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大量产品积压,订单暴增但发货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收于2597.4点,再创历史新高。集装箱运输价格很难下降。全球21条航线中,16条航线的货运指数上升,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中只有5条航线下降,12个港口的货运指数上升。一年多的经济刺激下,小家电销量一度增长。小家电企业的销售数据非常喜人,厨房小家电的销量翻了一番。
厨房用电增量接近200%,市场十分火爆,订单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已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于国外。繁忙的外贸工厂开始接到欧美客户取消订单的电话。有些人甚至被告知在装船后停止合作。疫情爆发以来,与口罩相关的一系列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其他许多企业也竞相加入口罩生产大军。口罩的出风口还没有通过。一次性医用手套、防护服、消毒剂、消毒纸巾、洗手液、呼吸机等防疫产品市场持续火爆。
停产罢工导致半导体严重短缺,生产能力不足。国内外多家大型厂商纷纷呼吁产能紧迫,芯片产业链不断上涨的价格大潮也涌入了封装和测试环节。原本积压在IC设计厂或IDM厂的晶圆库存开始发放到封装厂进行封装工艺生产;汽车电子市场形势明显反弹,但芯片库存已经见底,汽车芯片紧急订单大规模释放;疫情爆发以来,由于我国复工生产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公司的仓库里堆满了要交货的产品,订单量急剧增加,他们的收入并不像预期的那么丰厚。主要原因是近期人民币大幅升值。外贸企业往往在中国生产,从海外订货,并收取美元,但采购材料和人工费用需要使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兑换成了不停吞噬利润的工具。公司不断调整和改革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品,顺应市场发展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公司已基本实现缠绕包装机的全自动化生产。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之后就已经有瓷器的输出,要说大量的话肯定是唐朝,长沙窑和东南沿海的窑口所出产的瓷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南阳地区大量出土,韩槐准先生被誉为“研究我国古外销陶瓷的第一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已经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介绍南洋地区出土我国古陶瓷器的文章,《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更是其研究的总结和代表。
主要是因为海外很多国家的疫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大量的印度纺织订单转到了中国,导致中国沿海的纺织订单猛增,不少工厂都接近满负荷生产,海运码头也堆积大量的货物。有媒体从企业了解到,目前国内的纺织工厂复工率达到了90%,很多订单确实是从印度和越南等地转来的。不少纺织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五月份了,货车司机也表示,最近货车紧缺,很多工厂要等上好几个小时,才有一辆车,可以装货。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金额确实增长很明显,并且很有可能持续下去。
首先订单大幅返回中国,证明了中国的防疫政策是成功的,中国作为疫情的最先爆发国,也是最早恢复的国家,在二季度的时候,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复工复产。虽然中国人工成本在上升,但由于海外各地的封锁政策,导致货物流通堵塞,相较而言中国的沿海地区,是更加方便快捷的生产地,所以订单转移的最佳目的地就是中国了。
订单从海外回来,除了证明了中国防疫政策的正确性,还证明了贸易全球化的重要性。中国拥有最完善的配套制造基地,无论是劳动力,原材料,还是市场都是最完整的,加之疫情以来,中国的棉花一直处于价格低位,所以纺织的订单才会大幅回到了中国。越是在这种动荡,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的韧性越是得到体现。
但也要看到,贸易战以来,中国的出口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现在也只是纺织行业的订单对中国进行转移。但整体的国际形势,无论是海外市场的需求,还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都并不友好,所以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上百亿元。作为外向型经济,受到外需不振、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影响,当地陶瓷产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据泉州海关的数据统计,今年1-7月德化陶瓷出口1.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虽有上涨,不过在不少业者看来,陶瓷出口前景并不乐观。
对于陶瓷业来说,近年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无疑是最严重的“外患”。今年7月,巴西公布陶瓷餐具反倾销案初裁结果。相关数据显示,此次初裁就将使案件涉及金额高达7000万美元,逾千家中国陶瓷出口企业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中国陶瓷出口已面临“多事之秋”。除了巴西之外,近年来,欧盟、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对我国陶瓷出口已经形成多方压制的态势。其中,欧盟、韩国对我国瓷砖曾征收最高达69.7%的反倾销税,而印尼对我国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倾销税更是高达87%。
随着各国反倾销税的实施,不少业者反映,今年国外来的订单变少了,一些小厂的日子不好过了。记者从德化一些陶瓷企业了解到,目前一些企业库存预计要近半年才能消化。
以前出口到欧美,一个家庭一年会用两套餐具,现在是两年可能只用一套了。”德化龙鹏艺瓷总经理苏建堆感叹,“陶瓷业越来越不好做了,不少做了十多年陶瓷的现在转行做房地产和矿业。”
频发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中国陶瓷业低附加值之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作为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七成。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完全是一个强国。
德化县经贸局副局长苏玉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陶瓷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
“我们工厂里前几年满员时有工人3000多人,现在只有1000多人。整个行业毛利润只有10%左右,不少企业甚至是在‘零利润’硬撑着。”苏建堆说。
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如何破局?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下,陶瓷出口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合作,参与应诉;另一方面,也要寻求升级改变的机会。如受此次巴西对华瓷砖反倾销的影响,一些企业将减少对巴西市场的出口,将重点转为新增的重点区域如开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而在市场改变的同时,技术创新也是陶瓷行业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德化春秋陶瓷有限公司郭新端副总经理说,过去陶瓷产业只讲销量不讲技术创新,附加值过低。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未来陶瓷业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