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佛山陶瓷”体现工匠精神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花痴的小土豆
震动的鼠标
2023-03-27 17:02:33

“佛山陶瓷”体现工匠精神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最佳答案
重要的帽子
细心的小懒猪
2025-09-18 06:48:55

最近,“工匠精神”很火,这是个新词儿,但作为一种精神,却是古已有之。想了解“工匠精神”,也不用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踏破铁鞋去寻觅,只需稍稍回顾佛山历史,即可一清二楚。

佛山的自然资源不算丰富,产业却很发达。例如:佛山的铁矿很少,冶铁业却自古兴盛;佛山的铝矿也很少,但铝型材行业名满天下; 佛山的森林资源也不算丰富,家具制造业却很强大;佛山的陶泥数量不算多、质量也一般,陶业却能千年不衰。何以能如此?答案的前半部分是“技术”。

自古至今,佛山的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关于这种精神,古籍里也有记载,“广州之佛山多冶业,冶者必候其工而求之,极其尊奉,有弗得则不敢自专,专亦弗当,故佛山之冶遍天下。石湾多陶业,陶者亦必候其工而求之,其尊奉之一如冶,故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现在佛山企业的技术精良,更是青出于蓝,在奔驰宝马等豪车里、在奥运场馆里、在尖端军事装备里,还有其他很多高大上的场合里,都有“佛山制造”的倩影。正是因为技术领先,所以能吸引各类生产资源,源源不断汇聚佛山。

技术并非佛山“工匠精神”的全部,“坚韧”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佛山自古以来就以制造业而闻名,但也不是一帆风顺,就像自然界,制造业也有时令节气,也会荣枯交替。千百年来,佛山经济能始终坚守在制造业这块阵地,真心不容易。何以能有这份定力?梳理佛山历史,可以看出,这份定力来自于三个“靠”:

其一,靠理想。陈启沅是佛山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最初在南洋经商,富甲一方。为了让“中国制造”能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他不辞劳苦,“遍游各埠,考求汽机之学”,然后回国办厂,坚守在制造业领域。这份理想和情怀,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如今,佛山也有很多企业家坚守在制造业的阵地上,勤修本业,勇猛精进,立志要在核心技术、品牌价值、行业标准等方面,为民族产业争得国际话语权,支撑他们的也是理想和情怀。

其二,靠眼光。制造业赚的是“慢钱”、“辛苦钱”,但经得起风吹雨打,“稳阵D”。佛山很多企业都想做“百年企业”,他们追求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基业长青”。正是因为具备这种长远的眼光,所以,一大批企业家坚守在制造业领域,不跟风、不起哄,任他花开泉涌,我自岿然不动。

其三,靠兴趣。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哪个时代,佛山民间都有一群手工艺人痴迷于技术,知之、好之、乐之。生意兴隆也好,市场萧条也好,只要能解决温饱,就决不放弃所好。正是这群“痴汉”为“工匠精神”提供了深厚的民间土壤,让“工匠精神”得以绵延久长。

追求技术进步的努力,加上坚守本业的定力,构成佛山“工匠精神”的核心涵义。天助自助者,勤勉的人运气不会差,有“工匠精神”的企业运气也不会差。所以,佛山的“工匠精神”能代代相传;所以,我们今天还在研究“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

最新回答
辛勤的抽屉
爱笑的柜子
2025-09-18 06:48:55

在辽宁抚顺有个老顽童, 他叫王振海,艺名“王老邪” ,因为他从读书时就不走寻常路,别人用碎了的瓷器到他手里就能重新变得完好,他是一名锔瓷匠人,人称 “天下第一锔” 。

▲ 江湖人称“王老邪”

有句话叫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把打碎了的瓷器,用锔钉像订书机一样把瓷片钉起来。

王老邪的这门手艺是隔代单传,就是爷爷传孙子,不传儿子,他是第五代传人,祖上被称作 “山东巧工王神手” 。

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时,还摸过他家的金刚钻,他爷爷曾经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匠 ,王老邪家里的工具,随便拿一个,经常就有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时光都好像被镶在那了。

▲ 1962年山东锔瓷巧工王神手(前面的是王振海的爷爷,后面用手捂着嘴的是11岁的王振海,这是他爷爷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

王老邪四岁就开始学艺,十一岁修成人生中的第一把壶 ,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

当张国立带着破宝贝来找他时,王老邪玩心一起,做了个底托,锔成一朵会动的梅花,把张国立乐得要拜师,直说 “王老邪真是邪门得很” ,老头儿像个小孩,还高兴地在脑袋上比了二。

▲ 王老邪掌握着24种72样136道修复古旧老瓷器的绝活,他用镶嵌绝活给张国立带来的青花茶壶锔了朵会动的梅花。

王老邪回忆以前锔匠们走街串巷,都摇着个波浪鼓,吆喝着“锔活……锔活……”,人们就拿着破碗、破锅,锔匠修好活后会跟主人讨水喝,把水倒在修补的瓷器,得了! 滴水不漏,就是大功告成。

在王老邪家里,有一面墙堆了满满的快递箱子,那都是全国各地的人寄来的,希望王老邪能帮忙修补的,张国立就说: “人们寄来的是一个希望,王老邪给的是一份成全”。

王老邪说:”锔瓷最重要就是锻制锔钉, 他的锔钉和别人的不一样,里面加了十分之一的黄金 ,延展性更好,而且不会生锈,看,都金光闪闪。

他把铜板剪成两厘米宽的枝条,再剪成小小的菱形,在瓷碗上打针眼要打三分之二,不能打透它,打眼儿的金刚钻头其实不是尖的,是有点像屋脊的平,再把锔钉的钩角紧紧咬合瓷器,让其 “一锤嵌入” 。

最考验技艺精髓的是制作花钉 ,就是有图案的锔钉,锔匠们会根据瓷器的图案、文字来锻造,比如杯口锔一个荷花变成水中荷塘,装水的碗或盘就锔一条鱼是如鱼得水,锔一只蝙蝠是福从天降,这也是人们喜爱锔瓷的原因之一。

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经过锔匠的双手,残缺变成一种美,变成对生活的祝愿。

王老邪曾经花了一万多块钱,收集了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经他双手锔成一个茶盏,严丝密合, 世间仅此一件,名唤“七合盏”,有人出到1200万的高价,王老邪都不卖 ,他说这是自己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吗?

▲ 五块拼接的瓷片分别:越窑(宋代)、景德镇龙窑(清代)、青花瓷(元代)、龙泉瓷片(宋代)、南海一号(明代),估价 1200万。

但现在越来越少人需要锔瓷,王老邪说,“现在锔一个钉要10块钱,买一个碗可能几块钱就搞定了,谁会来呢?”因此愿意来学艺的人越来越少, 王老邪不忍心手艺断在自己手上,毅然打破家规,将手艺外传给有心之人。

王老邪说自己带徒弟, 最重要是看人品,人品好,他才愿意教 ,尽心培养,即使因为他打破了家规,家族里的人都反对他,可是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他也在所不惜 ,说到这,本来总是笑哈哈的王老邪,一脸正气。

▲ 曹庆励,创办誉悟居,乃听松问泉之所。师从第五代锔瓷非遗传人王振海(王老邪),成为第六代传承人。

王老邪不仅是在锔瓷,更是在锔心,因为他不是把手艺当作谋生,而是当作人生。

潇洒的指甲油
专注的唇彩
2025-09-18 06:48:55

收藏瓷品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一方顶十圆”,意思就是一件方形的器物十分难做,比十件圆形的器物还要稀少。古时做方形器物工序繁杂,不易做,十分考验师傅的手艺,而做圆形会比较容易。

一、方形工艺之复杂

在大众的眼中古代的瓷器大部分是以圆形为主,方形的比较少。但比较少并不代表方形更贵重,只是方形在制造的过程中比较难做,工艺技术制作十分考验制作都的手艺。圆形瓷器只要拉坯、阴干、修整、后期上釉绘画等步骤就可以入窑烧制了。制作的过程比方形要简单许多。但方形呢?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将泥片制作平整理,不能出现气泡,每块泥板还必须大小一致,角度稍有不同就会有偏差。泥板晾干后还要用相同的材料粘贴成需要的形状。再在此基础上加工,打磨、阴干。光是成形就有这么多复杂的步骤,后期烧制的难度更,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方形器具的制作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困难。

二、方形之美

古代要想烧制一件上好的瓷器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中间如果有任何一个工艺操作失误都会导致制作的失败。艺术之美不在于它的价格,而在于它的价值。就象大家说的“一方顶十圆”,为什么方形这么难做还要做呢?我想这就是工匠精神吧。尽管方形瓷器在制作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手工者们依然乐在其中。方形器具在他们心中象征着不屈不饶的精神。

方形瓷器代表着工匠精神,遇到困难和挫折永不退缩。这是一种职业素养,是品质、价值的体现。是工匠们对艺术的执着,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传承。手工艺人们在用他们的双手打造着最近于完美的艺术品,并不断的进步让艺术在双手中升华。匠人们这种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现代的星星
霸气的饼干
2025-09-18 06:48:55
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金钱。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敬业创造财富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才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设计、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学习技艺上也完全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凭经验和记忆,伸展绳墨、竹笔划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我国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个家庭有一张好床,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为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两银子顺手买了两个丫鬟。潘金莲知道西门庆为李瓶儿的屋里买了一张好床,就闹了起来,不得已西门庆旋即用了六十两银子买了一张螺钿敞厅床。可想一张床相当于多少个丫鬟的身价。

工匠的执着精神,还表现在农具的发明创造方面。据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载: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高效实用的耧车。它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播种器具,能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环节,达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匀,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播一顷”的效果元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造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她的敬业精神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古代的棉纺织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勤奋促进发展

古代工匠的勤奋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的排涝浇灌器具的发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它不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产领域,而且在济漕保运、沿海制盐等非农业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进技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机械学原理的角度来看,水车结构复杂,有连杆曲柄机构、轮轴齿轮机构、链轮调节机构等。从动力学看,由人力、畜力逐渐上升到水力和风力自然能的应用。据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动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与耕种等其他农具系列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那个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汉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来加工粮食,脱壳磨面。据张力军、胡泽学主编的《图说中国传统农具》载:到魏晋南北朝时的崔亮发明了用一个水轮推动八个磨盘的“八磨”机,使粮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晋时有人将水轮转动改为用牛牵引,达到“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外,还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宝嵌、方于鲁的制墨、张鸣岐的手炉、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艺品。这些工匠可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能工巧匠。

执着铸就辉煌

古代工匠的执着精神为我国陶瓷的发明、发展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画得逼真生动,而且规模宏大,成队成阵,不愧为世界奇观。唐代的三彩陶朝着更为精致的方向发展,人俑、马俑、骆驼俑,色彩鲜艳,各具形态,有很多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精,出现了许多名窑名瓷。唐代绍兴有名的“越窑”青瓷,有“类玉”的美称。河北内丘的“邢窑”,则以出产白瓷闻名。湖南长沙一带的彩瓷,不但有绘画,还使用贴花、模印,装饰性很强。河南的钧窑、汝窑、柴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名窑所产瓷器,都驰名海内外。当时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说法,被一般家庭争相收藏。中国的瓷器,从唐代起就通过陆路和水路传到亚洲、欧洲和世界各地,赢得了全球人的赞叹。

说起中国人的传统服装,一项令国人自豪使全球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毫无疑问,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祖先们很早就发现蚕吃桑叶吐丝又 “作茧自缚”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实践,大约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帛的全套生产过程。聪明的古人们把蚕茧用开水煮烫,去掉胶性,抽出丝头,合成丝线,再织成绸、缎等帛品。这个过程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难上加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服装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有 49克,衣服可谓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让人着实惊叹当时的织造工艺如此精湛。到目前为止,用现代化的工艺都很难复制。丝绸的发达,促进了服饰、染织、刺绣业的发展。与丝绸密不可分的刺绣,它的艺术创造,商代就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与丝绸伴随着工匠的执着精神,名扬世界。

创新超越世界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除了以上各种发明创造外,还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两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 “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 600多年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等等。

我们在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并引入科学研究范畴,拓宽中国工匠精神与人文研究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中国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员工地位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后的民族,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要呼唤中国古代工匠那种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以此为企业铸魂。企业更要为冲锋陷阵者、为敢于亮剑者、为勇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人人敢担当、个个能出彩,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大国。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种精神,定能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舒适的冬瓜
大意的便当
2025-09-18 06:48:55

锔瓷是我国一项传统手艺,所谓锔瓷就是,就是把已经碎的瓷器,修复完整。佛山锔瓷匠人马武奇说过:“过去,锔瓷是一种生活需要;今天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而通过马武奇身上,我们也看到了锔瓷匠人的工匠精神,那么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手艺吗?

竹编

现在我们除了偶尔可以在网上刷到竹编匠人的视频之外,好像在日常里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这种人,是的,现在已经甚少有人在从事这项技艺了。竹编其实可以替代现代的许多材料,真正的主编艺术,不仅仅有审美价值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古代,竹子一种非常易得的材料,所以那个时候很多贫穷的人,都会选择用竹子来编制一些家庭用具,渐渐的竹编这项技艺就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传承的这个过程,也变得越来越精致。

剪纸

在我的印象里面,我母亲就是那种剪纸非常厉害的人,一张纸一把剪刀,在她的手里面就会变成任何你想象不到的样子,而且更为神奇的就是她不用在纸上画上线条,就只是把纸折好,然后直接就用剪子剪,只不过我母亲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会剪纸。后来我才知道,剪纸也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手艺,也是因为我母亲的远古,我才知道,原来剪纸也是有非常多的技巧和用途的。只不过对我这种人手笨的人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刺绣

提到刺绣,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苏绣,在2012年,苏州发绣技艺申报苏州市“非遗”成功 ,所以这也成为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论是苏绣还是其他的绣品,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绣出来的花纹图案就像是活的一样,非常生动。而刺绣作为古时候女子必备的一项技能,现在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会,也希望他们可以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

中国从古至今已经传承千年,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靠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带来现在这么多传统的手艺,也希望不论是哪种传统手艺都可以得到传承。

端庄的大碗
超级的航空
2025-09-18 06:48:55

意思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有时也作工匠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扩展资料:

有关匠人精神的例子

张毅: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琉璃工房创意总监与执行长)

一个人只要愿意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在一个所谓日本工艺振兴协会所办的展览会里,800多位工艺家的作品集中呈现,陶瓷、漆器、编织、金工、莳绘、景泰蓝、玻璃„„我惊讶的不是工艺家之多或者作品之多,而是每位工艺家的工作年资,竟然普遍在30年以上。

长期沉浸在一项工作里的滋味,想必美好。

再回头看看那位漆器家的作品,突然开始觉得自卑。因为,他做的,只是一个盘子。 我们生活里有没有人为了一只盘子而每天去创作?为什么没有?因为一只盘子不能让人当艺术家?

听漆器家说:做漆器的人,因为经常用手去抛磨漆器,因此都没有指纹。要指纹做什么?他们的作品就是人类文明的指纹。想到这里,我觉得那一件件圆润的漆器作品背后,充满让人悸动的灵魂。而当那样一件黑亮的漆器盘子,盛装着三只黄色的橘子,是人间罕见的美好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匠精神

感动的眼睛
善良的蜗牛
2025-09-18 06:48:55
问问

工匠精神的案例有哪些?

最佳答案

有以下例子:

张毅: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琉璃工房创意总监与执行长

一个人只要愿意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在一个所谓日本工艺振兴协会所办的展览会里,800多位工艺家的作品集中呈现,陶瓷、漆器、编织、金工、莳绘、景泰蓝、玻璃„„我惊讶的不是工艺家之多或者作品之多,而是每位工艺家的工作年资,竟然普遍在30年以上。

长期沉浸在一项工作里的滋味,想必美好。

再回头看看那位漆器家的作品,突然开始觉得自卑。因为,他做的,只是一个盘子。 我们生活里有没有人为了一只盘子而每天去创作?为什么没有?因为一只盘子不能让人当艺术家?

听漆器家说:做漆器的人,因为经常用手去抛磨漆器,因此都没有指纹。要指纹做什么?他们的作品就是人类文明的指纹。想到这里,我觉得那一件件圆润的漆器作品背后,充满让人悸动的灵魂。而当那样一件黑亮的漆器盘子,盛装着三只黄色的橘子,是人间罕见的美好印象。

1.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2.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