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青花的一般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跟仿品比较
该件瓷器属于老传世,青花皮壳产生的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很明显,是行家公认的青花古瓷。对初学者来讲是最好的参考器,是最好的入门向导,是最好的防仿品武器,特别针对青花仿品的所谓回流瓷。望初学者务必重视这类传世,比较开门,行家公认的青花古瓷器。
图1、正面
图2、框内有些部位极小极小点反射光聚光,密度紧,微硬亮,,微油,微湿,微厚,呈独立结晶状莹润光泽;点反射光不同部位的各方面特征随着包浆变化而变化;点的反射光呈不规则排列。
图3、仿品。从青花部位极小极小点反射光看,不聚光,密度不够紧,不硬亮,不微油,不微湿,不微厚,不呈独立莹润结晶状的光泽等。
图4、从框内有些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古瓷本质特征很明显。
图5、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面的反射光看,该青花没有皮壳,没有皮壳产生的熟光,没有熟光产生的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
图6、从框内有些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古瓷本质特征明显。
图7、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没有皮壳,没有皮壳产生的熟光,没有熟光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
图8、从框内有些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古瓷的本质特征比较明显。
图9、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无皮壳,无熟光,无珠光宝气的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
图10、从框内有些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无法可仿的熟光特征比较明显。
图11、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是新光。
图12、从框内有些部位极小极小点反射光看,古瓷的无法可仿,实践可证明,可以指导人们识真辨假的本质特征很明显。
图13、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是新光。
图14、从框内有些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皮壳特征明显,熟光特征明显,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明显。
图15、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没有皮壳,也就是没有青花皮壳产生的古瓷青花本质特征。
图16从框内有些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古瓷本质特征十分明显。
图17、仿品。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是新光。
瓷器内底部双圈款为明清时期瓷器显著特征,青花“合”字使用的青花用料为明代晚期石子青用料。综合结论为:您的瓷片百分之百是明清时期的老瓷片,年代大概在明代晚期嘉靖万历左右。个人愚见,说错勿怪。
瓷器遇冷热天气变化,会有一定的收缩膨胀,保养不当,炸裂也是有可能的,但一般老瓷器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洗礼,很少见到会开裂的了,你这个能开裂,我估计是现代的仿品瓷,本身工艺不过关,开裂也属于正常现象了,建议你上图来看看。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扩展资料: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才子方文山一定用心研究过这些青花瓷,才能写出这么美丽的文字。看到这些文字,如看见古人绘画时的心情意境,以及那山那水那人物的虚无缥缈。青山依旧在,古人已无踪,我们只有从这些山水之间,体会当时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铜红釉的瓷器,早在我国的唐代长沙窑就已经出现了,属于釉上彩系列。而作为青花釉里红瓷器目前看来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青花釉里红是两种不同的发色剂所呈现的。青花是由钴蓝料发色呈现。釉里红是由氧化铜离子发色呈现,因此在窑温的烧造过程中二者如果达到一种非常切合的发色效果那么是难上加难的。目前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无论是瓶罐盘碗等等都是价值要高于单纯的青花瓷器或者是单纯的釉里红瓷器的。像这种四十二公分大小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盘。目前在国际市场的拍卖价在一个亿以上。您的这件作品属于现代艺术精品,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清朝民窑青花特征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纹饰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
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
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扩展资料: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
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