风格。

⑨宣德青花瓷的图案花纹以缠枝花、折枝花,其中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见。在特定器型上使用某一种图案花纹,似有某些规律性。例如在口径37厘米左右的菱口大盘上,一般都绘缠枝莲;在微侈口的浅壁弧形大盘上,多见把莲、串枝莲和牡丹花;在板沿大盘上则以把莲、缠枝葡萄、瓜果和缠枝菊为多。

宣德官窑器中使用龙纹较普通,龙的画法已改变了元代的细长颈。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显得较为凶猛。龙的五爪爪尖成带状圆圈现象为多见,也有三爪、四爪。除了云龙外,龙和云分开的图案极多,有海水龙、团龙、龙戏火珠,也出现了莲龙、飞翼龙和吐珠光龙。过去把飞翼龙及莲龙的时代看成自正德前后开始,需要更正。

双凤、狮球、波涛海兽也是常见的画面。在永乐青花中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人物故事配以庭院台阁,构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及八宝图、竹石芭蕉、莲池水藻和梵文、阿拉伯文作为装饰也是常见的。芭蕉纹则中茎分开,留有空白地已成定例。回纹除个别仍用二方连续外,多数已是整圈环连。

⑩宣德青花瓷除了白地蓝花的常见品种外,也还有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内、外壁锥划出图案花纹,再用青花料绘地纹,以填满其空隙的部位,然后上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其蓝色部分仍是釉下彩,它和以钴料为呈色剂的蓝釉不同,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有这种蓝底白花的品种。

11、宣德时期仍保留着青花和印花装饰同置于一器的方法,这种以印花和青花各自独立的装饰手法同置于一器,以洪武时期最为多见。永乐瓷中则很少发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了有宣德款的内印龙纹、外绘莲池游龙青花小盘。这说明,宣德朝继续烧制这一类品种,但为数一定极少。

3、宣德釉里红瓷和青花釉里红瓷

宣德釉里红麒麟纹

宣德釉里红也是一个重要的品种,但比起洪武时期来,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说,都差了一段。

宣德釉里红瓷,在明代就以红鱼高足碗为最著:“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在传世实物中,宣德釉里红瓷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极有限。此外,尚有云龙纹碗,则更属罕见。景德镇御窑厂曾出土三鱼、三果高足碗,三鱼盘和云龙纹小碗和瓶罐的残件。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即使像少见的云龙纹碗的龙纹,虽先勾有轮廓线,但仍以涂抹法着彩,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也不多见。

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大,因此宣德釉里红的后代仿品以三鱼、三果高足碗和盘、碗为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对于这些仿品,分辨款书字体的异同以外,还应注意其器型及图案的不同,一般说,宣德器鱼纹头较圆而尾部肥大,雍正仿品则鱼头较尖或尾部稍瘦。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三果为苹果、石榴及桃实,雍正仿的苹果画成二只果实连在一起的形状。

青花釉里红器在元代已经创烧,但尚未见成功之作。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条件的不同,二者置于同一器物上,在同一烧成条件下就很难达到理想要求,宣德朝青花釉里红器的烧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宣德红釉瓷

宣德红釉瓷

宣德高温铜红釉,在永乐红釉烧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明代红釉烧制的高峰。宣德以后,虽历朝也还略有生产,但无论质量或是数量,都已趋向衰退,嘉靖朝的高温铜红釉,往往烧成暗红中带黑,导致以低温铁红代替。

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鲜红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习称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型盘、碗较多见。

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

宣德鲜红瓷的特征大致如下:

①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器物里壁不施红釉者往往胎质较薄,且有的印花纹饰,唯花纹模糊,红釉釉面多数有橘皮纹。

②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

③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亦红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后仿的那样,为特意加涂的白边。

④凡制作稍粗的器物,口沿不一定有“灯草边”,近底足处由于氧化因素呈绿色。此类器物釉面多棕眼,并有开片。

⑤器底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

另一种为米黄色底,其色与清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宣德红釉制作,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宣德器中有郎窑红之另一种苹果绿底的红瓷。

⑥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棱洗,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的莲瓣卤壶。

⑦宣德鲜红器中,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

⑧由于宣德豇豆红釉至今未发现有传世品,因此过去总把豇豆红这个淡红釉品种看成清代康熙朝的创作。

由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宣德时的标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上述康熙器中炒米黄底红釉器和豇豆红器与宣德器相似,说明康熙朝有很多品种都是仿自宣德瓷的。

5、宣德蓝釉瓷

宣德蓝釉瓷

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即已烧制蓝釉器,但迄今未能确切辨识出永乐蓝釉器。从宣德朝由于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蓝釉器传世,因此可以确认其存在。其特征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呈色亦比较稳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3种,尤为上品。”

宣德蓝釉以盘、碗较多见,此外亦有莲瓣卤壶、梅瓶、水仙盆等,但极为罕见。

宣德蓝釉器的特征大致如下:

①和红釉器一样,有里、外均施蓝釉和仅器物外壁施蓝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

②碗、盘口沿之“灯草边”除极个别整齐外,有的线条弯曲,并不整齐。

③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圈足的露胎处。

④底足釉色多数白净。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及刻款两种。但不见“宣德年制”四字刻款和青花款。

⑤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有浅划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

宣德朝亦有蓝底白花的品种。元代蓝釉白花器的纹饰主要是龙文,但宣德器龙纹少见,而以折枝花及莲池鱼藻图为主。其白花部分是用堆泥法形成的,即以白料泥浆按花纹要求堆在器上,烧成后有突起的立体感,这里也有二种处理方式,一是在花、叶或鱼身部位浅划茎、鳞;另一种则白花部位并不加任何刻划。

6、宣德白瓷

宣德年暗刻龙纹甜白釉大瓶

宣德白瓷在永乐朝高度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尽管看不出在质量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但甜白釉的制作仍在宣德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概说中已经叙述过,宣德元年就有关于宫廷指派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白瓷祭器的文献记载。传世的宣德白瓷虽没有青花器那么多,但仅次于青花而有相当的数量。明代的鉴赏家对于宣德白瓷,就做了很高评价,如谷应泰《博物要览》在叙述了宣德其他品种后说:“又有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绝细暗花,花底有暗款,隐隐橘皮纹起,虽定瓷何能比方,真一代绝品。”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由于明代文人仍把品茶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因而茶盏就受到他们特别重视,事实上宣德白瓷的器型是很多的,但《博物要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宣德白瓷的主要特征表达得很完美。从传世品看,宣德白瓷的特征如下:

博物要览

①宣德白瓷和永乐瓷一样,洁白度很高。

②有薄胎和稍厚胎两种。凡薄胎亦属半脱胎性质,以盘、高足碗及小杯为多见。厚胎以大盘、梅瓶、扁瓶、盖盒、大碗等为多。

③多见浅划暗花装饰,在薄胎器上的暗花部分,和胎釉的白色相比,往往微带青色。

④图案花式以缠枝花和龙、凤纹为多见。

⑤凡半脱胎的盘、碗之类器物,器壁薄而器底稍厚,仍和永乐一样,器底并不透亮。

⑥款式有青花款及浅划暗款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书于器物外底,其他琢器往往书于器物口沿处。

⑦宣德白瓷最普遍的特征是器面一般都有橘皮纹,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棕眼。在鉴定实践中,对于无款的明代早期白瓷,往往视有无橘皮纹而判断其属于永乐或宣德。

7、仿龙泉釉

明宣德 仿龙泉窑青釉暗刻菱花口小碟

宣德亦有仿龙泉釉的制品,亦称冬青釉,其特征如下:

①以仿南宋龙泉的粉青色为主。釉面匀净,传世品中多数无橘皮纹,但近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碎片中,则发现仿龙泉釉亦有橘皮纹。

②一般胎质稍厚,无薄胎器。

③传世品多见器型为花式碗、花式盘和菱口小碟等中、小件器,近年御窑厂遗址亦发现有大件器的碎片。

④多数为素面无纹。

⑤器物一般为里、外及底足均施龙泉釉。

⑥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盘、碗之款字均书于外底部龙泉釉之下,菱口小碟之款字则书于碟内底龙泉釉之下。

此类仿龙泉釉的官窑制品,胎洁釉润,制作精致。其价值高于同时期的龙泉瓷。后世间有仿品,以清康熙仿最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敛口深壁矮底足碗,有缠枝莲及仰莲划花装饰,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从其缠枝花文及款字,以及底足过白几方面判断,似非宣德制品,应属后仿器。

8、酱色釉

元,酱色釉双耳罐

又名柿色釉、紫金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明代从洪武开始,景德镇官窑烧制这类高温酱色釉一直没有间断。

宣德酱色釉的特征是其釉面较洪武更显光亮而匀润,且有橘皮纹。传世器物仅见盘、碗两类。但从清康熙、雍正所仿宣德瓷器总的情况看,其所仿之品大都有所本,故刻推见,宣德酱色釉器当时也不仅仅是盘、碗少数器类。

9、黄釉

宣德黄釉刻龙纹碗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就目前已发现的材料看,以明宣德为最早。全黄是至尊之色,因此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民间绝无使用。

宣德黄釉器的特征是:

①黄釉器有二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另一种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②釉面肥厚,有橘皮纹。

③所见以盘类为多,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盘底心微凹,胎质稍厚。

④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

⑤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

清代仿品亦以盘类为多,但盘身不深,圈足稍矮,盘底平直,或由于釉内含铅量大而泛银光特别显著。

后世有将宣德白釉器后加黄釉复烧而充宣德黄釉,其鉴定方法则主要看器底白釉部位是否有复烧粘痕,同时视黄釉下是否有划痕而定其真伪。

10、洒蓝

明宣德 洒蓝釉钵

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处。”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烧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只是宣德的洒蓝比康熙洒蓝要拙朴得多。

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过,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一直到清康熙才又恢复。

11、仿哥釉

清仿哥釉碗

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是在永乐末年。明皇甫录《皇明纪略》记载了明仁宗在太子时爱好哥窑瓷器而仿制成功的史实:“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好玩心。答曰: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但这种永乐末年的仿哥窑器,已无法找到。

12、仿汝釉

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

明代仿汝器的制作,仅见于宣德。仿汝器的大量出现要到清雍正才是高峰。

宣德仿汝器与真汝器相比,其不同之点有三:

①胎质较松,釉层较宋汝稍亮透;

②开细小纹片,比宋汝釉更密而规整;

③釉面有橘皮纹,具有宣德瓷的普遍特征。

宣德仿汝釉器,和仿哥器一样,都是官窑制品,因此应有宣德官窑款。多见器物有盘、碗等小件器。

13、低温绿釉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朝有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过去在传世品中有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品种,往往是将青花器后加孔雀绿釉再低温烘烧而成。对于这种制品的年代,前人以明正德为最早。近年来又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元代的孔雀绿青花玉壶春瓶,说明了这类品种从元代即已盛行,那么,对于宣德朝之有这种制品应无怀疑。至于一般的铅绿釉和孔雀绿釉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亦有出土,其铅绿釉有锥刻花纹装饰。

14、款识

宣德朝官窑瓷器的款,比永乐朝多得多,而且随着各种器物形式的不同,落款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前人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就是指宣德款并不只限定在器物的底部,即使盘、碗之类,也会随处落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宣德款识中最多见,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主要为青花写款,但在白釉、红釉或孔雀蓝的颜色釉器上则也有刻款和印款。款字外大多围以双圈,也有单圈或不围圈的,少数围以长方框,或长方框外加双圈。其排列最常见的是两行六字,但也有单行直排或单行横排与环形款等等。

明宣德以后和清代,仿宣德瓷极多,对于宣德款的识别是鉴定宣德器真伪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注意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用汉碑中的古体,没有中间的一划而成“徳”,凡写成通行体的“德”字,多属后仿款,但仿品佳者也力求形似,款字也仿成“徳”字。

②宣德款的书写,是用晋唐小楷的笔法,浑厚而拙朴,后仿者大多有几种情况:用仿宋体(即刻板书的字体)而毫无书写体的笔意;虽为书写体,但笔画呆板;清康熙时的仿宣德款,其“大”、“年”、“制”往往和康熙款这几个字相似。

③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发现有“宣德年制”四字篆款的碎片,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款多数是后仿。至于有六字篆款的更属不可信。

15、鉴定要点

后代仿宣德瓷甚多,尤以仿宣德的青花、甜白、红釉和釉里红器为多见。鉴定宣德瓷器,除要特别重视常见器型的是否一致和宣德款式的真伪外,也须注意下列各点:

①宣德瓷的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的橘皮纹。

②用30倍左右的显微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③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④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宣德大盘,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盘子。

⑤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颜而无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清代康熙、雍正仿宣德器有的也烧出黑铁斑,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其中有的地方由于明显是由于加重钴料产生的想过。

⑥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⑦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⑧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文献资料整理自冯冼铭先生《中国陶瓷》内容略有增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即刻处理。不忍先人著作沉灰,陶瓷爱好者又无正确资料参考,固有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