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陶瓷绘画变迁的缘由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装饰开始引入国画艺术,由此瓷器装饰花纹的内容题材大大拓宽和丰富起来了。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的内容有人物、花草、动物、山水云气等多种题材,组成了生动活泼、自然逼真的装饰画面;长沙窑釉下彩花鸟画的表现,与当时画坛发展正盛行的花鸟画工笔宫廷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用笔较率意奔放。例如“青釉山雀纹壶”,简练的几笔一气呵成,将鸟的眼、嘴、颈、腹等所有结构圈出,并用淡色料笔补足鸟的头、腹、尾等结构,有如宣纸的效果,是富有率性的创作。而唐代画坛工笔画风格则力求写真求实、精妙传神,画法勾线细幼工整而傅彩晕染精到。如唐人物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唐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有边鸾《花鸟图》、韩湟《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约上的中国画,纸质为麻料,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长沙窑釉下彩山水画深受当时宫廷山水画影响。例如“青釉山水纹瓷罐”所画的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工笔青绿山水,线条刚硬山石质感、动挺有力,画面布局山峦重叠。
国画,又称“中国画”,主要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在绢、宣纸、帛上通过水墨的韵味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青花瓷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唯一不同的就是所用的材料、颜料不同。
青花瓷是传统四大名瓷之一,与粉彩,玲珑,颜色釉并列为四大名瓷,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被誉为“瓷国明珠”清秀素雅的颜色、妙趣天成的纹饰、不拘一格的构图,有很强的民族艺术特色,青花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非常接近,绘画创作时都是在单一的色彩中追求浓淡、阴阳、虚实、远近的变化和丰富的艺术效果,其较久的是笔法、意境和气韵,追求笔势飞扬,线条流畅,落笔生根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使青花形成一种幽静,雅致的艺术风格,中国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拥有深厚国画功底的艺术家才能在青花瓷上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
现代青花瓷不仅保留了传统青花的技法而且还吸取了国画中的“泼墨法”,在大面积的坯体上泼墨作画,青花大王王步就采用这种技法,在泼料前先用毛笔搅动料色,浓料在料水渗化时,立刻在坯体上泼倒,坯上就会出现奇妙的肌理,会产生酣畅淋漓的效果,用泼墨法作画,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国画技法在青花瓷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轮美奂的青花艺术瓷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黑釉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釉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酱釉
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黄釉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红釉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绿釉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蓝釉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釉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色斑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仿生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陶瓷艺术的特色:
(一) 材质之美。陶瓷的胎土材质有精有粗,由于原材料和烧制温度的限制,一般陶器胎质较软,吸水透气性强,而瓷器胎体则是坚实致密的,轻叩敲击可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即使是质地较为粗糙的陶器,古代工匠们也同样努力呈现泥土自然的材质之美。从粗制的彩陶,走向精细、精美的瓷器,陶瓷器皿的材质逐步质地细腻、莹白洁净,给鉴赏者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
(二) 器形之美。中国古代陶瓷的造型是符合中国传统阴阳合一,五行和谐以及中庸平衡的哲学观或宇宙观。陶瓷的产生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器形多以实用便利为主,但不论何种器形,都多为对称形态,即使带有嘴、流、耳、把手的器物,或附着其上的装饰纹样,也都力求达到一种均衡协调的效果。中国陶瓷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与先民的创新智慧。
(三) 釉色之美。釉色的美感,主要体现为光泽之美、清澈之美、凝厚之美、色彩之美、莹润之美等等。对釉色审美趣味与品味最多的首推宋代人,他们赋予了瓷器以许多美好而生动的名称。例如,哥窑称“金丝铁线”,汝窑称“雨过天晴”,龙泉窑称“梅子青”,定窑称“象牙白”?这些美称都体现了当时宋代人对陶瓷的喜爱与其釉色呈现出来的自然之美的最高评价。
(四) 装饰之美。古代工匠不仅很早就认识到雕、堆、贴、塑、模等是造型装饰的美,也认识到印、缕、剔、划、刻、漏、洒等是技法装饰的美,更认识到点、线、彩、描、染等是书画装饰的美。中国陶瓷上的大量书画纹饰,直接受到中国诗、书、画、印的影响,陶瓷绘画在吸收国画技法的同时,还受到陶瓷独特材质的影响,工笔技法与陶瓷制造工艺相适应,且陶瓷的稳定性保证了画面色彩历久弥新。彩绘瓷器艳而不俗,讲究装饰图案雅致吉祥的寓意,与匀称的器形相配合,反映出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装饰技艺。
(五) 款识之美。人名款所书姓名字号多为制器的工匠,其中一些自家堂号还蕴含着人们内心美好的祈愿与精神理念。吉语款就是把吉祥之语作为款识的内容,表示赞颂与祝福。款识本身在设计与书写时所具有的独特形式感,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与价值,从内容上来看,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辨识作用更是中国陶瓷所特有的审美内容之一。明间还喜欢把独特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来标记自己的产品。
青花瓷文化价值主要从两点来体现最为明显:
一.青花瓷的美学价值
火中凤凰,俨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大为提高。在富于变化而又优美的景德镇艺术瓷器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绘制精心设计的高雅国画,青红对比绚丽多姿,罩上玉质感很釉色美等四美于一器,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的洗礼。简直成了火中凤凰!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在元代创制伊始,极为难得,只能作为帝王等贵族收藏欣尝,或作为国宝“赐赠”友邦。
风景如画的江南风光的艺术再现。景德镇座落在黄山余脉的群山环抱之中,地处黄山、庐山、九华山、波阳湖、长江、新安江之间,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具有典型的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在这优美的大自然环境的长期熏陶下,历代艺术大师师法大自然,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画面。这对提高青花釉里红画面的艺术价值起到了天然玉成的作用。
人文荟萃,大师辈出。江西素有人杰地灵之称。它地处吴头楚尾,拥有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传统优势,又地处大江南北文化交流之要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文化。唐、宋八大文学家,江西占了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家。临川才子之乡,千百年来保持发扬了传统优势。南昌八大山人朱耷的书画,奇特瑰美,对景德镇陶瓷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德镇邻接徽州、江浙,这些都是文化、美术的发达地区。景德镇自宋、元开始贡瓷器于朝廷,明、清两代朝廷派督陶官设御窑烧制帝王用瓷与国家用瓷,延聘四方画师极尽绘画之美。在这些先进文化的世代熏陶下,景德镇美术大师代代相传。近代,则有珠山八友。他们的绘画与瓷画作品都是传世珍品。新中国建立以来,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设置陶瓷美术专业,改变千百年师徒传授技艺的传统,用现代科学方法培育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他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新中国建立以来,景德镇美术大师星汉灿烂。毕渊明、王锡良、张松茂、周国桢、秦锡麟等等,各有特色。拥有如此众多的世代相传的陶瓷美术大师,绘制出精美绝伦的青花釉里红艺术瓷就是很自然的了。
青花艺术瓷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青花釉里红艺术瓷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二.超越时空的魅力
自元代创造青花釉里红艺术瓷以来,历经明、清以至现代,在这657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艺人辛勤探索,从起步阶段的釉色不够纯正,造型、图案的比较单一,发展到釉色纯正,造型、图案日趋丰富多彩。正由于这个艺术瓷品种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中外人士所鉴尝。
元代釉里红器的特点是:纹饰比较简单,纹饰题材较少;铜在高温下容易挥发,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元代釉里红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元代青花瓷器,以1979年江西省发现4件成组的青花瓷器为代表。其中2件俑,1件塔式四灵盖罐,1件楼阁式谷仓。后2件器物书写至元戊寅年款。盖罐堆塑青龙、白虎为耳,腹部堆贴朱雀、玄武,腹下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线条勾青花,突起部分施釉里红,颈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刘大使宅凌氏用”款。谷仓形似牌楼,二芦烧成。楼上、楼下均塑人物。突出部位施釉里红,仓后青花墓志铭一篇。这应是谷仓式墓碑。根据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凌氏生于前至元30年,死于后至元4年,因此这4件青花釉里红器都为公元1388年所制。
明代的青花。《遵生八笺》说:“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若紫黑色者,火候失手,似稍次矣。”这种宣德釉里红三鱼高足杯,上海博物馆有收藏。
康熙雍正时期的制作,在明代的水平上有提高。康熙时期基本上能掌握发色的效果,其铜红呈色作用一般比较稳定,和宣德时的成功作品一样呈淡红色。雍正时期的更有呈鲜红的色调,而且成品率很高。国内外有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的青花器,往往以青花绘亭台、树干,以绘花朵,两种色调都比较淡。康熙青花器有青花龙和龙相结合的双龙图案,也有青花、釉里红相配合的花卉。图案,更有一种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色相结合的所谓釉下三彩,则是把釉下彩绘的制瓷工艺推进了一步。
雍正时期的更趋精进。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记述雍正时期重要的制瓷,
民国时期,历经长期战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严重衰退,各种艺术瓷也呈严重滑坡的趋势。
新中国建立以来,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国内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艺术瓷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青花瓷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它的艺术精品可以为国家收藏,外商或高收入者购买鉴尝,一般艺术品可以美化广大人民的生活。
制造工艺上的新飞跃。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用传统柴窑烧制青花瓷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何况景德镇只保留了几座柴窑,富有经验的烧窑老师傅也越来越少,新形势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景德镇陶瓷学院赵达峰教授等人组成科研课题组,在轻工业部的批准立项下,研究用现代测试手段调配的颜色釉配方,用煤气窑代替柴窑烧制青花瓷。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终于取得了成功。其质量完全达到柴窑烧制的标准,并且把凭经验烧制改为凭现代科学技术的仪表监控,使产品质量稳定,正品率高。这样,就为小批量生产这一名贵艺术瓷提供了现代工艺设备。
传统陶瓷造型的轮廓线,如同中国画的线条,委婉曲折,自由生动,刚柔相间,变化丰富。如果从形体的特征来观察分析,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中,极少有纯粹的几何形体构成的,都是变化丰富而又含蓄的自由形体构成的。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强调表现自然韵味,而排斥造型的数理特征,这是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分不开的。追求富于感情的自然美,不习惯于纯理性的几何形式,实际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一种人情味,重感情而不重理性的又见念在陶瓷造型中的反映。