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坯的做法
注浆成形的生产过程由以上9道工序组成,其中:
吃浆就是模具吸附泥浆中的水分,形成坯体的工序。
放浆又称空浆,是当坯体形成一定厚度时,排出多余泥浆的过程。放出的泥浆返回浆池(或罐)。回浆的方式有:(1)人工端桶回浆:(2)自然压力回浆,利用管道的坡度,使泥浆流回泥浆池;(3)利用泥浆泵抽回余浆:(4)负压回浆,即利用下注式压力注浆管道,用真空泵形成的负压,把泥浆抽回到泥浆罐。在以上各种方式中,除第一种外,均属于管道回浆。
巩固:放浆后坯体很软,不能立即脱模需经过一段时间继续排出坯体水分,增加其强度。这段时间称为巩固。巩固是注浆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续时间约为吃浆时间的一半。
在巩固过程中由于模型继续吸水,坯体含水率不断下降,坯体由于水分排山而逐渐收缩。当坯体含水率下降到19—20%左右时(即脱模点),巩固过程结束,此时坯体很容易从模型内取山。
脱模:从模型中取出粗坯的过程。脱模点的掌握是一个关键。脱模过早,坯休强度不够,脱模困难,且脱模后坯体易塌陷;脱模过迟,坯体会发生开裂。
修粘:包括一次修坯、打眼与粘接等过程。传统的注浆方式,脱模后的坯体内外表面都很粗糙。一般需经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现代采用高强石膏模或树脂模,压力注浆等手段,修粘的工作量已大为减少。修坯、打眼与粘接这些工作都需手工进行,容易出现废品,必须掌握好坯体含水率。
干燥: 预干燥(也称半干),即将坯体含水率从15%~17%(粘接时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
传统浇注方式,坯体的预干燥是在注浆车间内进行自然干燥的。在工人下班后的16小时内,注浆车间内保持高温度(33~40℃)、高湿度(40%一60%),使坯体缓慢的干燥。经预干燥后,湿坯休的含水率从15%~17%下降到8%一10%。要注意防止因干燥过急或干燥不均匀,而造成废品。
现代注浆方式一般采用热风直接对坯休进行强制干燥,玻化瓷坯体预干燥收缩率为4%,粘土坯体预干燥收缩率为2%。
二次修坯(修刷):是注浆成形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最终决定坯体的尺寸。修刷时坯体含水量要少、刷坯用水也要少,不能有油污。坯体修刷完毕后存放在28-35℃的室内,准备进行施釉。
2 注浆操作过程要点
(1)注浆时,要擦掉模型上的泥缕,进浆速度不宜太快,以使模型中的空气随泥浆的注入而排出,避免空气混入泥浆中,以及避免使坯体表面产生缺陷。
(2)浇注大型产品时,在棱角等收缩大的部位,注浆前,可在模型内的相应处贴上绸布,使各部分水分移动的速度尽量均衡,以防止开裂。
(3)需上型芯成形的制品,事先在型芯上撒石粉,帮助脱模。
(4)掌握好吃浆时间的长短,以保证坯体的厚度。
(5)放浆前应敞开气眼,速度不宜太快,以免模型内产生负压,使坯体过早脱离模型造成变形或塌落。
(6)修粘时,零部件坯体应比主坯体含水率稍低2%~3%。
陶瓷注浆成形模具制造过程
1 模具的制造过程
卫生陶瓷模具的制造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工作,需要高超的技艺。为了制成供注浆使用的工作模,需经过一系列严密地工作。其一般制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制作原型 原型尺寸与卫生陶瓷成品一致。系根据设计图纸(或样品)做成。若已有实物样品需进行仿制,则可省去第一步。
第二步:制作原胎 原胎又称模种,其尺寸与卫生陶瓷坯体一致。系根据原型经过放尺(增加干燥、烧成过程的总收缩)制成。在有些情况下也可直接根据设计图纸或实物样品,经过放尺制成。
第三步:制作凹胎 凹胎又称模种,系由原胎翻制而成。
第四步:制作凸胎 凸胎又称母模,系由凹胎翻制而成。它一般包括底模与模围或型芯与模围。
第五步:制作工作模 工作模又称子模,系由凸胎翻制而成,供注浆成形使用。
2 模具的材质与分类
(1)传统浇注用的石膏模具
其制造过程:将标准的β型半水石膏粉,加水制成石膏浆,经搅拌、真空脱气等处理,注入母模内,石膏硬化后,脱模,再经适当修整,装配,在50—60℃下干燥5~7天即成。
(2)低压快排水浇注用的石膏模具
有带微孔管网和不带微孔管网两种。带微孔管网的石膏模具与前面不同的主要是:在浇注前要先在母模内的相应部位(距浇注工作面2公分处),放入经过定型的管网,这些管网的接口,能与成形线上的真空和压缩空气管路相连接,以便浇注时排水、脱模和模具脱水。
制造微孔管网的材料有:微孔玻纤软管,管径φ=7.5mm;编织网格用的尼龙丝φ=9.5um:网用的树脂浸渍液(系由树脂、催化剂、引发剂、滑石粉等配制而成)。将这些编网材料在另一个专门制作的辅助母模内编成管网并固化,脱模取出后,用于制作母模。
所用的石膏有β—石膏或α—石膏。后者比前者抗折强度要高1倍;表面显微硬度要高60%,抗拉强度则要高山约2倍。但标准稠度吸水率则低30%左右。故α—石膏更适宜制作强度高的石膏模型。
(3)适于卫生瓷高压注浆用的微孔树脂模具
这种微孔树脂模具分为带有管网的和不带管网的两种。为能满足卫生瓷高压注浆要求,共抗压强度—般不小于20兆帕,在10兆帕压力作用下应无明显变形,透水率在0.10~0.13 m3/m2s。这种模具的主要材料是树脂,其制造关键是高强度树脂材料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用于高压注浆的模具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各公司公布的资料又很少,需要时可参阅“建筑卫生陶瓷工程师手册”第8章的有关内容。
(4)化学石膏模具
与前述低压快排水模具制造过程基本相同。共不同点主要是在模具材料中加入了能提高具强度的化学试剂。
制作要点:化学石膏浆注入模具后,在凝固过程中,从微孔管网入口吹入压缩空气,使工作模内形成气孔,石膏凝固后从母模里脱出工作模。修补表面的小缺陷,在非工作面涂刷防水层(20%虫漆乙醇溶液)。
适用范围:化学石膏模具使用的压力范围是0.4—0.6兆帕,可用于中压注浆。
3 注浆前的模型处理
对注浆用模具的基本要求是:(1)有良好的吸水性以保证有足够的吃浆速度,缩短注浆周期;(2)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包括抗折、抗拉、抗压强度,以保证制品不变形:(3)表面光滑、无油污和泥缕,易于脱模,坯体质量好,可减少修坯的工作量。(4)尺寸、形状符合要求;(5)使用寿命长。
模型的处理过程:
(1)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排出模型中过多的水分,以利于注浆成形。注浆用的石膏模型,其水分含量最大不应超过19%,最小不低于4%。
正常浇注中的石膏模型,一般在每天成形使用后,及时清理干净口缝上的跑边泥后,就放在车间内自然烘干。保持车间内温度在28~35℃,相对湿度在50%~70%。
若需在60—60℃下对模型进行烘干,则应组装成套,上紧夹具,放置平稳。不要单件进行干燥,以免变形。
(2)清理
清理就是清除使用后模型上的泥、碱毛、灰土等杂质。
(3)擦模
擦模又叫刷水,是模型处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擦模未擦好,易出现塌、变形、裂等缺陷。
擦模对成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润湿模型,并擦出一层石膏浆,在模型表面形成Ca-粘土结构层,使坯体与模型能适当紧密的结合,达到湿坯不粘模和不出坯裂的目的。
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模型的新旧程度、干湿程度、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模型的形状和部位等)需要有不同的擦法,操作人员只能通过实践灵活掌握:
(4)组装
组装是注浆前模型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需要组装在一起的模具部件,装卡牢固,塞严防浆口,准备注浆
陶瓷干燥法及干燥设备
1.1 卫生陶瓷生产对干燥器的要求
(1)要有良好的干燥质量,而且干燥制度要易与控制,操作方便灵活。
(2)产量要高,并要利于下一道工序的进行。
(3)能源消耗要少,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利用工厂的余热。
在自然干燥的老式企业里干燥的能耗很高,有的甚至达到生产能耗的40%。由于干燥的操作温度较低,而陶瓷烧成又离不开高温窑炉,因此一般陶瓷工厂都有大量余热可供利用。
(4)生产强度高,占地少。
(5)省力,省工序,特别是易于和前后工序连成自动线,减少搬运次数。
(6)对环境污染小。现代注浆车间里有大量精密的机械设备,有时需要安排两班或三班生产。因此,不能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
1.2 干燥器的分类
(1)按干燥制度是否进行控制
可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由于人工干燥是人为控制干燥过程,所以又称强制干燥。
(2)按干燥方法不同进行分类 可分为:
1)对流干燥 其特点是利用气体作为干燥介质,以一定的速度吹拂坯体表面,使坯体得以干燥。
2)辐射干燥 其特点是利用红外线、微波等电磁波的辐射能,照射被干燥的坯体使其得以干燥。
3)真空干燥 这是一种在真空(负压)下干燥坯体的方法。坯体不需要升温,但需利用抽气设备产生一定的负压,因此系统需要密闭,难以连续生产。
4)联合干燥 其特点是综合利用两种以上干燥方法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往往可以得到更理想的干燥效果。
还有一些干燥方法,在卫生瓷生产中没有得到应用。
按干燥制度是否连续分为间歇式干燥器和连续式干燥器。
连续式干燥器又可按干燥介质与坯体的运动方向不同分为顺流、逆流和混流;按干燥器的外形不同分为室式干燥器、隧道式干燥器等。
1.3 成形车间干燥系统
这种干燥系统主要适用于石膏模每天只成形一次(白班成形)的工厂,按间歇方式操作。按照干燥制度能否调节分成以下两种干燥系统。它们具有的共同优点是:坯体在脱模以后,无需多搬动即可进行干燥,不需另建干燥器,节省投资:能充分利用成形车间的热量和空间。
(1)传统的成形车间干燥系统
过去传统的方式是在成形车间内安装蒸汽管道和散热器。在成形工人下班后,打开蒸汽阀门,提高成形室内的温度,对坯体进行加热干燥。
由于车间内湿度不能控制,加热效率很低,现在已较少使用。
(2)带温、湿度自动控制的成形车间干燥系统
这种系统已属于人工干燥,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中,在各组台架之间均匀设置吹风管道(3支或更多)。室外新鲜空气由抽风口被吸入管道内,与室内部分再循环的干燥废气混合,经过滤器除去空气中的杂质,再经冷却管、加热器,最后由通风机加压后送入吹风支管,对湿坯进行对位干燥。
与传统干燥方式相比,这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废气再循环,可以节约加热器的热量消耗;
(2)干燥制度具有可调节性。配合自动控制系统后,可以按给定的程序,准确调节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因此干燥质量好。
(3)采用多个送风口,对位吹风干燥,室内温、湿度比较均匀,能量利用率有所提高。
热源可以用蒸汽、窑炉余热、或另设热风炉产生热风。
图中所示即为采用蒸汽的情况,此时需要装设间壁式(又称表面式)热交换器,加热空气。热交换器的形式,最好采用空气侧带肋片的热管式换热器。
若是利用窑炉余热,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抽取的热风是清洁的,没有混入窑内气体就可以直接掺入干燥废气,调整温、湿度后,作为干燥介质使用:当利用烟气余热时,可在烟道装设间壁式热交换器,也可将烟管通入成形室内利用其余热,但此时无法控制干燥制度;当抽取窑内冷却制品的空气时,因为容易混入烟气或杂质,最好经热交换后使用。
另设热风炉的情况,可参照蒸汽加热器的办法处理。
由于成形车间很大,室内热气体上浮,即所谓气流分层。上部热气流具有大量热能而难以利用,下部又容易漏入冷风。即使采用棉门帘等方法密封,也难达到理想效果。一些厂家在屋顶安装多个吊扇,并合理布置再循环抽风口及送风口的位置,引导室内气流合理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气流分层造成的恶果。坯体的干燥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湿修后的坯体,其含水率较高;另一种是干修后的坯体,其含水率较低。
2006-12-19 22:34:21
陶瓷坯体的干燥过程
在对流干燥过程中介质与坯体之间既有热交换,又有质交换,可以将其分为下面三个既同时进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1)传热过程
干燥介质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给坯体表面,又以传导方式从表面传向坯休内部。坯体表面的水分得到热量而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
(2)外扩散过程
坯体表面产生的水蒸汽,通过层流底层,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以扩散方式由坯体表面向干燥介质中移动。
(3)内扩散过程
由于湿坯体表面水分蒸发,使其内部产生湿度梯度,促使水分由浓度较高的内层向浓度较低的外层扩散,称湿传导或湿扩散。
当坯体中存在有温度梯度时,也会引起水分的扩散移动,移动的方向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即与温度梯度的指向相反,这种单由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移动称热湿传导或称热扩散。
在实际的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内扩散过程一般包括湿传导和热湿传导的共同作用。
(二)坯体干燥过程的特点
干燥过程依次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加热阶段
由于干燥介质在单位时间内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大于表面水分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此受热表面温度逐步升高,直至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即到达图中A点,此时表面获得热与蒸发耗热达到动平衡,温度不变。此阶段坯体水分减少,干燥速率增加。
(2)等速干燥阶段
本阶段仍继续进行自由水排除。由于坯体含水分较高,表面蒸发了多少水量,内部就能补充多少水量,即坯体内部水分移动速度(内扩散速度)等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亦等于外扩散速度,所以表面维持潮湿状态。另外,介质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等于水分汽化所需之热量,所以坯体表面温度不变,等于介质的湿球温度。坯体表面的水蒸汽分压等于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分压,干燥速率恒定,故称等速干燥阶段。
因本阶段是排除自由水,故坯体会产生体积收缩,收缩量与水分降低量成直线关系,若操作不当,干燥过快,坯体极易变形、开裂,造成干燥废品。
等速干燥阶段结束时,物料水分降低到临界值,K点即为临界水分点。此时尽管物料内部仍是自由水,但在表面一薄层内已开始出现大气吸附水。
(3)降速干燥阶段
K点为等速干燥阶段与降速干燥阶段的转折点。自K点继续降低水分,过程即进入降速阶段。此时,坯体含水量减少,内扩散速度赶不上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和外扩散速度,表面不再维持潮湿,干燥速率逐渐降低。由于表面水分蒸发所需热量减少,物料温度开始逐渐升高。物料表面水蒸汽分压小干表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分压。
由图3-15可见,此阶段排除的是大气吸附水。当物料水分下降至等于平衡水分时,干燥速率变为零,干燥过程终止。即使延长干燥时间,物料水分也不再变化。此时物料的表面温度等于介质的干球温度,表面水蒸汽分压等于介质的水蒸汽分压。
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取决于内扩散速率,故又称内扩散控制阶段,此时,物料的结构、形状、尺寸等因素影响着干燥速率。
由于本阶段排除的是大气吸附水,坯体不产生体积收缩,不会产生干燥废品
在当地的陶瓷街道都可以。陶艺街是一个密集的设计师工作室、工厂货集中地,从批量生产的陶瓷、玻璃到手作茶器,毛坯,从通货到孤品都可以买得到。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创建于1956年,位于景德镇东市区,距市中心约6公里,占地面积11公顷。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该厂为国家二级企业,国家旅游局等部委指定的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国家环保局评定的全国环保先进企业。
陶瓷挂盘供应商,景德镇市玉中鑫陶瓷有限公司,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国陶瓷城南京西路42号,专业制作景德镇陶瓷挂盘、圆盘,生产出的产品瓷质细腻、造型迥异、釉色莹缜、规格多样、科技含量高,不仅保持了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传统特色,而且继承了鲜明的节能、环保、精洁、艺术的时代旨准。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定居生活,盛水、蓄物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以彩陶为特点,也称“彩陶文化”,它派生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装饰图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类型,比仰韶文化略晚,距今约5000年。黑陶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发明,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工艺独特的蛋壳陶。近些年来,山东、河北一带多有仿制,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秦汉时期的陶俑,是我国古代人物雕塑的高峰,使制陶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此外,唐代的三彩器、明清两代的紫砂器等,都是中国陶器文物的重要内容,很值得深入收藏和研究。陶瓷(Ceramics),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的范畴。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坯:由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素坯,表面没有任何色彩和覆层,这种第一次烧制的未经表面涂刷釉料的称为坯。
釉: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即是在瓷砖胚体的表面施釉料,经过二次高温高压烧制而成。
20~22%、A粘土5%、四节土30%、碱干碱石20%、纯碱0.27%
2、长石20~22%,砂石32~34%、A粘土16%、苏州土20%、碱干碱石10%、滑石2%
3、石英32%、长石20~24%、A粘土15%、苏州土22%、碱干碱石9%、纯碱0.30%
4、瓷粉1%、石英28%、长石19%、A粘土12%、苏州土18%、半壁店高岭5%、木节土4%、碱干碱石6%、滑石3%、纯碱0.3%
5、瓷粉2%、长石17%、砂石31~33%、A粘土18%、苏州土15%、半壁店高岭6%、木节土3%、碱干碱石5%、滑石3%、纯碱0.27%、
6、瓷粉2%、石英11%、长石12%、砂石20%、A粘土22%、B粘土13%、木节土6%、碱干碱石11%、滑石3%、纯碱0.25%、水玻璃0.1%、
7、瓷粉3%、石英28%、长石18%、A粘土21%、苏州土5%、蔡坑土5%、烧苏州土5%、碱干碱石12%、滑石3%
8、瓷粉3%、石英29%、长石10%、章村土13%、砂石7%、A粘土12%、苏州土11%、B粘土6%、碱干碱石9%、滑石3%、纯碱0.3%、水玻璃0.25%、兰料每吨加170g。
9、石英26~28%、章村土23%、砂石8%、A粘土17~18%、B粘土12%、东湖泥12%、瓷粉2%、水玻璃0.5%、Na2CO30.08~0.12%
10、石英32~34%。章村土16%。(粘土18~20%,A粘土24%,五坪土5%、瓷粉4%、生滑石1%、水玻璃0.35%、NaCO3 0.01%、CoSO4 0.01%。
日用陶瓷坯料配方
1. 长石15 石英18 龙岩12 宁村16 烧龙岩40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2. 长石19 目鱼土40 建宁瓷土36 洪源土5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3. 贵溪44 目鱼土26 南港30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4. 星高岭21 南不18 贵溪12 柳家湾28 小黄瓷土12 枫源9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5. 星了高岭 单一粉23 余干11 枫源6 回笼泥40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6. 龙岩15 小璜40 贵溪40 长石5 烧成温度1320℃ 还原焰
7. 龙岩15 小璜30 贵溪40 石英10 长石5 烧成温度1320℃ 还原焰
8. 高岭土38 三宝蓬3 单一粉11 贵溪24 祁门24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9. 星子高岭 乐平10 余干20 祁门25 单一粉25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10. 乐平丰源20 长石25 石英27 滑石子28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11. 长石20 石英16 大同土21 碱石19 龙岩土24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2. 长石20 石英26 大同土27 碱石15 介牌土12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3. 石英16 龙岩土22 碱石20 大同土17 高岭土5 长石20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4. 石英16 龙岩土26 大同土21 长石21 碱石16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5. 石英15 龙岩土27 大同土21 长石22 碱石15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6. 石英15 龙岩土20 大同土22 碱石18 高岭土5 长石20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7. 石英15 长石22 大同土20 碱石18 龙岩土25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8. 石英25 长石22 大同土26 碱石14 介牌土13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19. 高岭土22 余干14 乐平12 柳家湾12 祁门9 单一粉31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20. 高岭土22 乐平14 柳家湾12 余干粉6 单一粉32 祁门14 烧成温度1280~1320℃ 还原焰
21. 界牌土15 东乡泥30 井冈山泥55 烧成温度1260℃ 还原焰
22. 三宝蓬瓷土35 祁门35 星子高岭30 烧成温度1320℃ 还原焰
23. 精选祁门72.3 精选星子高岭27.7 烧成温度1320℃ 还原焰
24. 一级祁门22.1 三宝蓬40.8 星子高岭37.1 烧成温度1320℃ 还原焰
25. 硅石12 长石24 大同土22 界牌土32 回笼泥5 膨润土5 烧成温度1270~1280℃ 还原焰
26. 石英6 长石24 大同土32 界牌土10 回笼泥5 塑县土5 赵屯木节1 烧成温度1280~1290℃ 还原焰
27. 石英32 长石18 生砂石19 熟砂石3 木节3 衡阳土25 烧成温度1250~1280℃ 还原焰
28. 石英34 长石21 生砂石21 熟砂石10 木节7 碱干7 烧成温度1250~1280℃ 还原焰
29. 长石18 石英26 生大同26 熟大同10 界牌土11 莱阳土2 洪山土5 滑石2 烧成温度1240~1260℃ 氧化焰
30. 石英22 长石13 大同砂石23 木节5 衡阳土25 章村土6 易县土6 烧成温度1280~1300℃ 氧化焰
31. 石英35 长石22 生砂石36 木节7 烧成温度1280~1300℃ 氧化焰
32. 长石20 石英27 界牌泥27 苏州土17 山西木节5 膨润土4 烧成温度1280℃ 还原焰 33. 界牌桃红泥35 衡山东泥37 衡山马迹泥5 山西阳泉泥3 平江长石20 烧成温度1400~1410℃ 氧化焰
34. 飞天燕洗泥30 高岭土洗泥20 风化长石原矿40 石英10 烧成温度1320~1340℃ 氧化焰
35. 南港不子54 南港雷蒙粉14 余干不子7 三宝蓬7 星子高岭18 烧成温度1330~1350℃ 烧还原焰
36. 南港瓷石69 余干瓷石10 星子高岭21 烧成温度1290℃ 烧还原焰
37. 星子高岭31.6 南港瓷石56.5 余干11.9 烧成温度1280~1300℃ 烧还原焰
38. 星子高岭20 南港瓷石70 余干10 烧成温度1280~1300℃ 烧还原焰
39. 江苏新沂瓷石26 湖南晋家山泥10 江苏州土9 山西介休木节5 镇江泥4 湖南衡山东湖泥26 湖南桃红泥20 烧成温度1350℃ 氧化焰
40. 马劲坳瓷石干冲泥40 界牌桃红泥15 衡山何关泥30 干冲泥15 烧成温度1390~1400℃ 氧化焰
陶瓷胚粉加水成浆后灌注到陶瓷模具里制作成陶瓷胚体。
过去,制造陶瓷、耐火材料时使用的是天然矿物粉碎物,但为了充分发挥新陶瓷的功能,以高纯度、微细型粉末作为烧结用原料是必要的,并开发了新的粉末合成方法。作为这种人工合成原料粉末的制法分为:①固相合成;②液相合成;③气相合成。其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液相合成与气相合成。固相合成通常是使液相合成或气相合成所得粉料经反应而合成的。
下面,介绍液相合成和气相合的方法。
(1)液相合成法
液相有熔液和溶液。将陶瓷的熔液制成液滴,以等离子流使之形成雾状,固化后便可获得粉末。这种方法虽然作为合成金属的方法而广泛使用,但陶瓷的液化必须在高温下进行,因为一面分解,一面易于引起相分离,所以其利用实例较少,而广泛利用溶液合成法。溶液合成法分为:溶剂脱除法和沉淀生成法两种。
1)溶剂脱除法 即用物理方法将溶剂脱除、溶液浓缩而使之析出溶质的方法。浓缩后的干燥方法有:加热喷雾干燥法和在真空中进行的冻结干燥法。进而,还有在像丙铜一类的吸湿性液体中使溶剂吸收的液体干燥法。溶液的构成如果是多成分时,则尤应在避免偏析方面想些办法。
2)沉淀生成法
即用沉淀的形式将溶液与溶质分离的方法。有共沉法、均匀沉淀法、醇化物加水分解法和电解法。沉淀物经过滤、洗净、干燥、热分解而成为粉末。还有所谓溶胶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将分散了的微粒子溶胶进行凝胶化而使之粉末化的方法。因为有除去溶剂和生成沉淀的情况,所以也可以说属于溶剂脱除和沉淀生成法之列。
(2)气相合成法
气相合成法有:蒸发凝聚法(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由气相合成析出的固体形态有晶须、薄膜、晶粒和微细粉末等。
1)蒸发凝聚法 与液相合成法中的溶液喷雾法一样,将原料在高温下气化,用电弧、等离子体进行急冷而使其凝缩为微细粉料。
2)气相反应法 是通过金属化合物蒸气的化学反应而合成的方法。在SiC、Si3N4等的合成中使用该方法。
------------------------更多的陶瓷知识尽在 中国陶瓷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