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瓷器作品有何特色?
一、隋朝瓷器特点
隋朝瓷器不仅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青瓷的优秀特点,又增加了新的品种。此时的瓷器造型主要有四系和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高足盘、多格盘、砚台、碗和瓶等。
器物的胎体多厚重,釉色多为灰白色。一般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流釉现象。
纹饰方面,既有光素之器,也有流行的莲瓣纹、团花纹、朵花纹、卷叶纹、草叶纹、波浪纹、弦纹等。装饰方法有见贴花、印花、刻划花等。
青瓷瓷窑遍布大江南北,如河北磁县贾壁村窑、河南安阳巩县窑、湖南湘阴窑、安徽淮南窑等。
虽然青瓷是此时的主流品,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制品。所烧造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釉面十分光润,釉中已经不见白中闪黄,或者白中泛青的痕迹,烧造技术日渐成熟。
二、唐代瓷器特点
唐代花釉瓷器、定窑瓷器、绞胎陶瓷皆为唐代代表性瓷器。
其中唐花釉的釉色十分特别,如唐花釉中有黑釉蓝斑、褐釉蓝斑、褐釉酱斑、茶叶末釉蓝白斑等多种釉色,十分美丽。
唐代早期时,定窑瓷器的生产并不是十分完善,如生产的瓷器胎质较为粗糙,但是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了仔细的淘洗,胎质变得更为坚硬,而且胎色多纯白。晚唐时期,胎土更加精细,胎壁较薄,釉色呈乳白色,器物一般均施以满釉。
绞胎瓷是中国陶瓷工艺装饰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两种瓷泥绞在一起形成了各种美丽的花纹,这是古陶瓷史上别样风格的存在。
越窑青瓷的装饰艺术得到高度发展,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塑等。刻花和划花是用流利的线条在胎上釉下刻划出生动活泼的纹样,有龙、狮子、凤鸟、仙鹤、鹦鹉、双鱼、牡丹、莲花、宝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纹样,生动活泼。堆塑方法的代表作是上面提到的“凤首龙柄壶”和“青瓷堆花壶”,腹部堆贴胡人、骑士打马球等图案,生动逼真。
胎装饰即在陶瓷制品的胎体上用刻。划或枯贴等多种技法来达到装饰效果,主要可分为化妆土装饰、绞胎装饰、刻花、印花、贴花、剔花装饰等。
化妆土又称陶衣,它的使用可以遮盖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坯表面,改变胎体的质感。增加光滑程度,美化瓷器,故称为“化妆土”。
绞胎是将几种不同颜色的泥料按一定顺序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形。烧成后的瓷器具有多种纹理。有的如羽毛,有的似木纹。深浅条纹相互交织,独具一格。
刻花、划花是利用刀具在半千的坯体上刻、划花纹的一种方法。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占有重要比重如定窑,耀州窑皆以此工艺闻名。刻花的特点是凹凸分明层次感强,线条雄健刚劲,划花则呈现阴纹线条状细腻柔美。
印花是把事先刻好花纹的陶范置放于轮盘之中将坯泥紧压在陶范上成型;贴花是预先把模印或捏塑而成的装饰部件用泥浆粘贴于器物上;剔花则以剪除纹饰之外空间为主的一种胎装方式,是浮雕技艺在瓷胎装饰中的创造性运用分为局部剔花和大面积剔花。
釉装饰是通过给胎体施以不同的釉料,烧制后即可产生不同的色泽和艺术效果,如开片、窑变、结晶等几种方法,其中釉色是基本的一种釉装饰。
釉色主要是通过釉中的着色剂配合窑炉气焰而形成的,着色剂一般有铁、铜、钻等,窑炉气焰分为还原焰和氧化焰,青釉是最早出现的颜色釉。延续时间也最长,其他有白釉、黑釉、红釉、黄釉等,构成绚烂缤纷的彩瓷世界。
彩绘装饰即在胎体上或已烧制好的瓷胎上用各种彩料绘画以达到装饰的目的,可以分为釉上彩绘和釉下彩绘。釉上彩绘一般是先烧好白釉瓷或色釉瓷,然后再上彩,二次入窑烧成。五彩、粉彩、珐琅彩即典型的釉上彩,釉下彩绘通常是在素胎上直接绘彩。罩釉一次入窑烧成、如青花、里红等。此外,还有釉上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彩釉装饰使绘画艺术真正进入了瓷器装饰领域,使瓷器有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南青北白之说。隋瓷的器形设计较为秀气,以龙颈双腹瓶最具特色。唐瓷装饰以花卉纹为主,装饰方法繁多,有印花、洒花、堆
贴、釉下彩和釉绞胎等。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器还是被称为唐三彩的三彩釉陶器。它主要采用黄、绿、白三色釉料,利用铅釉易
于流动的特点,造成淋漓变化、绚丽华兹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还远销到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各地。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白瓷名窑邢窑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邢窑白瓷的特征。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关于“内丘白瓷瓯”的记载,邢窑的中心窑址应当在内丘县境内。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从所获资料看,临城与内丘烧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应当属于一个瓷窑系统。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邢窑遗址的问题,并对邢窑历史、品种及其窑口分布范围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总面积约 300余平方公里。其中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瓷器的烧制中心。它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唐代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唐代白瓷的工艺特色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
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