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怎么鉴别
鉴别钧瓷好坏第一步:
到手一件钧瓷,首先我们从做工上观察是否存在瑕疵,一旦存在明显的瑕疵的,价格也就不会太高,价值就无从谈起,这也是钧瓷珍品少之又少的原因(十窑九不成),那么常见的钧瓷瑕疵有哪些呢?(这里的瑕疵指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无需放大镜):
1.器型变形明显(比如歪、口部或耳饰变形);
2.器型表面明显出现泥渣、坯泡、疙瘩的,用手抚触感觉明显的(因厚釉形成的局部釉面突起为正常现象,而非瑕疵);
3.釉面流足超过足底1/2(二分之一)的(钧瓷讲究釉不过足);
4.表面出现明显漏出胎体的凹坑(即脱釉、缩釉形成的暴露胎体的现象);
5.表面出现明显影响艺术效果的小孔的;
6.表面出现明显缺釉漏出胎体的;
7.表面出现明显的突出的杂质的;
8.釉面出现明显的划手的破裂气泡或开裂的;(注意区分开片与开裂:什么是钧瓷开片?)
9.胎体出现明显的炸裂的;
10.出现磕碰造成的釉面破损的;
如果存在以上任何一项瑕疵且非常明显已至严重影响艺术审美效果的,则为次品,无价值或价格从低论
鉴别钧瓷好坏第二步:
看是否是名师名窑作品:具体通过钧瓷器型底部的底款来判断,大师作品一般是手签款(在泥胎未烧前手工书写的字),名窑底款一般为窑口名称的印章或相应文字,钧瓷名师名窑作品价格一般高出同类市场价格数倍甚至数十倍、几十倍。大师又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认证的大师,相应价格也有悬殊!
鉴别钧瓷好坏第三步:
看钧瓷烧制工艺判断其价值:钧瓷的烧制工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柴烧钧瓷 ≥ 煤烧钧瓷 >碳烧钧瓷 >气烧钧瓷,在同师同窑产品下,价格从左至右递减。主要还是不同的烧制工艺其烧制成品率(市场存有率)不一样及艺术效果差异影响价格。
然而:对于没有钧瓷收藏经验的朋友,很难直接辨别一件钧瓷作品到底是煤烧、柴烧、还是气烧,这就需要在观察钧瓷的釉色上有一定基本功,这里需要使用放大镜观察相应釉质、釉色、气泡、开片、纹路等特征,不同烧制工艺相应特征各有区别,也是钧瓷鉴定技巧所在!)
鉴别钧瓷好坏第四步:
看钧瓷釉色窑变效果、意境:到这一步已经说明这件钧瓷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了,奇特的窑变画面或意境将再次升华此件钧瓷作品的价值。
首先看窑变色彩是否丰富、窑变色彩间过渡是否自然(使用放大镜观察更为美妙),如果出现钧瓷少见的窑变色彩也是其加分的因素。
再看整体突出的窑变意境,简单来说,就是看到这件瓷器的整体色彩,你第一眼是否能联想到什么画面?比如大河儿女电视剧中的龙凤盘,比如任星航的凤凰涅槃,看上去其窑变画面非常神似一只凤凰展翅的画面,正因为如此,他的凤凰涅槃(钧瓷龙凤盘)已有人出到无法触及的价格高度,名窑钧瓷网曾珍藏一直钧瓷赏盘(龙凤和鸣)也已被有缘人高价收藏!
鉴别钧瓷好坏第五步:
最后说下作品烧制年代,其实一直认为现代钧瓷无所谓年代,清末至以前的出土钧瓷非常稀少,少到就不可能出现在民间,更不可能出现在古玩市场,真正的出土完整的钧瓷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近代也就是七八十年代禹州一厂、二厂的新工艺钧瓷,虽然收藏火热,价格持续攀升,但不乏人为炒作的可能,对于不懂或不能识别七八十年代新工艺钧瓷的朋友,还是寻找较为有价值的现代钧瓷比较靠谱!
瓷器不同于青铜器、古钱币需要包浆皮壳。我对古瓷器喜欢除去皮壳,真东西用不着残留它作为佐证。瓷器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层,面貌也不同。我们这里从水坑(古运河道)里出的瓷器瓷片,有的没有一点皮壳,光亮如新,但温润如玉,没有那种扎眼的火光气。
也有土里的瓷器业重腐蚀,连釉面也全脱落也,釉面已去,何来皮壳?我在洗瓷片时,对有附着物的,开始听信瓷友的话,用洁瓷净泡,结果附着物去了,釉面也变了色。后来在清洗时采用钢丝球刷,用点力也能除去。对整器上的附着物(主要是瓷器,不包括低温釉的)采用刀片或美工刀小铲去。我想,自然与人工做的粘附物相比较,前者粘附在瓷面上更牢一点,后者则没那么牢,有的用指甲就能刮去。
有些高仿品的确需要借助放大镜。我也碰到一些藏家,拿着放大镜转地摊,实是唬人而已。
对瓷器的气泡进行研究,紫窑烧的与气窑、电炉烧的不同。前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不断添柴,每次添柴炉温便有所下降,瓷器釉面的气泡也就大小不一、有宇航局有疏,且有层次。而用气窑烧的瓷器,因温度高,釉面沸腾,气泡大小相同,且没有层次,很容易甄别。但高仿不同。到高仿店一看,无法区分。这些高仿者已有所悟,什么时候升温,什么适当降温,研究透了,用气窑与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别无二致。但是,运用这种“气泡学”可以区别一些不同高仿的东西,如果瓷器的釉面气泡大小一致,处在同一层,那肯定是现代仿品。瓷友雅玩,找的就是感觉。任何事都不同绝对化,气泡只是辨赏瓷器的一种方法。我曾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看不同的瓷片。比如先用10倍的放大镜看官哥汝钧瓷片釉面的气泡,再用40倍的放大镜反复看,找到其中的感觉。
有一部外国影片叫《闻香识女人》,现实中有不少瓷友闻香识瓷片。搞古陶瓷收藏,除了看器型、胎质、釉水、款识、痕迹、气泡等外,还有用鼻子闻的。不少搞老窑的瓷友均有此感受。一般出土的古陶瓷(主要是瓷化程度不高的、低温釉的)都有一股芬芳的泥土味。有的古陶瓷虽然离开土层时间很长了,但只要一碰到水,那股特有的泥土味就会溢出。像汉罐、鸡首壶、宋吉州窑等瓷化程度不太高的均可闻到。这种泥土味,比起那种作伪时掺入其他东西埋地后取出的新品发出的刺鼻腥味有所不同。有兴趣的瓷友不妨自己试验一下。当然,这种闻的方法也不能绝对化。听说,现在有一些仿者新品分别埋入不同的土层。如汉代瓷器就埋汉墓的泥土中;宋代瓷器就找宋墓的泥土掩埋,等几个月或半年取出后,不知是否也能达到真品的那种泥土味。
钧瓷开片的纹路自然形成,纵横交织,极富韵味。其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不一而足。常见的开片纹路有:冰裂纹、百极碎、蟹爪纹、鱼子纹、蜘蛛网纹、叶脉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