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瓷公道杯出土时间
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
公道杯最早出现在明朝,公道杯,古代汉族饮酒用瓷制品。杯中央立一老头或龙头,体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龙颔)。
头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这种漏水杯,汉族民间称“公道杯”,系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制成。
据说古时人们曾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斟酒如超过高度,则会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文物简介
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又称青釉提梁倒注瓷壶,五代时期瓷器,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该壶通体淡青釉色,壶盖、壶身、壶柄连为一体。
壶身圆形像一个倒置的团柿,上面雕有三朵盛开的牡丹(注:实际上是莲花),下方为仰开的莲瓣;壶盖做成柿蒂形状;壶柄似一凤首高翘的凤凰;壶嘴为一只正在哺乳的母狮的嘴巴,其牙齿清晰可见;壶底中心有花朵形状的孔。
该瓷壶以新颖别致的造型、繁缛华丽的纹饰、与众不同的构思,巧妙绝伦的工艺而闻名,因壶上同时有鸟王、兽王、花王,也被称为三王壶。
它被认为是从底部注入、用来盛装液体的具有巧妙内部构造的瓷壶,因此称之为倒流壶(倒注壶)。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