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片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碎瓷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碎瓷片读后感1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碎瓷片》。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树耳是个孤儿,从小就和跛脚的鹤人一起住在桥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们却一直很乐观。树耳是个有追求的男孩子,在艰苦谋生的同时,他一有空暇就到当地陶匠明师傅家中偷偷学艺……明师傅终于打破父职子承的陶艺界惯例,收他为徒。在为师傅执行一件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遇到劫匪,险些丧命,但仍然靠着毅力和智慧,替师傅争取到一次终生的委任荣耀……
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主人公树耳,而是收养了树耳的鹤人。鹤人的腿有残疾,但他会告诉树耳很多道理,会指点和启发他,会鼓励和赞美他。在树耳去帮明师傅送花瓶的时候,鹤人被一个推着超载推车的农夫撞倒了,然后掉到了冰冷的河里……当人们将他从河里捞起来的时候,他还紧紧的握住树耳送给他的陶制的小猴子。我觉得鹤人是很爱树耳的,是真心把他当做最珍贵的朋友的,所以我很喜欢他。
我很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赶快来看看吧。
碎瓷片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碎瓷片》。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树耳是个孤儿,从小就和跛脚的鹤人一起住在桥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们却一直很乐观。树耳是个有追求的男孩子,在艰苦谋生的.同时,他一有空暇就到当地陶匠明师傅家中偷偷学艺……
明师傅终于打破父职子承的陶艺界惯例,收他为徒。在为师傅执行一件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遇到劫匪,险些丧命,但仍然靠着毅力和智慧,替师傅争取到一次终生的委任荣耀……
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主人公树耳,而是收养了树耳的鹤人。鹤人的腿有残疾,但他会告诉树耳很多道理,会指点和启发他,会鼓励和赞美他。在树耳去帮明师傅送花瓶的时候,鹤人被一个推着超载推车的农夫撞倒了,然后掉到了冰冷的河里……
当人们将他从河里捞起来的时候,他还紧紧的握住树耳送给他的陶制的小猴子。我觉得鹤人是很爱树耳的,是真心把他当做最珍贵的朋友的,所以我很喜欢他。
我很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赶快来看看吧。
(1)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描写顶碗少年不断失败,但是仍然能不断挑战,最终成功,表现了他是一个技艺高超、心理素质良好、直面失败、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2)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注意比喻拟人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3)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动作的难度之高,碗摇晃地厉害.
(3)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顶碗少年第一次失败后的歉疚之情.②运用神态描写,“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表现了他第二次失败后的失去信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心情.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不要畏惧失败.当生活中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失败、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挑战.
答案
(1)他是一个技艺高超、心理素质良好、直面失败、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动作的难度之高,碗摇晃地厉害.
(3)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顶碗少年第一次失败后的歉疚之情.②运用神态描写,“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表现了他第二次失败后的失去信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心情.
(4)不要畏惧失败.当生活中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失败、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挑战.
四年级的第一本共读书《碎瓷片》是从暑期读书作业开始的,在开学一周半的时间里做整本书的共读研讨。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不在班里一页页地朗读,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通读全书,课上只挑一些片段来读,更多的时候是做分享和讨论。
经过暑期里的篇章朗读,我们已经了解了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先欣赏封面和目录,我把全书13章分成五个部分,打算做五次讨论:人物身世--第一份工作--创新失败—完成任务—回家,对书中重要的几个人物也分几次来做剖析:树耳与鹤人;明师傅与明师母;树耳与明师傅/康师傅;鹤人之死。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是在关系和对比中凸显出来的,所以我让孩子们写人物介绍的作业,一般会给两个选择,孩子们也喜欢能够有一些“自由度“。
课堂讨论和阅读单相结合,也是第一次尝试,因为有的孩子在课上讨论时很活跃,有的孩子则不太习惯在群体里表达。有时候我希望先听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先发阅读单),有时候我也会在讨论完了之后,再迅速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记录下来,听听孩子们讨论出来的想法。
在设计阅读单的时候,我努力去寻找可能引发认知冲突与思考升华的点。引入困境与冲突,共读的乐趣在于把孩子带入到具体情境中,提出好问题(而非说道理)。
比如说,当我们读到树耳无意中发现——康师傅发明了新的镶嵌工艺时,我问孩子们:
问:树耳该不该把康师傅的创意告诉明师傅?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道德选择,孩子们的回答也各有千秋。
道德感强的孩子可能会简单而斩钉截铁地回答:
一些孩子在选择的同时,还会分析一下事理:
有的孩子道理上明白“不该“,却仍然会感受到情感上的挣扎,比如这个孩子体会到保守秘密很辛苦:
也有超过1/4 的孩子选择告诉,这些孩子通常年龄更小,没有“道德负担“,或者是更”渴望成功“,成长的愿望冲破一切阻碍——
情商高的孩子会委婉地提醒——
还有的孩子会做动态变化的情感选择,看你对我好不好再说——
值得玩味的,有四五个孩子选择了“不该说,但我还是会说“,在“法”与“情“的冲突中,还是情感和成功的欲望占了上风,很明显,孩子们的思考已经有多个角度,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了。
多么恼人的选择啊!这个孩子干脆把笔一搁——
读书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这些五彩缤纷的回答上,我能感受到每个孩子的性情,通过读书和讨论,他们的眼界和胸怀也在不断拓宽。
问:明师傅为什么不肯教树耳制陶?
被拒绝后,树耳为什么还要帮明师傅送作品去松岛?
这第一问,大部分孩子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因为陶匠是父传子、子传孙。陶匠的行业是世袭的,父传子、子传孙。“
第二问,最多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些回答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善良,对世界美好的信任,这样无条件的信任常常让身为老师都感到汗颜——
沙子晶的回答做了一个非常有力也很有价值的补充:
孩子们立马反应到,中国人是非常重承诺、守信用的,君子言而有信嘛!
有孩子说:“可这本书是韩国人写的。“
“韩国在历史上也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啊!“ 说出来满满的文化自豪感。
鹤人:“有两样东西是令人百看不厌的,熊熊的火焰和倾盆而下的大雨。”你同意鹤人的说法吗?你认为有什么东西是百看不厌的?
有什么东西是让我百看不厌的呢?
不用说也能想到——成长中的孩子啊!
【附录】我每节课上手写的阅读单,反映了一部分课堂讨论的话题和思考框架。
《碎瓷片》阅读单①
快速阅读第二一四章(P14-40),回答问题。
树耳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份真正的工作。
1.他之前每天的工作是什么?请描述一下。
2.他的理想是什么?
3.砍柴有什么用?他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碎瓷片》阅读单②
快速阅读第五~七章(P51~94),回答问题,
1.你认为康师傅和明师傅,谁是更好的陶匠?
他们的作品有何不同?
2.树耳该不该把康师傅的创意告诉明师傅?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3.创新失败时,明师傅,明太太,树耳都做了什么?
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同意吗?
《碎瓷片》阅读单③
快速阅读第八章~第十二章(P95~152),回答问题:
1.明师傅为什么不肯教树耳制陶?
被拒绝后,树耳为什么还要帮明师傅送作品去松岛?
2.鹤人:“有两样东西是令人百看不厌的,熊熊的火焰和倾盆而下的大雨。”你同意鹤人的说法吗?你认为有什么东西是百看不厌的?
3. 鱼骨图(树耳过五关,难度排序)
《碎瓷片》阅读单 ④
1.树耳终于成功回家了!鹤人却死了。你认为
这个结尾合理吗?鹤人为什么要死?
2、树耳是个孤儿。
鹤人就像树耳的___________;
明师傅像树耳的___________;
明太太像树耳的___________。
(填入:父亲、母亲、家人、朋友、老师。。。。。。)
3.为什么这个故事要叫《碎瓷片》?
你能想到一个更合适的标题吗?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编辑本段]教案
4* 顶 碗 少 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④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⑤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耐人寻味。
(2)对词语的理解。
不失风度:不丧失美好的举止姿态。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围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指导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如,描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碗,又掉了下来”,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再如,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的语句,“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在第一次失败后,还能保持镇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从对少年表演杂技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同时,还要从对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感受杂技表演的难度很大;从对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正是这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下笔,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最后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4.指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座无虚席”“惊慕”“目不转睛”“不知所措”“惊心动魄”等词语要在理解中积累,在习作中运用。
四、教学案例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2)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3)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4)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五、相关链接
1.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等、报告文学集《新画》等六十余种著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2.论赵丽宏的散文世界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人”、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外国人,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力作《秋风》以凝重的笔触,记叙了“扫地阿婆”的悲惨结局。作者没有写她的一生,而是选取她晚年遭遇最惨的几个片段来写。尽管她的外貌是“丑”的,“斑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脸,一双浮肿的眼睛”等,然而作者凸现了她忠于职守、善良诚实的优美心灵。《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的“不为人注目,却用整个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门卫秦师傅”,等等。作家都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碎瓷片,讲的是韩国一个孤儿树耳,想要学陶器,最终拜了当时最好的陶匠大师—明师傅为师的故事。
树耳是一个孤儿,小时候父母因感染热病相继离世,后被家父的一位僧侣朋友带至海边小村寻亲,但是没有想到叔叔已经搬走了,当时的热病已经蔓延到了寺庙,僧侣朋友只好把2岁的他交给我当时的一个流浪乞丐—鹤人。鹤人把他带大。俩人以捡拾垃圾、挖野菜、采野果为生。鹤人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天生一条腿瘦小,只能拄着一条棍子走路,但是他豁达、善良,富有人生智慧,成为了树耳的抚养人也是人生的导师,在树耳迷茫困顿的时候,他总能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让树耳走出迷茫。也因此,尽管俩人生活困苦,相依为命,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偷盗、自甘堕落,而是乐观、勇敢的面对着生活,从不怨天尤人。
树耳因为偷看明师傅制作陶器,而萌生了想要学陶器的想法,他因为一次偷看明师傅制作的陶器,不小心打碎了一间,被罚做工九天当做还债。树耳不但没有沮丧,反而很开心的答应了,因为这事让他能够靠近明师傅。做的工,第一件事是砍柴,用于烧窑使用。事情没有想象的容易,第一天他弄伤了手掌,从早到晚一整天才砍了一车柴,一整天没有吃饭,当他筋疲力尽把柴放在明师傅家门口的时候,明师傅已经睡了。树耳回到居住的桥下,鹤人在等着他,给他处理伤口,并给他留了饭。但是第二天他对树耳破旧大骂,因为他回来的太晚,而且没有把柴送到窑厂去。树耳委屈万分,但他承下了这些谩骂责备,依然认真的去砍柴。做着做着就熟练了,因为他用心,还找到了窍门,越来越轻松。等到第十天,他忐忑的又来到了明师傅家,想要能够留下给明师傅工作,明师傅依然对他没有好态度,冷嘲热讽,但是,最终留下来他,没有工资。树耳依然趴在地上,心存感激。正式工作的第一件事情,是挖黏土。看着别人挖的很轻松容易,他把自己弄成了泥人,并且筋疲力尽。明师傅对她依然冷嘲热讽的说话,但是明师傅的太太为他准备了午餐,并对他说:好好吃,好好干。他无比地感激。但是等到晚上他回到桥下面对鹤人时,他又无比地惭愧,因为鹤人为没能找到一条鱼给他们当晚餐而自责万分,但是他自己吃了美美的一顿午餐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第二天,他把午餐留下一半给鹤人,但是又遇波折,他把剩下的午餐藏的不严实,被野兽给吃完了。他非常的懊恼,扔了碗,碰巧了明师母也在。以后他吃半碗饭留半碗饭藏起来给鹤人吃,但是却神奇的发现那半碗饭变成了满满的一碗,足够他和鹤人两个人吃了。他曾想过,既然饭能填满,那中午不如就吃完?反正明伯母会给他填满。但是随即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很危险,有些贪得无厌,自己摒弃了这种想法,转而帮明太太多做一些活。明伯母给予了他很多温暖。生活这样一天天下去,树耳又学习了一项新的技能,淘洗黏土。明师傅只告诉方法怎么做,但是他从不多说什么,对树耳的工作从没表示过满意。树耳是个勤劳而用心的人,他用心的观察,用心的琢磨,终于淘洗出了合格的黏土。明师傅是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属于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所做陶器必是精品,不是精品的都被他自己毁掉了。所以当皇家特使认可了明师傅的手艺想要看更多的产品时,明师傅没有如期展示自己的满意作品-镶嵌陶器。接受皇家委任是所有陶匠的梦想,树耳不想明师傅有遗憾,于是他自告奋勇把明师傅认可的作品带到送到松岛去交给宫廷。一路走去,风餐露宿,这些树耳都可以从容应对,但是在途中,他遭遇了强盗,险些丧命,护送的两件陶瓶也被摔落山崖。树耳下山费心寻找,却只找到一片最大有巴掌大的碎瓷片,他痛苦万分,有执行任务失败的绝望,也有没有完成嘱托的惭愧,但最后他决定带着这一块碎瓷片继续前行,不退缩,不放弃,最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终于减到了皇家特使,并给明师傅带回来了终身皇家委任的荣耀。但是等他高兴的回来,却是面对鹤人意外落水身亡的消息。
树耳一直想要当一名真正的陶匠大师,但是他孤儿的身份在当时是被认为卑贱和不详的,当时的陶器制作,也是父传子的家庭传承,传统很难被打破,树耳面对着很难克服的困难。但是他的执着、认真打动了明师傅,最终收他为徒。
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是文笔细腻,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心理活动描写丰富,在慢慢读来之间,会从心里升起一种敬佩之情。读完之后,会让你在想要抱怨自己生活的时候,想到树耳;在做事情做个半截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树耳;在做一件事情想要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时候,想到树耳。不可多得的一部关于成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