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分析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这些碎瓷片究竟值钱在哪里?有何特别呢?2000多万元什么概念呢?即使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拿北京来说,这个价格也可以在北京买上一套房子了,而且还得是属于“豪宅”的那种。
陶瓷碗碎片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当很多人都觉得,当年花2000多万元购买了一堆碎瓷片的人,绝对是“有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在古玩收藏的圈子里,近年来碎瓷片的行情都非常不错,例如在去年10月份,我国河北沧州,就有一个男子售卖一块非常不起眼的碎瓷片,而且竟然开口就要600元。
而且这名男子还表示,自己的这块碎瓷片,是自己无意中在一处工地捡到的,一开始以为是工地的工人打碎的陶瓷碗碎片,结果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一块元代生产的青花瓷碎片,因此,他要价600元并不算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碎瓷片,但是,来自于不同的年代,并且制作工艺不同,事实上它的价值也不同,这也意味着,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碎瓷片,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块块没有用的“垃圾”,而到了懂行的人眼里,就成了“宝贝”。
澳门拍卖会上,200多块碎瓷片卖了2000多万元,这些碎瓷片就都是汝窑的碎瓷片,是一堆来自于宋朝的“宝贝”,自然,即使它已经不再完整,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价格了。
那么,什么是汝窑呢?它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所谓的汝窑,是我国宋代最有名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魁首”,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地位有多么的高。一直到我国清朝之前,汝窑制作的瓷器,都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瓷器,而且历代都是将它视为珍宝,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说起来,虽然陶瓷制品在现如今的高科技工业生产的加持下,已经变得没有什么特别了,但是,要知道在古代,从科学制造的角度来说,陶瓷的出现,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
那么,陶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陶瓷,事实上在古代,是分为陶器和瓷器,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出现的陶器,它的制作方法,是用黏土制作成器具的样式之后,放在高温下焙烧而成的,从考古的角度来说,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我国就已经有陶器出现了。
而瓷器作为陶器的“升级版”,事实上它的制作也要更为复杂一点,在黏土中,会添加一些其它原材料,之后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才可以形成表面光亮的瓷器。
陶器的出现
相对于陶器的出现而言,瓷器大约是从3000多年前出现的,从年代上来看,我国商朝中期的时候,原始瓷器就已经开始应用了,而到了我国汉朝末期的时候,我国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之后,也开始从我国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瓷器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古代发明之一。
特别是我国明清时期,我国的陶瓷制造行业,更是达到了最巅峰、鼎盛的时期,从明代开始,景德镇也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特别是在古代,我国的瓷器,更是被称作“白色的金子”,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
所以,因为拥有着近万年的陶瓷发展史,我国古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碎片,也才会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购买收藏。
当然,这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也是需要拥有非常专业的鉴赏知识,否则,也是很容易在“寻宝”的过程中看走了眼,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块陶瓷碎片看起来就是一块“垃圾”而已,只有懂行的人,才会去寻找它们、收藏它们。
河北的那名一块元青花瓷器碎片卖600元的男子来说,他就是对古代瓷器比较有研究,所以,没事的时候,就会去工地周围寻找施工过程中,从土里翻出后,被丢在一边的碎瓷片,据他讲述,他近年来收获颇丰,已经在不同的工地上,找到不少古瓷碎片了,所以,他才会摆摊售卖。
用放大镜辨别瓷器真假的方式如下:
1、看氧化程度
用高倍数放大镜,可以发现古瓷其内部氧化程度,凡是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高倍数放大镜下可显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非常容易辨别。
2、看磨损现象
古瓷是已经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风化,在顺着太阳光线,用几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古瓷器表面的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深浅粗细不一;而往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很多作假者都是用砂纸摩擦,在线条、方向和力度方面几乎都一样。
3、看纹饰绘画
古代瓷器上大多有绘画,仿假品大多笔力拘谨,且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摹,必然需要十分小心谨慎,所以所画出来的纹饰缺乏灵魂,拘谨生硬,令人感觉不自然,用放大镜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扩展资料:
其他辨别瓷器真假的方法
1、仿品无使用后的光滑感
古陶瓷真品大都经理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在表面上均留有很自然的包浆,还有不太强也不太弱令人非常舒适的光滑感。仿古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上手把玩,是没有上述古瓷器的光滑感的,人工作旧的仿古作伪瓷器,其光滑陈旧感是非常不自然的。
2、仿品釉面光泽度过强
光泽度过强这一点也是因为没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形成的光滑感,仿品釉面光泽度显得过强,有人称这种现象叫“火刺”,釉面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不泛青不是老瓷。
3、同一瓷器有两件以上甚至大量
古代留下来的陶瓷数量是有限的,而仿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生产,所以只要看到同一品种的瓷器有多件相同的出现在市场,这时候藏家们就要谨慎小心了。
明清瓷器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形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首先,明清官窑瓷器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收藏人群庞大,市场中流传的官窑瓷器少之又少。中国有兴趣于收藏官窑瓷器且有收藏实力者至少有30万人,现在大部分官窑瓷器都已经被博物馆收藏,市场中流通的都是早期的大藏家更迭卖出的,一旦错过机会,再难遇到。
高古瓷是指唐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高古瓷器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因此高古瓷器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
从高古瓷器的历程来评估(即历史价值)。中国高古瓷器发展经历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三个高峰期)、衰落期,从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此为脱玻化现象,同具钙化迹象,釉面宝光内蕴,其状如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油润的玉质感,有的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积釉处,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抚之一定有种细腻软滑的质感。
古瓷釉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会发生氧化质变,尤其处潮湿、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也会流失,由于重结晶及重度脱玻化质变釉面会出现糠状脱玻化莹透立体状,简称糠玻透晰现象,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足底及胎釉结合处,及土壤接触面等相关部位,这种“透晰”与高古玉的通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古代釉药熔点低于现代釉药,在窑内煅烧时因釉药流动,古瓷釉面凸处釉薄易显现地色,既胎或化妆土之色,凹处积釉现象明显。
新瓷釉面失透,流动性差,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古瓷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十倍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晶莹剔透,丝状如网,有幽深玄妙之感;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伴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而无变幻之美。
宋代前的古瓷多见玻璃釉者,其实是因年代久远釉面玻化透晰所至,并非制作时有玻璃釉这一品种。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薄不同,玻化后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认为石灰碱釉始自南宋龙泉窑,笔者认为石灰碱釉应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窑器物的朋友可能会支持这一观点。当然,做为新观点的确立还有要经过否定、论证、认同的过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尔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脱玻化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南火、北水、东木、西金,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直至封建社会结束。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暴露于空气中的部分釉面往往多见氧化斑类质变迹象。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膜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
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黑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各窑口中以定窑釉面抗氧化沁蚀能力最强。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地质环境是由地理方位、气侯条件、地下状况等原因决定的。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多见棕眼,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面平滑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 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
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迹等。
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各类做旧器物的特征。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比如酸做旧过的器物釉面绝无晶莹洁净之光泽。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领,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
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为手工拉坯,器物多有不平整之处,为提高胎体光洁度提高施釉效果,故多有施化妆土者。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凡见胎体酥裂釉面晶莹如新者必为古瓷无疑。
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的定为古物。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有所发现。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细看确有种苍老熟透的质感。
古瓷底胎湿润干涩者皆有,这是由器物所处环境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
值得研究的是,古瓷底部露胎处发色有的明显属刷上的护胎釉,但有的发出如火石红的棕红色,这种棕红应是因器物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所至,属“胎铁外析氧化现象”。
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
闻声辨器要经常练习、揣摩,多数古瓷其声如瓦、沉闷沙哑,有的声如金石,宋代湖田窑、定窑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且胎薄,则发音圆润,个别圆器甚至能颤音悠长。只要细心观察,时间久了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闻声辨器的鉴别方法。
因历代工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文物鉴别事关文物命运,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旧气特征),实事求是全方位验证后方可下结论。
(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
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老化收缩形成细小皱皮纹,气泡收缩而形成众多凹点(小麻坑),统称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也包括包括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釉质越细腻萎缩纹越细小,有的不细心观察难以发现,萎缩纹的清晰度当与釉药品种及烧成温度保存环境有关。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
(1)水土沁
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出土器物不一定有水土沁,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用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不出土就行了。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极易清除干净。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点状、放射状、扇面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
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蛀蚀斑痕,此类蛀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显微观察釉面光洁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目测即可看到。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
在瓷器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花了钱,而买到的却是赝品。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从目前的收藏市场来看,从瓷片类别上进行收集,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关注瓷片的釉色,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窑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另外一种是收藏以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研究为主,由于这些瓷片价格较低,特别是在江浙地带的山区,随便挖挖,就能看到不少瓷片,因此这个群体是越来越大。第三类则是专门收藏元、明、清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元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的瓷片收藏。由于现在官窑整器的价格比较高,因此即使是残片,价格也不便宜。
除了按照瓷片的类型,按照瓷片的图案进行收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古陶瓷上的纹饰或图案,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都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和风格。以瓷器装饰常用的龙纹为例,各个时代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除了是瓷器鉴定的参考因素,也是当时的历史时尚、民族信仰、民间风俗以及美学、美术方面的珍贵资料,因此收藏有完整纹饰或图案的瓷片,价值相对也较高。
在收藏瓷片的时候,要牢记“贵精不贵多”,拥有太多的普通瓷片无异于垃圾,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唯利是图者制作伪瓷片出售,利用人们“破瓷片还会有假吗”的心理,使许多警惕性不高的收藏者上当受骗。同时,不要过高期待古瓷片的价值升值。一般来说,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别稀有的品种,其他的是不可能具备升值空间的。
哥窑是存世瓷器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窑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有人说在杭州,还有说在浙江龙泉。嘉靖年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都是在龙泉县烧造的。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弟弟烧出来的青瓷不开片,被称为龙泉窑。但后来一些研究考证发现,二者的土质颜色不符,对哥窑窑址难下判断。
对残缺美的一种欣赏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哥窑的另一个特征是紫口铁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论》中指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所谓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
哥窑还有一个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攒珠”指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数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追求一种病态的缺陷美,哥窑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残缺,反而成了人们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窑虽是民间私窑,却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乎相同,有人也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属同类作品。很多瓷器,这本书上认定是官窑,到了另一本书上却成了哥窑。一些专家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因为它太珍罕了,没有多少人真正上过手。
仿品价值也惊人
1970年10月,南京博物馆发掘了位于南京中央门的一座大墓,大墓的主人汪兴祖少时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后又复姓汪氏。据墓志和《明史》等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继承其父张德胜之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明帝国建立时,立下了许多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禄1500石,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
汪兴祖墓室结构为罕见的阁楼式仿木建筑式样的券顶砖室建筑,里面随葬了大量金银器、玉带饰、瓷器等物,包括青花高足瓷碗,零星金饰等。光是哥窑的盘子就有11件,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可分大中小三类,青釉葵瓣口盘也位列其中。汪兴祖墓虽不能与马王堆这样的豪华墓葬相提并论,但在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也算奢华。
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 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古瓷的价值不可限量。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明晚期珐华器盖残片
尤其是官窑烧制瓷器中产生的大量瓷片,皇家有专门负责此项瓷器烧制的官员,进驻窑厂,监督制作,而且在制作时不计成本,精工创新。例如皇上要求此批制做100件瓷器,那么必须烧制出几百件以上,精心挑选出100件瓷器后,剩余的瓷器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
明宣德仿龙泉窑青釉碟残片
古瓷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隐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出土的古瓷片依然是考古工作者进行断代的最好标尺。另外,部分具有唯一性的古瓷片,还填补了科学空白。通过研究分析,古瓷片还对探寻人类的历史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古瓷片也是藏家学习瓷器鉴定相关知识的最好材料。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残片
抛开这些就说一点,也是值得收藏的,那就是美啊,残缺之美也是一种美。
明嘉靖素胎六边梨形执壶残件
收藏古瓷片要有所选择。民国以前的瓷片,由于时间较近,存世量比较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大。明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古瓷片因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则皆可列入收藏范围。从年代上看,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瓷片的升值潜力极大,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有名头作品的古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从器型上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碗、盘、碟之类生活器;带口沿和底足的,所含的信息量大,研究和收藏价值相对较高。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百家号《收藏家眼中的维纳斯―残片之美》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想和前辈们交流一下,我所知的古瓷片的价值:
1:部分图案较完整的古瓷片是会讲故事的,述说着那个年代的人文风貌、生活百态、国民实力、匠人之心??等等。
2:古瓷片,对于中国的考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挖掘地层的时候可以根据出土的古瓷片判断某座城市的初始时间和当地在某个朝代某些年份当时百姓的生活品质状况、国力情况??等等。
3:根据古瓷片的年代、完整程度,存世量、窑的等级、工艺的程度、釉料的选择、胎体的选择??等等来判断其价值!
4:古瓷片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肯定是比完整瓷片便宜很多,也满足了很多爱瓷人对各朝代各种品相瓷器收藏。
5:近些年国内市场有一批专门炒古瓷片的群体,使得古瓷片的价格抬高了
你这款瓷片对考究钤印款的演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果你这块瓷片是乾隆以前的,就佐证了我的推测,可惜,不能上手一睹"峥嵘".
在江河边经常可以拾到古瓷片,我还没有见过大海,海水能把沉船上的古瓷片冲到海岸,那古沉船一定就在附近."宝山"瓷片是吉语款,菩提保佑再拾一艘"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