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宋朝时做的瓷器有哪些?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1: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2: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3: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4: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5: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汝瓷古色古香、浓厚、天然秀外惠中、柔丽静雅,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自然”的精神境界,要不然,怎么会偷倒这名不易治国的风流皇帝宋微宗呢?!事实上,我对于汝瓷,既没科研过也没接触过,并没“印象”,仅有“想象”。在我的想象中,汝瓷就是天青色的。
这来自宋微宗的古诗词:“雨过天青云破处,那样色彩做将来”。听闻,他要求工匠按照雨后天空的色彩烧造陶瓷器,难住了好多人,最后或者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造出了符合色彩要求的陶瓷器,并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在我的想象中,汝瓷就是以玛瑙石为釉。宋代的一些文献记载,汝瓷内有玛瑙石末为釉,我觉得这个是完全极有可能的,因为汝瓷在宋代绝大多数是专供皇帝或皇宫选用的,嵌入玛瑙石方看上去陶瓷器的与众不同,看上去使用者的优雅、高雅。
汝瓷是五大官窑瓷位居,自宋代迄今一直作为贡品。中华文化文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创意都是宋代文化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艺精湛,釉层蕴润,产品造型设计秀美,温润如玉素静的风韵,而独具一格风姿。在中国龙泉青瓷发展史里的划时代,具有重要知名度,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据史书记载“汝瓷出北境,宋时烧者,翠绿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弥足珍贵。”这道出了汝瓷的大部分特点和特性。
汝瓷高足盘,盘内底数码印花龙纹玉,两边多种多样仰俯莲纹,脚掌三支钉烧。全身上下冰裂纹,盘边缘处,微泛肉红,破泡特别是在明显。轮廓光打仔细看,大部分总体蛤蜊光。装水时迎光转动特别是在明显。装水时长小时,冰裂纹难得一见,颇为奇特。祖上早些年收藏,大家分享。汝瓷,宋代清朝晚期御瓷,烧造于河南汝州,今宝丰县,近数千年来知名度强大,乃为仙品,个人认为集中国美学之粹。但是稀缺极为,一器难求!我印象里的汝瓷代表着了中国几千年瓷艺的精华。
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的为最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当时的品种有碗、盘、瓶、罐等日用器皿。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给人以无穷韵味。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
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影青瓷发展很快,1983所创青花影青瓷,这一成果轰动瓷坛,引起国内外客商很大兴趣。产品获轻工业部和江西省的优秀产品获。青花影青瓷集传统的青花、影青、刻花于一体,使幽倩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纹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映生辉。1985年底,青花影青瓷获国家银质奖。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
早期器皿多无纹饰,或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如蔓草纹、水波纹等。
中期以后,花纹显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纹、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纹、云龙纹、龙穿缠枝花、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缠枝牡丹、风穿牡丹、婴戏牡丹、海浪纹、海浪五鱼纹、水波双鱼纹、莲塘双鱼纹等等。
“影青”的刻花、划花大多数构图简练,给人以雅致之感。例如海浪纹,仅用梳篦式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划几个随意的弧度,即可出现一幅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如再添上几条小鱼,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婴戏牡丹也较为精美,一般表现的是两小孩追逐于牡丹花丛中的图案,匠人刀法娴熟,流畅有力,将婴儿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青”的造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
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俗称“撑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多种多样。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青如天: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瓷器的英文单词与中国的英文单词一样,都是“China”。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而瓷器的发明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国同胞甚至将制作精良、美轮美奂的瓷器作为中国的代表,这足以证明了瓷器的重要地位。
“瓷器”这一词最早来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文章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隋书·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更是证明了瓷器色彩多样的特点。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中国人对于瓷器的喜爱着实坚持。直到现在,瓷器仍然能够成为文人的灵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一些人认为周杰伦的这首《青花瓷》灵感源于青瓷,但实际上这首歌的灵感,源于北宋汝窑所制造的汝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因产于汝州市而闻名天下。
本文即将介绍的汝瓷,则产生于位居“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也被称为宋朝“五大名瓷”之首。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宋朝的汝瓷!
一、宋朝汝瓷的历史渊源
最初的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发展至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制作的瓷器多为青瓷,这些青瓷胎质坚硬,表面有一层青色的玻璃质釉,此时已经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瓷器生产逐渐成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萌发了白釉瓷器,发展到隋朝,白釉瓷器的制造工艺已经逐渐成熟。直到宋朝,以文人治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生活富足奢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再加上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艺术与审美水平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峰时期,就连瓷器的发展,也不例外。尤其在宋朝统治者的熏陶、倡导之下,汝瓷的发展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于是产生了后来北宋五大名窑。而汝窑所产出的汝瓷,以造型设计古朴文雅、端庄秀丽,线条流畅、器形优美,温润如玉的釉面,位居宋朝五大名瓷之首。
宋朝《坦斋笔衡》中曾有描述:本朝一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也就是说,在宋朝的时候,汝窑瓷器的名声早已传扬天下,名列前茅。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手工制造业兴起,此时瓷器的制造达到了顶峰。汝窑又与同期的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钧窑(河南禹县)、定窑(河北曲阳)合称“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在外。在中国古代的瓷器发展史上,汝瓷更是成为了具有标志性的象征。
二、宋朝汝瓷的艺术特色及功能
汝窑所烧制的汝瓷一般较小,口径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因此有“汝窑无大器”的说法。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等窑难度大得多,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因此,即便是中国从明宣德年间便开始仿造汝窑,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对汝瓷的仿造更是达到了巅峰,但仿品仍旧是仿品。宋朝时期汝瓷的造型、釉质以及制作工艺,都是千古一绝。现如今仅存于世的汝瓷,基本上没有复杂的花纹,但表面却光亮润泽,随着光线而变化,青蓝色仿佛如明镜一般。曾经有诗人作诗“千峰碧波翠色来”。用来形容汝瓷,恰好不过。
常言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瓷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据史料介绍,如词的类型有盆、碗、盘、碟、杯、盏、盏拖、洗、钵、盒、套盒、壶、瓶、罐、薰炉、樽、枕、三足筒形器和器盖等,釉色以天蓝色,青绿色为主,并且在制造的过程中,釉中含有玛瑙,色泽十分光润莹亮,轻敲则发出仿佛玉佩相撞的声响,质感极佳。
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对汝瓷的介绍更为详细: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不光如此,宋朝汝瓷之美,是内敛的美,也是单纯的美,它不以繁杂的纹饰来美化器物,单纯从器形和釉色上去表现美。
《格古要论》里也有记载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北宋时期,汝窑作为官窑,所烧制的汝瓷十分珍贵,因此可想而知,普通人甚至连拥有观赏汝瓷的机会都没有,毕竟汝瓷本身是供给皇室使用的。因此,汝瓷具有观赏、供人把玩以及收藏的功能。
除此之外,汝瓷还被皇帝用于赏赐皇亲贵族以及有功之臣,在皇家所举办的各大重要场合上,汝瓷作为赏赐之物的热门,拥有它是一件极高的荣耀。因为汝瓷本身的收藏价值极高,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都是让人趋之若鹜的。
三、宋朝汝瓷稀少的原因
汝瓷闻名遐迩,但是真品却少之甚少,迄今为止,历代墓葬中从未出土过一件汝瓷。而汝窑的旧址,出土的也几乎都是汝瓷的残片,可查证的汝瓷完品甚至不超过79件。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
这足以验证了汝瓷的价值极高,而数量虽少也是汝瓷天价的原因之首。那么为什么,宋朝时期的汝瓷生产数量如此稀少呢?
(1)汝窑的烧造时间短
汝瓷的稀少与其烧造时间短有很大的原因,据史学家研究,汝窑仅仅有十五至二十年的烧制历史,并且在这期间,由于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因此汝瓷的烧制是断断续续的,直到靖康之变,汝窑几乎已经灭绝了。南宋时期,由于汝窑的毁灭,汝瓷已经成为了十分珍贵的瓷器。
(2)朝廷限制汝窑的生产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作为官窑,是专门用于给皇室上供的御器,并且烧制材料是当时十分贵重的玛瑙。因此在烧制汝窑的时候,材料十分稀少,数量以及规模更为珍稀。
不但如此,北宋朝廷对汝窑生产的管理十分严格,尤其是天青釉乳窑,更是专门供给皇宫使用。经官员挑选,合格的天青釉汝瓷被选入宫中,而不合格的汝瓷,为了避免在场人私藏,这些有质量瑕疵的汝瓷被当场砸碎,深埋于地下。
(3)烧制汝瓷技艺失传
烧制汝瓷的工艺手法十分复杂,并且成本率十分低,汝窑本身更是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因此在汝窑烧制的近二十年里,总共所出产的汝瓷数量极低,尤其经过历史的磨练与战争的洗礼,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汝瓷更为稀少。
更何况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氏南迁,长时间的兵荒马乱导致汝窑被毁灭,而曾经烧制汝瓷的工匠不知所踪,技艺失传。就这样在多种因素之下,烧制汝瓷技艺的失传,成为了后世极大的遗憾。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
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宋代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一、宋代瓷器特点
宋代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二、宋代瓷器造型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三、宋代瓷器纹饰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四、宋代瓷器分类
宋代工艺美术种类,瓷器成就最高。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按体系分,分别有以下几种:
(一) 青瓷体系
1、汝窑(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
2、官窑: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铁足”成为南宋瓷器精品。
3、哥窑与龙泉窑(即弟窑)(浙江龙泉县)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弟窑,既龙泉窑
4、钧窑:河南省禹县,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二)白瓷体系
1、定窑(中心窑场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
2、磁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窑,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
(三)黑瓷系
釉汁的铁含量达到8%,瓷呈纯黑色
1、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2、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