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怎么制作汉服?
一、我们来看一下要用到的面料吧。这一块是打算做在这个面料里面的里子,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做这个齐胸的面料,是一个很透明的面料,上面有很多绣花,然后再把这个里子到时候做在里面,做成褶子就可以了。
这一块是准备拿来给它做裙头的,这款面料只取它下面这个有绣花的地方,剩下的面料可以拿来做一个吊带。
考虑到旁边还有一个系带,系带就用这个来做吧。找一一些类似的颜色,这样的话让整体色彩搭配很和谐,这种布料看起来稍微有一点薄,还是很适合做系带的。
来看一下齐胸襦裙纸样,按纸样将布料裁剪出来。先把这个面料剪成了两份,然后都是裁剪成一米五,然后加上印尼的长。这个里布还需要和这一块里布相拼接,然后表布也是一样的,它的下摆和侧边的那一边也需要用平车去把它折进去缝好。我们就先把里布和表布拼接起来,表布分表布拼接起来,然后再把它出了裙头。这三边把它卷边,就是卷边进去缝好,然后再来打褶吧。
二、来看一下齐胸襦裙纸样,按纸样将布料裁剪出来。先把这个面料剪成了两份,裁剪成一米五。这个里布还需要和这一块里布相拼接,表布也是一样的,它的下摆和侧边的那一边也需要用平车去把它折进去缝好。我们就先把里布和表布拼接起来,表布分表布拼接起来,然后再把它出了裙头。这三边把它卷边,就是卷边进去缝好,然后再来打褶吧。
三、现在先把里布接起来。只要上留的是一厘米的缝份。但是因为我没有剪这个布边,我就直接从布边这个针孔。这里开始缝了,缝好后就把边上的修剪掉。在做这种薄面料的时候换成最细的针是最好的。
现在先把两片表布把中间接起来。先是反面相对接,平衡的缝制起来。
现在把那个线也换成和面料一样颜色的线。然后把这个缝缝熨烫一下。然后就沿着这里再车一条线。然后我们就已经接好了。就是和里布,我们把另外的三边折进去。
这里我已经换上高低压脚,这边要稍微可以活动的时候会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靠着这个边,靠着这个边会很好看的。它就这样一直车到下摆,然后同样的方式把另外一边和下摆车好。
里布和表布都已经接在一起了。现在只有按着纸样上的标记法则的位置画出来,先从中间开始来画。接着按画好的标记折起来,这个褶子是弄出来三公分的样子做的,然后因为只用了两块面料,这里褶子就以这样的方式去把它折好,也可以一边车的时候一边去折,我现在就去把他车起来,正好就是褶子的宽度。
现在折子就全部被固定在一起了。现在就量一下裙头,剩下多少长度?因为我们车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损耗,不一定比我们预想的一样长,所以都是最好车完了,量一下是最好的。现在是133。然后,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去裁裙头,那裙头的宽度自己定一个合适的,然后就把它裁剪下来,裙头就裁剪好了。我是这样对折裁剪的,然后裁完以后要给他熨烫一块衬。
裙头的粘合衬已经熨烫好了,这个已经比较硬挺了。现在就按着刚才画好的这个缝缝的线,把这个外面的缝份给它熨烫进去,这边已经熨烫进去了,然后现在要熨烫下面这一块,下面这一块的缝缝要比上面那一块稍微长一点点。因为这样的话待会我们缝着,下面就不会漏掉。
最后还需要两条细带。然后就直接用这个面料来做吧。我打算做六厘米宽的,然后加上红头就差不多七里面,然后对折一下。在这里。直接用这么幅宽来作它的长吧。差不多,然后另外一条就用这一条的宽度来接。把这个面料对折以后就可以开始车了,正面相对吧,但是这个也看不太出来。
这个带子就做好了,需要拿去熨烫一下。熨烫好了,就把这个带子放在旁边备用。现在拿出裙子这是上裙头的地方,然后把裙头也拿出来。我是从中间的地方开始别的,就是先把它固定然后别上去。然后这里裙头我已经别上去了,我这边裁的比较多,待会儿缝了以后把它多的剪掉就可以了。那就从这里一直缝缝到那边去。
把这个裙头正面相对,对好以后在这里画线。这是待会我们车的一条线。留出一点二的缝缝,留好以后,就把多余的这些都剪掉。这里就把它这样叠过去。缝这条线,但是在别过去之前,要先把这个系带夹在中间。所有这一条都已经先用珠针固定好以后就翻过来,在这个缝里面去车,因为下面那一条要宽一点嘛,所以说他也会车到零点二的样子,或者你也可以在这里去压一条零点一的线都是可以的。然后现在就去缝这个缝,下面因为这个要长一点点,你们可以再多留一点点就可以缝在上面的二分零点一线的地方。这条裙子就做完啦。
1.古瓷片对中国每个朝代瓷器的历史特点研究有着史料价值;2.古瓷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活标本,虽然完成的器形我们见不到了,但是可以真实的见到古代经典的瓷器工艺瓷片。3.古瓷片对研究个个窑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古瓷片能够找到真实的历史数据。4.古瓷片说明了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悠久,拥有一个从陶艺到瓷器的一个完成的历史发展过程。5.古瓷片让我们知道了现在失传的瓷器烧造工艺和器形。6.古瓷片上都有颜色和画片,对研究古代绘画工艺和中国民俗时代特征也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双股簪子就是“发钗”,一般是妇女用的,顾名思义,形状像叉子,带有装饰作用,这类发钗在现代是各路仙女用作装饰的,鬓边缀白梅三两朵,东方神韵即现,顾盼生辉,都市中罕见的一缕沉香,回味悠长。
除了金、玉、竹、陶瓷、骨、牙等等,还有一种“荆枝”也是常见的簪子的材料。用荆枝做的钗喻指妇女朴素的服饰,而与之相反的金钗,则是喻指高贵的妇女。
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用于固定发型和头型,另一种是作为装饰,会选择昂贵美丽的材料,雕刻成精美的簪头,专门装饰在已经固定完的发型上,显眼的位置。从很多古代仕女图中也可以看到,女子头上的珠宝首饰,发簪是其中的佼佼者。
发簪本身也有很美的寓意,男子送女子簪子,是有将女子娶为正室的意思。托物言情,表达心声。也有许多簪子被做成工艺品,如“童子报平安”簪。
远在皇宫内,妃子戴的簪子是有季节性的,春冬两季带金簪,其他戴玉簪,直到立冬再把金簪换上,清朝晚期有记载。
民间,一般来讲富家用玉制,银质,贫家用骨质,普通人家女孩子家人,一定会有银质簪子,这样带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物品,女人们都很是珍视,很多一辈子也不会丢,不会毁坏。但明见更多的都是骨质,人们称其的“骨簪”
簪子都是头部比较尖细,尾部雕刻成装饰或者是有个疙瘩,方便固定。还有一种簪子是扁的,两头粗,中间细,大都是银的铜的,就是作为装饰用的,是女孩子修饰头发不可或缺的饰品。
簪子进千年来长盛不衰,直至今日也依然出现在很多女性的身上,正是其实用性、装饰性、寓意性的体现
1、质孙服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
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2、冕服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
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纹样。
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3、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曾在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服制案》,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
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4、曲裾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汉服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5、圆领袍
圆领袍最早出现在商代,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
汉代随着服饰逐渐统一,圆领袍主要作为内衣穿着。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
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
魏晋南北朝后,圆领袍开始积极吸收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但是同时又不丢失汉族本来的特色。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
王国维《胡服考》记载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
宋朝以后,圆领袍成为官员们的正式服装之一,在后来的明朝也被大量运用,明朝的圆领袍、配上补,成为了分辨官位阶级的最方便的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孙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袍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曲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领袍
1、中国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2、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4、山水画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
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
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
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5、青铜器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
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区。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剪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水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