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宋代有哪些瓷器,并简述其产品的艺术特色
1.青瓷窑系
包括龙泉窑、官窑、汝窑、钧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
龙泉窑的瓷器土质细腻,胎骨厚重,薄胎较少;釉色有粉青、翠青、梅青,并有少量大开片纹,多数无纹;装饰方法有印、刻两种;内容有缠枝牡丹、菊花、鱼鸟之类。南宋时出现了哥、弟二窑,哥窑以纹片见长,弟窑承袭传统(介绍贯耳炉)。
官窑是北宋时北方开办的一所青瓷窑场。其瓷器釉质肥润,以绿、青、白色为主,并有较大开片纹,有独到之处(介绍贯耳瓶)。南宋时在临安附近占据民窑烧制的瓷器也称南宋官窑。
汝窑是北宋时河南临汝的一处窑场。汝瓷造型端正简朴,施釉浑厚如玉、光泽柔和、明亮透底,富有水色,釉下刻花、印花,锋芒犀利,釉色丰富,有独特的风格。
钧瓷始于唐代,起源于河南禹县八卦洞。钧瓷造型古朴文雅,品种繁多,纹样简练,器身不靠花纹装饰,而是通过窑变”反映出釉色的变化,釉彩五光十色,艳丽灿烂,其色彩非常丰富,最著名的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葱翠青、莺哥绿、月白、米黄等多种(重点讲解玫瑰紫釉盆托)。
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其青瓷釉色深沉,胎骨厚重,釉汁较浓,给人以质朴大方、明快坚实之感。耀州瓷最著名的是图案,有折枝牡丹、交折牡丹、缠枝菊花等。装饰方法是刻花、印花,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在古代装饰纹样中有很大影响。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里瓷器产量多、质量高,产品行销海内外,因此景德镇窑享有很高声誉。景德镇瓷以胎薄釉润著称。其影青瓷釉色如玉,硬度、薄度、透明度都达到极高标准。
2.白瓷窑系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产品以白瓷为主,胎料加工很细,所以胎质坚硬,色泽洁白,胎体较薄,造型稳定,很少变形。其装饰技艺的精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重点介绍白瓷孩儿枕)。
磁州窑位于河北彭城。主要产素白瓷、白瓷画黑花器、白瓷多彩刻花器、白瓷刻花填色器等几种。大量使用在胎体上用笔作画的方法。笔法泼辣,不拘规范,所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健美大方。
德化窑位于福建,创烧于南宋晚期。瓷质细腻,呈色纯正,以人像为代表作品。
3.黑瓷窑系
黑瓷是宋代民窑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的釉色变幻多样,耀人眼目,有的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结晶状,可以说是现代结晶釉的前身。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1: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2: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3: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4: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5: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汝窑——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稀少,因此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瓷器仅有67件,台北故宫最为集中,有21件。其余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汝窑之所以少,是因为它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只烧了前后不足20年的时间。汝窑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并进行试掘,地点为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该窑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一般都是素器,不带纹饰。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熟称“蟹爪纹”。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有二次拍卖汝窑瓷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厘米,盘子没烧好,略有变形,可就这么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却拍到154美元!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创出天价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颜色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官窑釉层普遍肥厚,很少施加纹饰,为素瓷。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官窑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是指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的颜色。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也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哥窑与官窑的特征十分接近,也有开片、紫口铁足,有时专家也难以分辩。哥窑的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哥窑的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一生虽然治国无方,但是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从书画到瓷器鉴藏深厚。对于钧瓷官窖作品,徽宗每年只准进贡36件,作为传世国宝收藏,其余的一律砸碎深埋,并且钧瓷不允许随葬,更不准民间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战功显赫者才赐予钧瓷,所以有从那时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为民窑。定窑与其它四窑不同,它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其它四窑以釉色作为表现手段,而定窑则以纹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高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窑场分布地域广泛。已发现的宋代窑址分布于全国十七个省的一百三十余县中,每县少者数处,多者数百处,从数量上说,比唐代要多出数倍。二,由于改进了装窑的方法,提高了窑的单位产量,使宋代瓷器的产量大增。三,由于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不同的釉色和装饰花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四,瓷器已成为民间普及的日用器皿,瓷器贸易发达,著名瓷场的瓷器不但运销国内各地,而且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商品。宋代瓷器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诸窑中,定窑的时间较早。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装饰花纹繁富华丽,流行刻印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组成的图案,也有禽鸟、婴戏等花纹,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大约在北宋时期,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方法,废弃了一个匣钵装烧一件瓷器,改为将盘碗之类的瓷器反置于垫圈组合成的匣体内,增加了装烧瓷器的件数,提高了产量,这在装烧工艺上是一次很大的改革。另外,由于覆烧造成了碗盘口缘露胎无釉,即当时所称的“芒",为了弥补这个欠缺,有些高级定瓷便在芒口上包镶金属扣,反而把瓷器装饰得更华丽了。
在定窑遗址中曾发现过刻有”官”、”尚食局”、〞五王府”字款的白瓷片,说明定窑中有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河北定县两座宋代塔基中出土了一百余件定窑白瓷器,其中有十几件刻有”官”字款,胎薄而细密,釉色润净,造型优美,确是定窑白瓷的上乘之作。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窑,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产品以碗盘为主,也烧造大型的罐盆之类日用器皿,还烧造儿童玩具和磁枕,尤以各种瓷枕最具特色,印有”张家造”戳记的瓷枕就是观台的产品。观台瓷器的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白中微带黄色,釉下有黑、褐彩花纹,用绘画、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技法绘制,花纹种类繁多,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瓷枕的画面则更富有生活情趣,小儿游戏的画面,着墨不多,却极传神,是宋代民间的小品画,还有在枕面上题诗词的,无疑这都是当时最受人欢迎的。
属于磁州窑系的瓷场很多,它们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除观台以外,河南修武当阳峪和汤阴鹤壁集的两个窑场也很重要。当阳峪窑的瓷胎呈褐色,胎上施一层陶衣,釉色洁白明亮,与釉下的黑彩花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明快;花纹以缠枝牡丹居多。鹤壁集窑以烧造大型瓷器为主,与他处不同的是一种黄褐色釉刻花宽沿大盆,可视为鹤壁集的代表作。磁州窑系窑场多,产量大,产品从宋到元连续不衰,是北方民间日用瓷的畅销品。
耀州瓷是宋代北方专烧青瓷的民窑,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1959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耀州窑在唐代是烧白瓷和黑瓷的,北宋时改烧青瓷,到北宋中叶制瓷技艺成熟。瓷器的种类很多,有碗、盘、碟、罐、盒、炉等。太薄,呈灰白色,釉也很润净。花纹有缠枝或折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器案,也有游鱼水禽和婴戏等纹饰,分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线条流畅,印花繁丽规整,可与定窑纹饰相媲美。在神宗元丰至徽宗崇宁年间,耀州窑瓷器曾入贡北宋朝廷。
钧窑瓷器也属于青瓷,但它的釉色却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深的作天蓝色,浅的如天青色,最淡的似月白色。在蓝色釉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烧出了红色,红蓝釉互相融合又出现了紫色,犹如蓝天中的彩霞,海棠般的红,玫瑰样的紫,散落在澄清的蓝釉中,真是艳丽极了。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在釉色上的突出成就。
北宋钧窑窑址,1974年在河南禹县城内钧台和八卦洞发现,发掘了窑炉、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批窑具和瓷器碎片,有各式花盆,盆托,以及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它们的底部往往按大小刻一至十的数字。钧窑瓷器以绚丽的釉色取胜,不另装饰花纹。胎呈灰色,上釉前先素烧,釉层特别厚,由于烧窑时温度的变化,使釉流入胎上的裂纹中,形成如”蚯蚓走泥”似的线纹。这本来是烧造过程中的缺陷,却被后世古董鉴赏家当成钧窑的特殊纹饰了。
在南方诸窑中,最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景德镇窑在宋代烧造青白釉瓷器,这种瓷器的釉白中透青,釉厚处呈淡青绿色,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釉,也称之为”影青釉”。种类很多,有日用的杯、碗、碟、盘等容器,有执壶、注子、浅碗和盏托等酒具,还有瓜棱罐、镂空香薰、各式各样的小粉盒,以及造型优美的瓷枕等。在青白色的釉下刻印花卉等图案,显得十分淡雅。
青白瓷器是北宋中叶(约公元1000年左右)才出现的,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区的北宋中叶至南宋的墓葬中,几乎都出土青白瓷器,少者几件,多者达数十件。由于采用并改进了定窑的覆烧装置,景德镇青白瓷器的产量是很大的。有的还北运至辽金。在辽代中期以后的一些契丹贵族墓葬中,或金大定以后的墓葬中,都经常出土景德镇青白瓷器。
宋代瓷器作为中国的著名工艺品,流传亚非各地,形成了以海路为主的”陶瓷之道”,它和陆路上的”丝绸之路”一样,都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史迹。
1、瓷器花盆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历经千年,瓷器花盆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从而使其存世量大大增加。
2、瓷器花盆的烧制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每一次烧制都需要精确控制,而且烧制过程也非常漫长,这就使得瓷器花盆的制作工艺复杂,从而保证了其存世量。
3、瓷器花盆的艺术价值很高,瓷器花盆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它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家居,而且还可以用来装饰公共空间,从而使其存世量增加。
4、瓷器花盆的价格也很实惠,相比其他艺术品,瓷器花盆的价格要低得多,这也是它存世量大的原因之一。
总之,瓷器花盆存世多的原因主要有:历史悠久、烧制工艺复杂、艺术价值高、价格实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